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是朗讀者——今朝好風光

2021-03-04 能動青春薈

在大家的熱切期望下,新一期的人人都是朗讀者又來啦!

大家好,您現在收聽的是由能源與動力工程學院推出的《人人都是朗讀者》——今朝好風光系列,今天是雨水,我是本期的朗讀者劉浩宇。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不知道你是否還能記得那些傳統而珍貴的民族智慧,是否還能記起兒時單純的美好。接下來,我想用我的聲音,帶您走近一段溫馨的回憶,走近一個美好的時令。請欣賞下面這篇文章,《憶兒時》,作者豐子愷。

我的黃金時代很短,可懷念的又只有這三件事。不幸都是殺生取樂,都使我永遠懺悔。

我回憶兒時,有三件不能忘卻的事。

第一件是養蠶。那是我五六歲時,我的祖母在世的事。我的祖母是一個豪爽而善於享樂的人。不但良辰佳節不肯輕鬆放過,就是養蠶,也每年大規模地舉行。其實,我長大後才曉得,祖母的養蠶並非專為圖利,葉貴的年頭需要蝕本,然而她喜歡這暮春的點綴,故每年大規模地舉行,我所喜歡的,最初是蠶落地鋪。那時我們的三開間的廳上、地上統是蠶,架著經緯的跳板,以便通行及飼葉。蔣五伯挑了擔到地裡去採葉,我與諸姊跟了去,去吃桑葚。蠶落地鋪的時候,桑葚已經很紫而甜了,比楊梅好吃得多。我們吃飽之後,又用一張大葉做一隻碗,採了一碗桑葚,跟了蔣五伯回來。蔣五伯飼蠶,我就以走跳板為戲樂,常常失足翻落地鋪裡,壓死許多蠶寶寶。祖母忙喊蔣五伯抱我起來,不許我再走。然而這滿屋的跳板,像棋盤街一樣,又很低,走起來一點也不怕,真有樂趣。這真是一年一度的難得的樂事!所以雖然祖母禁止,我總是每天要去走。

蠶上山之後,全家靜靜守護,那時不許小孩子們噪了,我暫時感到沉悶。然而過了幾天要採繭,做絲,熱鬧的空氣又濃起來了。我們每年照例請牛橋頭七娘娘來做絲。蔣五伯每天買枇杷和軟糕來給採繭、做絲、燒火的人吃。大家認為現在是辛苦而有希望的時候,應該享受這點心,都不客氣地取食。我也無功受祿地天天吃多量的枇杷與軟糕,這又是樂事。

七娘娘做絲休息的時候,捧了水煙筒,伸出她左手上的短少半段的小指給我看,對我說:做絲的時候,絲車後面是萬萬不可走近去的。她的小指,便是小時候不留心被絲車軸棒軋脫的。她又說:「小囝囝不可走近絲車後面去,只管坐在我身旁,吃枇杷,吃軟糕。還有做絲做出來的蠶蛹,叫媽媽油炒一炒,真好吃哩!」然而我始終不要吃蠶蛹,大概是我爸爸和諸姊不要吃的緣故。我所樂的,只是那時候家裡的非常的空氣。日常固定不動的堂窗、長臺、八仙椅子,都並壘起,而變成不常見的絲車、匾、缸,又不斷地公然地可以吃小食。

絲做好後,蔣五伯口中唱著「要吃枇杷,來年蠶吧」,收拾絲車,恢復一切陳設。我感到一種興盡的寂寥。然而對於這種變換,倒也覺得新奇而有趣

現在我回憶這兒時的事,真是常常使我神往!祖母、蔣五伯、七娘娘和諸姊,都像童話裡的人物了。且在我看來,他們當時這劇的主人公便是我。何等甜美的回憶!只是這劇的題材,現在我仔細想想覺得不好。養蠶做絲,在生計上原是幸福的,然其本身是數萬生靈的殺虐!所謂飼蠶,是養犯人;所謂繅絲,是施炮烙。原來當時這種歡樂與幸福的背景,是生靈的虐殺!早知如此,我決計不要吃他們的桑葚、枇杷和軟糕了。近來讀《西青散記》,裡面有兩句仙人的詩句:「自織藕絲衫子嫩,可憐辛苦赦春蠶。」安得人間也發明織藕絲的絲車,而盡赦天下的春蠶的性命!

