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在牯嶺街的少年殺人事件

2021-02-06 豆瓣時間


 1 


近日12歲弒母男孩案引發熱議,所有人都不敢相信事件是真實發生的:
其事發原因看起來十分荒謬,一名少年因不滿母親的管教,轉而弒母。

殺母男孩吳某康的父親告知媒體目前家中有9口人需要他供養,包括他90歲的爺爺奶奶,70多歲的父母;一個眼睛看不清,一個耳聾,65歲左右的嶽父嶽母,還有12歲的吳某康和2歲的小兒子。

身為父親的他常年在外打工賺錢,但家庭收入依然入不敷出,欠下了外債十餘萬元

至此,讓人不禁感慨和唏噓:一個12歲剛剛步入青春的孩子,究竟為何變得如此扭曲?

記者在吳某爺爺家中看到他讀五年級時寫的作文

 圖片來自新京報

 2 


時間君為大家推薦一部電影《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也許能幫助我們思考和感悟到更深刻的社會意義。

電影真實的展示了1961年的臺灣社會畫卷,通過一個少年視點,向我們展示了處於白色恐怖時期與世隔絕的臺灣,和軍訓權威下的一個少年的悲劇。

 

電影中小四是一個優等生,是全家寄予厚望的孩子。

結識小明(楊靜怡)前,小四(張震)是典型的乖仔,是父母的希望和兄妹的驕傲(一家人指望他考上名牌大學將來提升全家的社會地位),他有一個喜歡搖滾樂的自稱「小貓王(王啟贊)」的好友,兩人雖會去樹林看人幽會,但過的是與周圍諸多在「小公園」混的少年人完全兩樣的生活。 


喜歡上小明後,小四便像跌進一個無底深淵,開始被外界的各種力量牽著鼻子走。新識仰慕對象honey(林鴻銘)猝死,一向敬重的父親的自尊與精神因為某次事件嚴重受損,加上將一次次「欺騙玩弄」他感情的小明「看透」,血氣方剛又有很強道德感的小四終於走上犯罪的道路,期望用自己的刀結束事件的根源。但小四不知的是,他眼中的根源只是這條食物鏈中微不足道的一環。

青春殘酷物語這個故事可以說是一個愛情故事,或者說一個試圖保有愛情,獲取愛情,試圖讓愛情成為自己支撐下去的一切,但最終破裂的故事。小四最終對小明下手,用短刀刺穿了小明的身體。

在真實中,「小四」是用七刀刺穿她的身體,結局十分慘烈。

 

對一個藝術家來說,每一部作品都是他個人的假面舞會,都是他的裸面告白,都是他內心最深最深的隱秘真實,同時在種種化妝之下。

導演楊德昌是臺灣新電影的代表人物之一,和侯孝賢導演共同代表臺灣電影美學革命、電影藝術突破性的時刻。

我們說「電影中很少有可愛的老師,原因是導演都是壞學生。」

在這個電影是個意外,因為楊德昌導演一直是個優等生,一個理科男,一直是以優異的成績不斷攀升,然後留學海外,他最終歸來的時候背叛了這種優等生的身份,拋棄了大好的前程,選擇成為導演

同時得到了當時在影壇已經佔有相當地位的侯孝賢導演,對這個年輕導演的接納幫助

楊德昌導演把自己的故事,自己對那個年代的痛和深刻的理解,放置在了這個發生在1961年的殘忍故事當中。

這部電影的獨到之處在於,通常我們認為青春的殘酷是因為成長中的少年掙扎在父權壓力和陰影之下,而在這部電影當中,小四悲劇的生命中一個巨大的推動力卻正是父親形象的坍塌。最後父親的形象在這樣一個充滿愛的少年的眼中碎裂,是因為在背後有一個更巨大的如機器一般的擠壓。

