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我們未曾知道的青春祭曲

2021-01-07 電影收割者

華影「代言人」:電影收割者

華語電影第十二趴: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1987)

華語百強電影:雖然中國電影在國際影壇的位置並不如人所願,但在它漫長的一百多年歷史中,亦曾產生許多可以令我們國人自豪的電影。讓我們來回顧一下,那些曾經觸動心靈的電影,那些曾經讓人回味悠長的電影,那些曾經得到世界影壇讚譽的電影。(排名不分先後)

電影收割者奉行:電影是場人生的旅行,願你的人生,一路風景。

豆瓣評分:8.7

經典指數:楊德昌最好的作品,長鏡與敘事完美相結合的力作。《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1987)》青春物語,社會悲歌。理想揮刀刺向現實,從此身陷囹圄。大到歷史沉浮,小到生活點滴,它包羅萬象,又纖毫畢現。壓抑觀看欲望最久的電影,在超高的預判下仍然對得起這些年來的每一份期待。修復版面世即閱,卻至今仍寫不出滿意的評論。失語,往往代表著我對一部作品最高的敬意。

本片講述: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1991年上映,根據臺灣真實事件改編,如實反映了60年代初臺灣的面貌。

年僅14歲的張震是電影主演,他在電影裡的角色也叫張震,小名叫小四兒,那時候的張震遠沒有《春光乍洩》裡驚豔,但從他清澈無辜的眼神裡也可預測日後的英俊模樣。電影裡的小四是個有點陰鬱的人,他有喜歡的女孩子小明,他有自己的原則,他想改變別人,改變這個世界,卻被女友說成是一個自私的人,他其實一直記得父親對他說的一句話,「如果人要為自己沒有做錯的事低聲下氣,那活著還有什麼意思,只要努力,就會有自己的未來。」

所以後來小四不承認自己作弊結果被記大過,看不慣老師對父親的趾高氣揚拿棒球棍打老師結果又被記大過,不認同小明的一句話而連捅她7刀。我還記得他對電影導演說的一句話,「自然?你連真的假的都分不清楚還拍什麼電影?你拍的都是什麼玩意?」 他很認真,他有理想,但他偏偏走上這樣一條偏激的道路,他最不想被這個世界改變,但偏偏這個世界傷他最深。一審死刑,二審15年,他的人生,應該到此為止了吧。

小明,和各種男生糾纏不清,她一開始是臺灣黑幫老大Honey的女友,後來又跟滑頭在一起,與小四互相傾心,又在小四被退學後和小馬好上了,同時還和醫生保持著曖昧的關係,用「水性楊花」來形容她一點也不為過,但其實她何嘗不是一個被生活逼成這樣的人,與母親相依為命的她必須要更加的圓滑世故,她也直接對小四說過,「我不像你,得罪那麼多人。」她不想別人對自己做出任何改變,她寧願「沒出息」。

Honey是這部電影裡我很喜歡的一個人,也是最帥的一個(比當時的張震帥多了),他是臺灣黑幫老大,穿著中華民國海軍的制服和喇叭褲,很有些「俠」氣。Honey的戲份並不多,但是存在感很強,用「驚鴻一瞥」來形容他絕不為過。

電影裡還有其他形形色色的人,愛唱歌的小貓王,講義氣的小馬,英文好的大姐,圓滑的汪狗,討人厭的訓導主任,還有飛機,滑頭,方太,三角褲,小虎,小翠,他們都在牯嶺街,彼此的青春相互纏繞。

但是沒有一個人比小四更加不快樂了,父親遭到冤枉,小明跟自己最好的兄弟小馬好上了,受到訓導主任不公正的對待,被退學,他發覺自己是如此的無力,尖利的刀,鈍重的聲響,仿佛還沒有意識到發生了什麼, 一切就都已經結束了。世界原來真的不會改變的,但是,真的不會改變嗎?

印象尤為深刻的是電影的最後,小貓王拿著自己唱的<A Brighter Summer Day>去送給小四,卻被看守隨手丟進了垃圾箱,歌聲還在唱著,」Are you lonesome tonight? Do you missme tonight?」,但是小四永遠都不會聽到了。他們的青春,就這樣倉促的結束,讓誰不黯然神傷?

