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 趙佶梅花繡眼圖頁
貂皮嵌珠皇后冬朝冠
清雍正 梅花鹿皮行裳
劉俊雪夜訪普圖軸
董其昌關山雪霽圖卷
清胤禛行樂圖冊·圍爐觀書
清十二美人圖·烘爐觀雪
黑漆描金山水樓閣圖手爐
銀燒藍暖酒壺
銀壽字火鍋
銀鍍金壽字火碗
杭州日報訊
冬日暖陽裡,陽光灑在我們的臉上身上,溫和溫馨。落葉飄零,白雪漸舞,收穫之後,大地開始調養生息,一切都那麼淡然從容著,松在風雪中傲立,梅在冰霜中綻放。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在藝術家善於發掘的眼中,冬日之美自也各有風貌情趣,他們創作的詩畫物什,就藏著冬日裡最溫暖的感動。有記載,冬月裡,咱那些前輩士大夫約同好數人圍爐飲酒作詩,迭為賓主,謂之「消寒」。
圍爐夜話,湖心亭看雪,或者,「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要不,「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就去折一枝紅梅吧。當然,你可以怕冷,「溪柴火軟蠻氈暖,我與狸奴不出門。」也得多照顧照顧自己的身體,進補正當時,「擊鐘列鼎」而食,將牛羊肉等放入鼎鍾煮熟分食,這火鍋的歷史據說近兩千年。
冬日風雅,與君烹茶煮湯,聽雪敲竹,溫酒讀書,細賞名畫,可否?
火鍋 暖酒:古人過冬的養生之道
在保暖上,古人為了禦寒就會選擇在冬季吃一些養生的食物來補充能量,在食物的選擇上,會挑一些性熱的,比如生薑、羊肉和狗肉等。除了吃以外,楚人還會飲酒抗寒取暖,如天氣冷的北方一帶,人們都喜歡在冬天喝烈酒取暖。火鍋在清宮中又稱熱鍋,其質地有陶瓷、純銀、銀鍍金、銅、錫、鐵數種。其基本形式為組合式和鍋中帶爐兩種。此外,用來溫熱食品的器具也有許多,如火碗、溫鼎等。
清代晚期慈禧太后經常使用的火鍋——銀壽字火鍋,用料講究,做工精細,造型完美。火鍋由鍋、蓋、煙囪、閉火蓋組成,鍋內帶爐,可用於燒炭。火鍋的閉火蓋上雕有鏤空「卐」字紋,鍋體滿布金銀圓「壽」字、長「壽」字、蝙蝠紋等,寓「福壽萬年」之意。
作為清代皇家專用酒具之一的銀燒藍暖酒壺,造型獨特,做工考究,紋飾生動,色彩豔麗。高9.7釐米,口徑6.8釐米,足徑6.8釐米。清宮舊藏。壺銀質,由內壺和外套兩部分組成。外套為六稜柱形,六角下各有一足。套身六面分別鏨刻梅、蘭、竹、菊、荷花等紋樣,並施燒藍琺瑯彩。內壺為圓柱形,有流、蓋及雙提梁,與外套之間有較大空間,用於盛裝熱水。
「熱炕頭」「湯婆子」:讓手腳不再冰冷的神器
寒風刺骨的冬日,最可惱的事情之一便是手腳容易凍著。燒炭火取暖一直是宮中最主要的取暖方式,帝王家用「西涼國進炭百條,其炭青色,堅硬如鐵,名之曰瑞炭」。為了不挨凍,古人發明了各種神器,有「火爐」「手爐」,甚至是「暖椅」「椒房」。
《清 胤禛行樂圖冊·圍爐觀書》中,描繪了雍正皇帝身著漢族文人服飾,手捧書冊專心閱讀,足下是熱氣騰騰的火爐,槅門外迎寒綻放的梅花悄然開放,顯示了他對雅士閒居生活之嚮往和其清麗典雅的審美情趣。清初宮廷畫家創作的工筆重彩人物畫《十二美人圖》,絹本設色12幅,每幅98×184釐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烘爐觀雪》為其一,描繪了仕女臨窗而坐,輕掀帳帷,觀雪賞梅的場景。戶外翠竹披霜帶雪,遇寒不凋,顯現出頑強的生命力;白色蠟梅則以「萬花敢向雪中擊,一樹獨行天下春」的風韻盡情綻放。梅花不僅是著名的觀賞花,又以花分五瓣,而擁有「五福花」的美稱,被人們用以寓意幸福、長壽、吉祥。
手爐是人們冬季常備的用於暖手的器具,一般以圓、橢圓形為基本形狀。熱量通過內外兩層之間的空氣進行傳導,使外殼既溫暖又不燙手。清雍正黑漆描金山水樓閣圖手爐,通高14cm,長18.4cm,寬12.9cm,整體呈不規則卻十分對稱的長圓形,提梁彎曲的形狀與爐身的造型相協調。口沿內掛銅膽,蓋面為銅絲編結而成的密網,用以通風換氣。底心有一圓孔用以散熱。除了手爐外,還有暖腳的「湯婆子」。湯婆子比手爐略大,灌滿熱水後放進被窩取暖。黃庭堅曾誇它:「小姬暖足臥,或能起心兵;千金買腳婆,夜夜睡天明。」
