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個互不認識、身份各異的人,或者被邀請,或者被僱傭,來到一個孤島別墅中。客人全部到齊,主人卻沒有露面。
眾人正起疑時,一張預先錄好的唱片忽然響起,指控眾人:你們都是有罪之人。
眾人紛紛為自己辯解,懲罰卻已經到來。第一個人被殺了,第二個人被殺了……客人們驚訝地發現,每個人被殺的方式,竟然和童謠中十個小士兵的死亡方式一模一樣。
更詭異的是,每死一個人,擺在餐桌上的十個小士兵就消失一個。
恐怖和詭譎的氣氛充滿了整個別墅。活著的人想逃走,可風暴驟起,孤島被海浪包圍,成了一個誰也不可能出去的封閉空間。
島上再沒有其他人。於是,客人們互相猜忌、彼此提防,但仍然一個接著一個地死去。
兇手是誰?是最後剩下的那個人嗎?不,她最後也死了。
無人生還。
警察到了島上,也對狀況感到迷惑。
兇手到底是誰?又是如何完成這個完美的犯罪呢?
看到這裡,相信不少人都猜出今天要寫的書是什麼了。對,就是「推理女王」阿加莎·克裡斯蒂的傑作《無人生還》。
這是本推理迷給大家介紹的值得一讀的國外推理小說中的第三本。
《無人生還》這本書牛到什麼地步呢?全球賣了超過一億冊!是歷史上銷量最高的推理小說!
它還被改編成電影、劇集二十多次,同名話劇八十年來長盛不衰。
這部小說不僅是一部超級暢銷書,在推理小說歷史上的地位也傲視群雄。《無人生還》它開創了兩大推理小說創作模式:「孤島」模式——封閉空間內的連環殺人,又稱「暴風雪山莊」模式、「鄉間別墅」模式;「童謠謀殺」模式,小說詭計和童謠、詩歌等密切相關。
總之,小說內容的曲折、精彩、震撼——即使「暴風雪山莊」套路已經被後來人用濫了——在小說出版八十年後依然讓人佩服不已。
這種能力,大概只有阿婆才有。
(一)
故事從八位客人們前往孤島時的內心獨白開始。
每一位被邀請到士兵島上的客人,心中似乎都有一個不可告人的秘密:女教師維拉,在想著自己曾捲入的男孩溺水事件;將軍麥克阿瑟,在擔心某個秘密是不是已經洩露了;醫生阿姆斯特朗在琢磨一件讓自己「一隻腳踏出懸崖」的醫療事故……
總之,八位客人中,個個心懷鬼胎。
客人們登島時,發現別墅中已經提前到了一對夫妻,他們是受到別墅主人歐文夫婦僱傭、準備招待客人的管家羅傑斯夫婦。
十人到齊,主人歐文夫婦卻沒有露面。管家羅傑斯說,他也沒見過歐文夫婦,僱傭關係是通過中間人達成的。
同名英劇劇照
客人們雖然各懷心腹事,看別人也不怎麼順眼,但還是擺出彬彬有禮的架勢,享受著羅傑斯夫人精心炮製的晚餐,餐桌上充滿著文明社會的氣息。
可好景不長。晚餐剛吃完,別墅裡突然響起來一個聲音,用冷酷無情地語調說:「女士們,先生們,你們被控犯有以下罪行!」
接著,聲音把十個客人犯下的罪行,一一列舉出來。這些罪行,就是我們上面提到的、每個客人心底的秘密。
面對指控,客人們反應不一。有人為自己辯解,有人不發一言,羅傑斯夫人反應最激烈——當場暈了過去。當然,作為擁有上帝視角的讀者,我們知道他們確確實實是有罪的。
下面這個表格,記錄了十個人的罪行。
因為聲音從隔壁房間傳來,客人們去查看誰在隔壁。結果卻發現,聲音的來源是一張放在留聲機上的唱片。羅傑斯管家說,他受命定時播放這張唱片,根本不清楚這張唱片中的內容。
客人們滿腹狐疑,開始意識到這次孤島之行可能不會是一次愉快的體驗。他們發現,歐文夫婦名字的縮寫「U.N」,是英文「UNKNOWN(無名氏)」的縮寫。
難道我們是被一個瘋子、一個殺人狂邀請到島上來的?
他們想的沒錯。死神已然扛著鐮刀,降臨島上了。
很快,第一個客人——或許該稱他為「第一個罪人」——被殺了,有人在他酒杯中投下了氰化物。
接著,第二個罪人被過量安眠藥毒死,第三個罪人被用斧頭劈死……
眾人驚訝地發現,每個人死亡的方式,竟然和士兵童謠中十個小士兵死亡的方式一模一樣。
更詭異的是,每死掉一個人,擺在餐桌上的十個小士兵玩偶就會消失一個。
童謠中十個小士兵都死了,別墅裡正好也有十個客人……難道我們都會被殺死嗎?
