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行雲:從航海員到陶藝大師

2021-03-01 雲南紫陶

本文《馬行云:從航海員到陶藝大師——從他的多彩陶藝,看到浪漫而張揚的內心》轉載於都市時報2015年6月8日A29版,並對名片部分的內容做了相應的糾正,添加了更為豐富的圖片,在此特別感謝都市時報記者趙燁琳。



記者和馬行雲熟識已久,印象中他總是果敢、幹練,戴著紫色的太陽鏡,看起來比實際年紀年輕很多。他對建水紫陶的喜愛可謂痴迷至極,幾乎每一次通話,他不在建水就必定在去建水的路上。作為一個北方人,他紮根雲南,用他獨特的視角,將雲南陶藝做出了一番風採。


  空間 陶意芬芳

  馬行雲在昆明有兩個工作室,「五彩雲陶」工作室坐落在團結鄉的一片綠樹環繞之中,另一個則躲在碧雞關藝術區裡。雖然兩個地方相距甚遠,前往陶藝工作室的路途也都格外蜿蜒,但一走進工作室內,就有一種撥霧雲開的感覺。

  進入「五彩雲陶」工作室,入眼就可看到各種成品、半成品堆放在地上,工作檯上一位拉坯師在嫻熟地將柔軟的泥拉出各種形狀。整個工作室非常大,有著一套完整的制陶設備,裡間還有兩個燒制陶器的氣窯(註:窯分為火窯、氣窯、電窯三類)。稍顯遺憾的是,當我們到達之前,一批陶品已經燒制出窯,沒能親眼看到馬行雲形容的陶器出窯時的精彩瞬間,只有一百多把剛剛出窯的茶壺,正以原始狀態呈現在記者面前。


  在馬行雲的指導下,記者親自感受了在小型拉坯機器上將一對泥土做成一個小瓶子。如果沒有親自感受泥土在手中不斷變化的溫暖觸覺,對於紫陶藝術的魅力大概只能停留在眼睛所能觸及的部分。當問及這種神奇的變化時,馬行雲如是說:「泥土哪裡來的生命,是人和文化賦予了它靈魂,所以沒有靈魂的陶器,無法擁有生命。」


  情結 先學後傳

  我們無法想像,曾經的馬行雲是一名航海員,終日與海為伴,見慣了一望無際的大海,在群山環繞的雲南,與美麗的大理金花(他的太太)邂逅了,自此讓他一身的海性融入到了雲南紅土高原的淳樸與寧靜中。

  1994年,原本只是想來雲南度假的馬行雲再也沒有離開這兒,走遍了大理、麗江、香格裡拉、西雙版納後,最後被建水紫陶勾走了魂:「我當時就覺得雲南的文化非常厚重且多彩,與我的家鄉大連相比完全不一樣。」馬行雲有幸拜得雲南工藝美術大師陳紹康為師,一直跟隨陳紹康學習陶藝,至今已經20多年。就在前幾天,馬行雲還帶著自己的徒弟到建水看望師傅,交流制陶心得,在他看來,每隔一段時間的交流都會讓他對建水紫陶、對陶藝有新的認識與理解。


  「一直在學習,也一直在傳承。」馬行雲現在已是雲南有名的陶藝大師,他的徒弟也都是有著高學歷的專業陶藝師或者陶藝愛好者。在馬行雲看來,雲南有很多珍貴的東西需要傳承下去,陶藝也在其中。在傳承的方式上,馬行雲有自己的看法。師徒教學模式一直是手工藝傳承的傳統方式,但馬行雲認為,想要雲南陶藝廣泛有效地傳承下去,還需要對陶藝愛好者進行專業的培訓,並出版關於雲南陶藝的書籍和資料,將「手把手教」轉變為「大家一起學」。在這一方面,馬行雲一直身體力行,幾年來,他擔任雲南民族大學和昆明學院的客座教授,並於2014年在「雲嶺大講堂」講授《雲陶》,今年開設《建水紫陶的工藝》課程,為大家講授相關知識:「傳承並不僅僅是傳承手藝,我更希望通過這種培訓的方式提高大家對陶藝的認知和鑑賞能力,讀懂雲南陶瓷的魅力。」


  追求 重彩文化

  建水紫陶是雲南陶界的翹楚,亦是我國四大名陶之一,與江蘇宜興陶、廣西欽州陶、四川榮昌陶齊名。建水紫陶用建水近郊五色陶土(紅黃青褐白)製作成型,經過書畫、雕刻、填刮、燒煉、磨光等工序,陶器色澤深紫,花紋雪白,叩聲如磐。這也形成了建水紫陶最大的一個特點:彩。

  馬行雲對色彩的追求可謂極致。在工作室裡,記者看到馬行雲的每一件作品都搭配了恰如其分的色彩,其中一個白色和黑色的拼接花瓶讓人過目不忘:馬行雲將白泥和褐泥拼接,接口處用巧妙的書畫進行融合銜接,搭配通紅的印章填刻,所有元素渾然一體,突破了紫陶的一貫風格。


