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接下來,我可能有一部華語片和一部英語片

2020-09-03 桃桃淘電影

北京國際電影節,仍然在火熱進行當中。

而在昨天,第十屆北京國際電影節首次開辦了「大師班」,這其中,最重頭的,莫過於李安導演的大師班了,他的這次對話,圍繞著「東方表達與數位技術」的主題展開。而這一次的特殊之處在於,由於疫情的關係,李安通過視頻連線的方式與其他嘉賓遠程開講。

在大家的印象中,由李安來講「東方表達與數位技術」無疑是再合適不過了,畢竟他此前接連用《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雙子殺手》三部電影拓展了電影行業對「數位技術」的認知上限。

但李安自己,卻不這麼認為,他說自己並非技術控,手機只會打電話,其他都不會。拍了二十年,李安曾經將整顆心都放在膠片上,直到有一天突然發覺必須要做出改變。

「我第一次拍數碼電影,第一次接觸到立體,拍到一半感覺很糟糕,表達的信仰突然瓦解,不知道該怎麼拍電影了,3D是我不熟悉的。我像少年派一樣,跟一隻老虎在太平洋漂流,很惶恐,我相信的東西都在幻滅中。所以每次我必須找到一塊新的浮木,必須找到跟觀眾溝通的方法。」

就像他說的那樣。不是李安主動選擇了技術,而是他在追求藝術呈現的過程中,忽然察覺到自己的局限,他必須去掙破這層桎梏,否則就無法抵達藝術的彼岸。於是李安從一個玩不轉智慧型手機的人,一點點變成現在,站在電影技術最前沿的瞭望者。

「3D跟數碼,人的眼睛在解析這些影像的時候心理會跟之前不太一樣,我們熟悉的是膠片時代的表達,突然之間到了新的環境,是摸著石頭過河。我覺得我還在學習階段。希望大家跟我一樣,在新的媒體裡找新的表達方式。」

在尋找新技術、新表達的十年裡,從《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到《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再到去年的《雙子殺手》,3D攝影機拍攝、高速攝影、高幀率,李安突破的不僅是現有電影拍攝與放映的技術極限,他用每秒120幀的高幀率向傳統每秒24幀的電影「真理」發出了挑戰。

技術,從來都不僅僅是技術,它關乎美學,更關乎經濟。

每一次技術上的革新,都伴隨著全產業設備的淘汰與更新,牽一髮而動全身。

當年《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用全3D攝影機拍攝,真老虎與CG特效老虎同期製作。李安說自己在2001年左右第一次讀到原著時,就被深深震撼,「神魂顛倒」,「當時我想,正常人一定不會想要把這小說拍成電影的:從理性出發,這麼做的花費實在是太大了。」

最終,機緣巧合之下,重重困難之後,《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上映,這一次,李安跑贏了市場和觀眾,並再度奪得奧斯卡最佳導演獎。

但不是每一次,都如此幸運。李安也說,在探索技術邊界的十年裡受到了很多打擊。

幾年後,李安在《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裡進行了更為大膽的嘗試,3D/4K/120幀的高攝製標準,對放映端也提出了革命性的要求,全球能夠確保以最高標準放映的影院不過百家。

李安在探索技術的路上邁的步子太大,以致於市場和觀眾沒能趕上他的步伐,導致了影片在口碑和票房上的不平衡。

去年的《雙子殺手》,李安在藝術表達和技術實現上顯得得更為圓融,但是這一次,反類型化的創作並未獲得預想中的收穫。

在大師班論壇上,回望這十年,李安感慨著:「胳膊扭不過大腿,創新不是光藝術和科技的東西,是要跟整個業界和觀影文化的扭鬥,非常困難。」

但他也說,仍會選擇繼續下去,「因為現在在我腦子裡電影已經是那樣子了。」

當然,除了技術創新,更多觀眾關注的是李安電影裡東方式的表達。是《推手》《喜宴》《飲食男女》裡父權結構下的家庭暗湧,也是《臥虎藏龍》裡東方武學的精神想像。

從《臥虎藏龍》開始,中國武俠片對真實有了新的詮釋。回到最初起心動念的拍攝原點,李安說自己被原著小說中玉嬌龍的角色深深吸引,「覺得李慕白很像我,俞秀蓮像我太太,玉嬌龍像我想做不敢做的事情。我從小就對武俠有幻想,又抓到很動人的主角,就很想拍它。」

