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聖破7億,日本動畫卻是真要完

2021-02-28 網際網路頭條

《大聖歸來》在今年暑期檔的出現無疑是可以被寫入中國動畫史史冊的,這部動畫也許是自1999年寶蓮燈以來大陸內地製作發行的第一部趕上國際水準的動畫,很多人也認為這標誌著中國動畫產業長達20年的復甦終於有了眉目。

提起動畫、漫畫和二次元,很多人第一印象想到的是日本,在《大聖歸來》火遍中國的時候,日本動畫和漫畫行業過得卻並不太好,甚至可以用日本的動畫產業早晚完蛋來形容。這篇文章就簡單的科普一下日本現在動漫行業的坑,也算是給尚未成熟的中國動漫產業打個預防針。

雖然標題裡用了「日本動漫產業藥丸」這樣的標題,但是其實本質上這是一篇科普動漫產業的文章,如果你對日本動漫產業有非常深的了解,那麼不用閱讀本文應該也能理解日本動漫為什麼要完。如果你此前對動漫的理解還停留在上世紀90年代的中國電視臺播放的水平,這篇文章能讓你了解到為什麼這些年中國每年補貼幾百億花了「那麼多的錢」在動畫領域也就只出了一個《大聖歸來》。

先做個簡單的斷代鋪墊

談到日本動畫產業的發展首先要從作品斷代史開始說,由於72年中日邦交才正常化,80年代後期和90年代日本文藝作品才大量進入中國市場,所以許多中國人對日本動畫及漫畫產業的年代判斷可能有些模糊,在這裡先用幾部在中國比較流行的作品做下簡單的斷代:

《鐵壁阿童木》,漫畫連載於1952-1968年,最早動畫化1963年。

《哆啦A夢》,漫畫連載始於1969年,最早TV動畫播放於1973年,最早電影上映於1980年。

《聰明的一休》,原創動畫,最早TV動畫播放於1975年。

《灌籃高手》,漫畫連載始於1990年,最早TV動畫播放於1993年。

《美少女戰士》,漫畫連載始於1992年,最早TV動畫播放於1992年。

《名偵探柯南》,漫畫連載始於1994年,最早TV動畫播放於1996年。

《魔卡少女櫻》,漫畫連載於1996-2000年,最早TV動畫播放於1998年。

《涼宮春日的憂鬱》,小說第一捲髮行於2003年,最早TV動畫播放於2006年。

之所以選擇這幾部作品來做斷代,除了這幾部作品在中國相對擁有較高的人氣之外,其本身在業界也有著轉折點的地位,在本人這裡將日本動畫分為四個世代。

中國觀眾耳熟能詳的《鐵臂阿童木》、《哆啦A夢》和《聰明的一休》劃歸為日本動畫的第一世代,其中《鐵臂阿童木》誕生於二戰後不久,幾乎是開啟了日本現代商業動畫行業的一部開山類的作品,這個時代的日本作品除了商業和藝術價值之外,甚至有著戰後外交和文化輸出的重要作用。

第二世代的《灌籃高手》、《美少女戰士》和《名偵探柯南》大家也相對熟悉,此時的日本動畫產業已經相對成熟,而如果我們一定要說日本動漫產業在下滑的話,那麼拋物線曲線的頂點大約也是在這些作品所誕生的90年代。

第三世代的作品以CLAMP的《魔卡少女櫻》為起點,帶出了「萌」這個統轄日本二次元圈20年的核心要素,在此之後的許多作品都將「萌」作為一種要素加入其中,甚至有隻以萌為核心的廢萌作品出現。

而第四世代(也就是當下),以《涼宮春日的憂鬱》為代表的輕小說改編派作品在2000年後隨著網絡的發達,輕小說寫作的門檻降低,輕小說出品數量指數增長而大肆興起。

從技術和積累來說,日本發展了半個世紀多並從未被從外部原因打斷過動畫產業在積累上遠勝於中國,但這點既是造就日本動漫今日輝煌的原因,也是埋葬日本動畫未來的原因。

高度成熟但畸形的日本動畫產業鏈

在開始寫這一小節之前,我其實問過身邊幾個看過動畫但並不算入宅的人一個問題——你們覺得一集20分鐘的普通質量日本動畫大約需要多少人參與整個製作過程?

