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都上六年級了,怎麼沒聽你唱過兒歌呢?」「學校教的兒歌不好聽……」最近,與孩子的一次對話,讓記者陷入沉思。
四五十歲的人,大都記得兒時唱過的歌謠。「找啊、找啊、找朋友,找到一個好朋友,敬個禮,握握手,你是我的好朋友……」「丟手絹,丟手絹,輕輕地放在小朋友的後面,大家不要告訴他……」「讓我們蕩起雙槳,小船兒推開波浪……」這些令人難忘的兒歌和童謠,承載著四五十歲那代人幸福的回憶。
如今,又有多少人能說出當下孩子們喜歡傳唱的童謠?相反,現在很多兒童喜歡唱成人歌曲,甚至唱灰色兒歌。這是一個令當今社會深思的問題啊!
在南京市琅琊路小學,五(1)班同學在上音樂課。朱旭東攝
旁聽一節音樂課
琅琊路小學,是南京的老牌名小,主張快樂教育,讓孩子在快樂中成長。記者11月26日上午走訪該小學,旁聽了五(1)班的音樂課。
「音樂應該成為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好朋友。」30歲的耿妍,年輕、美麗,大學畢業就來到琅琊路小學教孩子們音樂課,她說話時語音語調似乎都有旋律在跳躍。耿妍說,她已經在教6歲的女兒唱兒歌,諸如《小燕子》《兩隻老虎》等,篇幅短小,且朗朗上口。
說話間,五(1)班的50名學生魚貫而入,教室裡一下子熱鬧起來。今天,耿妍要教他們一首《牧場上的家》。這是一首美國田園牧童歌曲,四三拍、大調式,旋律優美、流暢。
聽曲子、辨節拍、誦讀歌詞、跟唱……孩子們在耿妍的引導下認真學著。耿妍還間或做些小遊戲,讓孩子們一直保持興奮情緒,緊跟著她的教學走。
「我的家在牧場,那兒有水牛遊蕩,還有快樂的小鹿和羚羊……」當甜美純淨的童聲響起,記者只覺得內心中一片空靈。
「孩子們很喜歡上音樂課。」耿妍說,除了教材上的兒歌,其他雜誌、期刊上的好兒歌,她也會選擇性地教給孩子們。但記者問及孩子們喜歡什麼樣的兒歌時,耿妍脫口而出的還是那些「老」兒歌,諸如《鈴兒響叮噹》《兩隻老虎》《捉泥鰍》之類。即使她教給女兒的「最新」兒歌,也是耿妍兒時唱的《小龍人》。
作為一名音樂老師,耿妍並不反對孩子們對一些經典兒歌進行「竄改」。「這說明孩子們有創造力。」耿妍也不反對孩子們學唱各種流行歌曲。「社會已經多樣化,得鼓勵孩子們接觸各類形式的音樂。」「當然,如果有更多讓孩子們喜聞樂見的新兒歌,豈不更好?」
一兩首歌已唱不出一個時代
孩子們到底喜歡什麼樣的歌曲?音樂課一結束,耿妍就幫記者對50個孩子進行了一次「問卷調查」。每人一張紙,回答兩個問題:最喜歡的歌曲是什麼?最喜歡的兒歌是什麼?
劉震嶽同學寫道:我最喜歡的歌曲是《我相信》《風吹麥浪》,因為歌詞朗朗上口,曲調好聽。最喜歡的兒歌是《愛的人間》《兩隻老虎》;
崔宇凡同學寫道:最喜歡的歌曲是《囚鳥》《後會無期》,最喜歡的兒歌是《愛的人間》《燈塔》,因為這些歌旋律美,歌詞朗朗上口;
陳瑜希同學寫道:最喜歡的歌曲是《七秒鐘的記憶》《中國話》,前者歌詞內容非常像我現在的生活,後者像童謠,朗朗上口且愛國。最喜歡的兒歌是《讓我們蕩起雙槳》《捉泥鰍》,比較動聽,也易唱易記;
戴思聰同學寫道:最喜歡的歌曲是《Roar》,旋律很美;《萬花瞳》,詞寫得好,聽得舒服。最喜歡的兒歌是《小花仙》,一種莫名的喜歡;《兩隻老虎》,很搞笑;
莊子涵同學寫道:最喜歡的歌曲是《Fire》,用搖滾的旋律告訴我們,我們是勝利者,我們是那一團永不熄滅的火。最喜歡的兒歌是《兩隻老虎》《抓媽荷》,兩首兒歌都通俗易懂;
傅特同學寫道:最喜歡的歌曲是《500 miles》,不是那麼吵,聽起來感到十分安靜。最喜歡的兒歌是《兩隻老虎》《我愛米蘭》,前面一首比較容易學,後面一首歌詞很好;
……
孩子們對兒歌的要求五花八門:希望多些比較狂野的兒歌;好兒歌要含蓄不失詩意,瘋狂不失內涵;要有動感,聽著就能讓人不由自主地跳起來……
無獨有偶,前不久兒童文學作家金本對20名3~6年級的小學生進行調查,發現他們喜歡的歌曲多達54首,而不喜歡的歌曲有26首。在這80首歌曲中,絕大多數屬於成人歌曲,如風靡一時的《小蘋果》,有很多孩子喜歡,同樣也有很多孩子不喜歡。金本認為,新時期的兒童生活多元化,孩子們的視野十分廣闊,一兩首歌曲就能「唱出一個時代」的時代已經過去了;而喜不喜歡一首歌,孩子們更注重歌曲的曲調如何。「首先是好聽不好聽,旋律優美是第一位的。」金本說。
不長糧食,必生稗草
兩年前,10歲的「憂鬱弟」因翻唱一首成人歌曲爆紅網絡。之所以被稱為「憂鬱弟」,是因為這個小男孩演唱陳奕迅的《好久不見》,唱到動情處,眼神憂鬱,表情糾結,瞬間走紅網絡。是這個小男孩娛樂了社會,還是社會愚弄了他?是沒有他喜歡唱的兒歌,還是社會不給他唱兒歌的舞臺?估計兼而有之。
後來,「憂鬱弟」與一名女童合唱《因為愛情》,其視頻在網絡上再次被瘋狂點擊。糾結之餘,很多人大聲疾呼:誰來為中國兩億多兒童寫寫兒歌啊?
