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臺北牯嶺街醉生夢死

2021-02-10 青年電影手冊

點擊上方青年電影手冊關注!

陳建斌來臺灣做什麼?

自貢男孩背著鴨子做什麼?

金馬獎倒計時1天

今天手冊君要聊聊這張第53屆金馬獎海報。

聞名影史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四小時數字修復版,在本屆金馬影展期間隆重獻映,這對於此前觸摸過高清完整版的影迷朋友來說無疑是個驚喜。

海報由《一代宗師》、《黃金時代》的海報設計師黃海操刀設計,男主角小四抬頭以手電筒照亮空中,表現出「電影之光:回看來時,照亮前行」的期許。

前天,手冊君有幸在臺北觀看了《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4k修復版(237分鐘),重新感受了楊德昌電影的魅力。



在臺北看《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的最大好處,就是電影與現實只相隔了三條街。看完電影,我們馬不停蹄來到牯嶺街,總覺得只有這樣,才能宣洩胸中的激動。


楊德昌,1947年11月6日出生於上海,後隨家人來到臺灣,他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被認為是臺灣「青春片」的代表作。今天來到牯嶺街,懷念這位電影大師。

去年11月,手冊主編程青松就曾探訪過牯嶺街:再見楊德昌,再不見楊德昌(程青松實地重遊牯嶺街)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有大量夜戲,楊導希望儘量採用自然光,如實傳達那個年代的光源。


路牌

郵票

牯嶺街大叔主動為我們擔當講解員


紅色部分為日據時期修建,泛白部分為後期補建,材質對比立見分曉


老榕樹

建國中學:

在校園內偶遇正在拍攝社團短片的高一學生,他們是臺灣電影的星火~


建國中學的校服,26年依然沒有改變


電影中的小四和父親(父親的角色由張震本人的父親張國柱扮演,他是臺灣知名演員)


1991年,《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獲第4屆東京電影節評審團特別大獎。左起:楊德昌、張震、楊靜怡、餘為彥、張國柱

告別牯嶺街,晚上,我們與電影《醉·生夢死》的團隊歡聚。


我們把漂洋過海帶到臺灣的青年電影手冊2015年度華語十佳影片以及年度編劇的獎盃交到他們手中。

製片人高文宏、手冊主編程青松、演員鄭人碩


鄭人碩(上)因為出演《醉·生夢死》獲得臺北電影節最佳男配角

《 青年電影手冊 》2015年度編劇——張作驥

評語:全是血淋淋、活生生的角色,那麼痛,又那麼真實。張作驥看似隨興、其實情感豐沛地書寫電影裡這群一個屋簷下的人物,他們各自戴著張揚狂傲的面具,也同時蘊含脆弱無助的一面。很難從編劇、導演、剪接的階段分工中真正做出區別,但總而言之,這全是屬於張作驥的創作魔法,浪漫、殘酷又強韌到無以復加的生命力道。


《 青年電影手冊 》2015年度十佳影片

評語:《醉·生夢死》透過一屋三男的遭遇,圍繞著的其實是因死亡而帶來無盡蔓生的貪嗔痴怨,而且始終離不開以母親亡靈為中心的那個「家」。張作驥利用跳躍的敘事時空、殘破的城市面貌,以及一如以往在寫實中升華出魔幻魅力的影像,赤裸裸地呈現這群邊緣人的生命經驗,並誠實地將挫折與憤懣全情釋放於創作裡,轉換成無比強大的情感能量。

《醉·生夢死》是導演張作驥的第八部電影作品,他把更多的屬於各種特殊的職業或者是關於性別的議題放進了這部影片裡。《醉·生夢死》沒有在大陸上映,所以大家對這部影片的了解不多。這部影片在去年第52屆金馬獎獲得了最佳新演員、最佳剪接、最佳女配角、最佳原創電影音樂四個獎項。影片的導演張作驥在服刑仍然獲得了最佳剪輯獎,這在世界電影史上也相當罕見。

《醉·生夢死》的演員王靖婷和鄭人碩代張作驥領獎,他們代表張作驥感謝了他的兩位師傅虞戡平和侯孝賢,然後王靖婷念出了張作驥的感言:

