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5名男性中就有1人陽痿?近日,常山藥業發布的一份公告稱,中國男性勃起功能障礙患者約1.4億人,該數據引發熱議,並引來了證監會的調查。
「ED患者約1.4億人」「約70%老年人都存在腎虛狀況」「年輕女性宮頸糜爛的發病率高達90%」……
這些在A股上市公司發布的公告、證券公司發布的研報、民營醫療機構廣告、保健品廣告中的數據到底靠不靠譜?新京報記者一一進行了查證,發現很多其實並沒有權威科學的調查。
數據一
中國陽痿患者約1.4億人?
5月15日晚間,常山藥業發布公告稱,全資子公司常山生化藥業(江蘇)有限公司近日拿到了用於治療陽痿的枸櫞酸西地那非片劑《藥品GMP證書》,並提到「中國陽痿患者約1.4億人。」5月16日,常山藥業發布補充公告,稱上述數據來源於國信證券2014年5月發布的相關研究報告,但同時也表示,未對其數據是否準確進行核實。
△常山藥業公告部分截圖
新京報記者注意到,此前其他研報、A股公告裡也曾提到ED患者人數,但都不盡相同。
2015年平安證券對常山藥業的一份研報裡提到,我國成年男性中ED人數達8000多萬人。2016年廣生堂收到枸櫞酸西地那非片的《藥物臨床試驗批件》後發布的公告中提到,我國ED患者約為2000萬人。2017年2月,東吳證券一篇關於白雲山的研報中提到的ED患者約1.27億人。2017年4月,西南證券的一份研報裡提到,40歲以上的ED人數超過1億人。2017年9月,東興證券的一份研報中,中國20歲-70歲男性ED患者數量約1.3億左右。正解
ED不算病,目前無明確數據
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2017年我國男性人口為71137萬人。按照常山藥業公告裡的表述,相當於我國每5個男性中就有一個是男性勃起功能障礙患者。
那麼,中國ED患者到底有多少?北京大學人民醫院泌尿外科男科專家白文俊教授指出,ED不算病,而是屬於主觀性很強的功能障礙,不像糖尿病、高血壓一樣有很客觀的標準,醫生往往是根據患者主訴來判斷是否為ED。而勃起功能障礙也和情緒、狀態、環境、年齡、健康狀況和伴侶等因素有關,可能時好時壞。因此ED到底發生率是多少,總人數有多少,目前沒有大規模、確切的調查,也沒有明確的數據。「我不知道這個數據(1.4億)是怎麼推算出來的,感覺有些誇大。」
數據二
約70%老年人都有腎虛問題?
腎虛,被稱為中國特有病,許多廣告都在宣傳「十男九虛」、「70%老年人都腎虛」等。在百度貼吧的春芝堂吧中,「春芝堂[寶青春]組合」打出的廣告中就提到,「在我國,約70%的老年人都存在腎虛狀況,甚至有些40歲左右的中年人出現腎虛後,其身體各項功能竟然和70歲左右的老人相仿,看起來老態龍鍾。」
△貼吧截圖
在江西匯仁藥業股份有限公司IPO招股書中引用的統計數據顯示,2012至2015年,我國補腎類藥物市場規模由50.09 億元增長至83.78億元,年均複合增長率為18.70%,市場前景良好;至2020年我國補腎類用藥市場規模將達到約150億元。
如此大的市場,也讓匯仁藥業以其主打產品匯仁腎寶賺到了大量資金,開啟了上市之路。只是其IPO招股書中超過80%的毛利率及2016年上半年高達3.32億元的廣告費備受質疑。
鋪天蓋地的廣告,讓不少疲於生計的中年人只要有一點廣告中宣傳的腰膝酸軟等症狀,就歸結於腎虛,四處搜尋補腎產品。
正解
腎虛不是病,沒有明確數據
到底有多少人腎虛?北京市中西醫結合醫院腎內科主任醫師劉秀萍指出,從中醫而言,腎虛不是病,而是一種證型,很多疾病都可能出現腎虛。
中華中醫藥學會副秘書長曹洪欣同樣表示,沒有確切數據統計腎虛的情況,因為人的自然衰老就是腎虛的過程,隨著年齡增大,就會出現一些腎虛的症狀,如腰膝酸軟、毛髮脫落等。而有些疾病也會有腎虛的表現,這需要對症治療疾病;有些則是因為亞健康狀態出現了腎虛的症狀。「適當補腎有一定幫助,但不要相信商家宣傳的數據,中醫講的腎虛分很多類,如腎陰虛、腎陽虛等,需要先問診,再對症選用藥品、保健食品、食療、按摩等不同方式。」
數據三
宮頸糜爛發病率高達90%?
