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讀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三好學生是這樣崩潰的

2021-01-07 8分電影

1961年6月15日晚,臺北牯嶺街發生了一樁轟動臺灣社會的未成年人殺人案件。受害人被連刺多刀致死,16歲的兇手茅武沒有逃逸,而是直接被警方逮捕。

經過臺北法院審判,茅武被判處有期徒刑15年。茅武不服上訴至最高法院,一番周折後減為10年。

茅武毀掉了自己的青春,他一定不會想到,自己做的蠢事在半個世紀之後,仍然有人拿來探討和反思。說起來他得「感謝」他那個同年級的同學——楊德昌。

事情過去30年後,這位赴美留學歸來的楊同學已經成長為一位成熟的電影導演。隨著「臺灣新電影」浪潮的興起,楊德昌決定把茅武殺人案改編成電影,片名就叫《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楊德昌是「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的近距離旁觀者,他能夠站在一個與吃瓜群眾完全不同的角度看待事件。

事實證明,他不僅眼光尖銳,而且心繫社會。在殺人案的基礎線索上,他還高度還原了20世紀60年代初臺灣人民真實的生活狀況。小小的牯嶺街,猶如一個反烏託邦,影射著現實世界的灰暗與不幸。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成了華語影壇的經典作品,了解過故事背景的觀眾都知道,在臺北的牯嶺街,曾經發生過一場青春的悲劇,甚至是整個社會的悲劇。

不過現在習慣快節奏電影的年輕觀眾可能會對楊德昌的細嚼慢咽感到不適應。本片的導演剪輯版時長237分鐘,近4小時的電影不少見,只是配合極為緩慢的剪輯節奏,那就非常考驗觀眾的耐心了。

觀眾必須放下手機,忘記現實,全身心投入到屏幕,像演員一樣進入角色,進入牯嶺街,才能最大程度地感受到電影所埋藏的情感力量。

可能在很久以後,《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會變成像古典音樂那樣的「古典電影」,能夠從中找到「爽點」的人不多,但卻會一直流傳下去。

如果不想在有生之年錯過經典,又難以騰出連續4小時的空閒,或者實在無法堅持一次性看完,那不妨可以當成一部5集的限定劇來看。

電影以小四為核心,講述他如何從一個三好學生走向自我毀滅。

237分鐘分成5集,每集就約有47分鐘。選取事件節點作為分界線的話,那麼5集的內容分別是:

第一集(0-48分鐘),小四在學校裡結識一個叫小明的女孩,他與那些拉幫結派的小混混們格格不入。小混混這邊,「小公園幫」因演唱會的事情發生了內訌,結束;

第二集(48-97分鐘),小四與小明的感情升溫,幫派鬥爭那邊,開撞球廳「二一七幫」的山東想找小公園幫的滑頭合作,沒多久小公園真正的老大哈尼從臺南回到了牯嶺街,結束;

第三集(97-139分鐘),山東和哈尼爆發衝突。小四開始和小公園的人來往,一場血腥的復仇行動正在醞釀。收音機裡播報颱風正在襲來,結束;

第四集(139-190分鐘),小四父親被「秘密警察」抓去審訊。小四開始追求小明,卻被學校勒令退學,結束;

第五集(190-237分鐘),小四發現小明一直隱藏的重大秘密,性情大變,與好兄弟小馬鬧掰。最後,他的世界崩塌了,全劇終。

綜上劇情梗概,故事可以分為三條線:家庭線,幫派線,感情線。小四的「黑化」是三方面因素的共同結果,楊德昌對這起殺人事件的解構和當時的真實情況肯定會有所出入。

只有一個共同的地方可以肯定,小四和茅武所處在的大環境是一樣的。三條故事線其實都被大環境無形地操控,真正的「幕後兇手」,是那個禮樂崩壞的世界。

小四的名字叫做張震,飾演他的演員也叫張震,沒錯,就是《臥虎藏龍》裡演羅小虎的那個張震。他的角色原型正是當年的殺人兇手茅武,也就是說,《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是一個三好學生變成殺人兇手的故事。

張震的父親張國柱在片中應該也叫張國柱,他飾演小四的父親,父子演父子戲,多少增加了一些真實感。

據張震回憶,這部電影是他真正意義上的處女作,是第一次真正地在演戲。他說自己當時不想學父親一樣當演員,而且拍戲經驗不足,能做的其實很有限。他把成功塑造小四的功勞都給了楊德昌,說是導演指導有方,電影是真正意義上的楊德昌作品。

