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悲劇性英雄的代表:哈尼

2020-12-23 可愛卡夫卡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A Brighter Summer Day)是一部改編自臺灣青少年真實殺人事件的電影作品,影片由楊德昌執導,張震楊靜怡張國柱金燕玲等人主演。

故事講述了20世紀60年代初在臺灣的一宗殺人事件的始末。影片已於1991年7月27日在臺灣上映。

我本人認為這是中國最好的電影之一,而且劇情上排第一。

自殺的悲壯,一去不復返

本片中最為吸引人的人物無疑就是最富傳奇色彩的「哈尼」,這位中期登場,登場就很快謝幕的英雄人物。

披著海軍披風,腳踩著高木屐,一身白淨,威風凜然,雲淡風輕的樣子,無所畏懼。全劇高潮的地方,他一個人獨闖敵對的陣營,無論是圍觀的群眾,還是敵人都被他震懾。

往日為之拼命的女友有了別的愛人

電影前半段,「哈尼"只出現在其他角色的口中,強大,浪漫,講義氣,為心愛的女孩拼命,為兄弟赴湯蹈火的形象就已經樹立。

但是,他還是因為勢單力薄,死在對手的偷襲下。其實哈尼在電影中的死是必然會發生的,他代表了浪漫的理想,英雄主義,在那個殘酷的現實中,必然活不長久。

將戰爭與和平比作武俠小說是最有趣的

哈尼對主人公小四的一番臺詞是全劇最讓人感動的地方:

我在臺南,無聊得要命,每天可以看幾十本武俠小說。後來,我叫他們去幫我租最厚武俠的小說來看。其實以前的人,跟我們現在出來混的人,真的很像。

有一個老包,大家都以為他吃錯藥。我記得,好像全城的人都蹺頭(逃跑)了,而且到處都被放火,他一個人要去堵拿破崙,後來,還是被條子噱(抓)到了。

這本書叫《戰爭與和平》。

而他後面也像這個老包一樣一個人去挑戰他的拿破崙了。

無論哪個時代,在哪裡,人們都在批判社會的冷酷黑暗的地方,歌頌英雄的英勇無畏的犧牲,人性的光輝總是會在黑暗中閃耀。

影片中的小四在哈尼的影響下,也懷有了自己的理想,想作一名英雄,小明飽經社會的捶打,深知社會的艱辛。他們倆人的矛盾就是現實與理想的矛盾,而在那個年代的臺灣,人們難以實現自己的理想,社會太過灰暗。