清代的李漁,是古代文人中少見的善於工技的人物。他在《閒情偶寄》中曾記下自己冬天寫書時,為了抵禦嚴寒而發明「暖椅」的經歷:在桌椅下面設計一個抽屜,抽屜裡放入炭爐,相當於一個移動火炕。坐在上面看書、寫字,再也不用擔心雙手凍僵了。李漁還在《一家言居室器玩部》中記暖椅曰:(暖椅)如太師椅而稍寬。彼止取容臀,而此則周身全納故也。如睡翁椅而稍直。彼止利不睡,而此則坐臥成宜,坐多而臥少也。
除此之外,在沒有統一供暖的古代,普通老百姓用火炕、火牆取暖,可帝王的做法也很特別:用花椒塗牆。漢代的皇宮設有溫室殿,用花椒搗成的泥塗在四周牆壁保溫,再掛上錦繡壁毯、羽毛幔帳,鋪上豪華西域毛毯,這就是「椒房殿」。後來,「椒房」還演變為皇后的代稱,成為後宮女權的象徵。
添衣禦寒:帝王保暖的獨門秘籍
如今各式各樣的禦寒冬裝可謂五花八門,在冬天,衣著第一強調的是保暖,用什麼保暖材料是最要緊的。利用動物皮毛、禽鳥羽毛做冬裝,是古人禦寒最早想到的辦法之一。皇帝製衣除了用狐皮、貂皮等毛料外,也用鹿皮等其他皮貨。故宮博物院收存有一件雍正皇帝的灰色春綢裡梅花鹿皮行裳,用的就是梅花鹿皮,毛料輕薄柔軟。清代皇太后和皇后冬季所戴的朝冠形制與皇帝的冬朝冠基本一致,但裝飾所用的珠寶更多。夏朝冠的形制和裝飾與冬朝冠亦基本相同,只是把金累絲鳳變成金鑲樺皮鳳。
清雍正梅花鹿皮行裳,前開裾,裡面兩側分別綴石青色絲帶,綴銅光素扣各一枚。裳上系黃紙籤,其上墨書:「用不得」。梅花鹿皮面,緗色暗花春綢裡,腰間為石青色棉布帶。出行穿行服時,繫於腰間,用裡側的帶子分別繫於兩腿,既禦寒又耐磨。梅花鹿皮為面料,輕薄柔軟,穿用時輕便舒適,適於冬季出行穿用。
清貂皮嵌珠皇后冬朝冠,通高30釐米,口徑23釐米。冠圓式,貂皮為地,綴朱緯,頂以三隻金累絲鳳疊壓,頂尖鑲大東珠一,每層之間貫東珠各一,鳳身均飾東珠各三,尾飾珍珠。朱緯周圍綴金累絲鳳七隻,其上飾貓睛石各一,東珠各九,尾飾珍珠。冠後部飾金翟一隻,翟背飾貓睛石一塊,尾飾珍珠數顆。翟尾垂掛珠穗五行二就(橫二排豎五列),中貫兩面金累絲「心」形結,珠穗飾有金累絲與珊瑚製成的墜角。
踏雪尋梅:筆墨濃情暖人心
梅,花中四君子之一,傲而不俗。其色分紅白及綠,另有蠟梅,色黃如蠟,香氣濃鬱,雖自成科屬,其風韻卻與梅有異曲同工之妙。梅屬喬木,凌寒獨開,君子比德,踏雪尋梅是歷代文人士大夫的雅事,亦為畫家常用的題材。宋代王安石詠梅名句「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和元代王冕題畫《墨梅》「不要人誇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充分表現了人們對梅花象徵的高尚品格的崇敬愛戴的情懷。
王諤被明代皇帝稱為「今之馬遠」,其《踏雪尋梅圖》軸,表現一主三僕於雪天往深山尋梅的情景。
《清郎世寧等弘曆雪景行樂圖軸》是清代畫家郎世寧等作於乾隆三年(1738年)的作品。該作品為絹本,設色,縱486cm,橫378cm,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義大利畫家郎世寧與當時幾位著名的中國宮廷畫家合作,描繪乾隆皇帝與眾多皇子新年在宮苑賞雪的情景。圖中人物由郎世寧繪製,而屋宇、樹石背景則為中國畫家補畫,畫面不顯絲毫生硬牽強,反映出宮廷建築畫「中西合璧」的新畫風。
明代劉俊作《雪夜訪普圖》軸,描寫了宋太祖趙匡胤雪夜訪趙普的歷史故事。在門庭寬敞、屋宇數重的樞密副史府內,前廳正中二人圍爐而坐。畫家在著意刻畫主體人物的同時,對景象做了細緻的描寫。近巖遠山,老樹昏鴉,均被夜色籠罩著,竹葉、樹枝、屋脊上覆蓋著皚皚白雪,天氣顯然很寒冷。為突出趙匡胤的天子身份,在大門外象徵性地畫有四個侍衛,他們似乎守候已久。這些細微的描繪,深化了雪夜訪賢的主題。
【來源:杭州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