而他改編小說,靠的是第一遍的直覺,要留住那種「最能打動你的東西」。無論是《臥虎藏龍》還是《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每一次改編,他都只讀一遍原著小說。這是一位成熟導演去粗取精的藝術自覺。

「做改編不是做翻譯,我不太會用小說裡的細節。把小說翻譯成電影,那樣不會很成功,因為怎麼拍都沒法超越小說。至於小說刺激到我什麼,因為電影不能用小說那麼長篇幅,電影影像非常直觀,只有兩個鐘頭,所以就要很精準地打到某種感受,筆墨無法形容的,就是值得做的。」

那種「筆墨無法形容」的東西,正是李安電影最讓人著魔的魅力。為了用電影抵達這種「不可言說」的感受,李安分享了他的思路。

「我會從後往前想,為了達到這種情懷,前面需要鋪墊什麼東西。所以改編小說我不太會用細節,小說我都只會讀一遍,我怕看太多遍會衝淡第一印象,就是憑藉直覺找到最能打到你的東西。」

有人在大師班現場提問李安:會拍《臥虎藏龍》李慕白的前傳嗎?

李安說自己斷斷續續想過十年要拍李慕白前傳,但總是有更多更新鮮、自由度更高的新題材在不斷吸引他的注意力。「希望能夠重現新的東西,我還想拍武俠片。」

疫情仍在的當下,電影人之間免不了談到疫情對電影行業的影響。這次的李安大師班也不例外。

一方面是流媒體對傳統電影行業的衝擊,一方面是疫情讓人無法走出家門。李安導演擔心觀眾習慣在家看電影後,要重新回到影院可能很難。

「我跟大家一樣困惑,現在影院都非常困難,要回去也非常困難,過去我們幾百個人到處拍片,現在也很困難了。大家也習慣了在家看電影,習慣以後戲院會怎麼樣很難講。可能最高端的,或者有特別體驗的影院會有生意,其他影院就很難了,電視、手機都可以看,大家都已經習慣了。所以大家必須想新的方法拍片,做一個革命性的改革,這是我的感覺。」

即使行業艱難,李安導演也延續了一貫的真誠和溫柔,「顧客永遠是對的」。

「不能逼著觀眾進戲院,這誰也做不到。你只能做他在家裡看不到的東西,如果你的電影還不如觀眾在家裡看的好看,那就不能怪觀眾待在家裡。

戲院的優勢是集體感、儀式感,要發揮優勢,接受挑戰,創作出新的東西,我是相信電影院的。」

相信大銀幕的魅力,埋頭創作出更多適應大銀幕的作品。面對不少觀眾希望李安回歸華語片創作的呼聲,李安的回應讓不少影迷覺得滿足。

「接下來可能有一部華語片和一部英語片,一個在寫劇本,另一個在構思。」

也希望,李安導演有更多好的電影可以推出來吧,期待!

