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臺灣最美青春片.

2021-02-21 四川理工學院校園廣播

這部電影應該算是我第一部認認真真看的臺灣電影,因為楊德昌的名聲和極好的口碑,我在一個安靜的晚上獨自看完了這部電影。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1991年上映,根據臺灣真實事件改編,如實反映了60年代初臺灣的面貌。那時候的臺灣,有從大陸來的移民操著各種各樣的方言,有土生土長的臺灣新一代,那時的學生穿的是軍式制服,拉幫結派,小公園幫和217勢不兩立,有總是悶悶不樂的小四,有極具個人英雄情結的Honey,有恃強凌弱又改邪歸正的滑頭,有周旋於各種男生之間的小明,還有唱著<A Brighter Summer Day>的小貓。

我不知道那是一個怎樣的臺灣,我只看見陰暗模糊的夜晚,看見少年意氣的火併,看見時而流露出的繾綣情調,看見混亂不安漩渦下的牯嶺街,那是整整一代人或者不止一代人的記憶,那不是我的記憶,但也可在這部無比細膩的將近4個小時的電影中窺知一二,知道一些如今已經老去的人流著血的壓抑著的殘酷青春。

年僅14歲的張震是電影主演,他在電影裡的角色也叫張震,小名叫小四兒,那時候的張震遠沒有《春光乍洩》裡驚豔,但從他清澈無辜的眼神裡也可預測日後的英俊模樣。電影裡的小四是個有點陰鬱的人,他有喜歡的女孩子小明,他有自己的原則,他想改變別人,改變這個世界,卻被女友說成是一個自私的人,他其實一直記得父親對他說的一句話,「如果人要為自己沒有做錯的事低聲下氣,那活著還有什麼意思,只要努力,就會有自己的未來。」

所以後來小四不承認自己作弊結果被記大過,看不慣老師對父親的趾高氣揚拿棒球棍打老師結果又被記大過,不認同小明的一句話而連捅她7刀。我還記得他對電影導演說的一句話,「自然?你連真的假的都分不清楚還拍什麼電影?你拍的都是什麼玩意?」 他很認真,他有理想,但他偏偏走上這樣一條偏激的道路,他最不想被這個世界改變,但偏偏這個世界傷他最深。一審死刑,二審15年,他的人生,應該到此為止了吧。

小明,和各種男生糾纏不清,她一開始是臺灣黑幫老大Honey的女友,後來又跟滑頭在一起,與小四互相傾心,又在小四被退學後和小馬好上了,同時還和醫生保持著曖昧的關係,用「水性楊花」來形容她一點也不為過,但其實她何嘗不是一個被生活逼成這樣的人,與母親相依為命的她必須要更加的圓滑世故,她也直接對小四說過,「我不像你,得罪那麼多人。」她不想別人對自己做出任何改變,她寧願「沒出息」。


Honey是這部電影裡我很喜歡的一個人,也是最帥的一個(比當時的張震帥多了),他是臺灣黑幫老大,穿著中華民國海軍的制服和喇叭褲,很有些「俠」氣。他當時在臺南看過很多武俠小說,唯一還記得的就是《戰爭與和平》,「我記得,好像全城的人都蹺頭(逃跑)了,而且到處都被放火,他一個人要去堵拿破崙」。他後來真的一個人去找山東,結果被山東推到車輪下軋死了。我總覺得他跟小四有種惺惺相惜的感覺,或許是因為他光明磊落的作風,或許是因為他知道小明喜歡小四後,仍然鼓勵小四去追小明。Honey的戲份並不多,但是存在感很強,用「驚鴻一瞥」來形容他絕不為過。

電影裡還有其他形形色色的人,愛唱歌的小貓王,講義氣的小馬,英文好的大姐,圓滑的汪狗,討人厭的訓導主任,還有飛機,滑頭,方太,三角褲,小虎,小翠,他們都在牯嶺街,彼此的青春相互纏繞。

但是沒有一個人比小四更加不快樂了,父親遭到冤枉,小明跟自己最好的兄弟小馬好上了,受到訓導主任不公正的對待,被退學,他發覺自己是如此的無力,尖利的刀,鈍重的聲響,仿佛還沒有意識到發生了什麼, 一切就都已經結束了。世界原來真的不會改變的,但是,真的不會改變嗎?


印象尤為深刻的是電影的最後,小貓王拿著自己唱的<A Brighter Summer Day>去送給小四,卻被看守隨手丟進了垃圾箱,歌聲還在唱著,」Are you lonesome tonight? Do you missme tonight?」,但是小四永遠都不會聽到了。他們的青春,就這樣倉促的結束,讓誰不黯然神傷?