我七歲上祖母死了,我家不復養蠶。不久父親與諸姊弟相繼死亡,家道衰弱了,我的幸福的兒時也過去了。

因此,這件回憶,一面使我永遠神往,一面又使我永遠懺悔。

第二件不能忘卻的事,是父親的中秋賞月,而賞月之樂的中心,在於吃蟹

我的父親中了舉人之後,科舉就廢,他無事在家,每天吃酒、看書。他不要吃羊牛豬肉,而喜歡吃魚蝦之類。而對於蟹,尤其歡喜。自七八月起直到冬天,父親平日的晚酌規定吃一隻蟹,一碗隔壁豆腐店裡買來的開鍋熱豆腐乾。他的晚酌,時間總在黃昏。八仙桌上一盞洋油燈,一把紫砂酒壺,一隻盛熱豆腐乾的碎瓷蓋碗,一把水煙筒,一本書,桌子角上一隻端坐的老貓,這印象在我腦中非常深,到現在還可以清楚地浮現出來。我在旁邊看,有時他給我一隻蟹腳或半塊豆腐乾。然我歡喜蟹腳。蟹的味道真好,我們五六個姊妹兄弟,都喜歡吃,也是為了父親喜歡吃的緣故。只有母親與我們相反,喜歡吃肉,而不喜歡又不會吃蟹,吃的時候常常被蟹螯上的刺刺開手指,出血,而且挑剔得很不乾淨,父親常常說她是外行。父親說:吃蟹是風雅的事。吃法也要內行才懂得。先折蟹腳,後開蟹肚……腳上的拳頭(即關節)裡的肉怎樣可以吃乾淨,臍裡的肉怎樣可以剔出……腳爪可以當作剔肉的針…蟹螯上的骨可以拼成一隻很好看的蝴蝶……父親吃蟹真是內行,吃得非常乾淨。所以陳媽媽說:「老爺吃下來的蟹殼,真是蟹殼。」

蟹的儲藏所,就在天井角裡的缸裡。經常總養著五六隻。

到了七夕,七月半,中秋,重陽等節候上缸裡的蟹就滿了,那時我們都有得吃,而且每人得吃一大隻,或一隻半。尤其是中秋一天,興致更濃。在深黃昏,移桌子到隔壁的白場上的月光下面去吃。更深人靜,明月底下只有我們一家的人,恰好圍成一桌,此外只有一個供差使的紅英坐在旁邊。談笑,看月,他們——父親和諸姊——直到月落明光,我則半途睡去,與父親和諸姊不分而散。

這原是為了父親嗜蟹,以吃為中心而舉行的。故這種夜宴,不僅限於中秋,有蟹的季節裡的月夜,無端也要舉行數次。不過不是良辰佳節,我們少吃一點,有時兩人分吃一隻。我們都學父親,剝得很精細,剝出來的肉不是立刻吃的,都積受在蟹鬥裡,剝完之後,放一點姜醋,拌一拌,就作為下飯的菜,此外沒有別的菜了。因為父親吃菜是很省的,且他說蟹是至味。吃蟹時混吃別的菜餚,是乏味的。我們也學他,半蟹鬥的蟹肉,過兩碗飯還有餘,就可得父親的稱讚,又可以白口吃下餘多的蟹肉,所以大家都勉勵節省。現在回想那時候,半條蟹腿肉要過兩大口飯,這滋味真是好!自父親死了以後,我不曾再嘗這種好滋味,現在,我已經自己做父親,況且已經茹素,當然永遠不會再嘗這滋味了。唉!兒時歡樂,何等使我神往!

