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去了趟銀行,才剛進入大廳不到一分鐘,穿著非常喜慶大紅袍的客服經理就笑容滿面地迎上來,一番簡短的交流過後,我算是懂了這「異樣」舉動背後的真實意圖:
一年一度的銀行大「攬儲」正式拉開了序幕!
眾所周知,各大銀行每年都有各項數據指標考核要求,其中「攬儲金額」是最重要的指標之一,每年年底是各大銀行網點發力完成這一目標的關鍵時期。「攬儲」行為不難理解,簡單來說,就是儘可能想辦法讓儲戶將手裡的錢存到本銀行來。
每年為了完成這一任務,各大銀行都使出了渾身解數。有的採用存款就送米、面、油,有的則選擇送消費券、有的直接送各種家庭廚房設備等等,不過由於年年上演,這些操作基本上失去了「新鮮感」,吸引儲戶人群始終有限。
其實,銀行的日子也沒有想像中的好過。儘管我國在全球範圍內依舊還是儲蓄大國,但這些年居民存款儲蓄率一直在持續走低,從最高點的51.8%下降到了44.6%左右。如今想要居民主動走進銀行,將錢心甘情願交給銀行已經不是一件容易事情了,而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主要有兩點:
第一點,存款利率持續走低,引發部分儲戶不滿。
在很多人眼裡,銀行所從事的主要業務,根本沒有任何技術含量可言。雖說銀行的錢是「取之於民,用之於民」,但這從事著「存貸利差」的簡單金融類工作,卻能使銀行賺錢速度堪比「印鈔機」,這就讓很多每日埋頭苦幹的人心生不滿。
在他們看來,一方面銀行一年又一年不斷降低存款利率,從居民手中拿到了更廉價的資金,另一方面在將這些資金貸給需要之人時,依舊保持高利率,這難道不是靠著吸食成千上萬普通居民的利益填飽自己的肚子嗎?越來越多人不願意犧牲自己成全銀行,放在銀行的存款越來越少。
第二點,投資渠道多元化,銀行不具備優勢。
這些年,國內營商環境在逐步好轉。如雨後春筍般,國內其他類金融機構設立,他們勇於創新,敢於挑戰,靈活多變,創新金融產品,更是涉足部分銀行業務,為居民提供利益更高的金融產品和服務,使得居民選擇範圍更為廣泛,有部分大膽的客戶將錢從銀行轉出來投入這些機構和產品中。
被這些新生勢力「圍剿」,銀行焦頭爛額。雪上加霜的是,進入2020年之後不久,一場「灰天鵝」的帶來,為了儘快復甦國內經濟,銀行從管理層接到更為緊迫、艱難的任務,上面明確要求銀行「開閘放水」,且還要求給企業讓利1.5萬億!
1.5萬億,簡直是要了銀行「老命」。
1.5萬億不是一個可以「討價還價」的買賣,是一個必須貫徹執行的死命令,銀行在接到通知之後,放寬了對中小企業的貸款要求,好不容易積攢起來的錢如流水般,譁譁譁從銀行流向了各大企業。
有人可能覺得,銀行本來就是做「借貸」生意,貸款人越多,意味著生意做得越旺盛。但請別忘了,銀行這次是接到通知要讓利1.5萬億的,這相當於整個銀行業2019年淨利潤的四分之三呢!即便銀行生意再火爆,賺的未必會增多。
為了大家方便理解,給大家簡單舉例說明。
原本一件商品進價50元,商家售價100元,最終商家賺50元,現在這件商品進價還是50元(其他條件保持不變),商家卻只能賣到75元,這意味著要賺50元,就得賣2件商品。賣兩件商品所需要花費的時間、精力等成本都會高於前者,賺同樣的錢,你是願意選擇還是後者呢?
原本銀行是按照前一種模式在悶頭賺大錢,在接到通知後卻不得不將模式調整成後者,這種「薄利多銷」模式,很明顯銀行賺錢能力是下降了的。
一段時間「放水」後,銀行的存在的一些「負面」作用開始顯現。按照規定,銀行會有資本金要求,內部要保持穩定的資金存量,前期貸出了太多的錢,到年底更要抓緊時間「攬儲」,否則根本無法應對。
但正如前文提到的那般,花裡花哨的攬儲方式已經不好用了,前些年部分有用措施,比如結構性存款等又受到了「新規」限制,銀行這次必須「破釜沉舟」使出「殺手鐧」。
銀行對儲戶的「殺手鐧」。
儲戶最關心的是什麼,這個「什麼」就是銀行對儲戶的殺手鐧。除了安全性,儲戶將錢存放在銀行最關心的當然就是收益問題了,收益受存款利率影響,存款利率越高,收益則會越高,居民參與的積極性也就越發強烈,銀行「來錢」也會越大,可以說,這次銀行「逆勢」而為」,算是出大招了。
據融360大數據研究院數據顯示,最近這段時間,除5年期之外,其他類型的定期存款利率均創年內新高,其中3個月期利率1.452%,6個月利率1.712%,1年期利率2.013%,利率漲幅高達30%以上!為了「找到」更多的錢,銀行真是拼了。
當然,不管銀行是出於何種目的而提高了銀行存款利率,只要最終讓儲戶實打實收益有所提高了,那就是一件好事。
最糟心的2020年即將要過去,對於未來我們多了一份敬畏,如今手裡有一份多餘的閒錢不容易,如果在其他投資渠道沒有大的把握,不建議冒險前進,不妨將其暫時放在銀行,畢竟同樣一份錢,放在銀行始終多了一層保證還能拿到更多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