哈尼就是小四的教父,可是師傅只領他進了門,傳授了絕世武功的口訣,還沒練習,就先犧牲了。

相關焦點

  • 電影簡紀《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片名:《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A Brighter Summer Day)導演:楊德昌片長:3h 56min上映時間:1991.7.27(中國臺灣)代表人物以及作品有侯孝賢、楊德昌;《悲情城市》、《光陰的故事》、《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等等     新浪潮電影再內容和主題上提倡拍「有創作意圖、有藝術品味、有文化自覺」的電影,經常使用長鏡頭,遠景鏡頭,畫中畫的構(圖1-4)形式,崇尚自然真實,呼籲降低成本,採用自然燈光(圖5、6),廣泛採用實景、外景拍攝以及非職業演員,具有強烈的寫實主義色彩。
  • 這部《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讓人久久不能平靜
    而今天小麥要和大家分享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便是這樣一部電影。它所表達的東西實在太過豐富,能夠解讀的地方也實在太多,仿佛用多少文字也無法敘述完全。或者說不管如何解讀,也許都會留下遺憾。《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如果提到小麥最喜歡的一部臺灣青春電影,那麼非這部《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莫屬了。該片上映於1991年,根據20世紀60年代初震驚全臺灣的首例青少年殺人事件改編而成。
  • 時代的畫卷:《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本文作者:Joker 楊德昌於1991年拍攝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無疑是華語影史上最偉大的電影之一。 這其中,《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又屬於楊德昌作品中特立獨行的存在。 無論是早期的《恐怖分子》,還是後來的《麻將》、《獨立時代》,楊德昌都是在冷峻剖析當下都市人的精神頑疾,而到了《牯嶺街》,導演則是從對歷史的回望與對大環境的審視中,完成對社會事件的反思。從這一點出發,對於我們理解這樣一部主題稍顯隱晦的作品要容易許多。
  • 重讀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三好學生是這樣崩潰的
    隨著「臺灣新電影」浪潮的興起,楊德昌決定把茅武殺人案改編成電影,片名就叫《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楊德昌是「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的近距離旁觀者,他能夠站在一個與吃瓜群眾完全不同的角度看待事件。事實證明,他不僅眼光尖銳,而且心繫社會。在殺人案的基礎線索上,他還高度還原了20世紀60年代初臺灣人民真實的生活狀況。小小的牯嶺街,猶如一個反烏託邦,影射著現實世界的灰暗與不幸。
  •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到底好在哪裡!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到底好在哪裡!這部殺人事件的電影有太多讚譽,但有些人說敘事太緩慢四小時,沒有剪輯上的技巧,也沒有上成的攝影 畫面美感 燈光 ,都沒有。 髒話多,這都是國民党家屬群落,最不識好歹就是張震,最聖女婊是小明,最成熟懂事是小貓王 最俠義是honey.
  •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青少年的愛情觀
    今天,我要為大家分享的就是一部關於年少時的愛情的影片——《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這是一部上映於1991年的臺灣影片,由楊德昌執導,張震(飾演「小四」)、楊靜怡(飾演「小明」)等主演,講述了在原本單純美好的少年愛情之中卻出現了慘不忍睹的故事,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看一看到底是什麼導致了這樣的事情發生。
  •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張震演繹青少年眼中的武俠與犯罪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是於1991年上映,導演是得過眾多國際大獎的楊德昌先生。影片由張震、楊靜怡、張國柱(張震父親)等主演,是根據上世紀60年代發生在牯嶺街的真實兇殺案改編,完整版影片長達四個小時,但如果靜下心來觀看會發現,沒有一處鏡頭是多餘的,畫面很美,偏黃的色調有舊時代的感覺,構圖也很有新意,但是故事很悲傷。值得一提的是彼時的張震才14歲,而飾演小馬的演員在18歲就去世了,實在可惜。
  • 理想主義者的崩塌——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CC 海報對本片感興趣的朋友可以拉到文末看觀影建議。
  • 1961年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始末
    上世紀60年代,國民黨剛進入臺灣那段歲月,臺灣1961年一則震撼全國的未成年殺人新聞事件,影響了未成年殺人事件的立法,成就了一部偉大的電影《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小四是建中夜間部的學生,性格有些孤僻,雖然也做些離經叛道的事,但是與喜歡四處打架的不良少年們還是有著本質的差別。某天夜裡,有個同學跑來叫走了正在胡侃的少年們,原來是小公園幫派的頭目滑頭被另一個幫派217堵在了樓梯間。小四在追人的時候打開了一間教室的燈,卻看到一個女生飛快地從另一端跑了出去。
  • 餘音繞梁,《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的配樂真的很贊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終於鼓起勇氣,將楊德昌導演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給看完了,近四小時的電影,除了領略電影裡面臺灣「禁嚴時期」的群眾百態,在震撼之外,備受壓抑,卻也意外地收穫了超級美妙的電影原聲音樂。
  •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世界沒有局外人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到底想講述什麼,表達什麼?多年前一位朋友說,推薦你看看《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看了下梗概卻在4個小時的時長前卻步了。Only the lonely牯嶺街少年合唱團 -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電影原聲帶電影由楊德昌執導,獲得1991年金馬獎的最佳影片,也讓當時年僅15歲的張震獲得了金馬獎最佳男主角提名。近4個鐘的片長是小編目前看片生涯中單片時長最長的。影片改編自20世紀60年代初,國民黨遷臺後第一宗少年殺人案。講述了這宗殺人案的始末。
  •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這個世界是不會變的
    打開楊德昌導演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這部將近30年前的電影以國民黨遷臺後第一宗少年殺人事件為原型,看了一眼進度條4個小時嚇了一跳。殺人事件當年報紙上只登了一則新聞,被街頭巷尾熱議,曾經的良好少年在街頭親手捅死自己喜歡的女孩子。
  •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少年的刀,刺出青春的血
    但早在1991年,由臺灣導演楊德昌製作的影片——《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就已經著眼於青少年成長過程中的一系列青春問題,並通過青少年的殺人行為,讓觀眾在觀影過程中深思這種行為背後的心理問題。《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是一部由真實事件改編的青春電影。
  •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我心目中最完美的電影
    去年夏天吧,最難捱的夜裡,把牯嶺街修復片翻出來看了,是彩色的,畫質也很好。影片很長,因為電影的名字,一開始看得時候就在等待『殺人事件』的發生,後來哈尼死了,山東死了,小明的死的時候內心早已變得平靜了。不吃驚,也不難受。反倒是後來看到小四的爸爸、姐姐她們的反應,難過才鋪天蓋地而來。
  • 高分電影《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少年竟在街頭殺死自己暗戀女生
    今天小編給大家推薦的一部優質電影也和這個話題有關,它是根據青少年犯罪真實改編,豆瓣8.8分:《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該片以60年代初的臺北為故事背景,有一股濃濃的時代氣息。當時的臺北還很混亂,和現在相比天差地別。
  •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這部電影在講什麼?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是一部改編自臺灣青少年真實殺人事件的電影作品,故事講述了20世紀60年代初在臺灣的一宗殺人事件的始末。楊德昌的著力點是用這樣一個事件,控訴社會問題。四兩撥千斤,一個少年在社會的動蕩中,曲折掙扎,最終走向幻滅的故事,讓所有人在心痛如刀割,扼腕嘆息之後,繼而深深反思。小四兒遇上小明後,命運開始轉變,影片也由此迎來轉折。
  • 「拉片」《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肆):旗袍與洋裙
    前情提要「拉片」「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一):正道的光,令人迷茫「拉片」「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二):當兇手遇上死者「拉片」《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三):古惑仔辦演唱會上回說到,小四小明鬧矛盾,滑頭二條起爭執。接下來先看到小四家的外景,我們聽到幾聲口哨,此前小貓來找小四的時候就出現過這種口哨聲。
  •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二三事
    2015年10月末,「奇遇電影」的蔣郎曾為《南方周末》撰寫過一篇關於《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修復版的文章,對我做過一次採訪,以下是採訪完整版內容。同時把黃建業寫的《楊德昌電影研究》裡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人物關係圖掃了上傳,兩者都傳在了新浪電影論壇。同期好像還傳了一張文德斯電影的劇照還是海報記不得了。
  •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透露出金馬獎是如何毀滅臺灣電影的?
    這不由人想到1991年,獲得第28屆臺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影片獎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該片還獲得當年度最佳原創劇本獎。這部電影長達四個小時,可以看出,影片編導的強烈的自戀傾向,把這樣的一個簡單的殺人事件上升到一種社會的角度來呈現。
  •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理想主義的破滅,社會對弱者的戕害
    1961年6月15日晚10時,臺北市牯嶺街七巷底,發生不良少年情殺案,建國中學夜間部學生16歲的少年茅武殺死了自己15歲的女朋友,原因為女友移情別戀。此案為國民政府遷往臺灣後第一起未成年人殺人案,當時震驚整個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