生命是一種長期而持續累積的過程,屬於我該得到的,遲早會得到;屬於我們不該得的,即使一分也不可能增加,世界上真正有價值的事物,是需要犧牲和熱情才能完成的,再次謝謝《醉·生夢死》的團隊,演員,「簡單主張」的同仁們能夠協助我完成這部作品。最後,我是張作驥,我熱愛電影。


《醉·生夢死》演員代表導演發表獲獎感言

回顧:我是張作驥,我熱愛電影

手冊君跟主編出席了多場電影派對。

馬來西亞之夜酒會,我們驚喜偶遇臺灣著名影評人李幼鸚鵡鵪鶉,得知我們今天剛看了《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的重映版,李老師為這部影片寫了六萬字的影評,(六萬字,你可以想像是多麼的熱愛與深入),他結合自己對這部電影多年的研究和理解,熱情地和我們聊了了許久,聽得手冊君如醍醐灌頂。具體內容手冊君儘快整理髮送。


李老師(中)曾為程青松老師的著作《關不住的春光》做過推薦人,左為臺灣資深電影人姚經玉先生


姚經玉、王通、程青松

出席酒會開幕式的有侯孝賢、張艾嘉、廖慶松等等,在酒會上,我們還碰見了金馬執行委員會主席聞天祥,導演王通(《天河日夜》入圍金馬創投)、張大雷(《八月》獲得金馬6項提名),趙德胤(《再見瓦城》《翡翠之城》)


