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小剛新作《芳華》在15日上映後,不僅在國內電影院掀起一股浪潮,不少海外主流媒體也對此關注,對於這部十分中國「本土」的電影,不同媒體的反應也截然不同:有評論稱,「『中國的史匹柏』拍攝手法純熟,故事的劇情美麗動人,令人深思」;也有媒體認為,「電影支線太多,讓人難以吸收」。
《環球時報》記者在墨爾本一家上映《芳華》的電影院裡注意到,雖然大多數觀眾為華人,但意外的是他們基本都是年輕人,甚至有觀眾會在中途不自覺地隨影片中的插曲一同哼唱,看得十分投入。
《芳華》在正式公映前參加過若干國際電影節,韓聯社等媒體早在9月就關注該電影並表示,「在中國,抗日題材的電影數不勝數,但像這部表現對越反擊戰的電影則非常罕見」。日本「搜索中國」網站稱,該電影尤其會給中老年觀眾帶來「感動的熱潮」。
對於馮小剛的導演技巧,不少媒體給出肯定的評論。《紐約時報》認為,馮小剛擅長把握不同類型影片,《芳華》的「煽情手法有些老套」,但演員演技細膩真實,頗有感染力。《華盛頓郵報》認為,「馮小剛拍攝手法活躍,影片色彩熱烈,場景也非常動態變幻。」
「影片讓觀眾跟著一支解放軍文工團走過歷史。」《洛杉磯時報》指出,《芳華》的敘事並不完美,但是的確能喚醒人們對歷史的思考。「在鏡頭處理上,自由的視角掃過青春靚麗的文工團員,金色懷舊氣氛強烈,映襯出馮小剛的個人經歷和情懷。」不過,《洛杉磯時報》並不認同將馮小剛稱作「中國的史匹柏」,「他並沒有這麼文藝,而是催淚、浪漫、動作什麼類型都涉足的商業電影人」。
《芳華》「支線太多」的內容過剩讓老外有點「吃不消」。英國《衛報》稱《芳華》是一部「有野心的煽情長片」,故事悽美動人,但不少處理讓人覺得「似乎加料過度」,特別是男主角的「真善美」形象太過理想化。「影片內容量極大,涵蓋了情感和歷史,但各方面都缺少深入的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