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的畫卷:《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2020-12-27 騰訊網

本文作者:Joker

楊德昌於1991年拍攝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無疑是華語影史上最偉大的電影之一。

這部長達四個小時的影片,以一個真實發生的案件為故事主線,同時將當時國民黨統治下的臺灣社會現狀與對歷史遺留問題的思考也納入其中,如同徐徐鋪開的時代畫卷一般,優雅、真實又震撼。

如今近三十年過去了,這部電影仍然一次次地被提及,一次次地出現在各大榜單之中,歲月洗刷後的歷久彌新,印證著它的經典與偉大。

不同於同輩導演侯孝賢習慣以一種深情溫和的感性角度,凝視臺灣鄉土文化和影像空間,楊德昌則得益於早年理科生出身的縝密邏輯思維,總是以一種嚴謹客觀的理性視角解構社會現實和人情世故。這其中,《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又屬於楊德昌作品中特立獨行的存在。

無論是早期的《恐怖分子》,還是後來的《麻將》、《獨立時代》,楊德昌都是在冷峻剖析當下都市人的精神頑疾,而到了《牯嶺街》,導演則是從對歷史的回望與對大環境的審視中,完成對社會事件的反思。從這一點出發,對於我們理解這樣一部主題稍顯隱晦的作品要容易許多。

《恐怖分子》劇照

《牯嶺街》一片改編自一起校園情殺案——上個世紀60年代初,楊德昌就讀的建中學校夜間部的初二男生茅武,因女友移情而將其在牯嶺街殺害,震驚了整個當時的臺灣社會,報刊以「不良少年行兇情殺」來概括這起事件。多年以後,步入中年的楊德昌在重新追溯這段少年時空時曾說道:「對我來講,最重要的不是茅武的生平或他為什麼殺人,而是那個環境很可能發生這種事,我的出發點基本上還是那段時間。」

正如影片開頭字幕所揭示那般,1949年前後,兩百多萬的大陸人跟隨國民政府退至臺灣。突然間,不同省籍、不同背景帶來的巨大文化衝突,讓這個孤島上的人們無所適從。

十多年後,這些大陸人的下一代逐漸出生、成長,但反攻大陸的希望卻漸成泡影,原住民與大陸人及其後代之間,矛盾對立愈發尖銳,為了儘快消除矛盾並穩定政權,蔣介石政府推行了政治高壓政策,島上的人們全都籠罩在一種焦慮和不安的狀態下。

在這樣一個不穩定的狀態下成長的一代年輕人,只好通過一種組織的形式來找回安全感,而不同的出身背景恰好成為這種組織最明顯的劃分。在片頭的一個夜間火拼的場景中,就能看到貫穿全片的最主要的兩個組織——以原住民下一代組成的「小公園」幫派與以眷村(外來人口)下一代組成的「217」幫派。這兩個幫派之間從不同的衣著和口音之間便能很好區分,「小公園」一派主要都是建中學校學生組成, 因此大都穿著校服,說著標準的臺灣國語(我們的主人公小四和他的幾個朋友便是這個幫派下的);另一邊217幫派則大多屬於社會人士,穿著各式T恤,帶著不同的大陸地方口音。

我們的主人公小四因為成績原因,只能上學校的「夜間部」,這種身份使得他和他的幾個同班朋友不得不歸屬於小公園幫派下,但從他們幾個的活動習慣來看,似乎更多的是游離於這個派別之中,他們除了打架鬥毆的時候是以小公園幫派的身份出現,其餘大部分時候都是在學校對面的片廠或是「小公園」的K歌廳裡渡過。

小公園的頭領哈尼因為砍傷人而不得不南下逃亡,幫派群龍無首,便自然分裂成以「滑頭」為首和以哈尼弟弟為首的不同小派別,從夜鬥場景中即可看出他們之間的各種不和。影片自此也開始以小四父親為代表的成人世界和小四為代表的孩子世界兩條故事線平行展開,小四則成了這兩個世界當中微妙的連接點,他以參與者的身份引領觀眾和他一起經歷年少時的輕狂與迷茫,又以旁觀者的身份帶我們窺視成人世界難的複雜多變。

在小四這條故事線中,又可以看作是以小四與小明之間情感糾葛為主線,同時串繞起幫派之間鬥爭與小四日常學習生活的兩條副線。這兩條副線和主線互相纏繞,一方面為主線發展提供推某種程度上的推動力,另一方面也成了小四性格塑成和命運蛻變的土壤環境。

小明是小公園首領哈尼的女友,哈尼在臺南逃亡時,閱讀了《戰爭與和平》等大量武俠小說,這些書使他蛻變為一個理想主義者,並促使他做出類似書中主人公相似的事情——一個人去堵「217」整個幫派,最後被對方山東暗算致死。