在這部電影另一個重要的特徵,很深的被觸動。在影片中使用了一種重複的復拓,迴旋的敘事結構,主要的場景都會出現兩次或者兩次以上。

比如父親和孩子在街邊並肩走過,第一次是父親在學校的暴力和荒誕中保護了自己的孩子,於是父子兩人在途中有一段父子情深的對話,那是電影中一個少有的時刻,一個溫情的時刻,一個父是父,子是子的時刻。

而當同樣的場景再次出現的時候,父親已經被擊垮。父親已經變成了一個毫無尊嚴、權威可言的一個庇聳的在權力的面前的碎片

我們看到小四獨立的崩潰的喋喋不休,關於父親對他的期待他對父親的記憶,關於如何他要做一個父親的好兒子。這無疑是一個至痛的時刻,因為這時候兒子身份兩角,兒子通過扮演一個好兒子,試圖還原一個父親的位置,也通過扮演父親,扶起一個父親的形象。

電影中還有很多值得品位的片段,比如張震扮演的小四反覆開關燈的動作,那表現出了一種對事物的掌控,也是對掌控自身命運的渴望。

在這樣一個青春殘酷物語的講述中,也講述了一個父親坍塌的生命經驗,這是影片非常獨特的講述,我們也由此看到了那個碾壓著每個人的時代

在這樣一個觀看方式當中,人物被明顯地放置在一種空間限定之中,而這種空間限定,對應著個體在強大的社會暴力高壓中的那種窒息感,無法掌控自己的命運和人生。

60年代呼應「青春」這個詞成為了整個世界的主旋。

著名作家康阿德的著名作品《青春陰影線》,這道陰影線劃定在我們將臨30歲的時候,而60年代的青春,整個概念下移,變成了12歲到18或20歲的年紀。

青春不再是一個純美好的時期,而變成生命如同化凍的沼澤的一個時期。

青春不再是一個詩意的概念,相反變成了青春殘酷物語,青春是對沼澤的涉度,或者說青春期成為了一個騷亂,痛苦,無助,絕望和荒蕪的時期。

楊德昌這部電影當中,將戒嚴時期那種殘酷、蒼白、赤裸的氛圍,與故事中的主人公所經歷的一段極端痛苦的、慘烈的青春經驗,巧妙的相套在一起,組成一個迷人的但也相當痛楚的生命故事

透過小四的眼睛,短暫的悲劇性的生命歷程,我們看到一段掙扎的、絕望的,嘗試成長卻又無法長大成人的一種生命經驗。與此同時,我們透過這段生命經驗去體認那段離我們的遙遠,陌生的恐怖年代

楊德昌導演在《一一》裡有句臺詞說,電影發明以後,人類生命至少延長了三倍。我們透過一部部電影,體驗幾十倍於自己人生的經驗。我們帶著強烈的內心求索,從電影中尋找我們想要的一切。

本文觀點多來自豆瓣時間專欄《52倍人生——戴錦華大師電影課》,點擊下方小程序或閱讀原文,可了解詳情。

在豆瓣時間專欄《52倍人生——戴錦華大師電影課》中,戴錦華將為你深度解析52部世界經典電影,由淺入深地引領你進入電影的藝術殿堂,同時為你提供打開其進階之門的鑰匙。 

