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被誤讀為青春片,其實它是時代的史詩

2021-02-13 青年電影手冊

點擊上方青年電影手冊關注!

海報設計:林錦同

影史100佳青春電影

25.《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1991,臺灣)

編劇:楊德昌、賴銘堂、楊順清、鴻鴻

導演:楊德昌

主演:張震、楊靜怡、張國柱

獲1988年第4屆東京國際電影節評委會大獎、影評人費比西獎

第28屆臺灣金馬獎最佳影片、最佳原創劇本獎


故事:

1960年代的臺灣,政治壓抑,遷居臺灣的外省人對未來充滿迷茫,由此催生了一代拉幫結派的少年。

小四是個好學生的代表,一個意外的機會,他認識了「小公園」幫老大honey的女朋友小明,並對她充滿好感。


honey在小四眼裡是理想主義的化身,然而由於幫派鬥爭,honey在一個人對抗「眷村幫」的時候被殺,小四於是毅然參加了圍剿「眷村幫」的行動,走入歧途。

而此時,小四的父親因涉嫌政治被迫害,性情大變,小四的理想又一步地幻滅。

在小四被退學後發奮圖強的時候,他意外得知小明一直以來不斷周旋於各個男人之間,其中還包括他的好朋友小馬,小四與小馬大吵一架,帶刀決定在小馬放學的路上堵他。

誰料小馬沒有來,來的是小明,兩人大吵一架,絕望之餘,小四用刀刺入了小明的身體。

法院判決,小四入獄十五年。


影評:

小明問小四:你說你會保護我,不要騙我!小四笑著看著對面這個女孩,無比幸福。許多天以後,小四用一把短刀刺進了小明的心臟。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當然是個殺人的故事,然而殺人不是奇觀,不是展覽,而是一段漫長的崩壞的過程。

電影的一開始便開宗明義:因為歷史原因來到臺灣的外省人對未來的惶恐與不確定造成了少年們複雜的心態,孩子們拉幫結派,尋求安全感。安全感這個詞在電影中出現過許多次,也正反映了那個年代少年們的困擾。

honey,小四,小馬,都是與那個年代格格不入的人,honey看重俠義,是唐吉柯德,小馬崇尚武力,是西部槍手,而小四,不過是個普普通通的中學生,孤獨、敏感,但在小四的身上你能看到一股對抗世界的勇氣,就像父親說的,雖然這世界有很多的不公平,但依舊要勇敢地相信,未來,可以憑藉自己的努力而改變。

小四嘗試過改變這個世界,在英雄的符號honey死後他反抗學校、努力進取、甚至試圖改變小翠,然而正如小明說的:這個世界是不會改變的。小四的努力顯得薄弱無力,在家人、朋友、愛情全部熄滅的絕望下,他捅出了那殘酷的一刀。

這個時候,小四變成了honey,而這一刀,則是他對這個世界最後的反抗他被判15年,其實無需等到出獄,他從此便已經遠離了少年時代。

所謂青春,就是在你遇到殘酷之情的那一片迷茫,小四不會有什麼迷茫了。

楊德昌在小四這個人物上算是做足了功課,從好學生到逐漸與這個世界和解,到honey的死觸發了他的反抗意識,最終走向了honey相似的結局,接近四個小時的電影就像是一部斷代史,讓你一眼便可以窺見一個時代。

有個細節可以體現小四的時代性,那就是他在父親失敗後對小翠說的關於滑頭的話,他說滑頭變了,這讓他很欣慰。這個時候的小四是處於崩潰邊緣的,他已經一無所有,然而仍舊抱著那微不足道的救命稻草試圖去相信世界的美好,這種近乎偏執的想法根植在他的腦海裡,然而,這種相信世界會變好的想法卻被罵做自私。


說起來,這樣的臺詞隱喻性太過明顯,包括最後小四對小明說的:「你為什麼不站起來啊?」其實都蘊含著對這個世界的絕望,但你知道,這就是楊德昌,以一種文化人的視角去看待生活,而這種視角,往往銳利的很。

電影的結尾,小貓錄了一卷磁帶,告訴小四貓王回信了,這個電影中少有的正面情緒被扔進了垃圾桶,而那個破舊不堪的收音機裡,卻一如既往地播報著錄取名單,一切都沒有改變,無論是制度、功利還是道德,都不會改變!

