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到底好在哪裡!

2021-01-07 小茹娛樂事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到底好在哪裡!

這部殺人事件的電影有太多讚譽,但有些人說敘事太緩慢四小時,沒有剪輯上的技巧,也沒有上成的攝影 畫面美感 燈光 ,都沒有。 髒話多,這都是國民党家屬群落,最不識好歹就是張震,最聖女婊是小明,最成熟懂事是小貓王 最俠義是honey. 但卻能夠印照我們的生活,小明這相貌的人我在現實中認識一個,非常輕賤自己,清高的很。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的敘事方式很值得新聞寫作的借鑑。而我也慢慢覺得,原來很多新聞事件的發生機理都與「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有不少相似之處。影像作品與文字作品,似乎有了很多的相通點。影像的表現力要遠遠強於文字。因為直觀的畫面和生動的細節更容易激起受眾的某種情愫,從而超出作者原本想要表達的內容。巧合的是,《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正是改編自一則短簡的新聞,而它的價值卻遠遠超出了這個微不足道的新聞事件。楊德昌是臺灣導演的一面旗幟,華人圈的大師級導演。1991他將時間點定位於民國50年,拍攝了從片名上看似血腥暴力的《牯嶺街》,全景展示了臺灣社會在那個時代人和事。

在我看來楊導是在用電影解構臺灣社會,通過發生在民國50年一段少年間的愛恨情仇故事隱喻的表達出了希望中的臺灣民眾殺死了過去臺灣的觀點。楊德昌的電影是那種無論電影技術發展到什麼程度,都會不斷有人翻出來一遍遍重溫的經典,他不束之高閣,他不拒人千裡,他更不神秘兮兮。他的作品猶如放大鏡一般的放大著整個當時全中國的社會矛盾,看得我都不忍再看下去。平淡無奇的鏡頭語言一直持續了快四個小時,《牯嶺街》講述了很多東西。也就是這些毫無波折感的鏡頭才讓觀眾體會到了心酸與感嘆之情,鏡頭從小的青少年暴力,早戀,分派別,再到中國內部階級矛盾,人們捕風捉影,人心惶惶。楊導的確有豐富的生活閱歷,否則拍不出來這麼貼近生活的優秀作品。

在大人卑微討生活時,無助的孩子們只能成立小公園幫派來保護自己,而和他們對立的是眷村名為217的幫派。小四是為數不多的處於幫派鬥爭外的好學生,知道遇到女孩小明,小四對小明充滿好感,但小明並不像表面那麼清純,她同時周旋在幾個男人之間,小公園幫派老大哈尼是她的男友,和給母親看病的小醫生曖昧不清,倚仗小馬家才能生存。但小明還是享受著小四追求她時帶來的熱情。這天,哈尼因為幫派鬥爭被殺害,小明便將自己所有的安全感放在追求她的小四身上,開始越來越依賴他。小四願意為了小明付出一切,更多次因為她參加幫派鬥爭,小四甚至還參加了替哈尼復仇的行動。

小四潛移默化的受著周圍環境的影響,哪怕他不想參加爭鬥,卻因各種事情無法置事外。每當小四處於麻煩中時,他的好友小馬和小貓王總會出手相助,小四更是在他的鼓勵下成功把自己的初吻送出去。當一切都走向理想中的美好時,小四的父親卻因政治迫害被民國當局帶走,一家人頓時陷入陰霾中。經過多次盤問後,父親雖然被釋放,可是卻變得唯唯諾諾,此時,小四因戀愛問題被記過。這天,小四得知小明背著自己和小馬糾纏不清,兩人一個是他的好朋友,一個是他喜歡的人,這讓他陷於了兩難的抉擇裡。矛盾過後,小四為了小明而和小馬決裂,兩人互放狠話之後,小四拿著刀來到牯嶺街打算堵小馬,可是他並沒有等到小馬,等來的卻是小明。

小四的理想主義被心愛的人否認後而爆發,手中鋒利的刀狠狠的扎進她的身體,他不希望骯髒的世界繼續腐蝕心中美好純淨的小明,他揮出的每一刀都像是捅進毀掉理想主義的殘酷現實裡,更像是要殺死這個時代的不公平。《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是一部難以用世俗的眼光來評判的電影,也是一部重新定義犯罪類型片的作品。二十年來,關於影片的爭議從未間斷,也教這部作品沒有隨著時間的流逝而失去光華,反而呈現出了因歲月磨礪後的鋥亮。一部青少年題材犯罪電影何以成為華語影壇經久不衰的經典佳作?而導演楊德昌又想通過影片為我們展開怎樣的一幅青春和歷史畫卷?

