段雪晨 張士文
我給花兒拍個照/方華榮提供
張士文
圓塔房子自己蓋。
河流池塘和稻田,
泥穴下面藏起來。
小田螺,真可愛,
打開房門圓圓蓋。
長長觸角頂眼睛,
軟軟肉足再出來。
小田螺,真可愛,
總是夜裡找飯菜。
植物嫰葉和水藻,
營養豐富都喜愛。
小田螺,真可愛,
生的寶寶是卵胎。
一年造好小塔房,
就從大塔搬出來。
觀察小蝸牛/方華榮提供
蝸牛與田螺
7月28日上午,剛下過小雨的北京,空氣非常新鮮。吃了早飯,我便帶著晨晨來到小河邊看荷花。晨晨很喜歡拍照,他帶著我送給他的迷你相機,開心地跑著。
穿過荷花池,看見一位爺爺正在釣魚,早就想釣魚的他,這下可高興了,趕緊打開相機,給爺爺拍照。他還認真地看爺爺穿魚餌的過程……河邊的石柱上有很多小蝸牛,這下被他發現了,硬吵著我說:「媽媽,媽媽,我想要只小蝸牛觀察觀察。」看著孩子充滿好奇的心,我就同意了。他拿著樹葉,把小蝸牛託著拿到路邊的凳子上。河邊的水裡還有好多田螺,我便拿了兩個上來,送給他一起觀察。
剛開始,蝸牛和田螺在凳子上一動不動 。晨晨告訴我:「媽媽,媽媽,它們在裝死呢!它們是為了保護自己,我們得走開,它們感覺到沒有危險了,才會出來呢!」大約過了十多分鐘,他們的身體終於從「房子」裡出來了。
蝸牛的「房子」非常乾淨,他的身體是長長的,它有四個觸角,觸角的頂端還有圓圓的小圓點。田螺由於一直待在水裡,所以他的「房子」上長滿了水草。它的身體是扁圓形的,它也有四個觸角,觸角的頂端是尖尖的,沒有小圓點。看著它們爬呀、爬呀,晨晨又叫了起來:「媽媽,媽媽,您看蝸牛爬過之後有一條透明的道道耶!還有蝸牛爬的比田螺快耶!」
我們是忘年交/張士文提供
創作後記
感恩緣分讓我遇見小雪晨,並成了「忘年交」好朋友。
他是個安徽籍的小男孩兒,三歲隨經商的父母進京,2016年進入窯上幼兒園小班,2019年大班畢業,我們共同擁有三年的幸福時光。
他是出勤率最高的孩子,每天我都可以聽到「園長奶奶早上好」的問候,我的記憶裡也有很多關於他的故事。
他是最愛觀察自然的孩子,每次去梨園,我都會和他一起用手機或照相機記錄眼前發生的變化,成為小小攝影師。
他是個愛表達情感的孩子,口語能力令我驚嘆,三歲時已經學會用連接詞和轉折詞,表達的內容「因為……所以……然而……」很有意思。
畢業後,他在房山的一所小學上一年級,經常借用媽媽的微信和我聊天。「園長奶奶,我很想您!」「您看我寫字時握筆姿勢對嗎?」「園長奶奶您說的兒歌真好聽!」
這次蝸牛和田螺兒歌的創編,從一次疫情期間的戶外活動引發。雪晨分享給我他的攝影作品《小蝸牛》,並用微信語音講述了他的觀察發現。「園長奶奶,我今天和媽媽一起又去小清河玩兒了,在樹幹上找到了一隻小蝸牛,媽媽又給我找來小田螺,我觀察到蝸牛雖然很小,爬起來慢吞吞的,但是還是要比田螺快!」我及時回應了雪晨的發現:「謝謝你把小蝸牛的照片分享給我,還告訴我你的新發現!我們創作一首兒歌吧?」「我只會說小小蝸牛慢吞吞,還是要比田螺快。」「這兩句兒歌編得非常好,我再幫你編幾句可以嗎?」「好的,謝謝園長奶奶!」於是,根據我的認知經驗和資料查詢,並反覆與雪晨交流,我們創作出了《小蝸牛》和《小田螺》兩首兒歌。兒歌運用對比觀察法,描述了兩種軟體動物典型的外形特徵、生活習性和繁殖方式。最後,我和雪晨分別朗誦了創編的兒歌,相互分享、欣賞,再續幸福時光。
這次兒歌的創作過程,體現了成人對孩子的學習興趣、好奇心的持續關注與支持,實現了一次基於興趣的自然課程的深度學習。
八月中旬,雪晨用媽媽的微信與我道別,離開房山,隨媽媽回安徽安慶老家上學去了,希望他的童年依然有好聽的童謠陪伴。
請長按關注竹馬而歌的視頻號
聯繫我們
趕快點擊「在看」和轉發哦,讓更多的小朋友看到這首兒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