然而這一劇的題材,仍是生靈的殺虐!當時我們一家人團欒之樂的背景,是殺生。我曾經做了殺生者的一分子,以承父親的歡娛。血食,原是數千年來一般人的習慣,然而殘殺生靈,尤其殘殺生靈來養自己的生命,快自己的口腹,反究諸人類的初心,總是不自然的,不應該的。文人有贊詠吃蟹的,例如什麼「右手持蟹,左手持杯」,什麼「秋深蟹正肥」,作者讀者,均囚於習慣,讚嘆其風雅倘質諸初心,殺蟹而持其螯,見蟹肥而起殺心,有什麼美,而值得在詩文中贊詠呢?

因此這件回憶,一面使我永遠神往,一面又使我永遠懺悔。

第三件不能忘卻的事,是與隔壁豆腐店裡的王囝囝的交遊,而這交遊的中心,在於釣魚

那是我十二三歲時的事。隔壁豆腐店裡的王囝囝是當時我的小伴侶中的大阿哥。他是獨子,他的母親、祖母和大伯,都很疼愛他,給他許多的錢和玩具,而且每天放任他在外遊玩。他家與我家貼鄰而居。我家的人們每天赴市,必須經過他家的豆腐店的門口,兩家的人們朝夕相見,互相來往

小孩子們也朝夕相見,互相來往。此外他家對於我家似乎還有一種鄰人以上的深切的交誼,故他家的人對於我特別要好,他的祖母常常拿自產的豆腐乾、豆腐衣等來送給我父親下酒。同時在小侶伴中,王囝囝也特別和我要好。他的年紀比我大,氣力比我好,生活比我豐富,我們一道遊玩的時候,他時時引導我,照顧我,猶似長兄對於幼弟。我們有時就在我家的染坊店裡的榻上談笑,有時相借出遊。他的祖母每次看見我倆一同玩耍,必叮囑囝囝好好看待我,勿要相罵。我聽人說,他家似乎曾經患難,而我父親曾經幫他們忙,所以他家大人們吩咐王囝囝照應我。

我起初不會釣魚,是王囝囝教我的。他叫大伯買兩副釣竿,一副送我一副他自己用。他到米桶裡去捉許多米蟲,浸在盛水的罐頭裡,領了我到木場橋頭去釣魚。他教給我看,先捉起一個米蟲來,把釣鉤從蟲尾穿進,直穿到頭部。然後放下水去。他又說:「浮珠動一動,你要立刻拉,那麼鉤子鉤住魚的顎,魚就逃不脫。」我照他所教的試驗,果然第一天釣了十幾頭白條,然而都是他幫我拉釣竿的。

第二天,他手裡拿了半罐頭撲殺的蒼蠅。又來約我去釣魚。途中他對我說:「不一定是米蟲,用蒼蠅釣魚更好。魚喜歡吃蒼蠅!」這一天我們釣了一小桶各種的魚。回家的時候他把魚桶送到我家裡,說他不要。我母親就叫紅英去煎一煎,給我下晚飯。

自此以後,我只管喜歡釣魚。不一定要王囝團陪去,自己一人也去釣,又學得了掘蚯蚓來釣魚的方法。而且釣來的魚,不僅夠自己下晚飯,還可送給店裡的人吃,或給貓吃,我記得這時候我的熱心釣魚,不僅出於遊戲欲,又有幾分功利的興味在內。有三四個夏季,我熱心於釣魚,給母親省了不少的菜蔬錢。

後來我長大了,赴他鄉人學,不復有釣魚的工夫。但在書中常常讀到贊詠釣魚的文句,例如什麼「獨釣寒江雪」,什麼「羊裘釣叟」,什麼「漁樵度此身」,才知道釣魚原來是很高雅的事。後來又曉得有所謂「遊釣之地」的美名稱,是形容人的故鄉的。我大受其煽惑,為之大發牢騷:我想,「釣確是雅的,我的故鄉,確是我的遊釣之地,確是可懷的故鄉」。