我不是那個年代的人,也不是臺灣人,所以不敢妄自解讀這部電影中的政治隱喻,但這部電影完全可以讓你以一個旁觀者的角度去想像一段早已遠去的歲月,那裡真的有一個86089,也真的有一個殘酷青春。


分享臺詞:


相關焦點

  •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少年的刀,刺出青春的血
    去年初冬在影院大熱的國產青春片——《少年的你》引起社會各類人士開始廣泛關注青少年的成長問題。在2012年《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女孩》上映後,「國產青春片」在影院中才逐漸開始獨樹一幟,成為日常觀影的一大選擇類型。
  •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二三事
    2015年10月末,「奇遇電影」的蔣郎曾為《南方周末》撰寫過一篇關於《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修復版的文章,對我做過一次採訪,以下是採訪完整版內容。碟拿回來的當晚就看了《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因為是四碟版,所以打算先看一碟就睡覺的,結果一碟看完再看一碟,直至看完全片已是凌晨三點了。蔣郎:這部影片多年來一直未能在國內放映,據知北京有很多個單位一直在爭取,至今仍未能成行。上海有這方面的爭取嗎?內幕如何?你認為阻礙它來內地放映的困難在於什麼?
  • 這部《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讓人久久不能平靜
    而今天小麥要和大家分享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便是這樣一部電影。它所表達的東西實在太過豐富,能夠解讀的地方也實在太多,仿佛用多少文字也無法敘述完全。或者說不管如何解讀,也許都會留下遺憾。《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如果提到小麥最喜歡的一部臺灣青春電影,那麼非這部《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莫屬了。該片上映於1991年,根據20世紀60年代初震驚全臺灣的首例青少年殺人事件改編而成。
  •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到底好在哪裡!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到底好在哪裡!這部殺人事件的電影有太多讚譽,但有些人說敘事太緩慢四小時,沒有剪輯上的技巧,也沒有上成的攝影 畫面美感 燈光 ,都沒有。 髒話多,這都是國民党家屬群落,最不識好歹就是張震,最聖女婊是小明,最成熟懂事是小貓王 最俠義是honey.
  •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混亂下躁動青春
    91 年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因為去年要出高清修復版而再次火熱,但印象中,憑它在臺灣電影中的地位,時常要被拿出來評說,公眾的視線裡它從未缺席。這次我終於看完了它,長達三個半小時的電影,於一群青春少年中窺見 60 年代臺灣的面貌。
  •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被誤讀為青春片,其實它是時代的史詩
    海報設計:林錦同影史100佳青春電影25.《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1991,臺灣)故事:1960年代的臺灣,政治壓抑,遷居臺灣的外省人對未來充滿迷茫,由此催生了一代拉幫結派的少年。《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當然是個殺人的故事,然而殺人不是奇觀,不是展覽,而是一段漫長的崩壞的過程。
  • 【東土城•七點劇場】NO.6《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50年代臺灣的殘酷與悲傷
    當時曾在臺灣生活過的作家張北海寫道:他們「霸佔地盤、勒索搶劫、尋仇毆鬥(以美軍寬皮帶、飛輪和車鏈為武器)。」那個年代,社會上的兇殺案和情殺案抓住了「全臺灣的人心」。 青少年幫派的盛行,自然也避免不了流血衝突。對未來的想像過於理想化甚至幼稚的熱血少年們用武器、用生命交換了一場最殘酷暴烈的青春。
  • 推薦一部大格局的電影,由真實案件改編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結識小明(楊靜怡)前,小四(張震)是典型的乖仔,是父母的希望和兄妹的驕傲(一家人指望他考上名牌大學將來提升全家的社會地位),他有一個喜歡搖滾樂的自稱「小貓王(王啟贊)」的好友,兩人雖會去樹林看人幽會,但過的是與周圍諸多在「小公園」混的少年人完全兩樣的生活。
  •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我們未曾知道的青春祭曲
    華影「代言人」:電影收割者華語電影第十二趴: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1987)華語百強電影:雖然中國電影在國際影壇的位置並不如人所願,但在它漫長的一百多年歷史中,亦曾產生許多可以令我們國人自豪的電影。《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1987)》青春物語,社會悲歌。理想揮刀刺向現實,從此身陷囹圄。大到歷史沉浮,小到生活點滴,它包羅萬象,又纖毫畢現。壓抑觀看欲望最久的電影,在超高的預判下仍然對得起這些年來的每一份期待。修復版面世即閱,卻至今仍寫不出滿意的評論。失語,往往代表著我對一部作品最高的敬意。
  • 電影《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精彩影評及觀看資源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的劇情簡介······   結識小明(楊靜怡)前,小四(張震)是典型的乖仔,是父母的希望和兄妹的驕傲(一家人指望他考上名牌大學將來提升全家的社會地位