答案有幾人的,也有答幾十人的,但其實這個答案應該是數百人。

這其實充分說明了日本是一個動畫產業高度成熟的國家,在製作動畫的過程中,工種和職責充分分工,不同的工作甚至是由不同的公司來承擔,我們一般所指的動畫製作公司,其實只承擔最核心的統籌和質量監督與把控的工作。

要了解這一產業中的利益分配,我們要首先簡單了解一下一部動畫的製作流程和大致的分工:

1.一般以製作人發起或承接作為一部動畫的起始,尋找好動畫製作團隊和投資商後可以開始開工。

2.系列構成(總編劇)會與原作者、監督溝通(原創動畫則是直接撰寫)敲定動畫劇情的整體構架和各章的分布,一些動畫會有分集的編劇創作出各集的具體劇本和臺詞等。

3.同期,製作公司內會將一系列設定工作搞定,比如人物長什麼樣子、涉及的場景是什麼樣的、作品的上色基調等等,聲優(配音演員)的篩選也會在這一階段進行。

4.監督根據腳本繪製分鏡劇本——即每一集有多少鏡頭,每個鏡頭表現什麼,畫面該如何動以相對草稿的形式表現出來。

5.這些分鏡會被製作公司分配到公司內外的籤約原畫師,原畫師的工作,是理解監督的分鏡(草稿)想要表達什麼,並以之前敲定的設定繪畫出動畫中的關鍵幀(關於關鍵幀的解釋大家就自行百度吧)

一般一集20分鐘的動畫的平均分鏡數是300~400個(你可以理解有300~400次鏡頭切換),每個鏡頭平均需要8~12張左右的原畫。這是什麼概念呢?大家都知道動畫是24幀每秒,也就是每秒鐘需要24張畫,但是並不是每一張都是關鍵幀。

在需要打鬥的場景下,1拍1即需要1幀對應1幅原畫(每一幀都是關鍵幀)以保障動作的流暢,普通的動作場景(比如走路)可能是1拍2,每兩幀需要一張原畫,動作更弱一些的場景甚至可以用1拍3和1拍4,但是這種情況下大家就可以明顯的看出動畫的卡頓了。

現在一集動畫的平均原畫數是5000張左右,因此一般一集動畫根據工期和製作經費不同可能會請5~20位左右的原畫師來進行製作。

6.不同的原畫師畫完這些原畫之後匯總到動畫製作公司裡,為了保持風格的統一,製作公司的作畫監督會對所有原畫進行修正。修正原畫之後並非萬事大吉,各位可別忘了這才完成了動畫的5000張左右,而一集20分鐘的動畫是需要28800幀的。

7.原畫一方面被拿去給聲優做配音,另一方面被分配給動畫外包公司,動畫外包公司和上文提到的製作公司不同。他們的工作主要是僱傭百人以上的廉價畫手團隊為關鍵幀之間的補幀動畫和上色提供支持。

8.動畫完畢之後還需要進行攝影,攝影的工作與電影中的後期類似,即將那些非手繪的特效、光影、3D場景和2D場景的混合等工作完成。

9.最後,音畫同步,最後編修,成片,送交電視臺。

那麼,如此成熟的產業究竟畸形在哪裡呢?畸形在於每一次動畫製作所涉及的公司都太多,利益非常容易分配不均,實際做工作的人很容易莫名其妙的就只拿了動畫利潤中很少的一部分。

一般來說,按照上面的流程進行製作的日本動畫的成本大約是10萬美元一集(20分鐘),照此計算下來一季動畫(一般為12-13集)的製作成本就約為130萬美元左右。那麼如此高昂的成本要怎麼賺回來呢?

首先大家第一想到的是賣給電視臺,這個思路是沒錯的,因為時至今日日本觀眾觀看動畫的主要途徑依然是電視臺而不是視頻網站,一般非出品人電視臺如購買一個普通非大熱作品的動畫播放權的話,大約在一集6~7萬美元左右,大熱漫畫改編或大熱輕小說改編會稍高一些,但由於近些年競爭激烈,其實這一數字略有下降。總之,依靠電視臺的初次放映是絕對不可能回本的。

那麼,剩下的成本從哪裡補足呢?