但是現在想想,不幸這題材也是生靈的殺虐!王囝囝所照應我的,是教我殺米蟲、殺蒼蠅,以誘殺許多的魚。所謂「羊裘釣叟」,其實是一個穿羊裘的魚的誘殺者;所謂「遊釣之地」,其實就是小時候謀殺魚的地方,想起了應使人寒慄,還有什麼高雅、什麼可戀呢?

「殺」,不拘殺什麼,總是不祥的。我相信,人的吃葷腥,都是掩耳盜鈴。如果親眼看見豬的受屠,一定咽不下一筷肉絲。

殺人的五卅事件足以動人的公憤,而殺蠶,殺蟹,殺魚反可有助人的歡娛,同為生靈的人與蠶蟹魚的生命的價值相去何遠呢?

我的黃金時代很短,可懷念的又只有這三件事。不幸都是殺生取樂,都使我永遠懺悔。

以上就是本期人人都是朗讀者的全部內容了。如果您想了解本節目的更多內容,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能動青春薈,在那裡小薈會給你更多的驚喜哦!

相關焦點

  • 中華好詩詞|昔日戲言身後事,今朝都到眼前來
    中華好詩詞|昔日戲言身後事,今朝都到眼前來 2020-11-03 10:4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朗讀者》第三季來漢,60多名朗讀者致敬英雄城市,首位朗讀者深情...
    「其實我們/所求卑微 不過只是希望/孩子都能平安長大/在每個溫暖的節慶裡/在每張泛黃的相片裡 我們/都能緊緊地摟著他……人生一世 輾轉天涯/想保有的不過就是像這樣一小間的/點著燈的房子/一小間的 點著燈的家」——婉轉柔情,凝結在字裡行間,催人淚下。
  • 央視徐工再攜手,《朗讀者》第三季啟程
    「卿風」歸來,「一平方米」的文化明燈10月16日上午,《朗讀者》「一平方米」新媒體直播活動新聞發布會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朗讀者》第三季啟動儀式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舉行。白巖松主持啟動儀式,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文藝節目中心黨委書記、召集人郎昆,全國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副主任葉小文,節目製作人董卿等共同發起「人人都是朗讀者」活動倡議,茅盾文學獎得主梁曉聲、著名演員濮存昕、中國作協副主席閻晶明等文化名人現場寄語《朗讀者》第三季系列活動。
  • 《朗讀者》特別節目「一平方米」首播獲贊
    11日晚播出的首期節目中,74歲程俊玲奶奶、北京朝陽醫院眼科醫生陶勇、陵川縣臺北村第一書記郭子涵等多位「朗讀者」帶給我們無限溫暖和感動,在第二期節目中,不僅有更多普通人走進朗讀亭分享內心湧動的感情;疫情期間引發千萬網友關注的「小石榴」一家也走進朗讀亭,吸引董卿化身「大姨」首度獻聲帶來一段繪本朗讀,可鹽可甜的形象讓網友們大呼「太萌了」;「人人都是朗讀者」活動則收到
  • 今朝秋光好
    做好一切準備工作,看看時間尚早;便來到院子裡,清掃庭院,澆花剪枝,擦拭石桌凳;今朝風日晴和,能讓涵在院子裡邊賞景,邊品嘗美食,豈不是很好? 把手中的笤帚握成筆一筆一划虔誠地寫著秋光 花澆了院子也洗了花的影子優雅地走著在西斜的日光下 石榴笑著花和果都紅著臉荷葉 蓮蓬瑟縮著  卻依舊立著 花蛤吐著沙
  • 打造「一大二小」創新矩陣 《朗讀者》第三季升級歸來