哈尼的死看似為小四小明之間的情感清除了最大障礙,但實際上也為他們今後的悲劇鋪平了道路。畢竟一開始小四還因為小明已有男友,只能和小明若即若離,玩玩曖昧。但從此刻開始,小四便可以以正牌男友的身份和小明正大光明地走在一起。不過,也正是因為這樣更近距離的接觸,才讓小四逐漸看清現實中的小明和他理想中的小明差距有多大。

這時楊德昌也沒有因此把小明簡單地設定為一個綠茶婊形象,他冷靜客觀的鏡頭,也帶領我們看到了小明悲情的一面——她之所以不停地尋找男性依靠,也是因為家境貧寒、居無定所、缺乏安全感導致,並且她也確實對哈尼傾注了很深的感情,否則也不會在哈尼死後抑鬱成疾,只是她的多情和虛榮與小四對她的美好幻想之間存在一道難以縫合的裂隙,小四才會因愛生恨,哭泣著,親手將這個帶有瑕疵的現實毀掉,來永久地封存他對她的美好幻想。

另一方面,小四在學校裡遭受的不公平待遇以及父親的耿直與勇敢的回應,深深地烙印在小四的心中,讓他逐漸開始通過強硬而又直接的手段,回應著社會與現實對他的不公,就像小貓王警告滑頭時所說:不要因為小四是好學生就欺負他,否則小四會跟他動真格。從某種角度來看,這成了小明最後做出出格舉動的內在動因。

在這其中,楊德昌同時也展示了他高超的視聽語言技巧為這個故事帶來的無窮音畫魅力。他不斷地通過黑暗和畫外音來儘可能地拓寬鏡頭畫框所能達到的有限疆域。「小公園」與「217」的雨夜火拼那場戲中,楊德昌故意讓廝殺場景發生在僅有幾束微弱手電筒光亮照射下的無邊黑暗當中,隱去了大面積的暴力血腥畫面,觀眾只能通過慘叫聲和時隱時現的砍殺鏡頭來腦補出完整的廝殺場面,而當我們不確定火拼場面是否真的如我們所想那樣慘烈時,小四拿著手電筒看到血淋淋的火拼結果則進一步佐證了我們的想像。

這樣充分調動觀眾的想像力參與敘事,顯然比直接展示更有表現力度和富有懸念感。除了畫面,聲音疊加給影像的張力同樣也不可忽視。這要大大依賴於楊德昌的御用錄音師杜篤之,這位從楊德昌處女作便開始一直合作的幕後英雄(同樣也曾合作過侯孝賢、蔡明亮、王家衛、許鞍華等一眾名導),用高超的錄音手段組合出各種奇妙的空間距離。在本片中的很多場景,我們都能聽到有仿佛交頭接耳的聊天聲音來自畫外,這無疑拓展了原本封閉的畫框,將鏡頭所能達到的有限影像空間儘可能地向外延伸,使故事世界突破了銀幕邊框的限制。

在小四父親這條線中,成人世界的展現始終筆墨不多,且若隱若現,之所以這樣,一方面貼合小四作為孩子旁觀者的視角,另一方面也為敘事恰當留白,可以讓觀眾參與到敘事當中,同小四一樣,用自己的想像去填補故事的縫隙。

影片前半段,我們只能通過他們隻言片語的對話、人物的焦慮情緒,以及時而出現的坦克士兵等軍事化意象猜測他們所生存的狀態——一種生活無法完全自己掌控的惶然。

影片後半段,青少年的世界因為「217」被除,哈尼已死而逐漸恢復平靜,楊德昌便開始揭示造成這些混亂的根本原因——上一代人所面臨的艱難處境從何而來。也是在那個火拼雨夜,小四的父親被警備總部帶去問話,問話過程中,小四父親在對方的一步步緊追逼問下,只好交代了一些莫須有的「罪狀」,並且還目睹了其他人接受審訊時經歷的非人對待過程。

由此可以看出,在那個年代,受這種非人訊問非小四父親一個,他只不過是冰山一角而已。正如楊德昌後來回憶說:「為了寫電影劇本,我詢問了很多童年時代的朋友 … 差不多所有人都回憶起在白色恐怖時期,自己的父親曾被帶走問話,甚至在某個時間被關進監獄,但有趣的是,從來沒有人敢站出來證實這一點」。

回家後,小四父親性情大變,不再是之前那個剛正不阿,溫和沉穩的君子形象,而是變得敏感多疑,懦弱不堪,甚至神經過敏,半夜裡面聽到一點聲音便認為有人藏在家中,正是這種精神近乎崩潰的狀態,讓我們頓時明白「白色恐怖」對於小四父親那一代人造成的巨大的精神考驗和心理創傷。