從BD-Box來。

BD-Box就是藍光DVD,生活在水深火熱資本主義社會的外國人民可沒有中國人這麼好的待遇,日本(和大多數版權比較好的國家)的動畫作品大多數情況下只會在電視臺播放一次,熱門作品可能會有重播。一旦錯過了首次放映和重播,要想再看到這些作品就只能靠買碟了。

而日本動畫DVD的銷售一般是按集買的,你在優酷土豆上免費看的每一集動畫,在日本都要賣到200人民幣以上的價格。

一部動畫如果在電視臺播放後口碑反響不錯,很容易造成BD的銷量爆棚——因為那些被安利了但之前錯過直播的人,只有買BD才能補番。

但其實大多數動畫的BD銷量也就是一個均數,將將夠把電視臺沒給齊的製作成本補齊。

那麼,剩下的利潤從哪來?

其實從日本現代商業動畫的開山鼻祖《鐵臂阿童木》開始,在商業模式上就已經比國內很多只會賣慘求票房的動畫發行公司要強的多——動畫雖然賣不出去多少錢,但可以賣玩具啊。

動畫的形象可以出玩具,動畫的配樂可以出OST,知名聲優配了音可以出角色歌,還有扭蛋、書籤、手辦、線下活動、音樂會、設定集甚至是反向推出遊戲,總之真正讓投資商賺錢的這些才是大頭。

商業社會愛的邏輯走不遠

大多數在國內有接觸過A站和B站的投資人最後都選擇了放棄為他們投資,因為至少在早期這兩家網站都是靠愛撐起來的,視頻盜鏈、沒有廣告、沒有會員、政策風險巨大,而且目標市場是一個優酷土豆又不太看得上的次文化市場,不論怎麼想都不是一個很好的投資對象。

畢竟在現在的商品社會,企業的一切行動要以商業利潤為基礎來進行,否則的話必然是死路一條。

首先,剛才我們也看到了,整個動漫產業實際盈利的大頭部分是在和動畫製作本身關係較遠的周邊上,整個製作團隊能夠分享到的收益往往只是製作成本的部分,版權方、發行方和周邊廠商會拿走更多的利潤。

其次,這一集十萬美元的製作成本也一如所有行業一般不公平不均勻的按等級分配著,在這其中最為賺錢的是既能搞線下活動又能出角色歌的聲優們(如果知名,就是天價)。

剩下的錢裡製作人(職責等同於電影的製片人,立項,拉投資,協調各公司和對接市場發行等)拿得最多。

其次是總作畫監督(把控修正統一各個原畫師畫風、確定和控制整個動畫的美術風格的巨巨)。

再然後是監督(等同於導演)。

新入行原畫師的常規薪資低於日本大學生就業平均薪資線50%左右,平均每張畫的薪水為500日元(25元人民幣),而那些做補間動畫和簡單上色上不了Staff表的參與者就更不用說了,因為薪水基本是一定低於日本最低工資標準的,所以大多數外包給了中國、韓國或越南等地的動畫外包公司,以7毛人民幣一張的價格按量給錢。

由此可見,不管你有多熱愛一部作品,買了多少這部動畫的塑料小人、插畫集、OST和其它周邊,也不一定能支持到這些在動畫背後默默付出的工作者。(當然,原作者還是能賺錢的)

之前流傳的很廣的EVA製作人庵野秀明在接受媒體人採訪時說的「日本動畫撐不過5年」也是基於這個理由。

在商業規則更加成熟的日本,在已經成為支柱產業之一的日本動畫行業,依然有很多人是依靠著愛為生這簡直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情。

雖然大量的日本動畫從業者能夠從動畫中獲得的收益是微乎其微的,原畫師和畫師買不起自己繪製的動畫BD與相關周邊本質上和富士康工人可能買不起iPhone是一個道理。

但日本和中國的勞動力價格不同,繪畫和組裝的學習成本也不一樣,靠《爆漫王》、《白箱》和《大東京玩具箱》裡那種Jump系主角的熱情並不太能撐得起一個正常社會人的就職規劃,因此在日本其實從事動漫及相關產業工作的新人輸入其實是在下降的。

當然,有人會說「原本這在任何一個行業都是相同的,畢竟職場新人不吃幾年虧,哪來以後的光輝榮耀。」

內容同質化與市場預期的刻板化

但是,新人吃三年虧之後真的能走上人生巔峰麼?

