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為何拋棄了他們的英雄:邱吉爾的至暗時刻與保守黨的謝幕

2021-03-05 經濟觀察報書評

作者=高林

《拯救不列顛》從溫斯頓·邱吉爾先生如何走到歷史舞臺的正中央,扮演一個拯救英國的戰爭英雄為開端;又以1945年邱吉爾和他的保守黨敗選,為祖國贏得勝利的英雄如何被人民所拋棄這個充滿悲劇色彩的故事為結束。在這本介於《至暗時刻》和莎士比亞之間的書裡,作者真正講述的卻是一個更加深刻的問題——邱吉爾為什麼會被他拯救的人民所拋棄。

戰時內閣

「如果沒有戰爭邱吉爾可能只是一個二流政治家」這句話在我們這個時代可能會激怒不少人——尤其是邱吉爾憑藉不朽的《戰爭回憶錄》,把自己塑造成英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偉人和英雄的今天。但在上個世紀三十年代,他被內維爾·張伯倫總理邀請加入內閣,成為海軍大臣以前,在持續了將近十年的政治邊緣人物的年代裡,他卻更多的是一個形單影隻、忿忿不平的老人,抓住每一個機會向議會警告即將到來的戰爭。大多數人都不喜歡邱吉爾,即使隨著時間的推移,他警告的威脅真的漸漸浮出水面,人們反而更加不喜歡他。

《至暗時刻》為我們描繪了一個昂然登上歷史舞臺的英雄,卻沒有更多地表現此前那個孤獨的邱吉爾。二戰前的英國社會受到種種衝擊,前一次世界大戰把幾百萬男性送上戰場,為了維持社會和生產,政府只能動員女性來填補勞動力空缺。動員的結果在政治上導致戰後女性選舉權問題變得刻不容緩;在經濟上則導致戰爭結束後男性從戰場回歸社會時出現的嚴重就業危機。就業危機和戰後經濟的不景氣,讓整個英國社會陷入普遍的貧困和焦慮狀態。英國就在這樣的危機中迎來了1929年的大蕭條。這種社會氣氛,通過戰後英國進一步擴大的選舉(1929年英國舉行了歷史上第一次男女平權的選舉),讓濟貧和社會保障成了三十年代英國政壇上的支配性主題。

在這樣的年代裡,邱吉爾在政治上明顯水土不服,從個人氣質、到處事方式、到政治見解,他身上都充滿了傳統的輝格黨貴族氣派,但自由黨此時已經分崩離析。當他轉會到保守黨,保守黨也已經今非昔比,隨著民意的變化成了一個忙於應付經濟蕭條和普遍貧困的政黨。從出生在加拿大的金屬商人博納·勞,到鋼鐵商人鮑爾溫,再到伯明罕的五金商人內維爾·張伯倫,連續三代市民出身的黨魁和首相支配著保守黨。跟1937年繼任首相的內維爾·張伯倫相比,此時的邱吉爾在保守黨同僚們看來像是上一個時代的人,一個「老古董」。雖然他比張伯倫首相還要小六歲,但年齡又能說明什麼呢?貴族總是老的那個!1886年,當張伯倫首相的父親,查爾斯·張伯倫率領自由黨統一派和保守黨組成聯合政府時,日後的首相亞瑟·巴爾弗勳爵就對別人說「張伯倫和我的區別就是年輕人和老人的區別,」考慮到在年齡上他比約瑟夫·張伯倫整整小十二歲,他又補充了一句「而我是老的那個!」

多數保守黨人視張伯倫首相為時代的救星,為他的財政政策、尤其是這些財政政策所許諾的就業崗位和公租房大聲喝彩,當然也就不得不為從屬於這一財政政策的「綏靖外交」辯解。保守黨內確實存在著反對張伯倫的集團,這些反對派甚至有些還和邱吉爾一樣充滿了貴族氣,但他們要麼圍繞在更老的貴族索爾斯伯裡身邊,要麼就追隨時尚男模般的明日之星安東尼·艾登,組成「看守委員會」和所謂的「花花公子」的艾登集團。如果說他們有什麼共同點,那就是也許他們對邱吉爾的態度要比保守黨主流好一些,但肯定也不願意無條件地追隨邱吉爾。