  馬行雲不僅僅在色彩上有著極致追求,在器型上也不斷創新。他做的紫陶葫蘆,就擺在工作室最顯眼的位置。仔細一看放在博古架第三排的《心經》葫蘆瓶,整個葫蘆器形圓潤、飽滿而周正,上下比例協調,一看就是精品。「每個人做出來的葫蘆不一樣,取決於做葫蘆的人對它的理解和對器形的欣賞能力。」馬行雲說,每一件陶藝作品都承載了製作人的積澱和感想,看一件作品就如看一個人。看到馬行雲的多彩陶藝,似乎也看到了他浪漫而張揚的內心。


  研究 填補空白

  馬行雲回憶,當初受到雲南紫陶藝術的吸引,希望能獲得更多關於紫陶的知識,但是翻閱網絡、書店,發現資料很少:「看到這麼好的文化沒有得到很好的宣傳,心裡太著急了。」為了更全面地將雲南建水紫陶文化展現出來,馬行雲開始研究整理雲南建水紫陶的相關資料,並先後多次去建水,拍攝了上萬張紫陶的資料圖片,拜訪當地諸多的工藝師、制陶企業,最後編著《雲南建水紫陶》一書,這也是中國第一本系統介紹紫陶文化、工藝、鑑賞、名家的專業書籍。而後《中國四大名陶》、《雲陶》等書籍相繼出版,在業內外都得到了認可。


  「做研究就定要多走多看多做,不做陶的人是不可能研究陶的。我真的很感謝每一位老一輩的陶藝大師,帶我一個點一個點觀看,為我講解了很多我不知道的歷史故事,他們才是這些書籍的最大貢獻者。」現在,馬行雲的生活已經與紫陶藝術緊緊地扣在了一起,繁忙時為了紫陶藝術奔波,閒散時則捏制紫陶,彩繪人生。


  名片

  馬行雲

  男,漢族,國家高級工藝美術師,雲南省陶瓷工藝大師,建水紫陶雲南省地方標準主要起草人,雲南省紫陶研究會副會長兼秘書長,雲南紫陶網(www.ynzitao.com)顧問,雲南《投資與收藏》雜誌編委,雲南輕紡工業行業協會職稱評定專家委員會委員,雲南民族畫院特聘書畫家,雲南民族大學藝術學院、昆明學院客座教授。創作的陶瓷藝術作品有兩大系列:「雲陶」系列:紫陶茶壺、紫陶文硯、紫陶賞器、紫陶花插;「滇彩」系列:滇陶青花、滇陶重彩。代表著作有「雲陶三部曲」:《雲南建水紫陶》(2011年雲南科技出版社)、《中國四大名陶》(2014年雲南美術出版社)、《雲陶》(2015年雲南大學出版社)。