如果是在80、90乃至二十一世紀的頭十年裡,是有這樣的機會的,但是現在……還真不好說。

成熟產業的一個弊病就是很難創新,當文化創意產業都不再拼創新的時候,這個產業就已經不只是成熟而是僵化了。而這兩年的日本動畫產業基本就是這麼個樣子,為了避免招黑我就不在這裡舉具體的名字了,但是你總能發現如果某個題材的輕小說火了並且動畫化,那麼接下來的一年裡一定有同類型的小說或漫畫再被動畫化的現象。

這種現象幾乎是產業成熟的一種必然現象,因為對於投資商來說,動畫本身所帶來的價值遠沒有前文說到的其周邊所帶來的附加價值高。投資商和製作商更傾向於將動畫當作將要販售的周邊商品的一個巨型廣告。因此其實越來越多的動畫開始為賣OST、賣角色歌、賣玩具和手辦服務,造成的結果就是在作畫上可以越來越精良,在人設上可以越來越討巧,在音樂和聲優上的成本越來越大,但每每看過之後劇情和真正可以構成作品核心的角色刻畫卻像是在強姦觀眾的智商一樣。

舊有的模式化題材(魔法少女、運動和機器人等)陷入連微創新都沒有只是換個設定和角色的俗套,新的題材又鮮有人嘗試或並不被市場所認可。

而市場對日本動畫的刻板印象也讓日本動畫走上了絕路——日本動畫就應該是2D,即便是3D的也要做成像2D的,這幾乎成為了阻礙日本動畫技術進步的一道不可逾越的牆。

當大家都在為迪斯尼這些年越來越精湛的3D動畫作畫水準驚嘆不已的時候,其實很少有非FF迷的「大眾消費者」知道日本在2001年時候的一部《最終幻想:靈魂深處》在3D技術上到了什麼水準,是時候上個圖了:

感受下日本動畫公司對人物模型的把握和對多邊形渲染的追求

可惜的是,這部在14年前能讓女主頭髮絲絲分明隨風飄動的3D動畫不僅在票房上慘敗給了迪斯尼模型做得像橡膠模型一樣的《怪獸電力公司》還連本都沒收回來,險些讓他的製作方史克威爾塵封歷史。

幾年之後的《最終幻想:降臨之子》可能是到目前為止真實系3D動畫裡最傑出的作品,然而其發行方因為怕虧本甚至不敢讓這部作品登上大熒幕,只做了DVD發行。

之後日本的3D動畫就徹底走向了偽2D的邪路,《惡之華》、《蒼藍的鋼鐵琶音》、《LoveLive》和《希德尼婭的騎士》在畫面上拼的都是誰能用非2D的技術做出2D的效果,而2D手繪動畫裡的金字塔尖(比如新海誠)卻又在追求照片一樣的寫實感,簡直是被市場逼著緣木求魚。

複雜產業鏈帶來的版權糾紛

除了產業和市場之外,還有一個更加令人煩惱的問題如本節小標題。

雖然在國內也是這個情況,但是很多讀者可能並不能理解:在小說改編漫畫時,漫畫的版權是小說作者和漫畫作者共有的。而小說改編動畫時如人設沿用漫畫形象,那麼則需要徵得小說作者和漫畫作者兩方的授權。

如果原作直接改編動畫,那麼動畫人設的版權也同樣是作者和動畫製作放所有。同一作品,不同形象(人設)可能會涉及很多方版權。

同樣的情況還會出現在OST專輯、角色歌CD、手辦、扭蛋、食玩和衣服鞋帽鑰匙掛墜等一切商業二次創作的周邊產品上。一個手辦在最為複雜的情況下版權可能同時歸屬原作者、動畫製作方、動作設計作者(為手辦繪製原型圖的作者)和手辦製作者四方共同所有。

這其實也是產業成熟的一種表現,這種著作權其實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在上方所提到的整個產業鏈中幾個比較大頭的環節能夠有均勻的利益分配,但是這也為一些不愉快的事情埋下了隱患。

知名的輕小說涼宮春日系列作品十分有可能就是這一制度的受害者:涼宮春日憂鬱系列小說連載開始於2003年,於2006年被知名動畫製作公司京都動畫改編動畫化,一度風靡全國聲名遠揚。但在此之後,原作小說的創作卻停滯不前,雖然小說作者谷川流並未宣布終結這一系列,但在第一次動畫化之後更新間隔明顯加長,時至今日已四年不再更新。

很多人對這一結果有不同的猜測,但由於版權分配上導致的利益糾紛可能是這一系列停擺的根本原因。

由於涼宮春日小說原作籤約於發行方角川書店,而動畫版權歸京都動畫所有,因此雙方任何一方都不想將這個系列繼續進行下去——前文提到了,動畫最主要的賺錢方式是賣各類周邊。