《拯救不列顛》

(美)喬納森·施奈爾/著

歐陽瑾、宋和坤/譯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8年9月

工黨更不會喜歡邱吉爾,雖然一戰前,邱吉爾作為阿斯奎斯自由黨內閣的大臣參與了英國歷史上第一部社會保障法的制定。但1926年的大罷工當中,邱吉爾公然主張對工人使用機關槍,這件事讓他在工會成員眼中的形象一落千丈,成了「毫不掩飾的極右翼分子」。即使拋開所有的黨派之見和立場紛爭,所有人都明白只要戰爭還在「山的那一邊」,只要相對納粹的威脅,選民更關心失業救濟金和公租房,邱吉爾就不會是一個合適的首相人選。邱吉爾唯一的機會就是戰爭,他只可能、也只適合領導一個「戰時內閣」。

戰爭中的內閣

戰爭把邱吉爾推到了屬於他的舞臺上,但邱吉爾領導的絕不是一個團結一致、和衷共濟的內閣。正如本書的英文原名所暗示的那樣,戰時內閣從頭到尾一直都是個戰爭中的內閣。這個內閣在對外為英國爭取勝利的同時,內部的戰火也從未停歇。這一點剛好也是本書另一個精彩之處,因為有邱吉爾名垂青史《戰爭回憶錄》的存在,也因為這個內閣裡形形色色的人都紛紛撰寫了自己的回憶錄,唐寧街十號配樓地下的會議室,是一個從多重角度描述過的舞臺。即使在中文領域,讀者也可以透過邱吉爾和安東尼·艾登的描述去觀察這個承擔了驚人歷史重擔的小團體。但本書卻是第一本關於這些人的歷史群像。

邱吉爾在1940年的保守黨中是一個邊緣人物,即使他成為首相之後又接任黨魁,很多人依然對他不以為然。張伯倫在辭職的時候依然希望東山再起,而戰時內閣裡的外交大臣哈利法克斯事實上只把邱吉爾看作是一個過渡性人物。安東尼·艾登支持邱吉爾的前提是邱吉爾許諾說一旦戰事趨於順利就把職位留給艾登。戰爭改變了邱吉爾的命運,也把英國人民的注意力轉移到如何在納粹的入侵面前免遭滅頂之災上,邱吉爾抓住了這個機會站穩腳跟。從1940年組成戰時內閣到1942年底,邱吉爾的威望與日俱增。但此時的戰爭已經是毀滅性的總體戰,隨著戰爭的加劇,尤其是法國的戰敗和德國對英國發動猛烈的轟炸,英國人民被迫承擔了越來越重的負擔,蒙受了越來越多的損失。

戰前的英國人民被經濟蕭條和貧困所折磨,戰爭又帶來了新一輪的徵兵和動員,轟炸和海上封鎖造成了驚人的破壞和食品短缺。議會授權內閣為了贏得戰爭採取一切必要的行動,徵用一切對戰爭有必要的財產和物資。為了爭取生存,尤其為了生產保衛英國急需的飛機和武器,戰時內閣把手伸到了社會的每一個角落。英國政府開始幹預和管制生產的全過程,從原材料到加工,從勞動力到工資,當然還有戰爭時期企業的利潤。為了從還在嚴守中立的美國購買軍火,英國政府甚至開始管制外匯和有價證券。為了躲避轟炸,政府出面組織疏散,尤其是兒童被送到安全的鄉下;在倫敦被狂轟濫炸的日子裡,來自各個階層的人們被迫在公共防空洞的「集體宿舍」裡共度難關。

整個英國正在變成一個整體,隨著調控和管制的加強,越來越多的選民開始向左轉,戰爭期間的配給和管制並沒有給他們帶來更多的痛苦,相反這種同呼吸共命運的感受讓他們相信:戰爭中凝結而成的友誼可以成為未來一個更加美好光明的英國的預演。越來越多的人期待著當和平重新降臨時,英國不會簡單地回到三十年代蕭條和貧困的老路上去,相反通過戰時行之有效的調控和管制,能夠讓英國成為一個更加人道、公平的社會。

與這種民眾情緒的普遍左轉相對應的是戰時內閣裡工黨影響力的提高,尤其是卡車司機出身的工會幹部歐內斯特·貝文,先是作為工黨議員出任勞工大臣,之後被提升為戰時內閣成員。在德國入侵迫在眉睫的日子裡,邱吉爾曾經表示一旦德軍佔領泰晤士河以南的倫敦,那麼能夠視為左膀右臂與德國人戰鬥到底的兩個人裡有一個就是貝文。