斷言連一首新兒歌都沒有定然失之偏頗,但能讓孩子們記得住、唱得開的新兒歌,目前的確不多。《讓我們蕩起雙槳》《歌聲與微笑》……這些膾炙人口的兒歌感染了一代又一代人,成為傳唱的經典。而如今,隨著選秀節目的風行和一些流行歌曲的躥紅,連歌詞大意都不能準確理解的小學生們在「耳濡目染」之下,很快就變身為成人歌曲的忠實粉絲,顯然被過早地「催熟」。
對孩子而言,兒歌具有潛移默化的薰陶和教育作用,影響是長遠甚至是終身的,優秀兒歌更是孩子們健康成長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好兒歌難產難覓之時,一些經過翻唱的灰色兒歌卻大行其道。「太陽當空照,骷髏對我笑。小鳥說,早早早,你為什麼背著炸藥包……」一段時間以來,這些灰色兒歌在小學生中間特別流行。不長糧食,必生稗草。沒有好的兒歌,「灰色」童謠就可能佔據孩子們純潔的內心。
這種擔憂並非現在才有。2006年,由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政府發起的「童聲裡的中國」少兒藝術活動,全力開展童謠、童歌的創作、推廣等活動,旨在從孩子抓起,培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一活動雖然被評為江蘇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活動「十大品牌」,中央文明委也將這一活動列為工作要點,但推行至今,仍然面臨創作後繼乏人、創作的兒歌難被傳唱等困境。
五萬首新兒歌啊,一首都沒唱紅
「童聲裡的中國」系列活動獲得了中宣部、教育部、文化部等部門支持,很多著名教育家、文藝家也不遺餘力地為之鼓與呼。活動舉辦6屆以來,先後收到來自全國近五萬件作品。然而,令人遺憾的是,截至目前,依然沒能從五萬件參選作品中產生哪怕一件讓孩子們愛唱,乃至在全國流行的兒童文藝作品。
通州區實驗小學的語文教師張曉延發現,孩子們平時唱的絕大多數是街頭流行歌曲。去年國際兒童節,她組織本校五(1)班的學生歌詠比賽,學生們選擇了《海闊天空》《朋友》《瀏陽河》《相信自己》等歌曲,實在不會唱的兩名學生,就唱《兩隻老虎》。
「新童謠、新兒歌的歌詞和曲調,大多差強人意,所以只有在舉辦活動的時候為比賽而唱,活動結束孩子們就基本不唱了。」張曉延說,舉辦這麼多年活動,還真沒有一首新兒歌是因真正被唱響而流行的。五萬首新兒歌緣何沒一首唱紅?「童聲裡的中國」組委會秘書長徐錫斌說:「關起門來搞創作,肯定行不通啊!」
商業利益阻礙兒歌發展
在分析歷年收集的作品時,「童聲裡的中國」活動發起人張鋒發現,兒歌創作領域的工作者往往並不是一線詞曲作者,且活動推廣也缺少具有影響力的平臺。張鋒認為,究其根本,商業利益是兒歌發展的最大阻礙。
「今年我們從活動中挑選出的10首優秀兒歌,作詞作曲基本都是老年人,流行音樂人基本不參與。」張鋒說,老同志無法理解當下孩子的所思所想,依舊習慣以傳統說教的方式創作。
年輕詞曲作者彭野創作的《愛我你就抱抱我》,因為充滿童趣且具有強烈的時代感,歌曲一經播出就很快走紅。「兒歌的創作者最好是哥哥姐姐輩的,最多是父母一輩的;到爺爺輩的,就很難創作出接地氣的兒歌了。」張鋒說,「像彭野這樣的創作者非常稀少,何況我們也付不起稿費。」
《愛我你就抱抱我》之所以迅速在孩子間走紅,除歌曲本身優秀之外,還藉助了央視春晚這一強大平臺。徐錫斌說,儘管各地都強調重視文化產業,但針對兒童的文化創意產業,目前很少有人重視。再加上創作成名難、市場盈利難,新兒歌創作推廣工作舉步維艱。
著名詞曲作家付林認為,目前的兒歌形式和內容都太過單一,需要吸納時代的和時尚的元素。「要在唱紅一首新兒歌上下工夫,詞、曲、編配都要時尚化、可流行。」白髮蒼蒼的兒童文學作家樊發稼則大聲疾呼:「兒歌絕不是『小兒科』,要捨得投入,因為運用兒歌這種藝術形式,培養『中國夢』接班人,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長遠的戰略意義。」
「凡事圍著金錢轉,社會就要出問題。」中國音樂家協會副主席徐沛東說,「現在的兒童美育處於風雨飄搖的處境,我們音樂界要好好思考為孩子們奉獻什麼的問題。」(記者 朱旭東)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半月談網"的所有作品,均為半月談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任何報刊、網站等媒體或個人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 連結、轉帖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布。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如需授權,點擊 獲取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