對京都動畫來說,周邊的利潤要和角川分成,這意味著折損了這部動畫的利潤,不如製作其它自有書庫版權的動畫。

而對於角川來說,他想要賣「被廣大觀眾所熟知的,由京都動畫設計形象的」涼宮春日玩具和周邊,則需要給京都分成,並且在後續的動畫製作上(不斷維持熱度),如果沿用人設也必須繼續讓京都來製作或取得京都的授權,這使得可選擇空間大大受限。

這可以從京都動畫製作的涼宮第二季動畫(即09版涼宮)幾度中斷製作而後又變為穿插舊作重播的奇特播放方式看出一點端倪。而09版涼宮、Q版小涼宮春日的憂鬱等毫無誠意的圈錢作品之後,作為衍生正劇的《小長門有希的消失》在非京都製作的情況下,果然未沿用京都版人物形象。

動畫形象版權歸屬動畫製作公司,而書稿的版權很有可能已經被從原作者手裡買斷,兩方都因為無法獨佔利益而不想繼續推動。所以涼宮春日系列不更新,可能和作者谷川流真的沒啥大關係。

而這種利益不合導致優秀作品被雪藏的問題,不止出現在輕改、漫改等有原作的作品上。在一些原創動畫裡也有出現,比如《吊帶襪天使》這部叫好又叫座的獨立TV動畫,在第一季製作結束(並且留了第二季鋪墊)後因製作組分家而導致版權落在不同人的手中而無法展開第二季的製作。

類似的問題還出現在2013年動畫未來計劃的作品《小魔女學園》上——動畫未來計劃是自2010年由非營利組織日本動畫製作者協會發起的日本動畫製作者的人才培養事業計劃的一部分,旨在讓業界大佬能夠在不計商業成本的情況下與動畫新人一起工作交流創作出短篇作品的計劃。

但是,當該計劃的作品受到市場熱捧時,卻因為版權共有問題而很難實現商業化的TV動畫化。

就在撰文的今天上午,圍繞著二次創作版權問題的TPP法案仍然悲報不斷——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要求將任何創作作品的版權有效期提升至70年,並且將侵權行為他訴化(無需原作者主張侵害),雖然這個條例還在最終的商討階段,但日本文化廳已經召開了發布會向公眾解釋這可能會給日本動漫和同人市場帶來的影響。

日本的河蟹越來越嚴重

其實除了版權上的規範的越來越嚴格之外,還有一類政策也讓日本動畫不像前兩年那麼百花齊放了

河蟹其實並不特產於我國的馬勒戈壁,其實如果你回憶下蛤蛤的時代,應該記得在中國網際網路剛剛開放的黃金時期中國的網絡上也是百無禁忌的。而近些年在日本的動漫界,因為保護青少年兒童和各種政治正確的要求,市場正在變得如中國的網際網路一般越來越「規範」。

從模糊的感性認識上說,對比下9年前的寒蟬鳴泣之時TV動畫、6年前的海貓鳴泣之時動畫和去年的《火星異種》你會發現即便是深夜檔,即便是面向成人,日本動畫上能出現的暴露和血腥鏡頭也越來越少了。這對於理應百無禁忌的文化創作來說是一種致命的打擊。

圖註:06年寒蟬無論是第四集的斷手斷腳還是第17集的拔指甲都是完整體現,09年的海貓在血腥畫面都增加了馬賽克,而到了去年的火星異種,你只能靠猜的知道那個人的頭掉了。

從法理上說,《東京都青少年健全育成條例》2010年11月修訂案的通過,不僅擴大了對不健全內容的定義將軟色情和定義不明確的過度暴力列入不健全範疇,還同時給出版企業強行套上了接受多個業界組織審查的枷鎖,甚至賦予了地方政府監視低齡兒童使用網絡的權限,讓日本充斥軟色情和暴力的內容文化市場進一步縮小。

從社會上說,越來越多對孩子過分保護的家長,利用自己的天然政治正確地位通過PTA(日本映畫倫理協會)向製作方和電視臺施壓,要求他們減少打鬥、血腥場面的出現——儘管他們自己當年是看著聖鬥士星矢、獵人和龍珠這樣的暴力作品長大的。