雖然工黨的影響力隨著幹預的加強而穩步上升,但最先跳出來挑戰邱吉爾的權威甚至覬覦首相寶座的兩個人卻都不是戰時內閣裡的工黨成員。這兩個人中邱吉爾任命的駐蘇聯大使斯塔福·克裡普斯是被開除的前工黨議員,另一個比弗布魯克勳爵則是內閣的保守黨大臣兼邱吉爾的密友。兩人都是這個階段英國人民強烈的親蘇情緒的代表,從1940年法國投降,到1941年納粹入侵蘇聯之間,英國孤獨地堅持著對德戰爭。納粹入侵蘇聯之後,英國得到了珍貴的盟友,雖然此時的英國人並不相信蘇聯能夠抵擋住德國的進攻。但正是這種擔憂促使英國國內越來越多的人主張盡一切可能去救援蘇聯。而邱吉爾和戰時內閣在這個問題上的遲緩,讓議會越來越感到不滿。而心懷不滿的議員背靠著日益左轉的民意,向邱吉爾發動進攻的一個重要論點——就是戰時內閣始終不願就英國的戰爭目標作出明確的表達,也就是說戰時內閣要求人民在前線流血犧牲、在後方加班加點,忍受越來越多的犧牲,承擔越來越重的負擔,卻不願意向全體民眾指明,他們付出如此之多究竟能夠換來什麼。

戰爭目標的爭論一直都是邱吉爾的軟肋,他對這類問題從來不願意正面回答,之所以不願正面回答的原因也很簡單。戰爭讓英國政府對全體民眾背負上了沉重的道義責任,一旦戰爭勝利英國政府不可能讓一切都回到1939年的原狀。而邱吉爾作為一個傳統的貴族政治家,剛好希望英國能夠回到戰前的老路上去。只不過在1942年英國贏得戰爭的可能性還微乎其微,對邱吉爾發動進攻的兩個人都蒙受了失敗。邱吉爾只對他們當中的一個耍了一點小手腕就取得了勝利。而另一個則因為隆美爾佔領託布魯克而迅速意識到局勢不利立刻偃旗息鼓了。但所有颶風都在慢慢聚集,最終將匯聚成一場吞沒邱吉爾的滔天巨浪。

勝利日的暴風

邱吉爾在戰爭的絕大部分時間裡牢牢地抓著戰時內閣,隨著戰局逐漸向對英國有利的方向轉化,他的聲望與日俱增,他的內閣卻正在走向分裂,他依靠戰爭帶來的聲望終於牢牢地把保守黨抓在手裡,但保守黨卻正在走向1945年戲劇性的選舉失敗。對這個矛盾的現實,邱吉爾更願意從悲劇英雄的角度來解釋,當他領導整個英國走向勝利的時候,人民卻已經拋棄了他和他的保守黨。而本書對這個問題提出的是一個更客觀,當然也就不那麼莎士比亞味道的解釋。

民意的轉變無疑是邱吉爾最大的軟肋,戰爭中的英國人民期待著一個更加美好的未來,但邱吉爾卻不願意接受民眾中間普遍存在的對社會公平和公共福利的要求,在這方面他甚至比1914年德意志帝國宰相貝特曼-霍爾維格還要謹慎。1914年宣戰時,這位帝國宰相就明確宣布「無論勝敗,戰爭都將成為帝國根本性改革的契機。」而邱吉爾卻對戰爭期間的民意調查所體現出來的社會福利呼聲置若罔聞。當1942年12月發表的《貝弗裡奇報告書》在整個英國引起強烈轟動的時候,這位戰時首相卻視之為空想家的誇誇其談。

如果說之前兩位挑戰者失敗原因是英國人民還沒有看到戰爭勝利的希望,整個英國還徘徊在戰敗的邊緣。那麼同樣不容忽視的是,這兩位挑戰者都沒有得到戰時內閣裡最有能力對邱吉爾的權威和地位發起挑戰的工黨的支持。邱吉爾領導的戰時內閣並不是一個保守黨內閣,甚至從某種意義上說,1937年到1939年之間的張伯倫內閣也不是一個保守黨內閣,雖然人們已經普遍把它看作是一個保守黨內閣。但至少在名義上,張伯倫領導的和邱吉爾一樣是一個大聯合內閣。