宮頸糜爛這個詞,往往出現在很多私立醫院的廣告中。如鄭州同濟婦科醫院5月15日發布在39健康網的一篇推文中提到,「宮頸糜爛是常見婦科病,近幾年的臨床統計顯示,在17歲到23歲年輕女性所患的婦科疾病中,宮頸糜爛的發病率已經高達90%。」同時,該文還提到,宮頸糜爛帶來的傷害非常嚴重,必要時要採用手術治療,否則只能治標不治本。
△北京瑪麗婦嬰醫院官網截圖
在北京瑪麗婦嬰醫院的官網上,婦科中專門有宮頸糜爛一欄,點擊進去後最醒目位置顯示的是「美國LEEP刀」有效預防宮頸糜爛,下方有宮頸糜爛的症狀等介紹,並將宮頸糜爛分為輕度、中度和重度。5月25日,新京報記者以患者身份諮詢北京瑪麗婦嬰醫院,對於網站宣傳的「美國LEEP刀」,客服稱,「這個是重度宮頸糜爛手術,不需要開刀,是一種治療方法。在治療過程患者感覺不到疼痛,手術更不會留下難看的疤痕,並且能夠比較好地避免出血或感染等其他併發症。」
在北京五洲婦兒醫院的官網上,婦科中「宮頸疾病」一欄,也有專門針對宮頸糜爛的介紹。
正解
說法早已過時,別被忽悠了
「已經有十多年都不再提宮頸糜爛了,這就不是個病,忽悠人。」海澱區婦幼保健院婦科主任醫師呂曉傑指出,之所以會出現「糜爛」,是因為宮頸上覆蓋有柱狀上皮和鱗狀上皮,其中柱狀上皮呈顆粒狀,在雌激素水平高時(如年輕時、妊娠時、長期服用避孕藥時)柱狀上皮會長出來,看起來像糜爛一樣。到了50歲左右,隨著雌激素水平下降,柱狀上皮會縮到宮頸管,不會再有所謂的糜爛。
2008年,第7版《婦產科學》教材取消「宮頸糜爛」病名,以「宮頸柱狀上皮異位」生理現象取代。「不推薦因所謂的宮頸糜爛做治療,做完後宮頸會有瘢痕而產生纖維化等,生孩子時反而容易導致宮頸難開而難產。」呂曉傑稱。
數據四
每8對夫婦就有一對不孕?
跨界進入輔助生殖行業的主板上市公司通策醫療發布的2017年年度報告中提到,據統計顯示,我國平均每 8 對夫妻中就有一對陷入生育困境,且不能生育的夫妻呈年輕化趨勢。患者人數超過 5000 萬,其中女性佔 50%,男性佔 40%,夫婦雙方共同原因佔 10%。我國不孕不育率已從 20 年前的 2.5%-3%攀升到 12.5%-15%左右,輔助生殖行業市場供不應求將持續。
△通策醫療2017年年度報告截圖
另有一份來自新三板智庫對輔助生殖行業的研報中也提到,根據中國人口協會、國家計生委2010年《中國不孕不育現狀調研報告》顯示,中國不孕不育率從20年前的2.5%-3%攀升到12.5%-15%左右,2010年不孕症患者人數超4000萬。隨著環境汙染、生育年齡推遲、生活壓力等原因,不孕夫婦人數每年還在以5%速度不斷增加,2016年我國不孕症患者人數約為5000萬左右。
針對公告中提到的《中國不孕不育調查報告》,5月25日,通策醫療接受新京報採訪時表示,公司輔助生殖部門的團隊會經常參加一些專業性會議,「他們會有紙質的材料,只是引用了材料的數據。」
此外,還有很多研報、公告、甚至新聞報導都在引用上述數據。
正解
調查不科學,說法也不合適
每8對夫婦中就有一對不孕不育?新京報記者查詢發現,《中國不孕不育現狀調研報告》實際發布於2009年,據中國新聞網當時的消息,該調查由中國婦女兒童事業發展中心、中國人口協會、天倫孕育基金共同發起,並未提到國家計生委參與其中。
新京報記者在民政部社會組織管理局主辦的中國社會組織公共服務平臺上查詢發現,中國人口協會已被納入了《離岸社團、「山寨」社團》黑名單。
「目前這方面沒有一個全國性的廣泛人群調查,說『每8對夫婦中就有一對不孕不育』其實不合適,數據不能這麼算。」北京大學第三醫院生殖醫學中心主任醫師馬彩虹表示,因為調查不科學,由此帶來的結論就不適合拿來說。
專家:拿來主義要不得,數據統計應規範
「這些數據的不嚴謹,根源還是在於國家的數據統計與市場的統計需求存在不對等。」北京中醫藥大學衛生法講師鄧勇認為,國家統計部門統計的覆蓋面有限,不可能滲透到每一個細分行業。這些數字缺口就只能通過市場的手段解決,由研究機構、諮詢公司、證券公司等來填補空白。而企業在做數據統計的過程中,因受統計方法、統計對象範圍限制等因素影響,得出的數據的科學性和準確性也是存疑的。再加上部分上市公司公告、廣告宣傳中的這些數據,大多帶有商業傾向性,很多都是採用「拿來主義」,只要是數據就拿來用,卻很少質疑真實性和時效性。
此外,很多上市公司拿到數據後也會有所取捨,如針對某一個問題有幾組數據,公司會優先選擇有商業價值的,對那些準備上市的公司,他們會利用這些數據來說服證監會的評審委,廣告商則利用有利數據誇大其詞,來引起消費者的重視、擔心。
「要解決這個問題,就需要國家對數據統計相關的法律法規進行完善,通過大數據分析、利用技術手段來保證數據的真實、準確,不能帶有傾向性,相關部門也應加強對統計過程的監督、執法。從市場的角度講,如果一家公司想要真正做到為相關行業提供準確數據,則要加強企業誠信度,這也是企業生存最基本的素養。」鄧勇表示。
採寫 / 新京報記者 王卡拉 王鹿
創意圖片 / 新京報記者王遠徵
編輯 / 火星Lu
好文推薦
噴霧、防曬油、防曬霜,各類防曬化妝品哪家強?中國醫師協會專家來解答丨美麗提醒又到手足口病高發季,2018最新診療指南教你識別早期重症!丨兒童關注又一批兒童用品增塑劑超標!這個隱藏的危險有多大,你知道嗎?丨兒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