廖慶松、侯孝賢、張艾嘉等重量級影人出席酒會

在放肆影人派對,我們遇見了張楊、應亮、翟義祥等導演。


張楊、程青松、鄭人碩

張楊導演攜新片《皮繩上的魂》獲得了本屆金馬獎最佳改編劇本、最佳攝影等六項提名,預祝張楊導演好運。



青年導演翟義祥的創投項目《馬賽克少女》獲得百萬首獎,詳細內容請看今天的第二條。你還可以在創投的現場看到李烈、杜可風等電影大咖。

金 馬 專 題

金馬近距離(一)手冊君打開金馬神秘之門

金馬近距離(二) 臺北電影天堂:西門町

金馬近距離(三)我想在西門町開間電影院

金馬近距離(四)關於淡水不能不說的秘密

金馬近距離(五) 被大雨圍困在了悲情城市

解析第53屆金馬獎提名:熱門冷門和黑馬

金馬獎推出中國電影史100部最佳華語電影

更多一手資訊

請持續關注手冊君

相關焦點

  • 臺北牯嶺街,建國中學
    開場:電影《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00:30:32-00:32:19電影畫面:學校醫務室,校醫讓小四護送腿部受傷的小明回教室,兩人並排走看過楊德昌作品《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的人,大抵都不會忘記14歲的張震飾演的小四是如何遇到了今生的愛人——那個因為生活困苦而早早知道利用自己的青春與美麗來換取男子庇護的小明。這部長達237分鐘的青春電影裡,楊德昌為無數地文藝青年們呈現了一個乖乖仔世界的崩毀,也叫文青們知曉了臺北有一個地方叫做牯嶺街。
  • 在牯嶺街一家小店,被臺灣人的專業服務震住了!
    2019年8月30日牯嶺街▲著名的牯嶺街完全是誤打誤撞逛到了這條街。因為是在臺北的最後一天,我們感覺隨逛隨買的東西越來越多,來的時候裝瀟灑,都不帶箱子,現在只好就近買一個,於是用Google搜出了一家「熊熊先生」的箱包店,就在這條大名鼎鼎的牯嶺街上!
  • 《牯嶺街》中「小貓王」的汽車改裝生意
    相信出演了《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的那一幫年輕人都在那時想過這些,于是之後各有各抉擇,有的堅持演戲(張震、柯宇綸),有的徹底告別(飾演小明和honey的楊靜怡、林鴻銘)。而片中扮演「小貓王」的王啟贊,在演員、幕後輾轉數年後,脫離了電影圈,做起了汽車改裝的生意。
  •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二三事
    2015年10月末,「奇遇電影」的蔣郎曾為《南方周末》撰寫過一篇關於《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修復版的文章,對我做過一次採訪,以下是採訪完整版內容。重訪牯嶺街外景地短片肯定是需要的、高清圖片集、劇本pdf文檔等等。
  • 林鴻銘:《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裡的完美少年
    四個多小時的電影裡是三個將世界理想化的少年,他們一個被小人暗算,一個鬥不過這世界走向自毀,另一個則將面對永恆的愧疚。 但他們總是比其他人好一點的,其他那些頭臉模糊的,只能繼續過著正常生活的庸俗之輩。並不出乎意料的是,很多人看《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喜歡的是Honey。「……我在臺南,無聊得要命,每天可以看幾本武俠小說。後來我叫他們去幫我租最厚的小說來看。
  • 重讀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三好學生是這樣崩潰的
    1961年6月15日晚,臺北牯嶺街發生了一樁轟動臺灣社會的未成年人殺人案件。受害人被連刺多刀致死,16歲的兇手茅武沒有逃逸,而是直接被警方逮捕。經過臺北法院審判,茅武被判處有期徒刑15年。茅武不服上訴至最高法院,一番周折後減為10年。茅武毀掉了自己的青春,他一定不會想到,自己做的蠢事在半個世紀之後,仍然有人拿來探討和反思。
  • 《牯嶺街》25周年:一部華語神作是如何誕生的
    1986年,電影《恐怖分子》還沒開拍,《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以下簡稱《牯嶺街》)的項目便已被楊德昌提上日程,甚至一度想要優先拍攝。在編劇小野的極力反對下,楊德昌最終選擇了前者。《恐怖分子》是一部尖銳的傑作,有著現代性的電影語法和批判性的社會議題。
  • 《牯嶺街》修復版下的時代註定了故事的悲劇
    《牯嶺街》冷峻的故事下帶給觀眾的正是如此的感受,這次修復版在畫質的改善後,確實是讓我注意到很多細節,這些細節更能讓我們感受到一部作品的偉大。託人買一張《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藍光,感覺自己像個賊,不敢聲張。但為什麼要聲張?因為起了恐懼,所謂修復之後,它就完整了?把原先在錄像帶上看到的畫面變得清晰就美了?我想起跟楊順清先生在臺北街頭抽菸暢聊楊德昌電影時的激動,請理解我的恐懼,我生怕一個電影被修復得『準確』甚至『正確』,我希望那些是黑色的地方,就是徹底的黑。」
  • 【發呆日記】/ 牯嶺街
    本想放一首牯嶺街少年合唱團唱的《Why》,我二十出頭的時候最愛聽的一首歌,裡面的女聲就是小貓王唱的。那時候還沒看過這電影。想聽自己搜吧,網易雲音樂有,搜「牯嶺街少年合唱團」【牯嶺街】1重看了一遍《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修復版的,近四個小時。
  • 心中最完美的電影——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前三部長片也就是「臺北三部曲」北京是80年代的臺灣,後三部則是「新臺北三部曲」背景是90年代。唯獨《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是精準的定位在1959年,而且這部電影是楊德昌徹底脫離了之前的中影公司,由自己創立的楊德昌電影公司,獨立製作的第一部電影。