相關焦點

  • 李安:接下來,我可能有一部華語片和一部英語片
    回到最初起心動念的拍攝原點,李安說自己被原著小說中玉嬌龍的角色深深吸引,「覺得李慕白很像我,俞秀蓮像我太太,玉嬌龍像我想做不敢做的事情。我從小就對武俠有幻想,又抓到很動人的主角,就很想拍它。」 而他改編小說,靠的是第一遍的直覺,要留住那種「最能打動你的東西」。無論是《臥虎藏龍》還是《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每一次改編,他都只讀一遍原著小說。
  • 哈維·韋恩斯坦:我拍了一部「東方西部片」
    在哈維·韋恩斯坦眼裡,《臥虎藏龍2》是一部「東方西部片」論經擒虎:我拍攝世界上第一部「東方西部片」的故事正如中國的一句老話所說的那樣——「飲水思源」,我首次觀看中國動作電影,就下定決心,要和全世界分享我所熱愛的東方武俠片。
  • 李安解讀新片《雙子殺手》:是用中國文化的底子來拍西片
    雖然被不少影評人認為又一次引領了電影史的新革命,但李安卻表示自己心情一直很忐忑,「經常在想,為什麼現在就我一個人這樣拍,到底是不是自己的問題」。那為什麼頂著巨大壓力還要去嘗試?李安的答案很簡單,「我看到了這種技術帶給影像的美感,即使知道走下去會很辛苦,還是忍不住去做。而且我也有義務,為年輕電影人創造更多新的可能。」
  • 徵戰北美票房榜的10大華語片
    李安、譚盾和葉錦添還提名了最佳導演、最佳原創歌曲和最佳服裝設計。不僅如此,還一直保持著目前華語片最高北美票房的歷史記錄——一億兩千八百萬美元的總票房數,到現在時隔16年都無人超越。(好像也是所有外語片中北美票房第一名的,第二名的義大利片《美麗人生》只有它的一半票房)
  • 李連杰終推掉了片約,李安的無奈換上周潤發頂替,卻成就一部經典
    這是年輕人看不了的電影,頭一次看的時候皮哥還在讀書,看完就覺得「不夠意思」,沒有窮兇極惡的反派,沒有你死我亡的門派鬥爭。全片都圍繞一個待字閨中的少女和一把寶劍,一位隱居的高人,出手只用七分力,最後還死得窩囊。
  • 坎城2020片單精選:兩部華語片,一部喪屍片,夠看
    誰知56部電影之中,韋斯·安德森導演的《法蘭西特派》榜上有名,還有兩部華語電影,史蒂夫·麥奎因、維果·莫滕森、凱特·溫斯萊特等好萊塢明星的新作,甚至還有一部喪屍電影。在保持了文藝風格的基礎上,這一屆的「坎城2020」比往年正式的坎城要更多元。
  • 奧斯卡最佳外語片九強出爐 華語片這次又沒戲
    奧斯卡主辦方、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17日公布眾多獎項初選名單,其中入圍「最佳外語片獎」的9部影片分別是丹麥的《罪人》、德國的《無主之作》、波蘭的《冷戰》、墨西哥的《羅馬》、哥倫比亞的《候鳥》、黎巴嫩的《迦百農》、哈薩克斯坦的《小傢伙》、韓國的《燃燒》,以及日本的《小偷家族》。中國兩岸三地的3部華語片《邪不壓正》《紅海行動》《大佛普拉斯》均與奧斯卡無緣。這次落選並不意外。
  • 一部華語戰爭片火了,《八佰》好在哪?
    華語戰爭片,《戰狼》是無法企及的高度,50多億的票房創造了華語片的記錄。而就在三天前,另一部華語戰爭片上映了,它就是管虎導演的《八佰》。在點映的時候票房就高達1.8億,被稱為&34;,讓人不得不感慨中國電影製作的水準真是越來越高了。
  • 那些曾經角逐過奧斯卡最佳外語電影的華語片
    然而於1956年起,最佳外語片成為競賽單元,正式制定評審辦法。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自1947年第二十屆起開始頒發,除1953第26屆未頒獎之外,至今已有59部各國影片斬獲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榮譽。從獲獎影片所屬國家來看,義大利獲獎最多有13次,緊隨其後的是法國12次,遙遙領先其他國家,從這裡也可以看出義大利和法國電影的強勢地位。
  • 奧斯卡上罕見的中國身影:盤點那些獲得最佳外語片提名的華語片!
    從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所屬地區來看,歐洲佔據絕對的統治地位,而在亞洲方面,日本是獲得最佳外語片最多的國家,先後有四部影片獲獎。而同樣作為亞洲電影大國的中國,先後曾有7部影片獲得提名,但最終只有一部獲獎。《菊豆》,是第一部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的中國電影。
  • 海外影響力最大的四部華語電影,周星馳張國榮各一部,成龍未上榜
    霸王別姬》這部電影肯定是每個電影愛好者都看過的一部電影,這也是迄今為止,各大榜單評分最高的華語電影,畢竟這部電影是唯一一部拿下坎城電影節最高獎項金棕櫚獎的華語電影。,二十多年過去了,還是沒有能夠超越它的作品,哪怕是後期的陳凱歌拍的電影越來越爛,但是總有評論稱「一把霸王別姬就夠他吃一輩子了」就足以說明該片的地位和影響力。