恐懼在眾人心中蔓延。眾人瘋狂地搜索全島,但一無所獲:島上沒有外人。
兇手只能在他們內部。
而且,在這個關鍵時刻,暴風雨來了,小島被海浪包圍,誰也逃不掉。
要麼找出兇手,要麼等著被殺。眾人像野獸一樣,紅著眼睛,彼此猜忌,互相提防。
但依然不能阻止死亡的到來。第四個人死了,第五個人死了……第九個人死了。
那唯一剩下的人,應該就是兇手了。
排除法,一個簡單有效的邏輯。
但這樣想的人都錯了,因為最後一個人也死了。
十個人,無人生還。
(二)
阿加莎·克裡斯蒂是一個講故事的高手,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和法國總統戴高樂,都是她的忠實粉絲。她除了善於設計各種詭計,還擅長通過心理和對話製造恐怖和懸疑氣氛。
她小說中的恐怖和懸疑氣氛,是有層次的、逐漸展開的。就像在水面投入一顆石子,你一開始只注意到落石處的水面泛起漣漪,但不知不覺間漣漪就會擴展到整個湖面。
在《無人生還》中,這種手法表現得淋漓盡致。
如果你第一次看這本書,一定會感受到那種從心底滋生、漸漸蔓延到全身的恐怖感。
比如,出現第一個死者時,大家並沒有太當回事,甚至一度認為死者是自殺。他們把死者屍體安頓好,回到房間裡睡覺,覺得「死亡是別人的事,和我無關」。第二天早上,大家微笑著談論早餐和天氣,忘卻了昨日的死亡。
出現第二個死者時,大家也只是覺得「令人震驚」,「需等待解剖結果確定死因」,冷淡地討論了幾句後,然後就各忙各的去了。其中三個人一起搜查了整個孤島,但島上除了他們八個,沒有外人。他們懷疑了幾個人,也只是在背後悄悄議論而已。
出現第三個死者時,剩下七個人對情況進行了分析,認定每個人都可能是殺人兇手,兇手就在他們中間。客人們開始彼此猜忌起來,「魂不守舍地待在客廳裡,偷偷摸摸地互相打量」,睡覺時把房門不但要上鎖,還要插上門閂……
可早上起來時,還是出現了第四個死者。客人們真正地陷入了恐慌,有的人開始精神失控,需要給幾個嘴巴才能恢復正常。大家表面上客客氣氣,但行動起來都成雙結對,既尋求保護,又彼此監視。
等出現第五個死者時,大家撕掉了文明的偽裝,要求所有危險品統統上繳,包括隆巴頓帶來的手槍、醫生帶來的藥品……甚至還要搜身,女士也不例外,要穿著泳裝接受全面的檢查。
這時,客人們像被籠中困獸一樣,紅著眼睛盯著彼此。但沒有用,人們還是一個一個地死去,桌上的士兵玩偶還是一個一個地消失……
終於,島上只剩下了兩個人,恐懼和懷疑已經到了極致,徹底戰勝了理性——其中一人拿起手槍,果斷地射殺了另一人——你是不是兇手無所謂,但我要活下去……
當然,最後唯一剩下的這個人也死掉了。怎麼死的,涉及小說的詭計部分,我們會在另一篇文章中講。
(三)
除了講一個精彩的故事外,《無人生還》這部小說還探討了正義的實現方式。實質正義還是程序正義?這是人類歷史上一個討論了幾千年的重大話題。
來到孤島的十個客人,身上都負有命案,有的是故意殺人,如隆巴頓、維拉小姐;有的是過失殺人,如馬爾斯頓、阿姆斯特朗。
但這些人共同的特點是,他們巧妙地逃脫了法律的制裁,程序正義對他們無可奈何。
這樣的人該不該受到懲罰?
在現代的法治社會,程序正義得出的結論代表著最終結果。換句話說,一個人是不是有罪,法庭說了算。一旦法庭判這個人無罪,即使他罪惡滔天,人們也只能在一旁咬牙切齒,不能用私力救濟的方式讓他受到懲罰。
因為,如果人們都在法律規定之外再實施自己的懲罰,那這個社會將進入叢林模式。
這是法治文明幾百年來發展的結果——儘管可能有遺憾,有漏洞,但這是最合適的、最理性的、最契合文明社會運作模式的結果。
但程序正義和實質正義之爭依然從未結束。程序正義可能出現的「惡無惡報」,讓人們很不甘心。所以,讓惡人受到實質正義的懲罰,一直到今天,依然是很多推理小說、犯罪小說所探討的主題。
何況在阿婆那個年代!
所以,在《無人生還》中,犯罪之人逃脫了法律,卻依然受到了懲罰。
而且,細心的讀者還會發現,這些人的死亡順序,和他們犯下的罪行輕重基本一致。
馬爾斯頓開快車誤殺兒童,羅傑斯夫人受丈夫脅迫殺死主人,這兩個人主觀惡意較輕,犯下的罪惡較小,所以沒怎麼受到折磨就死了。
而隆巴頓、維拉,主觀惡意較重,他們受盡了心理上的折磨,然後才被殺掉。
顯然,阿婆在這個故事中,是支持實質正義的。
對這個問題,你怎麼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