在英國歷史上大聯合內閣是一個異類,但在20世紀的前五十年裡,它反而成了英國內閣的主流形式,從1915年到1945年之間的三十年中,有二十一年領導英國的都是一個或多或少的大聯合內閣。

在戰前,英國1929年的大選讓工黨以微弱多數得以組閣,但工黨內閣卻因為大蕭條的降臨而在1931年陷入財政破產的地步。在這種情況下,拉姆齊·麥克唐納不願意選擇不負責任的辭職,而是邀請各主要政黨一起組成了大聯合的「國民內閣」。1931年國民內閣舉行了選舉,讓全體選民在支持或者反對國民內閣的問題上二選一,並且贏得了470席的絕對多數。1935年的大選依然是國民內閣的選舉,但是工黨的席位已經恢復到154席。如果沒有意外,那麼1939年的大選就將是保守黨和工黨的正面交鋒。在過去的八年間,雖然保守黨通過行之有效的國內政策贏得了選民的支持,但是1938年和1939年張伯倫的外交失敗,已經讓保守黨的優勢大打折扣。幸好戰爭的爆發避免了這次選舉,但所有人的都知道1935年選舉所產生的議席分布已經和1940年的民意脫節了。這也是張伯倫在不信任投票中雖然還保持著八十票的優勢,卻依然選擇辭職而讓邱吉爾聯合工黨組成新一屆大聯合內閣的原因。1940年的張伯倫不願意冒險解散議會重新大選,而1945年的邱吉爾卻相信憑藉戰爭期間所作出的貢獻和積累的威望,單憑他的名聲就足以贏得1945年的大選。

《貝弗裡奇報告書》是戰時內閣走向分裂和1945年大選的關鍵節點,此時的邱吉爾敢於對報告書激起的洶湧民意採取不冷不熱的態度,雖然他也不得不在社會福利的問題上做出許諾,甚至提出了一個《四年計劃》,但基調依然是把一切留到戰爭勝利之後再說。但戰時內閣裡的工黨大臣,尤其是曾經代表戰時內閣在議會為邱吉爾的政策辯護的赫伯特·莫裡森,在對報告書的爭論中看到了英國民意的轉變,並且由此預見到工黨贏得大選的可能。

1945年的選舉是一場充滿戲劇性的選舉,保守黨志在必得且充滿自信。邱吉爾把敞篷車都搬上了專列遊走在全國各地。而工黨的首腦們卻滿懷恐懼不情不願,僅僅為了避免工黨分裂,和民意倒向極左翼才勉為其難的投入競選。邱吉爾所到之處都被歡呼的人群包圍,但當人民真的投下自己的一票的時候,計票結果是工黨贏得了393席的絕對多數。

一個人即使是邱吉爾這樣的英雄也不能無視未來,如果這位英雄為他的人民作出了重大的貢獻,卻拒絕回應人民對未來的呼聲。那麼人民固然會在他出現的時候報以歡呼和掌聲,但當他們真的投下自己的一票的時候,他們會選擇更願意展望未來的人。對這一點邱吉爾自己的評價是「這就是民主,我們一直為之奮鬥的東西!」

經濟觀察報書評
eeobook

閱讀有難度的文章,每天成長一點點

合作及投稿郵箱:eeobook@sina.com

長按識別二維碼

紙城。有趣,但不低俗;嚴肅,卻不正襟危坐。這裡有一些拒絕無病呻吟的文藝生活,一捧拿得起放不下的審美趣味,或者再加一點無傷大雅的吃喝玩樂。歡迎入住紙城,讓我們輕盈、透明地生活在別處。