    除了一以貫之的人文情懷與文學底色,《朗讀者》第三季在主題、嘉賓、科技、舞臺、伴樂、新媒體等方面均有升級,從「一個人,一段文」轉換為「讀天地人心」,從單向傳播轉換為雙向互動,讓普通人的生活成為可供觀照的讀本,讓人人皆可成為朗讀者。
  • 央視徐工再攜手,《朗讀者》第三季,啟程!
    「卿風」歸來,漢風承載  10月16日上午,《朗讀者》「一平方米」新媒體直播活動新聞發布會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朗讀者》第三季啟動儀式舉行。    央視主持人白巖松,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文藝節目中心黨委書記、召集人郎昆,全國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副主任葉小文,節目製作人董卿等共同發起「人人都是朗讀者」活動倡議,茅盾文學獎得主梁曉聲
  • 《朗讀者》第三季來漢首日 首位朗讀者程琳深情表白丈夫張定宇
    「其實我們/所求卑微 不過只是希望/孩子都能平安長大/在每個溫暖的節慶裡/在每張泛黃的相片裡 我們/都能緊緊地摟著他……人生一世 輾轉天涯/想保有的不過就是像這樣一小間的/點著燈的房子/一小間的 點著燈的家」——婉轉柔情,凝結在字裡行間,催人淚下。■ 學霸班:8名同學立志從醫16日晚,雨停後的長江兩岸燈光璀璨,清晰如畫。
  • 董卿:春晚主持人到《朗讀者》製片人 都是在等待
    「春晚臺上有多風光,結束後就有多落寞。」這是董卿總結春晚後的感受。春晚絢麗的舞臺、萬眾歡騰的場面把自己的情緒推向了雲端,但晚會結束後獨自走在空蕩的走廊上聽著高跟鞋孤獨的回聲,走到門口寒風撲面,看著大年初一凌晨的大街,瞬間有種跌落的錯覺,這種繁華過後的落寞情緒需要自己及時去調節。回家吃完速凍餃子,等著最早的班機回上海與父母過大年初一。
  • 《朗讀者》第三季啟動 董卿帶領節目站上直播風口
    廈門大學教授潘維廉來自美國,他在那片改革開放的熱土上和家人安居樂業了32年,將人生中最寶貴的時光獻給了中國的教育事業,他的朗讀和夢想有關:「凡是人類都有志向和抱負,有這種東西是可貴的,因為志向和抱負大都被視為高尚的東西。」
  • 《朗讀者》、《上新了·故宮》等文化綜藝上線
    原標題:文化綜藝集體「上新」  伴隨《朗讀者》《經典詠流傳》兩檔央視重磅文化類節目近日「官宣」新一季啟幕,以及《上新了·故宮》(第3季)等多檔衛視綜藝的密集推出,螢屏在第四季度迎來文化綜藝高峰。
  • 董卿回歸《朗讀者》,用真心貼近觀眾
    董卿回歸《朗讀者》後,陪讀又陪哭,因為心貼近觀眾才能得到真的反饋。 在她看來,表現得比別人好一點是不行的,一定要好很多很多才有安全感。
  • 《朗讀者》第三季啟動,董卿領節目站上直播風口
    《朗讀者》節目組供圖據節目製作人、總導演兼主持人董卿介紹,除了能在電視端看到《朗讀者》第三季以外,節目組還特地為新媒體打造了兩個新的節目樣態:一個是「一平方米」,一個是「一萬公裡」。《朗讀者》第三季發布會嘉賓合影。《朗讀者》節目組供圖「一平方米」就是朗讀亭直播活動。
  • 《朗讀者》第三季啟動 董卿領節目站上直播風口
    董卿再次擔任《朗讀者》節目製作人、總導演兼主持人。《朗讀者》節目組供圖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文藝節目中心和央視創造聯合打造的《朗讀者》第三季16日啟動。節目除了一以貫之的文學底色和人文情懷,還將站上直播的風口,進行新媒體化的形態蛻變。