此前2011年重製版《獵人》就因為不堪家長舉報騷擾而從周末的上午黃金檔挪到了深夜檔播放。其實以日本現在電視臺的放映標準來說,以面向日本主流少年為消費人群的少年漫雜誌Jump上似乎沒有幾個漫畫動畫化之後能在電視臺的「少年檔」播放,這無論如何都是對行業的一種打擊。

而對於線下來說,這種政策更是收緊的厲害,2012年東京申辦2020年奧運會不久之後,官方即發出了要整頓御宅聖地秋葉原電器街的相關政策,這雖然立刻引起了日本二次元宅眾的反撲但申奧已經結束顯然是木已成舟,這甚至讓人懷疑日本政府對於動漫這一佔據GDP10%的支柱產業究竟是不是有大家所認為的那麼重視。

小結

總結起來日本動畫面臨的問題是:

產業鏈利益分配不均,商業模式過度依賴周邊產業,業界對新人的吸引力為0,成熟過度的複雜版權問題,越收越緊的內容政策。

其實除此之外還有中國人力資源價格上漲導致的外包成本提升和世界範圍的盜版問題。

但無論怎樣,日本動畫藥丸是個標題黨,日本動畫目前面臨的問題是所有過成熟產業都存在的問題,是產業發展的正常曲線。

幸運的是,正常的回落並不代表著會從此一落千丈一蹶不振,如果能夠找到新的突破口,很快就能實現整個產業的第二次飛躍。

這樣的機會有很多,比如在技術上,上文提到的幾個3D偽裝2D的片子其實市場銷量都非常不錯,證明只要勇於嘗試還是有辦法讓市場接受變革的。再比如商業邏輯上,甚至有向中國借鑑的可能性——前文曾經提到的《小魔女學院》的OVA續集就是依靠眾籌的方式拍攝的。

這篇文章寫到這裡似乎有些無法收尾,因為接到這個約稿選題的時候,其實是想讓我以《大聖》為中心談下中國動漫行業和日本動漫的差距的。但是顯然大聖是不能黑的,也確實是良心作沒必要黑。不過大聖雖好,但僅以一枝花遮蓋中國動漫產業整個的落後也是不理性的。

因此希望讀者能夠通過這篇文章了解到,剛剛起步的中國動漫行業和可能會成為瘦死駱駝的日本動漫行業之間有什麼不同,而本問題提及的這些坑在中國未來10~20年的追趕過程中,可能一個都避免不了。

動漫人,加油吧!

題圖來自《白箱》名臺詞

本文作者@惡逆非道的狐狸 入宅10年,工作後月均二次元消費千元以上的社會新人。

本文首發於微信新媒體:赤潮AKASHIO(微信號:AKASHIO)-此言此思若潮水,不沾紅粉自風流。轉載請保留本信息,未包含本信息的微信公眾號轉載將受到侵權投訴。