  • 重讀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三好學生是這樣崩潰的
    1961年6月15日晚,臺北牯嶺街發生了一樁轟動臺灣社會的未成年人殺人案件。受害人被連刺多刀致死,16歲的兇手茅武沒有逃逸,而是直接被警方逮捕。經過臺北法院審判,茅武被判處有期徒刑15年。茅武不服上訴至最高法院,一番周折後減為10年。茅武毀掉了自己的青春,他一定不會想到,自己做的蠢事在半個世紀之後,仍然有人拿來探討和反思。
  • 林鴻銘:《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裡的完美少年
    片子中的張震為了情做出了關乎身家性命的選擇。 一切塵埃落定,所有的因種在情上,所有的果也結在情上。而更早一點的時候,人們對張震的好感可能來源於《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四個多小時的電影裡是三個將世界理想化的少年,他們一個被小人暗算,一個鬥不過這世界走向自毀,另一個則將面對永恆的愧疚。 但他們總是比其他人好一點的,其他那些頭臉模糊的,只能繼續過著正常生活的庸俗之輩。
  •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透露出金馬獎是如何毀滅臺灣電影的?
    臺灣商業電影,我們目前已經很難看到它們的蹤跡,而在臺灣的電影史上,瓊瑤電影這類具有響亮名號的臺灣商業電影,曾經取得不扉的業績,所以,電影節的作用,就是為扼殺商業電影的目的、為滿足電影導演的自戀傾向而設計出來的。這不由人想到1991年,獲得第28屆臺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影片獎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該片還獲得當年度最佳原創劇本獎。
  • 電影簡紀《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片名:《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A Brighter Summer Day)導演:楊德昌片長:3h 56min上映時間:1991.7.27(中國臺灣)代表人物以及作品有侯孝賢、楊德昌;《悲情城市》、《光陰的故事》、《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等等     新浪潮電影再內容和主題上提倡拍「有創作意圖、有藝術品味、有文化自覺」的電影,經常使用長鏡頭,遠景鏡頭,畫中畫的構(圖1-4)形式,崇尚自然真實,呼籲降低成本,採用自然燈光(圖5、6),廣泛採用實景、外景拍攝以及非職業演員,具有強烈的寫實主義色彩。
  • CC系列開篇: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3、為什麼選擇《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開頭?介紹一下《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這部影片,它是根據 20 世紀 60 年代初發生在臺灣的一起真實的中學生殺人事件改編而來,影片拍攝歷時 2 年,總時長為 237 分鐘(楊德昌的電影一般都比較長)。
  • 時代的畫卷:《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本文作者:Joker 楊德昌於1991年拍攝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無疑是華語影史上最偉大的電影之一。 不同於同輩導演侯孝賢習慣以一種深情溫和的感性角度,凝視臺灣鄉土文化和影像空間,楊德昌則得益於早年理科生出身的縝密邏輯思維,總是以一種嚴謹客觀的理性視角解構社會現實和人情世故。這其中,《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又屬於楊德昌作品中特立獨行的存在。
  •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的演員拍了部女生被侵自殺事件
    臺灣女作家林奕含在接受採訪時說她的小說是一部關於女生被侵犯、強暴的故事,也是一個女生愛上誘姦犯的故事,這個愛有關感情,更涉及她對文學的喜歡。
  • 鮮血淋漓的青春——《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鮮血淋漓的青春——《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2001年03月02日 21:07  網易報導 丁丁 >   早先看的是劇照,男女主人公並肩坐在大樹下,夏日午後的陽光撒在他們白色的校服襯衫上,我想,這該是部清新雋永的青春片,最後迫不得已的殺人場面大概也美輪美奐,令人惆悵。但事實證明片子跟我設想的完全相反——甚至沒有普通臺灣電影的柔和秀氣——強硬而兇狠,一群十幾歲的孩子拉幫結夥,跟老大,爭地盤,泡Miss,動刀子火拼,簡直可以歸入黑幫片之列。
  •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我殺了人,只因夏日陽光太刺眼文/法務個體戶電影主題曲         25年後,2016年3月22日終於有了CC修復版,利用三天睡前時間和棋娃兒一起看完。
  •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這部電影在講什麼?
    答|百度派 @耳召召這是我看過的最疼痛的青春故事。4個小時的片長,一個時代的縮影,一群人的青春年少,一群人的苦悶掙扎。影片畫面有一種非常醇厚的年代感,像詩一樣,淡淡的,卻又透著憂鬱,就像有人領著你慢慢的回憶過去,記憶中的那些人有的還在,有的卻永遠只能被歲月塵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