小四殺人的那一節,儘管之前已看過很多評價,還是沒想到會那麼平靜隱忍。日本匕首一次次平靜地捅進去,你看到的卻只是心疼——終於,他被逼到這一步了。他說「不要臉,沒出息」,原來是與父親教育二哥時候的口吻一樣的。青春期的孩子們容易反抗家庭,卻無法拒絕家庭教育在他們身上產生的巨大作用。14歲的張震在本片中表現出色,熟悉了他的成熟再來看那時的青澀,倒也有趣。有多少人能那麼幸運看到自己青春時候的形象被無數人記住呢,不過這對本人來說是不是幸運,也未可知。片中的父親就是張震的父親張國柱,小妹則是賴聲川的女兒賴梵耘。

分享臺詞:你不要感到孤單,我一直在關心你,不要再懷疑我,讓神帶給你力量好不好?你是不是太跟別人計較,你是不是經常只想到自己。基督為了我們的罪,奉獻了自己的生命。連哥都可以為了袒護你替你受爸爸的懲罰,你要感激別人替你做的一切啊。你何曾替別人作過奉獻呢?你應該懂得這個道理。

關注百家號電影收割者

分享經典,經典的搬運工

華語百強電影特別專輯

每日更新一趴

經典華語電影

排名不分先後

精彩不斷,分享不止

相關焦點

  •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少年的刀,刺出青春的血
    去年初冬在影院大熱的國產青春片——《少年的你》引起社會各類人士開始廣泛關注青少年的成長問題。在2012年《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女孩》上映後,「國產青春片」在影院中才逐漸開始獨樹一幟,成為日常觀影的一大選擇類型。
  • 這部《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讓人久久不能平靜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如果提到小麥最喜歡的一部臺灣青春電影,那麼非這部《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莫屬了。該片上映於1991年,根據20世紀60年代初震驚全臺灣的首例青少年殺人事件改編而成。《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最終這部《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也沒有辜負觀眾的期望和楊德昌老師的付出。該片不僅榮獲了1991年東京國際電影節評委會特別獎,還一舉拿下了臺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影片和最佳原創劇本兩項大獎。
  •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到底好在哪裡!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到底好在哪裡!這部殺人事件的電影有太多讚譽,但有些人說敘事太緩慢四小時,沒有剪輯上的技巧,也沒有上成的攝影 畫面美感 燈光 ,都沒有。 髒話多,這都是國民党家屬群落,最不識好歹就是張震,最聖女婊是小明,最成熟懂事是小貓王 最俠義是honey.
  •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混亂下躁動青春
    91 年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因為去年要出高清修復版而再次火熱,但印象中,憑它在臺灣電影中的地位,時常要被拿出來評說,公眾的視線裡它從未缺席。這次我終於看完了它,長達三個半小時的電影,於一群青春少年中窺見 60 年代臺灣的面貌。
  •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二三事
    2015年10月末,「奇遇電影」的蔣郎曾為《南方周末》撰寫過一篇關於《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修復版的文章,對我做過一次採訪,以下是採訪完整版內容。當時因為大陸信息閉塞,我們完全不知道此事。飯局結束後回家上網才看英文網站新聞才確認黑澤明真的剛過世。碟拿回來的當晚就看了《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因為是四碟版,所以打算先看一碟就睡覺的,結果一碟看完再看一碟,直至看完全片已是凌晨三點了。蔣郎:這部影片多年來一直未能在國內放映,據知北京有很多個單位一直在爭取,至今仍未能成行。上海有這方面的爭取嗎?
  • 林鴻銘:《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裡的完美少年
    片子中的張震為了情做出了關乎身家性命的選擇。 一切塵埃落定,所有的因種在情上,所有的果也結在情上。而更早一點的時候,人們對張震的好感可能來源於《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四個多小時的電影裡是三個將世界理想化的少年,他們一個被小人暗算,一個鬥不過這世界走向自毀,另一個則將面對永恆的愧疚。 但他們總是比其他人好一點的,其他那些頭臉模糊的,只能繼續過著正常生活的庸俗之輩。
  •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臺灣最美青春片.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1991年上映,根據臺灣真實事件改編,如實反映了60年代初臺灣的面貌。我不知道那是一個怎樣的臺灣,我只看見陰暗模糊的夜晚,看見少年意氣的火併,看見時而流露出的繾綣情調,看見混亂不安漩渦下的牯嶺街,那是整整一代人或者不止一代人的記憶,那不是我的記憶,但也可在這部無比細膩的將近4個小時的電影中窺知一二,知道一些如今已經老去的人流著血的壓抑著的殘酷青春。
  • 重讀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三好學生是這樣崩潰的
    隨著「臺灣新電影」浪潮的興起,楊德昌決定把茅武殺人案改編成電影,片名就叫《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楊德昌是「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的近距離旁觀者,他能夠站在一個與吃瓜群眾完全不同的角度看待事件。事實證明,他不僅眼光尖銳,而且心繫社會。在殺人案的基礎線索上,他還高度還原了20世紀60年代初臺灣人民真實的生活狀況。小小的牯嶺街,猶如一個反烏託邦,影射著現實世界的灰暗與不幸。
  •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他們的世界,我們的懺悔
    新識仰慕對象honey(林鴻銘)猝死,一向敬重的父親的自尊與精神因為某次事件嚴重受損,加上將一次次「欺騙玩弄」他感情的小明「看透」,血氣方剛又有很強道德感的小四終於走上犯罪的道路,期望用自己的刀結束事件的根源。但小四不知的是,他眼中的根源只是這條食物鏈中微不足道的一環。
