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瑟在御,歲月靜好
記金婚的公婆
文/常素霞
二零一九年的大年初一,我們一家歡歡喜喜地給公公婆婆拜年。公公滿面笑容地說:「今年,是我和你們的媽媽結婚滿五十周年,我們已經手牽手走過了半個世紀了!」我忙問:「爸、媽,您二老想要怎樣的金婚紀念活動啊?出去旅遊?金婚慶典?或者一套金婚婚紗攝影?」婆婆說:「要啥紀念活動啊,就是尋常日子尋常過罷了。」
儘管婆婆這樣說,我們還是在弟媳的組織下,給他們舉辦了簡單的金婚紀念活動。公公生動地向我們再現了他們當年結婚時的情景:1969年7月16日,還是文化大革命時期,那時候物資匱乏,思想激進。在部隊服役的公公和縣革委會工作的婆婆胸前都佩戴著毛主席像章,一人拿著一個紅本本(毛主席語錄),年輕的穿著綠軍裝的公公在紅旗下莊嚴地宣誓:「毛主席教導我們說:『一切革命隊伍的人,都要互相關心,互相愛護,互相照顧!』」他們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互相關心,互相愛護,互相照顧,風風雨雨五十載、相濡以沫半世紀,同甘共苦不離不棄。現在,他們的兒女們也都成家立業,兒女成行了。
公公婆婆結婚的時候,公公在哈爾濱的空軍部隊工作,婆婆在鹿邑縣人民革委會工作,在部隊舉行了簡單而意義深刻的婚禮之後,婆婆回到老家鹿邑繼續工作,住在單位分的宿舍。聽婆婆說我的愛人出生和幼年時節都是在她的單位。後來有了妹妹,還是婆婆帶著他們在宿舍居住。再後來,公公轉業回了鹿邑,有了弟弟,他們才東磨西借地建起了自己的家——三間土瓦房。
因為公公是家中長子,爺爺去世的早。聽說爺爺是在見到他大孫子不久就得病去世了,算起來已經四十七八年了。公公兄弟姐妹共七人,兩個姐姐,兩個弟弟,兩個妹妹。爺爺去世時,大姑、二姑已出嫁,大叔剛剛成家,三姑姑、小叔和小姑姑都還是未成年的孩子。公公婆婆的婚後生活,不僅沒有從雙方家庭那裡得到什麼幫助,還不得不過早地承擔起爺爺去世後「留給」家裡的重擔——還清爺爺治病和殯葬的借款,幫助奶奶撫養三個未成年的弟弟妹妹長大並都安了家。奶奶曾經告訴我說:「你的公公婆婆,沒有要老家的一磚一瓦,自己辛辛苦苦勤儉持家,還幫助我拉扯大幾個弟弟妹妹,讓他們都過上了安穩日子。沒有你的公公婆婆就沒有現在咱們這五世同堂一大家子百十口子人啊!」
公公婆婆的勤儉在附近也是出了名的。以前工作每周只有一天休息日,公公婆婆便會在這一天「大展身手」。比如冬春換季的時候,婆婆會在凌晨四點鐘起床,拆被子、洗床單、被面,晾曬被褥和一家老小的棉衣褲,過了晌午,在院子裡鋪上幾張蓆子,開始一針針一線線地縫被子。這時候軍人出身的公公也可以發揮在部隊學來的一技之長——幫助婆婆套被子。兩口子一天能拆洗縫套四五床被子!
他們不僅要撫養自己的三個兒女,還得幫助老家的奶奶小叔叔小姑姑,公公婆婆的工資總是不夠用。為了貼補家用,公公和婆婆利用休息的時間在後院平整荒地弄了個小菜園,栽了葡萄、石榴、柿子等果樹,並隨時令種植了些豆角、黃瓜、茄子、辣椒、韭菜、荊芥、大蔥、菠菜、芫荽等蔬菜,不僅能夠自給自足,有時左鄰右舍還能順手摘一把新鮮蔬菜下鍋,巧手的婆婆還把吃不完的新鮮蔬菜醃製成美味可口的鹹菜、曬成乾菜,冬天裡給家裡人打牙祭。改革開放之後,日子一天天好起來,公公說自己種的蔬菜瓜果是綠色無公害食品,小菜園一直到現在都生機勃勃。
今年公公75,婆婆73,二人都進入古稀之年了。本該是頤養天年、坐享清福的年紀,他們還得照顧伺候奶奶。奶奶是我的婆奶奶,已經108歲了,前些年生活基本還能自理,起床、洗漱、曬暖(或者納涼),有時還能幫忙擇菜剝蒜。最近這些年的生活就完全需要人照顧了。因為前兩年弟媳要了二胎,婆婆還得幫著帶小侄女,照顧奶奶這個百歲老人的擔子幾乎都落到了公公肩上。人過百歲,咀嚼消化功能衰弱,一日三餐只能吃些泡饃、麵條、粥等軟和的飯食。公公就一日三餐單獨給奶奶做,為了保證老人家的營養供給,還想方設法地把煮熟的雞蛋鴨蛋軋碎、蔬菜葉子切碎煮爛,加進奶奶的三餐裡。最近這幾年,奶奶身子更弱,不能自己下床了,每次大小便都需要人先把她扶下床,然後在身邊服侍著脫衣、擦拭、穿衣。晚上起夜,婆婆和公公幾乎每個晚上都要起來三四次幫助老人家解手,春夏秋三季還好,冬天的晚上,冷風沁骨,公公怕老奶奶憋尿不舒服,依然每晚定點起床照顧老人家起夜。熟悉我們家的人都說,人活百歲不容易,沒有公公婆婆無微不至的關愛照顧,年輕時吃苦受累的奶奶活過百歲更不容易。
公公婆婆勤儉持家、尊老愛幼、不離不棄的實際行動,使我們做小輩的看在眼裡,記在心裡,淳樸的家風悄悄地在每個人心間傳承。一屋,兩人,三餐,四季,有人陪你立黃昏,有人問你粥可溫,對於平凡的我們來說幸福就是這些尋常的日子依舊,尋常的人也依舊。鳳凰于飛,翽翽其羽,琴瑟在御,歲月靜好!願勤勞善良的公公婆婆健康長壽!(寫於 2020年1月29日)
作者簡介:常素霞,鹿邑縣公安局培訓大隊民警,鹿邑縣三八紅旗手,喜歡靜美,熱愛生活;愛好文學,喜歡詩歌、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