圍繞著小四,楊德昌安插了非常多個性鮮明的角色,配角規模甚至比《教父》還要大。參演的演員堪稱是當年臺灣藝能界的半壁江山,蔡琴、唐如韞等明星都有客串演出。

光小四一家就有五口人,張國柱與金燕玲搭檔出演的父母,風華正茂的大姐,愛打撞球的二哥,信仰基督的三姐,性格倔強小妹。因為家裡排行第四,於是張震叫小四。

「小公園幫」的主要角色有帶頭大哥哈尼,搶戲的正宗「爛仔」滑頭,和小四交好的歌神小貓王,司令兒子小馬,以及哈尼的女朋友,小四的心上人小明。其中哈尼對小四的影響巨大,他的出場非常驚豔,小四做夢也不會想到自己的情敵居然成了自己的偶像。

「二一七幫」老大山東與哈尼兩虎相爭,他手下有著許多狠惡的手下。兩個幫派的鬥爭暗示著臺灣局勢的動蕩不安。

片頭字幕已經很清楚地告訴觀眾,當時的臺灣人民生活在對前途未知與惶恐之中,這是導致青少年拉幫結派現象嚴重的主要原因之一。

小四父親被抓取審訊就體現了籠罩在寶島的白色恐怖,這是促使小四轉變的重要因素。也就是通過小四的心理轉變,電影的主題得到了有機呈現。

小四的角色成長弧光是一條拋物線。

電影的前半部分,沉默寡言的他被幾個主要角色影響,逐漸變成了一個理想主義者。

首先是與小明的相識。沒什麼比情竇初開更加美好了,和小明在一起的時候,他仿佛離開了那個不安的世界。

接著是父親為自己撐腰。他沒有犯錯卻被學校記過,要是換作現在的很多父母,可能沒了解情況就對孩子一頓痛罵。沒想到小四父親卻相信自己的兒子,當眾怒懟學校主任,事後還給兒子講了一番道理。這使得小四相信世界還有正義。

然後是哈尼的賞識。小四和哈尼女友小明交往頻繁,哈尼不但沒有生氣,反而找小四談天說地,這樣的氣量瞬間讓小四折服。小四和哈尼一樣,都是與世界格格不入的人,於是哈尼在談到他的浪漫與理想時,小四就像找回了遺失的靈魂。

就當小四逐漸找到自己人生方向的時候,殘酷的現實開始找上門來。

電影後半部分,哈尼,父親,小明,這三個角色逐一走向崩塌。期間小四參與對山東的復仇行動,親眼目睹了極端暴力的恐怖,看見一個活人死在自己的面前,這樣的心理陰影面積想必是巨大的。

演員張震曾講過這一幕是怎麼拍出來的。楊德昌先是臭罵了他一頓,然後把他關進小黑屋面壁思過,等開拍時再拉出來,才有了小四那一臉懵逼的模樣。

暴力因子深入到了小四的靈魂,他慢慢變得暴躁,容易動怒。

當他第二次被記過,被審訊後的父親變得軟弱。他想效仿父親的正義,卻被父親無視。可想而知,他是十分失望的。

哈尼和父親都離開了他的理想國,那麼小明就成了最後的心理防線。

電影最後半小時是最為殘忍的部分,比前面的暴力事件更加慘無人道。小四的靈魂被無情的現實撕解,偏偏楊德昌把節奏搞得很慢,小明的秘密越發清晰,小四的靈魂就被撕得越碎。

小四把小明視為最後的寄託,所以他比之前更加主動,他想要變成哈尼那樣的人,一個讀著《戰爭與和平》,遠離世俗的理想主義者。

他以為這樣就可以守護小明。只可惜,他錯了。

小明不像小四有一個還算穩定的家庭,相反,她跟隨母親四處寄人籬下,稍不留神就會露宿街頭。她被迫過早地承擔起家庭的責任,過早地從一個女孩轉變成女人。社會的殘酷在她眼裡已經見怪不怪了,也就是說,她是一個現實主義者。

