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故宮》原班人馬傾情打造的八集紀錄片《園林》,於6月20日端午假期檔CCTV9每晚20點「特別呈現」時段播出。
紀錄片《園林》是央視紀錄頻道今年重點推出的原創大片之一,這是國內第一次以紀錄片的方式把漢、魏晉、唐、宋、明清、當下為每集節點,從歷史的跨度探究解讀呈現中國千百年來獨特的園林文化,從精神上探尋一個重要的文化命題:園林裡的中國與美學人文價值、生活方式、審美情趣。
第一集——《仙境在人間》自秦始皇建造了長城,中國就是圍牆內的一個大花園。兩千多年以來,中國人從未停止造園。園林的起源來自「蓬萊」,再到文人的「桃花源」,夢想曲曲折折蜿蜒至今,中國人始終追求的是最佳人居環境和園林裡的生活方式。園林,更是一種人生態度。物心轉換之間,文明、夢想、且行且歌的生活,都高度凝練在咫尺山水中。
第二集——《村莊裡的上林苑》「那些消逝的、認定已經遠離我們的歷史,會以各種生命樣態存活於今天生活的每個角落」。藉助鄉土畫家李小超的視角,從今天的遺存丈量漢武帝的後花園——上林苑。李小超筆下的《上林長卷》,是一路走來的,從村莊到宮苑,再回歸為村莊,這裡面發生的就像花園裡的牡丹和山野之花的一次對話,生生不息的土壤,總會有花朵長出來,所以,這次尋覓大漢園林遺蹟之旅,只是一場跨越2000年之久的朝花夕拾。
第三集——《桃花源有多遠》《與山巨源絕交書》真正目的是什麼?《梅花三弄》不為世人理解的神交,《蘭亭序》留給後人生死的感懷,《桃花源記》是陶淵明放飛後世的無線風箏,飄搖迄今,映襯的是他數著謬謬的米粒,忍著轆轆飢腸發出的最璀璨的詠嘆調。
魏晉是動蕩的年代,又是文人放野山林,在自然的花園中尋找答案的時代。他們從自然中採摘了梅、蘭、竹、菊,移栽到城市的花園裡。後世園林至此必有「四君子」。桃花源究竟有多遠?這個問題到了今天也是生命真意的終極叩問。
第四集——《寫在大地上的詩》唐詩無疑是後人無法企及的高峰,唐園林則是詩人寫在大地上的一首小詩。從山野絡繹飛來的蝴蝶,攜帶自然的花香進入了城市,在唐代,逐漸形成後世真正意義的園林。從王維到白居易,讓文人園林堅實落地。
中國大地經歷了太多的變遷,我們試圖運用唐詩、南音和盆景這些唐代留存的藝術,重新搭建唐代園林。度量中國文人千年不變的尷尬:始終在政治、藝術、生命之間的徘徊。那南柯一夢,其實源自那古老而又質樸的故事——《莊周夢蝶》。
第五集——《汴京艮嶽夢》——我們所謂的進步,就是重新記憶起那些被遺忘的東西。
——我們到底要一個盛世強國,還是一個溫馨花園?
我們尋訪了致力保護杭州宋代文物的邵群、創作艮嶽玻璃陣的藝術家夏小萬,復原東京夢華的清明園周旭東,現代人的追求和宋徽宗的夢想交織在一起,造就一場不論古今的中國夢。艮嶽,一個中國園林史無法逾越的高峰,一個神話的誕生、泯滅、而又浴火重生。歷史,在每個人心中重新摹寫,每個人都可以在自我感官裡享受歷史——我們,終於進入古老的花園看到今花競放。
第六集——《不朽的林泉》文徵明設計了舉世聞名的拙政園,文震亨寫了幾被湮沒的《長物志》,細閱名人在園林裡的生活方式,原來中國人還可以這樣精緻生活?玩物亦能存志,物心轉換之間,他們的態度嵌入並滋養了園林。他們可以精緻到無以復加,並不妨礙他們的高風傲骨:不食周黍,剪髮毋寧死!精緻生活培養的是一顆高潔的心,花園之內,林林總總的自我了斷總是如同花開花落一般風淡雲輕。
第七集——《遙遠的歸處》生於園林的葉放,因為一次在古董店看到了祖先的印章,被封印的園林記憶重新被喚醒。疊石世家的韓良源,多少年來畫著只有自家人才能明白的假山圖紙。千年的園藝,百年的家業,一座假山,一場雅集,這不是園林,這也是園林。古人的生活又有多少還在影響和支配著今天的我們,我們的心將安放於何處。
第八集——《牆內的花園》2000年間我們獲得什麼,將在近200年間失去。城市逐漸在吞噬自然,多元文化充斥城市空間。現在,你該擁有什麼樣的生活?
「沒有木香花就沒有木香園,更沒有木香巷。」對徐鵬志來說,被偷走的花裡有回不去的故園;盆景匠人王永康念念不忘的是帶上自己盆景去和玉山上的圓柏一較高下;遠在比利時的ERIC多年的夙願就是把中國的夢搬進現實;畫家蔡爾雅在父親的嶺南園林候迎輾轉萬裡的女人。鳥,花,盆景,橋,夢,物心傳遞的是: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方式——萬物歸心,天人合一。
【以上文字內容由清一閣編輯轉載。我們注重分享。文字美圖素材,來自網絡。對原文作者,深表敬意。如有版權異議,請告知,我們會立即處理。我們支持原創圖文,投稿請私信公眾平臺】
關注請掃描下方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