作者:楊文


楊德昌和我曾是彼此的恐怖份子

楊文:筆名文白,歷任《世界電影》雜誌,《南都娛樂周刊》編輯等職務,微信公眾號「影畫志」負責人。

本文選自《青年電影手冊》第七輯

《青春電影手冊——影史100佳青春電影》

1《不良少女莫妮卡》:偷嘗禁果的叛逆青春

2《無因的反叛》:永遠的青春不羈美少年

3《四百擊》:影史最經典的少年回眸

4《青春殘酷物語》:看1960年日本青春片怎麼拍的

5《洛麗塔》:每個老男人都害怕遇見一個洛麗塔

6 《朱爾與吉姆》:特呂弗的青春是這個樣子

7 《畢業生》:青春終止是因同時愛上一對母女

8《穆謝特》:青春電影中最令人心碎的少女穆謝特

9 《早春》:浴室美少年狂愛成熟御姐釀悲劇

10 《發條橙》:改造一個強姦犯,需要給他看多少部A片?

11《春的森林》:她因為拍攝這部少年性愛的影片被終身禁拍

12 《初吻》:蘇菲瑪索的青春期什麼味道?

13 《榮譽》:藝考青年必看的影片

14 《楓》:正面反映紅衛兵武鬥歷史的影片

15 《小畢的故事》:問題少年鈕承澤的叛逆青春

16《風櫃來的人》:青春是長長的風,來自無垠,去向無蹤

17《醜八怪》:美醜究竟有沒有一個固有的判斷標準?

18 《紅衣少女》:如果你被全班同學孤立

19 《颱風俱樂部》:颱風過境四天之內,一場青春告別

20 《孽子》:這部影片據說被審查單位刪改了21處

21《失蹤的女中學生》:直面女中學生的性萌動

22《戀戀風塵》: 侯孝賢書寫的幻滅青春憂傷愛情

23 《青春祭》:馮遠徵的青春被誰埋葬的?

24 《死亡詩社》:當老師和你一起站到課桌上去

支持手冊的電影人

你怎麼能沒有一本《青春電影手冊》呢?

青春究竟由怎樣的底色構成?