相關焦點

  • 《大聖歸來》破7億的時候,日本動漫是真要完
    提起動畫、漫畫和二次元,很多人第一印象想到的是日本,在《大聖歸來》火遍中國的時候,日本動畫和漫畫行業過得卻並不太好,甚至可以用日本的動畫產業早晚完蛋來形容。這篇文章就簡單的科普一下日本現在動漫行業的坑,也算是給尚未成熟的中國動漫產業打個預防針。
  • 《大聖歸來》7天吸金超3億 製片人談漫長製作過程
    《大聖歸來》7天吸金超3億 製片人談漫長製作過程 2015-07-20 16:55:12來源:金陵晚報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李萌 3億!
  • 《你的名字》票房破億 在華賺錢的日本動畫電影
    其製作成本在8億日元左右,最初的目標票房僅為20億日元,現在的票房成績已經是製作成本的23.75倍。此外,該片在日本本土電影票房歷史中已排名第三,前兩名均為大師宮崎駿作品,分別是304億日元的《千與千尋》與196億日元的《哈爾的移動城堡》。  時間再往前推一些。
  • 《哪吒》票房破9億,但國漫真的崛起了嗎?
    上映首日,僅開畫89分鐘,票房便成功破億。上映次日,單日共斬獲2.2億票房,累計票房達4億,成為中國影史首部單日票房破2億的動畫電影。上映第三日,單日票房再創新高,累計票房破7億。上映第五日,總票房達9.57億,正式超過《大聖歸來》,創下國產動畫電影最高票房紀錄。與水漲船高的票房相伴,口碑表現同樣驚人。
  • 20多部動畫電影大戰暑期檔 國產動畫能否突出重圍?
    《千與千尋》海報  《獅子王》票房破4億  最近的電影票房或許可以說明一個道理,會為情懷買單的人仍不在少數。宮崎駿的《千與千尋》重映不足一月,票房近5億。真人版《獅子王》上映5日,票房突破4億。據貓眼電影專業版的預測,《獅子王》的最終票房或近10億。
  • 從大聖到姜子牙,國產動畫電影還有多遠的路
    動畫和漫畫的愛好者受日本影響,偏好那種畫風精美細膩的畫面,或者是各種天馬行空的設定,然而國內動畫多半定位在低幼階段,他們的題材就天然拒絕了大部分少年乃至成年人,再加上不管2D和3D畫風建模依然是停留在十多年前的風格,更加無法吸引到人。直到《大聖歸來》的出現。
  • 【票·數據】#日本票房#《戰狼2》《大聖歸來》上映 口碑佳但未上榜 《星球大戰8》周末五連冠
    截止周日,影片上映32天累計票房升至65.38億日元,日本累計觀影人次也已升至440萬大關。按照目前的走勢,《星戰8》最終票房目標恐將不足80億日元,這個成績將比十多年前上映的《星戰前傳2》(93.5億日元)和《星戰前傳3》(91.7億日元)都要遠遠遜色。 20世紀福斯發行的特工動作喜劇《王牌特工2:黃金圈》次周末兩天動員觀眾13.68萬人,再收票房1.93億日元,均以微弱差距不敵衛冕冠軍《星戰8》,再次屈居周末亞軍。
  • 《你的名字》首日票房有望破億!或將改寫日本電影在內地的一切紀錄丨每日預測
    而在下周,仍舊有十幾部影片要上,再之後的一周就是《長城》和《羅曼蒂克消亡史》等賀歲檔大片殺到,基本將前述影片全部清掃出局。《你的名字》在日本的表現已經給出了預示,它8月底在日本上映以來,已經取得了12個周末的票房冠軍,累計票房也達到了193億日元,最終非常有希望超越《哈利波特與魔法石》成為日本影史票房第四。
  • 大聖歸來!國產動畫的良心歸來!它還帶來了不可思議的票房奇蹟!
    10日,這部100%中國製造的動畫電影《大聖歸來》上映,憑藉日均低於15%的排片比,僅僅上映4天,票房就破了億元!@眩暈的胖貓:平素對日漫美漫追星捧月的我們有幾個不是打心底裡期待著國產動畫的成長?是你們這些勇敢的追夢者花費了無窮的精力與心血披荊斬棘力排萬難才走到這一步。行百裡者半九十,最後的臺階,粉絲們來幫你們走完~@關愛五月病:雖然成天追著日番美漫,可我們其實比誰都盼著國產動畫崛起。
  • 《姜子牙》票房破7億 兩位杭州導演來杭解讀不一樣的幕後故事
    電影《姜子牙》首周票房破7億據貓眼數據顯示,截至10月3日0時,電影《姜子牙》首周票房破7億,成功刷新動畫電影首周票房紀錄。據悉,此前這項紀錄由《哪吒之魔童降世》首周的6.67億保持。國慶檔動畫巨製電影《姜子牙》以封神戰後為背景,對傳統神話進行了創新性的人物改編:作為眾神之長的姜子牙,從封神、質疑神、再到打破神,身居高位的他背負了更多責任與束縛,每一步都是隱忍而痛苦的。
  • 《大聖歸來》日本大規模上映 宮崎吾朗擔任監修