  • 朗讀者,董卿主持的很好,以痛為主題,嘉賓的故事感動了人們
    中央電視臺播出的《朗讀者》節目太好了,對我的心靈進行了洗禮,董卿主持的好,節目的定位好,有內涵,能夠打動人的內心。有一期的主題是痛,出場的朗讀者講述了她們的故事,讓人們看到了她們的內心世界。化繭成蝶的故事人們都知道,每一位成功的人,都需要經歷這個過程。痛苦讓我們難受,但是當我們承受住了痛苦的時候,就會轉化成為財富。著名導演寧浩很成功,但是在朗讀者節目中的講述,讓我們看到了他取得成功也是經歷了痛苦的掙扎,正是因為經歷了太多的磨難,才讓他實現了升華,取得了光輝燦爛的成就。
  • 《朗讀者》第三季乘風出徵,「一平方米」朗讀亭三城直播穿「閱...
    室外有風,天氣微寒,但因為在場的每一個人都感受得到來自遠方的那份滾燙,一股暖流汩汩而來。《朗讀者》第三季發布會現場伴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編務會成員朱彤宣布《朗讀者》第三季節目啟動,各位嘉賓集體按響啟程的「喇叭聲」,一輛載著朗讀亭的重型卡車從現場出發,駛向廣闊天地,去採擷更多生命的力量與光芒。同時,「一平方米」朗讀亭直播活動已在三城開啟。
  • 關注| 《朗讀者》第三季乘風出徵,「一平方米」朗讀亭三城直播穿...
    >《朗讀者》節目製作人、總導演兼主持人 董卿人人都是朗讀者,處處皆可是朗讀亭「一平方米」很小,小的只容得下兩三個人站在其中朗讀者中,還將有方艙醫院的備考學生、疫情期間出生的「小石榴」的父母、北京的陶勇醫生……除了節目邀約而來的嘉賓,更多朗讀者是自主報名,有大學生、醫護人員、教師、社區工作者和其他各行各業的人員。董卿對此滿懷期待:「走進朗讀亭的一個個主體,可能都只是微弱的微光,但是無數星星點點聚集在一起,就可以成為火炬,照亮這個時代,照亮我們的前程!」
  • 董卿伴《朗讀者》第三季回歸,董卿和陶勇醫師都好溫柔
    2017年2月由董卿擔任節目主持人與製作人的《朗讀者》在央視播出,一經上線就好評如潮,很多人真正認識到一個腹有詩書氣自華的董卿。那麼可在智能電視下載電視家體驗大屏觀看《朗讀者如今《朗讀者這一次,《朗讀者》最大的升級就是站上直播的風口,進行新媒體化的形態蛻變。開放的第一天,朗讀亭迎來了一位特殊嘉賓,他就是北京朝陽醫院眼科醫生陶勇。
  • 小小朗讀者 | 怎麼讀都不會厭的蒼蠅小子!
    只要你:表達流利or形式新穎我們都期待著你的投稿作品!我們不強求小朋友擁有多麼標準的發音(當然發音標準也是加分項哦),我們更重視的是孩子們對英文朗讀的熱情、流利的表達和自信的表現!希望小小朗讀者這個活動能夠鼓勵所有孩子積極開展英文朗讀,敢於開口大聲讀英文。一切貴在堅持,願共讀路上,大家能夠互相鼓勵,互相學習。
  • 1號朗讀者濮存昕走進「一平方米」朗讀亭:期待人生最美的遇見
    長江網10月16日北京電(駐京記者 柯立)10月16日,在《朗讀者》第三季啟動儀式上,濮存昕發出「人人都是朗讀者」活動倡議:一直往下讀,讀出聲來,用生命來體悟學習經歷;一直走下去,就一定會達到生命的自由王國……濮存昕是《朗讀者》節目第一季、第一集、第一位出場的嘉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