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A Brighter Summer Day)是一部改編自臺灣青少年真實殺人事件的電影作品,影片由楊德昌執導,張震、楊靜怡、張國柱、金燕玲等人主演。
故事講述了20世紀60年代初在臺灣的一宗殺人事件的始末。影片已於1991年7月27日在臺灣上映。
我本人認為這是中國最好的電影之一,而且劇情上排第一。
本片中最為吸引人的人物無疑就是最富傳奇色彩的「哈尼」,這位中期登場,登場就很快謝幕的英雄人物。
披著海軍披風,腳踩著高木屐,一身白淨,威風凜然,雲淡風輕的樣子,無所畏懼。全劇高潮的地方,他一個人獨闖敵對的陣營,無論是圍觀的群眾,還是敵人都被他震懾。
電影前半段,「哈尼"只出現在其他角色的口中,強大,浪漫,講義氣,為心愛的女孩拼命,為兄弟赴湯蹈火的形象就已經樹立。
但是,他還是因為勢單力薄,死在對手的偷襲下。其實哈尼在電影中的死是必然會發生的,他代表了浪漫的理想,英雄主義,在那個殘酷的現實中,必然活不長久。
哈尼對主人公小四的一番臺詞是全劇最讓人感動的地方:
我在臺南,無聊得要命,每天可以看幾十本武俠小說。後來,我叫他們去幫我租最厚武俠的小說來看。其實以前的人,跟我們現在出來混的人,真的很像。
有一個老包,大家都以為他吃錯藥。我記得,好像全城的人都蹺頭(逃跑)了,而且到處都被放火,他一個人要去堵拿破崙,後來,還是被條子噱(抓)到了。
這本書叫《戰爭與和平》。
而他後面也像這個老包一樣一個人去挑戰他的拿破崙了。
無論哪個時代,在哪裡,人們都在批判社會的冷酷黑暗的地方,歌頌英雄的英勇無畏的犧牲,人性的光輝總是會在黑暗中閃耀。
影片中的小四在哈尼的影響下,也懷有了自己的理想,想作一名英雄,小明飽經社會的捶打,深知社會的艱辛。他們倆人的矛盾就是現實與理想的矛盾,而在那個年代的臺灣,人們難以實現自己的理想,社會太過灰暗。
哈尼就是小四的教父,可是師傅只領他進了門,傳授了絕世武功的口訣,還沒練習,就先犧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