  •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被誤讀為青春片,其實它是時代的史詩
    海報設計:林錦同影史100佳青春電影25.《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1991,臺灣)《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當然是個殺人的故事,然而殺人不是奇觀,不是展覽,而是一段漫長的崩壞的過程。其實都蘊含著對這個世界的絕望,但你知道,這就是楊德昌,以一種文化人的視角去看待生活,而這種視角,往往銳利的很。
  • CC系列開篇: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我們就以《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為例,來看看cc的魔力。早在上大學的時候,我就一直想看這部電影。可許多次打開,看了5分鐘,然後關掉。固然因為浮躁,也與畫質有關:去年,cc修復了這部電影,237分鐘、整整4個小時的導演剪輯版,我一口氣看完了。差別真的有這麼大嗎?
  • 推薦一部大格局的電影,由真實案件改編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結識小明(楊靜怡)前,小四(張震)是典型的乖仔,是父母的希望和兄妹的驕傲(一家人指望他考上名牌大學將來提升全家的社會地位),他有一個喜歡搖滾樂的自稱「小貓王(王啟贊)」的好友,兩人雖會去樹林看人幽會,但過的是與周圍諸多在「小公園」混的少年人完全兩樣的生活。
  • 電影《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精彩影評及觀看資源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的劇情簡介······   結識小明(楊靜怡)前,小四(張震)是典型的乖仔,是父母的希望和兄妹的驕傲(一家人指望他考上名牌大學將來提升全家的社會地位
  •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這部電影在講什麼?
    答|百度派 @耳召召這是我看過的最疼痛的青春故事。4個小時的片長,一個時代的縮影,一群人的青春年少,一群人的苦悶掙扎。影片畫面有一種非常醇厚的年代感,像詩一樣,淡淡的,卻又透著憂鬱,就像有人領著你慢慢的回憶過去,記憶中的那些人有的還在,有的卻永遠只能被歲月塵封。
  • 楊德昌電影《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生命之重
    ----《少年班》楊德昌電影《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生命之重▷菩提之惡花 1 楊德昌導演的電影《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裡,小明和小翠,哈尼和小四,他們差不多是同類人吧,看不慣外在的一切事物,想為之改變世界,打架的最終目的不過也是改變的一種,可是世界不會改變,改變的只有自己,這是所有成年人在少年時的悲哀
  •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的演員拍了部女生被侵自殺事件
    要對社會保持敵意: 類似事件時刻都在上演著。2014年臺灣電影《不能說的夏天》(又名寒蟬)根據真實事件拍攝,導演是王維明。 《不能說的夏天》講述郭採潔飾演的音樂學院學生白白被戴立忍飾演的大學老師李教授侵犯、誘姦,從此白白陷入複雜、痛苦的感情中,屈辱、恐懼、愛戀、自閉。
  •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世界沒有局外人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到底想講述什麼,表達什麼?多年前一位朋友說,推薦你看看《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看了下梗概卻在4個小時的時長前卻步了。直到某個下午,一個人在沙發上呆呆的看了四個小時,等結束的時候發現天已經黑了,而自己卻沉浸在影片中久久不能自拔,沉默了很久,想提筆寫點什麼,卻發現,太難寫了,可寫的角度太多,感受上湧的太過強烈讓人一下子不知道從哪裡開始比較好。這一擱下就是幾年,但這個問題卻一直在心中沒有找到答案。這幾日在收拾書的時候,看到了加繆的《局外人》。靈光一閃突然像是找到了答案:這個世界沒有局外人。
  • 電影簡紀《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片名:《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A Brighter Summer Day)導演:楊德昌片長:3h 56min上映時間:1991.7.27(中國臺灣)代表人物以及作品有侯孝賢、楊德昌;《悲情城市》、《光陰的故事》、《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等等     新浪潮電影再內容和主題上提倡拍「有創作意圖、有藝術品味、有文化自覺」的電影,經常使用長鏡頭,遠景鏡頭,畫中畫的構(圖1-4)形式,崇尚自然真實,呼籲降低成本,採用自然燈光(圖5、6),廣泛採用實景、外景拍攝以及非職業演員,具有強烈的寫實主義色彩。
  • 餘音繞梁,《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的配樂真的很贊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終於鼓起勇氣,將楊德昌導演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給看完了,近四小時的電影,除了領略電影裡面臺灣「禁嚴時期」的群眾百態,在震撼之外,備受壓抑,卻也意外地收穫了超級美妙的電影原聲音樂。
  • 時代的畫卷:《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本文作者:Joker 楊德昌於1991年拍攝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無疑是華語影史上最偉大的電影之一。 這其中,《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又屬於楊德昌作品中特立獨行的存在。 無論是早期的《恐怖分子》,還是後來的《麻將》、《獨立時代》,楊德昌都是在冷峻剖析當下都市人的精神頑疾,而到了《牯嶺街》,導演則是從對歷史的回望與對大環境的審視中,完成對社會事件的反思。從這一點出發,對於我們理解這樣一部主題稍顯隱晦的作品要容易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