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到底好在哪裡!
這部殺人事件的電影有太多讚譽,但有些人說敘事太緩慢四小時,沒有剪輯上的技巧,也沒有上成的攝影 畫面美感 燈光 ,都沒有。 髒話多,這都是國民党家屬群落,最不識好歹就是張震,最聖女婊是小明,最成熟懂事是小貓王 最俠義是honey. 但卻能夠印照我們的生活,小明這相貌的人我在現實中認識一個,非常輕賤自己,清高的很。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的敘事方式很值得新聞寫作的借鑑。而我也慢慢覺得,原來很多新聞事件的發生機理都與「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有不少相似之處。影像作品與文字作品,似乎有了很多的相通點。影像的表現力要遠遠強於文字。因為直觀的畫面和生動的細節更容易激起受眾的某種情愫,從而超出作者原本想要表達的內容。巧合的是,《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正是改編自一則短簡的新聞,而它的價值卻遠遠超出了這個微不足道的新聞事件。楊德昌是臺灣導演的一面旗幟,華人圈的大師級導演。1991他將時間點定位於民國50年,拍攝了從片名上看似血腥暴力的《牯嶺街》,全景展示了臺灣社會在那個時代人和事。
在我看來楊導是在用電影解構臺灣社會,通過發生在民國50年一段少年間的愛恨情仇故事隱喻的表達出了希望中的臺灣民眾殺死了過去臺灣的觀點。楊德昌的電影是那種無論電影技術發展到什麼程度,都會不斷有人翻出來一遍遍重溫的經典,他不束之高閣,他不拒人千裡,他更不神秘兮兮。他的作品猶如放大鏡一般的放大著整個當時全中國的社會矛盾,看得我都不忍再看下去。平淡無奇的鏡頭語言一直持續了快四個小時,《牯嶺街》講述了很多東西。也就是這些毫無波折感的鏡頭才讓觀眾體會到了心酸與感嘆之情,鏡頭從小的青少年暴力,早戀,分派別,再到中國內部階級矛盾,人們捕風捉影,人心惶惶。楊導的確有豐富的生活閱歷,否則拍不出來這麼貼近生活的優秀作品。
在大人卑微討生活時,無助的孩子們只能成立小公園幫派來保護自己,而和他們對立的是眷村名為217的幫派。小四是為數不多的處於幫派鬥爭外的好學生,知道遇到女孩小明,小四對小明充滿好感,但小明並不像表面那麼清純,她同時周旋在幾個男人之間,小公園幫派老大哈尼是她的男友,和給母親看病的小醫生曖昧不清,倚仗小馬家才能生存。但小明還是享受著小四追求她時帶來的熱情。這天,哈尼因為幫派鬥爭被殺害,小明便將自己所有的安全感放在追求她的小四身上,開始越來越依賴他。小四願意為了小明付出一切,更多次因為她參加幫派鬥爭,小四甚至還參加了替哈尼復仇的行動。
小四潛移默化的受著周圍環境的影響,哪怕他不想參加爭鬥,卻因各種事情無法置事外。每當小四處於麻煩中時,他的好友小馬和小貓王總會出手相助,小四更是在他的鼓勵下成功把自己的初吻送出去。當一切都走向理想中的美好時,小四的父親卻因政治迫害被民國當局帶走,一家人頓時陷入陰霾中。經過多次盤問後,父親雖然被釋放,可是卻變得唯唯諾諾,此時,小四因戀愛問題被記過。這天,小四得知小明背著自己和小馬糾纏不清,兩人一個是他的好朋友,一個是他喜歡的人,這讓他陷於了兩難的抉擇裡。矛盾過後,小四為了小明而和小馬決裂,兩人互放狠話之後,小四拿著刀來到牯嶺街打算堵小馬,可是他並沒有等到小馬,等來的卻是小明。
小四的理想主義被心愛的人否認後而爆發,手中鋒利的刀狠狠的扎進她的身體,他不希望骯髒的世界繼續腐蝕心中美好純淨的小明,他揮出的每一刀都像是捅進毀掉理想主義的殘酷現實裡,更像是要殺死這個時代的不公平。《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是一部難以用世俗的眼光來評判的電影,也是一部重新定義犯罪類型片的作品。二十年來,關於影片的爭議從未間斷,也教這部作品沒有隨著時間的流逝而失去光華,反而呈現出了因歲月磨礪後的鋥亮。一部青少年題材犯罪電影何以成為華語影壇經久不衰的經典佳作?而導演楊德昌又想通過影片為我們展開怎樣的一幅青春和歷史畫卷?
咋那麼所這部電影就有點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