一個理想主義者希望一個現實主義者「迷途知返」,結果是悲壯的。小明用一句「世界是不會變的」破滅了小四的最後防線,小四隨之失去了靈魂。

沒有了靈魂,也就沒有了道德,沒有了理智。小四硬生生地被社會馴成了一頭野獸。

他殺了人。

不,一頭野獸不叫殺了人。

那叫殺了生。

你要相信,你的未來,可以由你自己的努力來決定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相關焦點

  •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到底好在哪裡!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到底好在哪裡!這部殺人事件的電影有太多讚譽,但有些人說敘事太緩慢四小時,沒有剪輯上的技巧,也沒有上成的攝影 畫面美感 燈光 ,都沒有。 髒話多,這都是國民党家屬群落,最不識好歹就是張震,最聖女婊是小明,最成熟懂事是小貓王 最俠義是honey.
  •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二三事
    2015年10月末,「奇遇電影」的蔣郎曾為《南方周末》撰寫過一篇關於《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修復版的文章,對我做過一次採訪,以下是採訪完整版內容。同時把黃建業寫的《楊德昌電影研究》裡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人物關係圖掃了上傳,兩者都傳在了新浪電影論壇。同期好像還傳了一張文德斯電影的劇照還是海報記不得了。
  • 時代的畫卷:《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本文作者:Joker 楊德昌於1991年拍攝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無疑是華語影史上最偉大的電影之一。 這其中,《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又屬於楊德昌作品中特立獨行的存在。 無論是早期的《恐怖分子》,還是後來的《麻將》、《獨立時代》,楊德昌都是在冷峻剖析當下都市人的精神頑疾,而到了《牯嶺街》,導演則是從對歷史的回望與對大環境的審視中,完成對社會事件的反思。從這一點出發,對於我們理解這樣一部主題稍顯隱晦的作品要容易許多。
  • 這部《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讓人久久不能平靜
    而今天小麥要和大家分享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便是這樣一部電影。它所表達的東西實在太過豐富,能夠解讀的地方也實在太多,仿佛用多少文字也無法敘述完全。或者說不管如何解讀,也許都會留下遺憾。《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如果提到小麥最喜歡的一部臺灣青春電影,那麼非這部《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莫屬了。該片上映於1991年,根據20世紀60年代初震驚全臺灣的首例青少年殺人事件改編而成。
  • CC系列開篇: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3、為什麼選擇《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開頭?介紹一下《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這部影片,它是根據 20 世紀 60 年代初發生在臺灣的一起真實的中學生殺人事件改編而來,影片拍攝歷時 2 年,總時長為 237 分鐘(楊德昌的電影一般都比較長)。
  • 林鴻銘:《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裡的完美少年
    片子中的張震為了情做出了關乎身家性命的選擇。 一切塵埃落定,所有的因種在情上,所有的果也結在情上。而更早一點的時候,人們對張震的好感可能來源於《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四個多小時的電影裡是三個將世界理想化的少年,他們一個被小人暗算,一個鬥不過這世界走向自毀,另一個則將面對永恆的愧疚。 但他們總是比其他人好一點的,其他那些頭臉模糊的,只能繼續過著正常生活的庸俗之輩。
  •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少年的刀,刺出青春的血
    但早在1991年,由臺灣導演楊德昌製作的影片——《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就已經著眼於青少年成長過程中的一系列青春問題,並通過青少年的殺人行為,讓觀眾在觀影過程中深思這種行為背後的心理問題。《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是一部由真實事件改編的青春電影。
  •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的演員拍了部女生被侵自殺事件
    文學『辜負』了這樣一個詩意的女孩。 文人無良,言行不一,外表和內在嚴重斷裂。不僅是文學,整個社會亦如是。社會以它的不要臉橫行叫囂,肆無忌憚。 要對社會保持敵意: 類似事件時刻都在上演著。2014年臺灣電影《不能說的夏天》(又名寒蟬)根據真實事件拍攝,導演是王維明。
  •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張震演繹青少年眼中的武俠與犯罪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是於1991年上映,導演是得過眾多國際大獎的楊德昌先生。影片由張震、楊靜怡、張國柱(張震父親)等主演,是根據上世紀60年代發生在牯嶺街的真實兇殺案改編,完整版影片長達四個小時,但如果靜下心來觀看會發現,沒有一處鏡頭是多餘的,畫面很美,偏黃的色調有舊時代的感覺,構圖也很有新意,但是故事很悲傷。值得一提的是彼時的張震才14歲,而飾演小馬的演員在18歲就去世了,實在可惜。
  • 楊德昌電影《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生命之重