咋那麼所這部電影就有點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相關焦點

  •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二三事
    2015年10月末,「奇遇電影」的蔣郎曾為《南方周末》撰寫過一篇關於《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修復版的文章,對我做過一次採訪,以下是採訪完整版內容。同時把黃建業寫的《楊德昌電影研究》裡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人物關係圖掃了上傳,兩者都傳在了新浪電影論壇。同期好像還傳了一張文德斯電影的劇照還是海報記不得了。
  • 這部《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讓人久久不能平靜
    哈嘍大家好,我是你們專注於不專業的電影解說小麥~香港著名女導演許鞍華曾說過:有些東西,寫不出來,才要拍成電影。是啊,總有一種電影讓人記憶深刻,欲罷不能,想評價卻遲遲不敢評價。而今天小麥要和大家分享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便是這樣一部電影。
  • 林鴻銘:《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裡的完美少年
    最近朋友們一個個去看《繡春刀》,他們說張震是真男神
  •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青少年的愛情觀
    今天,我要為大家分享的就是一部關於年少時的愛情的影片——《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這是一部上映於1991年的臺灣影片,由楊德昌執導,張震(飾演「小四」)、楊靜怡(飾演「小明」)等主演,講述了在原本單純美好的少年愛情之中卻出現了慘不忍睹的故事,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看一看到底是什麼導致了這樣的事情發生。
  • CC系列開篇: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3、為什麼選擇《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開頭?介紹一下《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這部影片,它是根據 20 世紀 60 年代初發生在臺灣的一起真實的中學生殺人事件改編而來,影片拍攝歷時 2 年,總時長為 237 分鐘(楊德昌的電影一般都比較長)。
  • 重讀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三好學生是這樣崩潰的
    隨著「臺灣新電影」浪潮的興起,楊德昌決定把茅武殺人案改編成電影,片名就叫《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楊德昌是「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的近距離旁觀者,他能夠站在一個與吃瓜群眾完全不同的角度看待事件。事實證明,他不僅眼光尖銳,而且心繫社會。在殺人案的基礎線索上,他還高度還原了20世紀60年代初臺灣人民真實的生活狀況。小小的牯嶺街,猶如一個反烏託邦,影射著現實世界的灰暗與不幸。
  •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世界沒有局外人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到底想講述什麼,表達什麼?多年前一位朋友說,推薦你看看《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看了下梗概卻在4個小時的時長前卻步了。直到某個下午,一個人在沙發上呆呆的看了四個小時,等結束的時候發現天已經黑了,而自己卻沉浸在影片中久久不能自拔,沉默了很久,想提筆寫點什麼,卻發現,太難寫了,可寫的角度太多,感受上湧的太過強烈讓人一下子不知道從哪裡開始比較好。這一擱下就是幾年,但這個問題卻一直在心中沒有找到答案。這幾日在收拾書的時候,看到了加繆的《局外人》。靈光一閃突然像是找到了答案:這個世界沒有局外人。
  •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少年的刀,刺出青春的血
    但早在1991年,由臺灣導演楊德昌製作的影片——《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就已經著眼於青少年成長過程中的一系列青春問題,並通過青少年的殺人行為,讓觀眾在觀影過程中深思這種行為背後的心理問題。《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是一部由真實事件改編的青春電影。
  • 餘音繞梁,《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的配樂真的很贊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終於鼓起勇氣,將楊德昌導演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給看完了,近四小時的電影,除了領略電影裡面臺灣「禁嚴時期」的群眾百態,在震撼之外,備受壓抑,卻也意外地收穫了超級美妙的電影原聲音樂。
  • 影視點評:《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一步一步走向毀滅
    昨晚我又重看了一遍《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這是第三次完整的看這部近四個小時的電影,這部電影幾乎是我無法承受的生命之重---簡單說,任何時候把這張碟片放入碟機時,我都感到異常莊重,也不是在看電影更像是在進行一場嚴肅的研討會。