  • 香港華語片影史票房前五,周星馳獨佔其二,成龍沒有一部上榜
    香港曾被譽為亞洲電影中心,綿延數十年的高光時刻,最終迎來黯淡結局,伴隨著港片沒落,以及好萊塢電影的全面入侵,如今的香港電影市場,好萊塢電影屢創票房記錄,華語片卻處境艱難,香港票房榜前十,沒有一部華語片的身影,實在是一種悲哀。
  • 李安的電影,你最愛哪一部?
    李安的電影,你最愛哪一部?李安是電影史上第一位於奧斯卡獎、英國電影學院獎以及金球獎三大世界性電影頒獎禮上奪得最佳導演的華人導演。那麼他導演的電影,你最愛哪一部呢?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這些電影吧。飲食男女飲食男女,人之大欲《飲食男女》是一部於1994年出品的臺灣劇情片,本片是李安擔任導演的「父親三部曲」之第三部曲,主要演員有郎雄、吳倩蓮、楊貴媚和王渝文。該片講述了90年代臺北都會,一位每周末等待三位女兒回家吃飯的退休廚師,面臨的家庭問題與兩代衝突。藉由彼此的生活與衝突,建構出不同年齡層、不同職業的價值觀,描述的兩代關係。
  • 唯一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華語電影《臥虎藏龍》
    截至目前,第一部,也是唯一一部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非英語片)的華語電影,就是李安導演的《臥虎藏龍》,除了演員陣容的強大,影片的主創人員更是不可小覷
  • 北影節李安大師班:依然想拍武俠片,有2部電影正在籌備
    8月25日,第10屆北京國際電影節舉辦李安導演大師班。李安導演通過遠程視頻連線的方式,結合自己的創作經驗深談&34;。李安仍表示今後依然會探索新技術,但要讓電影市場接受,有種胳膊擰不過大腿的感覺。談到流媒體對傳統院線的衝擊時,李安認為,&34;對電影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好作品留住觀眾。同時李安也認為,電影院觀影的儀式感與群體感是流媒體所無法取代的。
  • 唯一得過奧斯卡的這部華語片續集, 可能拍砸了
    影片狂攬第73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等4項大獎,獲10項提名。是華語電影歷史上第一部,也是目前唯一一部,榮獲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的影片。獨臂刀王姜大衛曾說:武俠世界不一樣的,除了李安那個《臥虎藏龍》還有武俠片的感覺,拍得蠻武俠片的,後邊張導演也好,陳導演也好,馮導演也好,他們那個我不覺得是武俠片,只能是古裝片。
  • 《吉祥如意》或許這是一部你從未見過的華語片
    此前曾入選第23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金爵獎和第十屆北京國際電影節「鏡界」單元展映,備受影迷期待。電影講述了一位喜劇片導演突發奇想,回到東北農村老家,希望將一家人如何過年拍成一部電影,結果遭遇一系列意外,因拍電影而聚齊的家庭成員們,完成了最後的聚會。
  • 李安不「安」:我心裡永遠有一個關於電影的夢
    彼時,影片在影迷群體和學界都引發了一陣有關於藝術與技術的討論風潮,而對李安自己而言,這也是他創作道路上一次非常重要的嘗試。在因《臥虎藏龍》而獲得美國導演工會獎之後,他真摯而誠懇地在訪談中說道,「可以有地方與我的同行們分享建議和經驗,這樣很不錯」。之後,李安又憑藉著《斷背山》等多部影片斬獲大獎無數,而在面對他人對自己才華的肯定時,李安也只是將輕描淡寫地將自己稱為「一個蠻喜歡拍電影的人」。
  • 《衛報》評21世紀100部最佳影片,竟僅有3部華語片?
    然而,令人頗為驚訝的是,100部最佳影片之中,只有三部華語影片上榜,分別是:李安《臥虎藏龍》No.51;楊德昌《一一》No.26;王家衛《花樣年華》No.5。由於種種原因,排名和選片標準受到了網友的一些爭議,尤其是在剛剛經歷了《哪吒》海外票房遇冷的狀況之後,再一次發現《衛報》眼中21世紀100部最佳影片,竟僅有3部華語片上榜,實在讓人難以接受。今天我們就來說說,《衛報》到底是誰?他們列出的這份榜單含金量有多少?以及在網友眼中21世紀被低估的電影有哪些。
  • 李安:東方傳統的溫文爾雅和西式的灑脫不羈結合體
    電影導演,是指製作影視作品的組織者和領導者,是用演員表達自己思想的藝術家,是把影視文學劇本搬上螢屏的總負責人。一部影視作品的質量,在很大程度上決定於導演的素質與修養;一部影視作品的風格,也往往體現導演的藝術風格和性格,更能體現出導演看待事物的價值觀。所以,說導演是賦予電影靈魂的人,是非常貼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