  • 與《牯嶺街》編劇長談,原來這部電影還有很多事我們不知道
    鴻鴻(在《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的演職員表中記作「閻鴻亞」)是一位臺灣詩人、導演和劇場工作者。他是楊德昌多部電影的密切合作夥伴,也是楊德昌《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中三位聯合編劇之一。《恐怖分子》問:你是《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的四位編劇之一。你能描述一下合作過程嗎?誰負責寫作哪一部分?閻鴻亞:《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的其他兩位編劇是賴銘堂和楊順清。
  • 與《牯嶺街》編劇長談,原來這部電影還有很多事我們不知道
    鴻鴻(在《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的演職員表中記作「閻鴻亞」)是一位臺灣詩人、導演和劇場工作者。他是楊德昌多部電影的密切合作夥伴,也是楊德昌《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中三位聯合編劇之一。閻鴻亞:甚至在《恐怖分子》之前,楊導就有拍攝一部《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的想法了,而且在很多方面,這兩部電影都有相似的重大主題——尤其是社會屠戮民眾的想法。《恐怖分子》講述的是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的一個當代時刻,你可以說《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是回到了過去,想像這些「恐怖分子」是如何成長起來的。
  • 在金馬丨光點華山看《牯嶺街》再夜遊牯嶺街,一生必做的N件事了卻一樁
    金馬獎已進入最後倒計時,【映畫臺灣】的小夥伴們在臺北玩得可起勁了先來看陳卡卡同學
  • 印象廬山,牯嶺街一個讓我流連忘返的地方
    牯嶺街地標性石雕廬山牯嶺有一個別致的英文名字「Guling Town」,音譯諧音為Cooling,即清涼之意,牯嶺夏季的平均氣溫為22.6℃。牯嶺街商店鱗次櫛比,有郵局、銀行、電影院、大會堂等,有接待國際、國內旅遊者的廬山大廈、雲中賓館、蘆林飯店等,還有西式別墅上千棟。牯嶺街三面環山,一面峽谷,東為大月山,西有大林山,南為牯牛嶺,北臨剪刀峽豁口。
  • 從《恐怖分子》到《牯嶺街少年殺人》:楊德昌真的討厭女性嗎?
    這部影片是楊德昌獨立導演的第四部長片,為其斬獲了第23屆臺北金馬獎最佳劇情片大獎,這也是他首次獲此殊榮。《牯嶺街》是楊德昌退出與侯孝賢、吳念真等人合組的「電影合作社」而成立「楊德昌電影公司」後製作完成的首部影片,由此,楊德昌的電影作品也進入真正意義上的「獨立製作」。
  • 推薦一部大格局的電影,由真實案件改編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結識小明(楊靜怡)前,小四(張震)是典型的乖仔,是父母的希望和兄妹的驕傲(一家人指望他考上名牌大學將來提升全家的社會地位),他有一個喜歡搖滾樂的自稱「小貓王(王啟贊)」的好友,兩人雖會去樹林看人幽會,但過的是與周圍諸多在「小公園」混的少年人完全兩樣的生活。
  • CC系列開篇: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3、為什麼選擇《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開頭?介紹一下《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這部影片,它是根據 20 世紀 60 年代初發生在臺灣的一起真實的中學生殺人事件改編而來,影片拍攝歷時 2 年,總時長為 237 分鐘(楊德昌的電影一般都比較長)。
  • 《牯嶺街》修復版觀影報告:一個影迷15年的記憶
    其中,票數前十名的電影(因有4部電影票數相同最後擴展為11部)名為「十大最佳亞洲電影」,其中華語電影佔據了五個席位,王家衛的《花樣年華》排名第三,侯孝賢的《悲情城市》排名第五,楊德昌《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排名第七,費穆的《小城之春》與賈樟柯的《三峽好人》並列第八。然後,重點來了,這十一部電影都將在本屆釜山電影節進行了展映!
  •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他桶了最心愛的人7刀
    上世紀60年代,位於臺中市中正區的牯嶺街小劇場,在日治時期為日本憲兵分隊駐地,戰後成為臺北市政府警察局第二分局。晚上十點,負責值班的巡警接到報案,牯嶺街有學生被殺。小四覺得小明變了,而小明和小馬的交往,又讓他陷入了愛情和友情的矛盾之中,再加上家庭和學校退學的事件的影響,小四先和小馬大吵一架,然後,在牯嶺街的集市上,向小明表明了愛慕之情,結果小明斷然拒絕了。失去控制的小四衝向小明,連捅七刀,小明當場而亡。
  • 從牯嶺街到宸汐緣,張震到底變了沒?
    1991年7月27日,28年前的今天,轟動華語影壇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上映。從楊德昌手裡「出道」,是張震生命中最為濃墨重彩的一筆,也像一種「宿命」,從此奠定了他的性格底色。直到《宸汐緣》出現之前的20多年裡,張震仿佛與小四有著「我跟這個世界一樣,是不會變的」堅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