    網易娛樂1月17日報導 由田曉鵬導演執導、十月文化製作的動畫電影《西遊記之大聖歸來》1月13日正式在日本上映。影片2015年暑期在中國內地上映後,立即成為現象級作品,引起了觀眾的熱烈追捧和媒體的廣泛報導,最終以9.56億的票房成績成為中國動畫電影冠軍。日文版由吉卜力工作室宮崎吾朗導演擔任監修,由株式會社通耀、株式會社VAP協助日本發行。
  • 哪吒票房破10億 鄧超的《銀河補習班》保本都難?
    哪吒票房破10億 鄧超的《銀河補習班》保本都難?時間:2019-08-01 19:38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哪吒票房破10億 鄧超的《銀河補習班》保本都難?
  • 看完這篇,你就知道這部國產13禁成人動畫為何這麼拽
    三部電影都是話題之作,《大聖歸來》第一次向大眾展現了國產3D動畫可以達到的水平,依靠口碑發酵,票房最終接近10億,創下國產動畫電影紀錄,至今後無來者,《大魚海棠》則是醞釀12年之久的IP,期間經歷停擺、眾籌、融資,擁有足夠的話題度,上映之後雖然口碑兩極化,也收穫了5.6億的票房。
  • 從《龍貓》破億看2018年動畫電影:30部國產動畫4部過億,9部日本動畫3部過億
    來源:劇焦一線(TVfocus);作者:姜慶《龍貓》於12月14日在大陸首映,上映7日累計票房1.12億(截止12月20日12:00),成為繼《哆啦A夢:大雄的金銀島》和《名偵探柯南:零的執行人》之後,今年第三部票房過億的日本電影。目前該片日票房僅次於《海王》,排片佔比也一直位列第二。
  • 創動畫電影最快破億紀錄!​
    截止是今晚8點半,目前已經票房1.83億,上映首日排片33.3%,遠超當年《大聖歸來》的7.25%。對!是他,就是他!顛覆三觀」,還沒看可能就對本片產生了既定印象,就以為是心中所想,結果看完正片之後,恍然大悟.是的,本片講的很重要一部分就是打破偏見。很多人所認為一些必然的結果那真的就是結果嗎?為什麼不能打破它呢?就像有些人會理解為就是《哪吒鬧海》的故事,有些人會理解為國產動畫翻拍的就是普通爛俗劇,甚至也有還沒看,就已經對國產動畫產生偏見的小夥伴們.哪吒想要的就是打破它!打破偏見!
  • 【萌探專題】榮譽、衍生品和粉絲經濟—動畫電影的自我診斷
    2015年7月10日,動畫電影《大聖歸來》在中國大陸大大小小院線上映,覆蓋著2D、3D與IMAX,以一個幾乎只進行過線上宣發的姿態起航,票房三天就破了一億。事發兩三天,人們還不驚訝,過億的動畫電影大家也不是沒見過,可是緊隨而來的是成千上萬「自發」的「水軍」如同海嘯一般湧來,他們以百萬級別的量來撼動著輿論的風潮。
  • 票房破7.9億僅3天就逆襲《姜子牙》奪第一吳京不愧是票房錦鯉
    國慶檔票房大戰進入第三天,《我和我的家鄉》逆襲《姜子牙》截至10月3號19點,《我和我的家鄉》在排片佔劣勢的情況下,單日票房2.4億反超《姜子牙》,累計票房突破7.9億,而《姜子牙》單日票房為2億。看完電影,有的觀眾也許會認為是天尊早就想好要誅殺狐族,掩蓋真相。
  • 40億破了!這家上市公司能狂收10個億?
    上映第24天,《哪吒之魔童降世》的票房突破40億!位居中國影史票房榜第四位。此前,《哪吒之魔童降世》的觀影人次早已破億,77萬人豆瓣評分穩居8.6分,還延長上映至9月26日。不僅如此,哪吒還踩上風火輪,去往更遠的遠方:北美、澳大利亞、紐西蘭等地即將上映。這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一部國產動畫電影的票房一再突破票房天花板,成為近年影史上的現象級作品。
  • 2016動畫電影暑期檔盤點 第二個《大聖歸來》為何沒能出現?
    僅此一點,就可說今年的國產動畫電影暑期檔並不尋常。  尤其是在國產動畫方面,2015暑期檔第一黑馬《西遊記之大聖歸來》近10億的票房表現,讓業界持續產生「我也能賣爆」的幻想,人人都想複製《大聖歸來》的盛景,但無奈自身素質不過硬,加之今年經濟大勢放緩、瘋狂的票補潮水退去等原因,國產動畫電影的市場境遇似乎一夜間被「打回原形」。
  • 動畫「戀與製作人」播放量破億!
    動畫「戀與製作人」播放量破億 賀圖公開近日,國產動畫「戀與製作人」播放量破億,為了慶祝「戀與製作人」動畫播放量破億,疊紙官方發微博慶祝公開破億賀圖。動畫「戀與製作人」改編自蕪湖疊紙網絡製作的同名戀愛手遊,於2019年6月8日宣布了製作決定。該片由MAPPA負責動畫製作,於2020年7月15日起播出,全12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