相關焦點

  •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二三事
    國行的xbox升級後可以讀A區藍光,國行ps4則不可以)。2015年10月末,「奇遇電影」的蔣郎曾為《南方周末》撰寫過一篇關於《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修復版的文章,對我做過一次採訪,以下是採訪完整版內容。
  •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到底好在哪裡!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到底好在哪裡!這部殺人事件的電影有太多讚譽,但有些人說敘事太緩慢四小時,沒有剪輯上的技巧,也沒有上成的攝影 畫面美感 燈光 ,都沒有。 髒話多,這都是國民党家屬群落,最不識好歹就是張震,最聖女婊是小明,最成熟懂事是小貓王 最俠義是honey.
  • 這部《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讓人久久不能平靜
    哈嘍大家好,我是你們專注於不專業的電影解說小麥~香港著名女導演許鞍華曾說過:有些東西,寫不出來,才要拍成電影。是啊,總有一種電影讓人記憶深刻,欲罷不能,想評價卻遲遲不敢評價。而今天小麥要和大家分享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便是這樣一部電影。
  • CC系列開篇: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3、為什麼選擇《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開頭?介紹一下《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這部影片,它是根據 20 世紀 60 年代初發生在臺灣的一起真實的中學生殺人事件改編而來,影片拍攝歷時 2 年,總時長為 237 分鐘(楊德昌的電影一般都比較長)。
  • 林鴻銘:《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裡的完美少年
    最近朋友們一個個去看《繡春刀》,他們說張震是真男神
  • 重讀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三好學生是這樣崩潰的
    隨著「臺灣新電影」浪潮的興起,楊德昌決定把茅武殺人案改編成電影,片名就叫《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楊德昌是「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的近距離旁觀者,他能夠站在一個與吃瓜群眾完全不同的角度看待事件。事實證明,他不僅眼光尖銳,而且心繫社會。在殺人案的基礎線索上,他還高度還原了20世紀60年代初臺灣人民真實的生活狀況。小小的牯嶺街,猶如一個反烏託邦,影射著現實世界的灰暗與不幸。
  •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少年的刀,刺出青春的血
    但早在1991年,由臺灣導演楊德昌製作的影片——《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就已經著眼於青少年成長過程中的一系列青春問題,並通過青少年的殺人行為,讓觀眾在觀影過程中深思這種行為背後的心理問題。《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是一部由真實事件改編的青春電影。
  • 影視點評:《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一步一步走向毀滅
    昨晚我又重看了一遍《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這是第三次完整的看這部近四個小時的電影,這部電影幾乎是我無法承受的生命之重---簡單說,任何時候把這張碟片放入碟機時,我都感到異常莊重,也不是在看電影更像是在進行一場嚴肅的研討會。
  • 為什麼楊德昌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常看常新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是一部常看常新的電影,也許是因為它的片長還差4分鐘就滿4個小時,可以在電影中塞入比普通電影更多的信息量。影片的視聽風格整體偏現實主義,主要以敘事為主,一些展現技藝的手法總是隱藏在敘事背後。
  • 餘音繞梁,《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的配樂真的很贊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終於鼓起勇氣,將楊德昌導演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給看完了,近四小時的電影,除了領略電影裡面臺灣「禁嚴時期」的群眾百態,在震撼之外,備受壓抑,卻也意外地收穫了超級美妙的電影原聲音樂。
  • 時代的畫卷:《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本文作者:Joker 楊德昌於1991年拍攝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無疑是華語影史上最偉大的電影之一。 這其中,《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又屬於楊德昌作品中特立獨行的存在。 無論是早期的《恐怖分子》,還是後來的《麻將》、《獨立時代》,楊德昌都是在冷峻剖析當下都市人的精神頑疾,而到了《牯嶺街》,導演則是從對歷史的回望與對大環境的審視中,完成對社會事件的反思。從這一點出發,對於我們理解這樣一部主題稍顯隱晦的作品要容易許多。
  •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青少年的愛情觀