長按二維碼可識別關注paper-city

相關焦點

  • 《至暗時刻》:邱吉爾的至暗,奧德曼的高光
    不過,相比「敦刻爾克大撤退」抉擇的誕生過程,《至暗時刻》真正的焦點還是在於邱吉爾本身,通過展現他人生中最矛盾重重的兩個星期——即1940年五月他初登首相之位到說服議會和內閣支持他發起的大撤退決議為止,突顯他的性格、才能與政治智慧。因此,這部電影完全可以視為邱吉爾的傳記片。
  • 《至暗時刻》——就是天王老子來了,他也是邱吉爾!
    這種電影我更傾向於叫他們「獎盃電影」,每年的奧斯卡都會有不止一部獎盃電影參賽,它們特點都是相同的:製作精良,表演精彩,成本不高。而我們今天說這部電影就是一部典型的獎盃電影,《邱吉爾寫真》,對不起,《至暗時刻》。我們來看看劇情吧:1940年5月,納粹的鐵蹄已經踏碎大半個歐洲,兵鋒所向,勢不可擋。
  • 從《至暗時刻》中,找回英雄的本質
    這些拯救世界的超級英雄離現實是如此之遠,讓英雄成了幻想中的事物。而巴德今天要寫的《至暗時刻》裡,沒有驚心動魄的動作場景,也沒有天馬行空的超能力,卻有一位不完美的英雄——二戰中領導英國加入反法西斯同盟、抵抗納粹德國的邱吉爾。
  • 《至暗時刻》加裡·奧德曼極致還原邱吉爾
    電影《至暗時刻》將於12月1日在中國內地正式上映,該片發布最新人物海報,五位主要角色均以經典英倫範兒亮相,簡潔背景加上考究布光,角色面部細節格外突出,顯得張力十足。其中加裡·奧德曼通過化妝和「增重」所呈現出的邱吉爾,更仿佛從歷史重回現實。
  • 陪邱吉爾走過至暗時刻的還有它
    電影《至暗時刻》講述了二戰時面臨來自內部的偏見與外部的法西斯戰爭,溫斯頓·邱吉爾抵住壓力,帶領英國人民奮起反抗,贏得敦刻爾克戰役的勝利,度過了黎明前最黑暗的時刻的故事。
  • 胡莉評《至暗時刻》︱ 演講中的政治家邱吉爾
    在安東尼·麥卡滕(Anthony McCarten)看來,在英國和它的民眾遭遇至暗時刻的時候,邱吉爾正是憑藉這樣一番講話,將人民引向了他所希望的方向。至此,歷史的車輪轉向了不同的軌道。歐洲並沒有成為納粹的囊中之物,而後來的結果也是顯而易見的——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取得了勝利,為戰亂所苦的各民族重獲自由。
  • 《至暗時刻》與加裡·奧德曼:神演技成就的邱吉爾有點可愛
    上周五,十部電影同時開畫,在這一堆中外大片小片裡,《至暗時刻》大概是最能值回票價的一部。《至暗時刻》劇照這部前英國首相溫斯頓·邱吉爾的傳記電影聚焦1940年,邱吉爾成為首相的頭幾周。當時,英國面臨二戰初期最艱難的抉擇,20萬英國遠徵軍被困在法國敦刻爾克的海灘上,德國納粹軍隊正在步步逼近,英法聯軍面臨著全軍覆沒的危機。
  • 《至暗時刻》邱吉爾臨危受命,帶領英國走出黎明前的黑暗
    導語《至暗時刻》是由喬·賴特執導的傳記歷史片。其中飾演邱吉爾的加裡·奧德曼憑藉此片獲得了第90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男主角獎。《至暗時刻》整個影片以時間軸為刻度作為主要展開形式,更加凸顯即將面臨戰爭的緊迫感
  • 電影《至暗時刻》影評
    但法國戰略呆板保守,只把希望寄托在他們自認為固若金湯的馬奇諾防線上,對德國宣而不戰。在德法邊境上,只有小規模的互射,沒有進行大的戰役,出現了歷史上有名的「奇怪的戰爭」。然而,德軍沒有攻打馬奇諾防線,他們首先攻打比利時、荷蘭和盧森堡,並繞過馬奇諾防線從色當一帶渡河入法國。德國法西斯的鐵蹄不久又踏入荷蘭、比利時、盧森堡。
  • 「至暗時刻」之後,邱吉爾說了這段話
    最近很火的那部二戰歷史題材電影《至暗時刻》(Darkest Hour)小夥伴們都看了嗎?這部豆瓣評分8.6的電影講述了1940年,邱吉爾從出任英國首相到成功組織英軍敦刻爾克大撤退的20天中所發生的事。正是在這一期間,邱吉爾在英國下議院發表那段經典的「決不投降,戰鬥到底」的演說。