一千個人有一千種回答。

投射到大銀幕上搖曳多姿,顧盼生輝。

那麼多導演難以抗拒青春的容顏,

在他們的青春光影世界裡,

不僅有虛擬的夢 過度的熱情,

還有殘酷的血與自我的放逐。

——程青松


《青春電影手冊》推薦人:金燕玲

視頻製作:櫪木電影

點擊 閱讀原文 也可購買籤名版哦

相關焦點

  •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少年的刀,刺出青春的血
    去年初冬在影院大熱的國產青春片——《少年的你》引起社會各類人士開始廣泛關注青少年的成長問題。在2012年《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女孩》上映後,「國產青春片」在影院中才逐漸開始獨樹一幟,成為日常觀影的一大選擇類型。
  •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混亂下躁動青春
    91 年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因為去年要出高清修復版而再次火熱,但印象中,憑它在臺灣電影中的地位,時常要被拿出來評說,公眾的視線裡它從未缺席。這次我終於看完了它,長達三個半小時的電影,於一群青春少年中窺見 60 年代臺灣的面貌。
  • 這部《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讓人久久不能平靜
    而今天小麥要和大家分享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便是這樣一部電影。它所表達的東西實在太過豐富,能夠解讀的地方也實在太多,仿佛用多少文字也無法敘述完全。或者說不管如何解讀,也許都會留下遺憾。《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如果提到小麥最喜歡的一部臺灣青春電影,那麼非這部《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莫屬了。該片上映於1991年,根據20世紀60年代初震驚全臺灣的首例青少年殺人事件改編而成。
  •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二三事
    2015年10月末,「奇遇電影」的蔣郎曾為《南方周末》撰寫過一篇關於《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修復版的文章,對我做過一次採訪,以下是採訪完整版內容。碟拿回來的當晚就看了《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因為是四碟版,所以打算先看一碟就睡覺的,結果一碟看完再看一碟,直至看完全片已是凌晨三點了。蔣郎:這部影片多年來一直未能在國內放映,據知北京有很多個單位一直在爭取,至今仍未能成行。上海有這方面的爭取嗎?內幕如何?你認為阻礙它來內地放映的困難在於什麼?
  • 時代的畫卷:《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本文作者:Joker 楊德昌於1991年拍攝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無疑是華語影史上最偉大的電影之一。 這其中,《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又屬於楊德昌作品中特立獨行的存在。 無論是早期的《恐怖分子》,還是後來的《麻將》、《獨立時代》,楊德昌都是在冷峻剖析當下都市人的精神頑疾,而到了《牯嶺街》,導演則是從對歷史的回望與對大環境的審視中,完成對社會事件的反思。從這一點出發,對於我們理解這樣一部主題稍顯隱晦的作品要容易許多。
  •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到底好在哪裡!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到底好在哪裡!這部殺人事件的電影有太多讚譽,但有些人說敘事太緩慢四小時,沒有剪輯上的技巧,也沒有上成的攝影 畫面美感 燈光 ,都沒有。 髒話多,這都是國民党家屬群落,最不識好歹就是張震,最聖女婊是小明,最成熟懂事是小貓王 最俠義是honey.
  •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臺灣最美青春片.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1991年上映,根據臺灣真實事件改編,如實反映了60年代初臺灣的面貌。我不知道那是一個怎樣的臺灣,我只看見陰暗模糊的夜晚,看見少年意氣的火併,看見時而流露出的繾綣情調,看見混亂不安漩渦下的牯嶺街,那是整整一代人或者不止一代人的記憶,那不是我的記憶,但也可在這部無比細膩的將近4個小時的電影中窺知一二,知道一些如今已經老去的人流著血的壓抑著的殘酷青春。
  • CC系列開篇: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3、為什麼選擇《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開頭?介紹一下《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這部影片,它是根據 20 世紀 60 年代初發生在臺灣的一起真實的中學生殺人事件改編而來,影片拍攝歷時 2 年,總時長為 237 分鐘(楊德昌的電影一般都比較長)。
  • 推薦一部大格局的電影,由真實案件改編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結識小明(楊靜怡)前,小四(張震)是典型的乖仔,是父母的希望和兄妹的驕傲(一家人指望他考上名牌大學將來提升全家的社會地位),他有一個喜歡搖滾樂的自稱「小貓王(王啟贊)」的好友,兩人雖會去樹林看人幽會,但過的是與周圍諸多在「小公園」混的少年人完全兩樣的生活。
  • 電影《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精彩影評及觀看資源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的劇情簡介······   結識小明(楊靜怡)前,小四(張震)是典型的乖仔,是父母的希望和兄妹的驕傲(一家人指望他考上名牌大學將來提升全家的社會地位
