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長江經濟帶的發展概念再次提上了日程,其中規劃了「一軸、兩翼、三極、多點」的格局,而成渝城市群無疑就是長江經濟帶的三大增長極之一。在去年國家城鎮化的文件中,也已經明確了成渝城市群是我國地區經濟的第四增長極。而重慶和成都作為西南地區的中心城市,必然要發揮雙引擎的帶動作用。成渝城市群不僅是西部崛起的重要平臺,還是強化長江經濟帶的重要支撐。
成渝城市群,共覆蓋了42個市區縣,總面積18.5萬平方公裡,常住人口接近1個億。成渝地區向北可以聯手西安打造西三角,向東與湖北以及東部沿海地區合作。隨著規劃建設的陸海新通道,成渝地區還可以向南打造自身的航運貿易時代。成渝城市群的區位承東啟西、連接南北,而就目前的具體城市來看,依然只集中於重慶和成都兩大城市。
如今,越來越多的城市榜單開始注重醫療實力的建設。業內人士提出,醫療實力的打造主要是與實力強勁的醫學院校緊密相關。我們也可以發現,各類排名頂尖的醫院,幾乎都是知名高校的附屬醫院。衛生廳的研究人員一針見血指出,醫學類院校吸收了先進的技術和前沿的東西,無論是技術資源還是人才資源,都在新老更替,源源不斷。
一座城市的發展,老百姓的幸福度是關鍵,而經濟數據都是冰冷的指標。但反過來仔細一想,沒有經濟的提升,何來社會福利和科教文衛的發展呢?隨著復旦大學百強醫院公布,大家對於成都的醫療實力開始刮目相看,因為四川大學華西醫院高居全國榜單第2位,僅次於北京協和。而重慶排名最高的是陸軍軍醫大學附屬西南醫院,排名同樣不低,躋身了全國醫院30強。
其實該榜單從2009年就已經開始公布中國的醫院榜單數據,每年11月公布上一年度的結果,今年也是第11次公布排名數據。值得指出的是,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已經連續11年位居中國醫院第2名,排名至今未變。而重慶西南醫院在這11次榜單中,最高第20位,最低排在了第32位。從最近幾年的排名來看,重慶西南醫院已經穩定在了全國30強。
那麼成都憑藉華西醫院的實力,能在醫療領域強於重慶嗎?我們認為,單純從醫療資源而言,成都和重慶處於同一個梯隊。首先,復旦百強醫院能入圍的都是頂尖醫院,西南醫院入圍30強,已經體現了自身的綜合實力。排名數據有高低,但真實的醫療實力,華西也不敢說比西南醫院強。其次,從百強醫院的入圍數量來看,成都4家,重慶5家,兩地的整體規模是相近的。
不過在資源相近的情況下,成都和重慶面臨的問題是不一樣的。重慶的面積與人口遠大於成都,相對而言,成都老百姓的人均醫療資源更豐富一些。雖然成都的醫療覆蓋了四川全省,但省內各大地市的醫院實力也並不弱。不過隨著成渝城市群的融合,兩地的醫療、交通、科教等領域也將更深一步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