    今天,我要為大家分享的就是一部關於年少時的愛情的影片——《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這是一部上映於1991年的臺灣影片,由楊德昌執導,張震(飾演「小四」)、楊靜怡(飾演「小明」)等主演,講述了在原本單純美好的少年愛情之中卻出現了慘不忍睹的故事,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看一看到底是什麼導致了這樣的事情發生。
  •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的演員拍了部女生被侵自殺事件
    要對社會保持敵意: 類似事件時刻都在上演著。2014年臺灣電影《不能說的夏天》(又名寒蟬)根據真實事件拍攝,導演是王維明。 《不能說的夏天》講述郭採潔飾演的音樂學院學生白白被戴立忍飾演的大學老師李教授侵犯、誘姦,從此白白陷入複雜、痛苦的感情中,屈辱、恐懼、愛戀、自閉。
  • 推薦一部大格局的電影,由真實案件改編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結識小明(楊靜怡)前,小四(張震)是典型的乖仔,是父母的希望和兄妹的驕傲(一家人指望他考上名牌大學將來提升全家的社會地位),他有一個喜歡搖滾樂的自稱「小貓王(王啟贊)」的好友,兩人雖會去樹林看人幽會,但過的是與周圍諸多在「小公園」混的少年人完全兩樣的生活。
  •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透露出金馬獎是如何毀滅臺灣電影的?
    臺灣商業電影,我們目前已經很難看到它們的蹤跡,而在臺灣的電影史上,瓊瑤電影這類具有響亮名號的臺灣商業電影,曾經取得不扉的業績,所以,電影節的作用,就是為扼殺商業電影的目的、為滿足電影導演的自戀傾向而設計出來的。這不由人想到1991年,獲得第28屆臺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影片獎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該片還獲得當年度最佳原創劇本獎。
  •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丨四個小時的電影,像度過了漫長的一輩子
    但其實如果靜下心來,把自己帶入到電影裡,就會發現四個小時一點都不覺得長,固定的鏡頭一點都不覺得無聊。《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裡,很多固定的鏡頭其實都在不斷的呈現出那個年代特有的象徵,比如不斷出現的收音機,手電筒,臉盆,書籍…看似這些平常的東西,都是楊德昌極致的追求。楊德昌對電影鏡頭裡的每一個物件所反映的時代感,都達到了偏執的程度。
  •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這部電影在講什麼?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是一部改編自臺灣青少年真實殺人事件的電影作品,故事講述了20世紀60年代初在臺灣的一宗殺人事件的始末。楊德昌的著力點是用這樣一個事件,控訴社會問題。四兩撥千斤,一個少年在社會的動蕩中,曲折掙扎,最終走向幻滅的故事,讓所有人在心痛如刀割,扼腕嘆息之後,繼而深深反思。小四兒遇上小明後,命運開始轉變,影片也由此迎來轉折。
  •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世界沒有局外人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到底想講述什麼,表達什麼?多年前一位朋友說,推薦你看看《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看了下梗概卻在4個小時的時長前卻步了。Only the lonely牯嶺街少年合唱團 -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電影原聲帶電影由楊德昌執導,獲得1991年金馬獎的最佳影片,也讓當時年僅15歲的張震獲得了金馬獎最佳男主角提名。近4個鐘的片長是小編目前看片生涯中單片時長最長的。影片改編自20世紀60年代初,國民黨遷臺後第一宗少年殺人案。講述了這宗殺人案的始末。
  • 電影《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精彩影評及觀看資源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的劇情簡介······   結識小明(楊靜怡)前,小四(張震)是典型的乖仔,是父母的希望和兄妹的驕傲(一家人指望他考上名牌大學將來提升全家的社會地位
  • 楊德昌電影《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生命之重
    ----《少年班》楊德昌電影《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生命之重▷菩提之惡花 1 楊德昌導演的電影《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裡,小明和小翠,哈尼和小四,他們差不多是同類人吧,看不慣外在的一切事物,想為之改變世界,打架的最終目的不過也是改變的一種,可是世界不會改變,改變的只有自己,這是所有成年人在少年時的悲哀
  • 心中最完美的電影——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唯獨《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是精準的定位在1959年,而且這部電影是楊德昌徹底脫離了之前的中影公司,由自己創立的楊德昌電影公司,獨立製作的第一部電影。楊德昌電影公司,後更名為原子電影公司,從楊德昌的生前好友也是工作夥伴小野的訪談裡,可以知道《牯嶺街》是楊德昌一直躍躍欲試想要拍攝的電影,這部電影可以說承載了楊德昌導演非常大的心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