  • 林鴻銘:《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裡的完美少年
    片子中的張震為了情做出了關乎身家性命的選擇。 一切塵埃落定,所有的因種在情上,所有的果也結在情上。而更早一點的時候,人們對張震的好感可能來源於《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四個多小時的電影裡是三個將世界理想化的少年,他們一個被小人暗算,一個鬥不過這世界走向自毀,另一個則將面對永恆的愧疚。 但他們總是比其他人好一點的,其他那些頭臉模糊的,只能繼續過著正常生活的庸俗之輩。
  •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我們未曾知道的青春祭曲
    華影「代言人」:電影收割者華語電影第十二趴: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1987)華語百強電影:雖然中國電影在國際影壇的位置並不如人所願,但在它漫長的一百多年歷史中,亦曾產生許多可以令我們國人自豪的電影。《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1987)》青春物語,社會悲歌。理想揮刀刺向現實,從此身陷囹圄。大到歷史沉浮,小到生活點滴,它包羅萬象,又纖毫畢現。壓抑觀看欲望最久的電影,在超高的預判下仍然對得起這些年來的每一份期待。修復版面世即閱,卻至今仍寫不出滿意的評論。失語,往往代表著我對一部作品最高的敬意。
  •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這是一個理想主義走向滅亡的故事
    其實那個瘋狂的年代和當下並沒有太大區別,當現實一點點殘酷剝離,他能面對的就是殺人而自毀。最神的道具就是手電筒的運用,一按一開之間,仿佛黑暗中一點微弱的光在閃動,太微弱幾乎看不清楚,卻又是小四心中僅存的光明,而最後一次在片場,他丟下了手電筒,心中已無一絲希望。如果青春是個夢境,那麼我希望自己一夢不醒。當牯嶺街昏暗街燈下的一角,小四猛地將刀刺向小明的腹部時,他的青春在那一刻戛然而止了。
  • 電影簡紀《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片名:《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A Brighter Summer Day)導演:楊德昌片長:3h 56min上映時間:1991.7.27(中國臺灣)代表人物以及作品有侯孝賢、楊德昌;《悲情城市》、《光陰的故事》、《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等等     新浪潮電影再內容和主題上提倡拍「有創作意圖、有藝術品味、有文化自覺」的電影,經常使用長鏡頭,遠景鏡頭,畫中畫的構(圖1-4)形式,崇尚自然真實,呼籲降低成本,採用自然燈光(圖5、6),廣泛採用實景、外景拍攝以及非職業演員,具有強烈的寫實主義色彩。
  •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中的「小明媽媽」,去世了
    看到這個消息,不禁讓人「啊」了一聲,《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中的「小明媽媽」呀很多朋友今年去了臺灣看修復版大銀幕《牯嶺街》,應該會看到張盈真清晰的38歲時的樣子而她在演完《牯嶺街》之後,就漸漸退隱了正好借這個機會,說一個烏龍,今年金馬獎《牯嶺街》老友25周年相聚
  • 電影賞析《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真實的故事最讓人無法接受
    這是一部真實事件改編的集楊德昌大成之作,將鏡頭對準了白色恐怖籠罩下的國民黨移民和缺乏安全感的少年群像,揉入了整個時代的歷史厚重感和社會壓迫感。1949年國民黨潰敗,不同省籍、背景的人士,自願或被迫來到臺灣這個孤島上定居了下來,構建了新的社會。
  •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的演員拍了部女生被侵自殺事件
    社會以它的不要臉橫行叫囂,肆無忌憚。 要對社會保持敵意: 類似事件時刻都在上演著。2014年臺灣電影《不能說的夏天》(又名寒蟬)根據真實事件拍攝,導演是王維明。 電影從醫學角度稱這種畸形感情為PSTD,創傷後壓力綜合症。
  •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了解一下
    我說,小四,你可聽說過另一個小四(張震於《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中角色名)?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豆瓣評分8.8,Top250。不知道郭導是哪來的自信,或許是對「校園霸凌」有所誤解? 《悲傷逆流成河》要說是「墮胎式青春片」的鼻祖,我還有點信,比如《致青春》之流說不定真還對其有所借鑑。
  • 重讀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三好學生是這樣崩潰的
    事情過去30年後,這位赴美留學歸來的楊同學已經成長為一位成熟的電影導演。隨著「臺灣新電影」浪潮的興起,楊德昌決定把茅武殺人案改編成電影,片名就叫《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楊德昌是「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的近距離旁觀者,他能夠站在一個與吃瓜群眾完全不同的角度看待事件。事實證明,他不僅眼光尖銳,而且心繫社會。
  • 餘音繞梁,《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的配樂真的很贊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終於鼓起勇氣,將楊德昌導演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給看完了,近四小時的電影,除了領略電影裡面臺灣「禁嚴時期」的群眾百態,在震撼之外,備受壓抑,卻也意外地收穫了超級美妙的電影原聲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