  • 《至暗時刻》定檔 加裡·奧德曼扮演的邱吉爾以假亂真
    原標題:加裡·奧德曼扮演的邱吉爾 幾乎以假亂真,神了!      電影《至暗時刻》昨日正式宣布中國內地定檔12月1日,除美國以外,中國成為全球最早可一睹本片風採的國家。
  • 「是時候了,侯你多時」的《至暗時刻》
    看了傳記歷史電影《至暗時刻》,今天我們來聊一聊也許是大英帝國史上50多位首相中最有爭議的一個 --- 那個男人,溫斯頓·邱吉爾。看見黑暗 - 臨危受命之前的生平至暗時刻 - 結合影片一瞥至暗之下的光輝曙光之下 - 勝利後的邱吉爾
  • 《至暗時刻》觀後感
    《至暗時刻》發生在敦刻爾克的對岸,講述二戰時英國最為低迷消沉的時刻裡,邱吉爾如何扭轉了這一切,帶領英國人民下定決心和納粹德國決戰到底。我在微博上問了一句,為什麼中國人會不喜歡《至暗時刻》,得到了這樣的一條回復,原文包括標點均未做任何修改:中心太弱了,從頭到尾沒有一種劇情上的推動暗示 看黑暗騎士 我知道 最後估計是把小丑跟雙面人解決了 看肖申克 我知道最後安迪估計逃出了監獄 至暗時刻(不光指結尾) 整個劇情發展都沒有什麼感覺 看了前一幕完全不知道下一幕會發生什麼----@失眠退堂鼓
  • 《至暗時刻》:用信念劃破黑暗的英雄時刻
    文/夢裡詩書《至暗時刻》是一部屬於加裡·奧德曼的演技盛宴,面對納粹德國的步步緊逼,電影在加裡·奧德曼精悍的演技下,真摯的再現了邱吉爾
  • 從人格主義與多模態隱喻看《至暗時刻》:平凡的偉大領袖
    在《至暗時刻》中,編劇和導演便把這一思想演繹到了極致,羅斯福、希特勒從未登臺,戰爭場面極少,反而在邱吉爾和日常與家庭生活中著墨眾多,帶領觀眾走進邱吉爾的內心世界。,讓邱吉爾自己,或其他角色道出他的「不光彩」之處:在保守黨和自由黨之間改換門庭,在加裡波利之戰中傷亡慘重,邱吉爾襤褸的政績被一一擺上檯面。
  • 從人格主義與多模態隱喻看《至暗時刻》:平凡的偉大領袖
    在《至暗時刻》中,編劇和導演便把這一思想演繹到了極致,羅斯福、希特勒從未登臺,戰爭場面極少,反而在邱吉爾和日常與家庭生活中著墨眾多,帶領觀眾走進邱吉爾的內心世界。 而政治生活中的邱吉爾,也很好的通過加入交談情節,讓邱吉爾自己,或其他角色道出他的「不光彩」之處:在保守黨和自由黨之間改換門庭,在加裡波利之戰中傷亡慘重,邱吉爾襤褸的政績被一一擺上檯面
  • 這部電影將英國首相邱吉爾降為凡人,讓凡人成為英雄
    《至暗時刻》顯然是為角逐明年初的奧斯卡最佳男主角而量身定做的。加裡·奧德曼深沉中潛伏著激情的演技,在邱吉爾這位「大不列顛的鬥牛犬」一角中充分體現。▲邱吉爾著名的V字手勢《至暗時刻》選擇了從邱吉爾1940年5月10日當選前後,至6月4日在議會發表《我們將戰鬥到底》的演講為止的短短時間段。影片中邱吉爾被徹底拉下神壇:他絕非英明神武,堅定自信,真理在握。
  • 《至暗時刻》帶你走進偉人邱吉爾,看見更多不為人所知的那面
    《至暗時刻》講述了邱吉爾,一個歷史的偉人,卻用藝術的表達方式展現,讓觀眾對人物重新有了理解。而男主角加裡·奧德曼也因為這部電影獲得了第90屆最佳男主角,他所扮演的邱吉爾不只是高大的形象,他為我們呈現了很多面,或許如果不是首相,他只是一個脾氣暴躁的老頭子。
  • 【L13】跟邱吉爾學英語 | 電影《至暗時刻》臺詞賞析(1/2)
    相信看過《至暗時刻》的朋友,都對片中邱吉爾時而詼諧幽默、時而充滿力度的語言記憶猶新。
  • 聊電影《至暗時刻》
    沒有最終的成功,也沒有致命的失敗,最可貴的是繼續前進的勇氣 這是邱吉爾的座右銘,作為二戰時期的傳奇人物,他對英國的貢獻是毋庸置疑的,在英國最為艱難的時候是向納粹妥協做俘虜,還是團結人民群起反抗?在這一個風口浪尖的時刻,邱吉爾作為首相的選擇成為英國最後的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