  • 為什麼楊德昌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常看常新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是一部常看常新的電影,也許是因為它的片長還差4分鐘就滿4個小時,可以在電影中塞入比普通電影更多的信息量。影片的視聽風格整體偏現實主義,主要以敘事為主,一些展現技藝的手法總是隱藏在敘事背後。
  • 時代的畫卷:《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本文作者:Joker 楊德昌於1991年拍攝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無疑是華語影史上最偉大的電影之一。 這其中,《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又屬於楊德昌作品中特立獨行的存在。 無論是早期的《恐怖分子》,還是後來的《麻將》、《獨立時代》,楊德昌都是在冷峻剖析當下都市人的精神頑疾,而到了《牯嶺街》,導演則是從對歷史的回望與對大環境的審視中,完成對社會事件的反思。從這一點出發,對於我們理解這樣一部主題稍顯隱晦的作品要容易許多。
  •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的演員拍了部女生被侵自殺事件
    要對社會保持敵意: 類似事件時刻都在上演著。2014年臺灣電影《不能說的夏天》(又名寒蟬)根據真實事件拍攝,導演是王維明。 《不能說的夏天》講述郭採潔飾演的音樂學院學生白白被戴立忍飾演的大學老師李教授侵犯、誘姦,從此白白陷入複雜、痛苦的感情中,屈辱、恐懼、愛戀、自閉。
  • 推薦一部大格局的電影,由真實案件改編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結識小明(楊靜怡)前,小四(張震)是典型的乖仔,是父母的希望和兄妹的驕傲(一家人指望他考上名牌大學將來提升全家的社會地位),他有一個喜歡搖滾樂的自稱「小貓王(王啟贊)」的好友,兩人雖會去樹林看人幽會,但過的是與周圍諸多在「小公園」混的少年人完全兩樣的生活。
  •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透露出金馬獎是如何毀滅臺灣電影的?
    這不由人想到1991年,獲得第28屆臺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影片獎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該片還獲得當年度最佳原創劇本獎。這部電影長達四個小時,可以看出,影片編導的強烈的自戀傾向,把這樣的一個簡單的殺人事件上升到一種社會的角度來呈現。
  • 電影《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精彩影評及觀看資源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的劇情簡介······   結識小明(楊靜怡)前,小四(張震)是典型的乖仔,是父母的希望和兄妹的驕傲(一家人指望他考上名牌大學將來提升全家的社會地位
  • 楊德昌電影《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生命之重
    我一直沒能把書念好,也沒有成為我媽所期望的人上人,我只成為了我自己,簡單的奮鬥著。只是,我再沒遇到過十五歲時那樣要好的朋友,也再不曾像那時候,如此不顧一切地愛著一個女孩子。----《少年班》楊德昌電影《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生命之重
  •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悲劇性英雄的代表:哈尼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A Brighter Summer Day)是一部改編自臺灣青少年真實殺人事件的電影作品,影片由故事講述了20世紀60年代初在臺灣的一宗殺人事件的始末。影片已於1991年7月27日在臺灣上映。我本人認為這是中國最好的電影之一,而且劇情上排第一。
  •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丨四個小時的電影,像度過了漫長的一輩子
    看完《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就和看完《一一》一樣,感覺像是度過了漫長的一輩子。好像隨著電影裡的人物一起走過了青春,走過了歲月。甚至結尾字幕的時候,心裡會不斷的泛酸,忍不住落下淚水。《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在鏡頭的雕琢上,個人覺得遠沒有《一一》的細膩和精緻,但在藝術價值上,前者應該更勝一籌,它不僅僅講了個少年故事,而是把臺灣四五十年代的社會都展現出來了。我對歷史不了解,甚至是不懂。
  •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我們未曾知道的青春祭曲
    華影「代言人」:電影收割者華語電影第十二趴: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1987)華語百強電影:雖然中國電影在國際影壇的位置並不如人所願,但在它漫長的一百多年歷史中,亦曾產生許多可以令我們國人自豪的電影。《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1987)》青春物語,社會悲歌。理想揮刀刺向現實,從此身陷囹圄。大到歷史沉浮,小到生活點滴,它包羅萬象,又纖毫畢現。壓抑觀看欲望最久的電影,在超高的預判下仍然對得起這些年來的每一份期待。修復版面世即閱,卻至今仍寫不出滿意的評論。失語,往往代表著我對一部作品最高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