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是一張弓,那弓弦是夢想。
——羅曼·羅蘭
最近一部名為《重返二十歲》的電影在全國上映,好評如潮。它之所以能輕易打動觀眾,大抵是因為大部分過了20歲的人,都想回到那一年燈火通明的十字路口。
對60後來說,如果20歲可以重來,將是多麼奢侈的事情。那個時代的年輕人沒有權利自由選擇,甚至從未想過自己喜歡的是什麼。他們中的大多數,在動亂時期苦度少年,或受動亂餘震的波及。
這些恢復高考後首批觸及高等教育的學生,與改革開放政策一起成長。他們身上有明顯的保守和滄桑感,在主流文化、時代信仰和社會道德的共同作用下,幾乎失去自我。
| 60後的高考記憶 |
將6輕輕一撥,倒過來便是9,與60後隔涇渭而立的90後,只不過晚了30年出生,恰逢20歲左右的他們卻齊齊站在了風口浪尖上。1990年後出生的年輕人成長於今日這個經濟、科技飛速發展的時代。他們性格鮮明乖張,我行我素。
而這正是因為,經過幾代人的努力,90後終於能夠生活在一個相對平和、開放的年代。脫離了沉重的枷鎖,他們盡情張揚個性。
| 爆紅網絡的90後概念寫真 |
只是,何必等到需要「重返」的時候才領悟?我們終於開始覺醒,任何一個時代的年輕人,都不應被禁錮於生活,他們有權利選擇自己喜歡的生活方式和工作——它們甚至可以只與興趣和美好有關,而無關乎物質與報酬,無關是否符合世俗的眼光,只要它是正當的,只要你有能力做到。
而「有事做,有人愛,有所期待」也一度成為年輕人喊得最響亮的目標。他們做的事、愛的人和期待的未來,一定是自由、自我卻不自私的。
赫伯特曾經說過,在我們了解什麼是生命之前,已將它消磨了一半。別等到垂暮才想起追憶逝去的青春,惋惜消散的夢想。生命就應該浪費在美好的事物上,它可以浪費,但不能白費。
▶點擊下圖,直接收看60後吳曉波和他90後女兒的青春故事。
.
吳曉波精心推薦
視頻延伸閱讀書目
請點擊今日圖文推送第二條
《20歲的理想是人生的GP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