    ----《少年班》楊德昌電影《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生命之重▷菩提之惡花 1 楊德昌導演的電影《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裡,小明和小翠,哈尼和小四,他們差不多是同類人吧,看不慣外在的一切事物,想為之改變世界,打架的最終目的不過也是改變的一種,可是世界不會改變,改變的只有自己,這是所有成年人在少年時的悲哀
  •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丨四個小時的電影,像度過了漫長的一輩子
    看完《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就和看完《一一》一樣,感覺像是度過了漫長的一輩子。好像隨著電影裡的人物一起走過了青春,走過了歲月。甚至結尾字幕的時候,心裡會不斷的泛酸,忍不住落下淚水。《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在鏡頭的雕琢上,個人覺得遠沒有《一一》的細膩和精緻,但在藝術價值上,前者應該更勝一籌,它不僅僅講了個少年故事,而是把臺灣四五十年代的社會都展現出來了。我對歷史不了解,甚至是不懂。
  •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世界沒有局外人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到底想講述什麼,表達什麼?多年前一位朋友說,推薦你看看《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看了下梗概卻在4個小時的時長前卻步了。Only the lonely牯嶺街少年合唱團 -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電影原聲帶電影由楊德昌執導,獲得1991年金馬獎的最佳影片,也讓當時年僅15歲的張震獲得了金馬獎最佳男主角提名。近4個鐘的片長是小編目前看片生涯中單片時長最長的。影片改編自20世紀60年代初,國民黨遷臺後第一宗少年殺人案。講述了這宗殺人案的始末。
  •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青少年的愛情觀
    今天,我要為大家分享的就是一部關於年少時的愛情的影片——《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這是一部上映於1991年的臺灣影片,由楊德昌執導,張震(飾演「小四」)、楊靜怡(飾演「小明」)等主演,講述了在原本單純美好的少年愛情之中卻出現了慘不忍睹的故事,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看一看到底是什麼導致了這樣的事情發生。
  • 影視點評:《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一步一步走向毀滅
    昨晚我又重看了一遍《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這是第三次完整的看這部近四個小時的電影,這部電影幾乎是我無法承受的生命之重---簡單說,任何時候把這張碟片放入碟機時,我都感到異常莊重,也不是在看電影更像是在進行一場嚴肅的研討會。
  • 為什麼楊德昌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常看常新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是一部常看常新的電影,也許是因為它的片長還差4分鐘就滿4個小時,可以在電影中塞入比普通電影更多的信息量。影片的視聽風格整體偏現實主義,主要以敘事為主,一些展現技藝的手法總是隱藏在敘事背後。
  • 餘音繞梁,《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的配樂真的很贊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終於鼓起勇氣,將楊德昌導演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給看完了,近四小時的電影,除了領略電影裡面臺灣「禁嚴時期」的群眾百態,在震撼之外,備受壓抑,卻也意外地收穫了超級美妙的電影原聲音樂。
  • 電影《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精彩影評及觀看資源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的劇情簡介······   結識小明(楊靜怡)前,小四(張震)是典型的乖仔,是父母的希望和兄妹的驕傲(一家人指望他考上名牌大學將來提升全家的社會地位
  • 從《恐怖分子》到《牯嶺街少年殺人》:楊德昌真的討厭女性嗎?
    五年後,《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上映。這部被認為是楊德昌最為重要的代表作品之一的影片,同樣斬獲金馬獎最佳影片。影片根據真實事件改編,以張震飾演的少年小四為主角,圍繞其友情、初戀與家庭展開敘述,從一個典型的乖仔到少年犯,透過小四人生的失控與心靈的失落描繪出臺灣社會的多方矛盾。
  •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了解一下
    我說,小四,你可聽說過另一個小四(張震於《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中角色名)?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豆瓣評分8.8,Top250。不知道郭導是哪來的自信,或許是對「校園霸凌」有所誤解?我們接著看看我所推崇的這部《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這部1991年上映的電影,雖然也算不上第一部中國「校園霸凌」題材(我沒有考究過誰是第一部,這個並沒有意義,但是林嶺東的《學校風雲》肯定早於《牯嶺街》的)。
  • 推薦一部大格局的電影,由真實案件改編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結識小明(楊靜怡)前,小四(張震)是典型的乖仔,是父母的希望和兄妹的驕傲(一家人指望他考上名牌大學將來提升全家的社會地位),他有一個喜歡搖滾樂的自稱「小貓王(王啟贊)」的好友,兩人雖會去樹林看人幽會,但過的是與周圍諸多在「小公園」混的少年人完全兩樣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