而這,也是前文所提到的本片重點所在——導演楊德昌想要通過一起少年殺人事件,迂迴而非直接的反應臺灣地區和他同輩人共同經歷過的那段真實歷史。可以說,楊德昌大膽揭開了掩飾白色恐怖時期國民黨肆意侵犯民眾人權的面紗,通過一系列無聲暴力場景,使我們這些沒有親身經歷過白色恐怖時期的人同樣也能感同身受。

如今幾十年已過,一切發生了巨大改變。父母和孩子,個人與社會,文化傳承和中西碰撞,人的前進、依賴、欲望和恐懼交織在一起,構成一張無法梳理清楚的大網。新的焦慮和不安,正以另一種形式籠罩在當今的社會之上,我們該何去何從、如何應對成了當下最值得思考的問題之一。希望以史為鏡,可以為我們帶來一些反思和解脫。

(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相關焦點

  •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到底好在哪裡!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到底好在哪裡!這部殺人事件的電影有太多讚譽,但有些人說敘事太緩慢四小時,沒有剪輯上的技巧,也沒有上成的攝影 畫面美感 燈光 ,都沒有。 髒話多,這都是國民党家屬群落,最不識好歹就是張震,最聖女婊是小明,最成熟懂事是小貓王 最俠義是honey.
  • 這部《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讓人久久不能平靜
    而今天小麥要和大家分享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便是這樣一部電影。它所表達的東西實在太過豐富,能夠解讀的地方也實在太多,仿佛用多少文字也無法敘述完全。或者說不管如何解讀,也許都會留下遺憾。《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如果提到小麥最喜歡的一部臺灣青春電影,那麼非這部《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莫屬了。該片上映於1991年,根據20世紀60年代初震驚全臺灣的首例青少年殺人事件改編而成。
  •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二三事
    2015年10月末,「奇遇電影」的蔣郎曾為《南方周末》撰寫過一篇關於《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修復版的文章,對我做過一次採訪,以下是採訪完整版內容。同時把黃建業寫的《楊德昌電影研究》裡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人物關係圖掃了上傳,兩者都傳在了新浪電影論壇。同期好像還傳了一張文德斯電影的劇照還是海報記不得了。
  •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為什麼影史地位這麼高?
    影片以楊德昌中學時期發生在建中夜間部的一起少年殺人事件為題材,探討了青少年成長時期的心理問題及凝重的社會時代背景。影片長達四個小時,是導演的集大成之作,描繪了20世紀60年代整個臺北的社會畫卷,結構嚴謹,細節生動,人物關係龐雜而清晰,敘事線索繁複而不凌亂,體現了深厚的導演功力。
  • CC系列開篇: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3、為什麼選擇《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開頭?介紹一下《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這部影片,它是根據 20 世紀 60 年代初發生在臺灣的一起真實的中學生殺人事件改編而來,影片拍攝歷時 2 年,總時長為 237 分鐘(楊德昌的電影一般都比較長)。
  • 林鴻銘:《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裡的完美少年
    最近朋友們一個個去看《繡春刀》,他們說張震是真男神
  •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少年的刀,刺出青春的血
    但早在1991年,由臺灣導演楊德昌製作的影片——《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就已經著眼於青少年成長過程中的一系列青春問題,並通過青少年的殺人行為,讓觀眾在觀影過程中深思這種行為背後的心理問題。《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是一部由真實事件改編的青春電影。
  • 為什麼楊德昌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常看常新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是一部常看常新的電影,也許是因為它的片長還差4分鐘就滿4個小時,可以在電影中塞入比普通電影更多的信息量。影片的視聽風格整體偏現實主義,主要以敘事為主,一些展現技藝的手法總是隱藏在敘事背後。
  • 餘音繞梁,《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的配樂真的很贊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終於鼓起勇氣,將楊德昌導演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給看完了,近四小時的電影,除了領略電影裡面臺灣「禁嚴時期」的群眾百態,在震撼之外,備受壓抑,卻也意外地收穫了超級美妙的電影原聲音樂。
  • 重讀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三好學生是這樣崩潰的
    隨著「臺灣新電影」浪潮的興起,楊德昌決定把茅武殺人案改編成電影,片名就叫《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楊德昌是「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的近距離旁觀者,他能夠站在一個與吃瓜群眾完全不同的角度看待事件。事實證明,他不僅眼光尖銳,而且心繫社會。在殺人案的基礎線索上,他還高度還原了20世紀60年代初臺灣人民真實的生活狀況。小小的牯嶺街,猶如一個反烏託邦,影射著現實世界的灰暗與不幸。
  •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的演員拍了部女生被侵自殺事件
    要對社會保持敵意: 類似事件時刻都在上演著。2014年臺灣電影《不能說的夏天》(又名寒蟬)根據真實事件拍攝,導演是王維明。 《不能說的夏天》講述郭採潔飾演的音樂學院學生白白被戴立忍飾演的大學老師李教授侵犯、誘姦,從此白白陷入複雜、痛苦的感情中,屈辱、恐懼、愛戀、自閉。
  • 影視點評:《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一步一步走向毀滅
    昨晚我又重看了一遍《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這是第三次完整的看這部近四個小時的電影,這部電影幾乎是我無法承受的生命之重---簡單說,任何時候把這張碟片放入碟機時,我都感到異常莊重,也不是在看電影更像是在進行一場嚴肅的研討會。
  • 推薦一部大格局的電影,由真實案件改編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結識小明(楊靜怡)前,小四(張震)是典型的乖仔,是父母的希望和兄妹的驕傲(一家人指望他考上名牌大學將來提升全家的社會地位),他有一個喜歡搖滾樂的自稱「小貓王(王啟贊)」的好友,兩人雖會去樹林看人幽會,但過的是與周圍諸多在「小公園」混的少年人完全兩樣的生活。
  •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青少年的愛情觀
    今天,我要為大家分享的就是一部關於年少時的愛情的影片——《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這是一部上映於1991年的臺灣影片,由楊德昌執導,張震(飾演「小四」)、楊靜怡(飾演「小明」)等主演,講述了在原本單純美好的少年愛情之中卻出現了慘不忍睹的故事,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看一看到底是什麼導致了這樣的事情發生。
  •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這部電影在講什麼?
    4個小時的片長,一個時代的縮影,一群人的青春年少,一群人的苦悶掙扎。影片畫面有一種非常醇厚的年代感,像詩一樣,淡淡的,卻又透著憂鬱,就像有人領著你慢慢的回憶過去,記憶中的那些人有的還在,有的卻永遠只能被歲月塵封。記憶中,有小四硬朗又執拗的臉,還有小明清澈又神秘的笑顏。我如此努力,不是想要改變世界,只是不想被這個世界輕易改變。
  •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丨四個小時的電影,像度過了漫長的一輩子
    看完《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就和看完《一一》一樣,感覺像是度過了漫長的一輩子。好像隨著電影裡的人物一起走過了青春,走過了歲月。甚至結尾字幕的時候,心裡會不斷的泛酸,忍不住落下淚水。《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在鏡頭的雕琢上,個人覺得遠沒有《一一》的細膩和精緻,但在藝術價值上,前者應該更勝一籌,它不僅僅講了個少年故事,而是把臺灣四五十年代的社會都展現出來了。我對歷史不了解,甚至是不懂。
  • 電影《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精彩影評及觀看資源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的劇情簡介······   結識小明(楊靜怡)前,小四(張震)是典型的乖仔,是父母的希望和兄妹的驕傲(一家人指望他考上名牌大學將來提升全家的社會地位
  •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中的「小明媽媽」,去世了
    看到這個消息,不禁讓人「啊」了一聲,《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中的「小明媽媽」呀很多朋友今年去了臺灣看修復版大銀幕《牯嶺街》,應該會看到張盈真清晰的38歲時的樣子而她在演完《牯嶺街》之後,就漸漸退隱了正好借這個機會,說一個烏龍,今年金馬獎《牯嶺街》老友25周年相聚
  • 不在牯嶺街的少年殺人事件
    :其事發原因看起來十分荒謬,一名少年因不滿母親的管教,轉而弒母。記者在吳某爺爺家中看到他讀五年級時寫的作文 圖片來自新京報 2 時間君為大家推薦一部電影《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電影真實的展示了1961年的臺灣社會畫卷,通過一個少年視點,向我們展示了處於白色恐怖時期與世隔絕的臺灣,和軍訓權威下的一個少年的悲劇。
  •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他桶了最心愛的人7刀
    上世紀60年代,位於臺中市中正區的牯嶺街小劇場,在日治時期為日本憲兵分隊駐地,戰後成為臺北市政府警察局第二分局。晚上十點,負責值班的巡警接到報案,牯嶺街有學生被殺。一次考試的作弊事件,導致小四被記大過處分。幫派的鬥爭是殘酷的,哈尼在和眷村幫的打鬥中,被眷村幫的老大山東推到了汽車輪下。於是更加慘烈的報復開始,小公園幫開始圍剿眷村幫,為老大哈尼報仇,小四參加了這次行動,眷村幫老大山東被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