相關焦點

  • Steam暢銷的國產陶藝遊戲《陶藝大師》登陸移動版
    Steam暢銷的國產陶藝遊戲《陶藝大師》登陸移動版 新聞 178整編 ▪
  • 海員的薪資以及結構
    答:在海輪上工作的人員統稱海員。 海員分兩大類:高級海員和普通海員。在輪船上從事管理性工作的海員叫高級海員,又稱幹部海員。輪船上協助高級海員從事具體性工作的海員叫普通海員,又稱工人海員。2、海員分類?
  • 當代藝術傳媒第四屆陶藝大師高級研修班花絮
    8天第五屆:2018年7月24日——7月31日  上課時間為期8天(開班前一天下午報到參加開班晚宴)授課地點:山東輕工職業學院內(山東省淄博市周村區米山路)曲冰大師工作室報名諮詢:1、報名加 微信號yhsc789  註明「陶藝高研班報名」蕭老師 電話:13864316976
  • 今晚我們品畫 | 臺灣陶藝大師 何志隆
    今晚我們品畫臺灣著名的陶藝大師何志隆先生將失傳了1500多年的灰釉青瓷重現人間,展現了他超凡的燒陶技藝。
  • 一名水手的講訴所引發的海員、律師思考
    小C受甲公司派遣,於2020年8月到乙公司所屬船上擔任值班水手一職,和甲公司籤訂勞動合同時,約定工資為1300美元/月;另外,由甲公司每月預扣小C工資10%,直至完成合同約定時長(8-10個月)後再予一次性發放。小C上船幾個月以後,船員市場受疫情導致的人力緊缺和美元匯率下跌的雙重影響,工資行情逐漸看漲。
  • 白磊與白明:兄弟陶藝家
    白磊在展覽現場  哥哥白磊出道早,從1986年景德鎮陶瓷學院畢業到陶瓷研究所鑽研陶藝,藝術生涯已屆30年了。他成名也早,1980年代末去日本遊學3年,改變了他的陶藝探索之路。早在1996年,他的一件用景德鎮材料創作的大缽就在當年的中日陶藝大展上獲得了日本陶藝協會會長獎;第二年又在日本全國性的陶藝展(第二十七回全陶展)得了東京都知事獎。
  • 625世界海員日—《帆的沉思·我是一個海員》
    我是一個海員一個新時代的海員足跡踏遍五洲四海莫說我到處流浪四海為家水天茫茫莫說我是個海和尚曾做過多少燦爛的夢放牧江邊遊戲沙灘船老大一聲響亮的號子隨帆影在空中飄蕩我是一個海員一個新時代的海員怎能忘肩負的使命怎能忘曾有過的屈辱和榮光祖國一萬八千公里海岸線我要用年輕的心去丈量百舸爭發七下西洋足遍亞非名傳四方不是為了殖民地
  • CCTV海員的紀錄片:北極!冰海搏擊-永盛輪海員群體
    張船長立即通知水手長屠東生到船艏測量艏尖艙和船頭各邊櫃水位。屠東生奉命立即趕到船艏,在攝氏零下4度的低溫中,仔細測量各個水艙,結果顯示正常。永盛輪在堅冰的密集攔阻下,速度持續下降到了2.9節。危急關頭,遠少於其他船海員數量的永盛輪15名海員在「求是創新,圖強報國」企業精神的激勵下,同舟共濟,沉重應對。張船長以高度的責任心、良好的專業素養,連續工作13個小時,坐鎮駕駛臺堅持指揮,徹夜奮戰。
  • 我是一個海員
    一我是一個海員一個新時代的海員-足跡踏遍五洲四海莫說我到處流浪四海為家  水天茫茫莫說我是個海和尚 曾做過多少燦爛的夢二我是一個海員一個新時代的海員-怎能忘肩負的使命怎能忘曾有過的屈辱和榮光祖國一萬八千公里海岸線我要用年輕的心去丈量
  • 疫情下的全球港航業
    疫情之下,各國管控措施不斷升級,給全球交通運輸行業帶來了重大影響,港航業作為全球供應鏈中的重要環節,正在經受疫情的重大考驗,也在不斷推出防控措施儘量維持港口的運行。為此,APSN將定期匯總全球港航業應對疫情的措施,聚焦近期業內的焦點、熱點新聞。2020年4月14日1. 鹿特丹港口停靠數量與去年持平到目前為止,我們還沒有看到鹿特丹港的吞吐量下降。
  • 臺灣大甲裕展林瑞華1563℃柴燒陶藝之美
    華夏經緯網10月8日訊: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報導,臺灣金氏世界紀錄柴燒窯1563℃最高溫保持者-陶藝大師林瑞華,以柴燒探討不上釉的自然奧妙,在臺中大甲裕珍馨三寶文化館展出
  • 讓陶藝更簡單︱陶藝的終極美學:綜合材料.
    這是今年最後一期『讓陶藝更簡單』了,小編還是想分享與陶瓷有關的素材:綜合材料裡的陶藝美學(ps:最好的禮物是讓你們有所收穫)。綜合材料陶藝,即混合材料陶藝,將多種材料置於陶藝創作中, 如結合水泥、石頭、玻璃、金屬、竹木、織物、藤編、樹脂等可能性媒材。多元的語境呈現,會帶來錦上添花的視覺效果。▼ 陶瓷+草編(蘆葦、藤條等),滿滿最炫民族風。
  • 「美陶杯」第一屆中國好陶藝設計大賽啟動,鼓勵多元化設計跨界融合
    本次大賽徵集面廣泛,面向全國範圍內各高校藝術和設計專業師生、設計師工作室、非遺傳承工作室、陶藝大師工作室、陶藝行業從業者、陶藝製作企業等發出邀請。 本次大賽鼓勵參賽作品與當代多元化設計理念跨界融合,應用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圍繞藝術性、工藝性、陶藝特色、創新性、實用性、市場性、時代性等方向設計創作的優秀陶藝作品。同時,組委會還聘任石灣陶塑技藝國家級傳承人、亞太地區手工藝大師、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劉澤棉出任本次大賽的總導師和評審委員會主任,集合專業領域的專家與學者對參賽作品進行評審,發掘陶藝新星和好陶藝。
  • 【老船長說海事】印度被扣23名中國海員何去何從?丨海員之家
    在這裡,希望有關部門能夠加緊重視,23名被扣船員能夠早日回家! 春節前很長時間就看到23名中國海員由於船被扣在印度無法獲得應得的薪金也無法回家的泣血求助。背後的原因說複雜也不複雜,簡言之是由於有法不依導致局面惡化以致無法收拾。
  • 海員的制服,為什麼那麼帥!?
    一篇對商船海員制服的介紹(強烈建議各大、小航運公司都給自己的海員置購一套合身得體的海員制服)海員的工作及其重要,海員應該得到全世界人民的尊敬,而穿上真正的海員制服也是一件非常令人驕傲和自豪的事情。據格林威治皇家博物館介紹,博物館收藏的大部分商船出海員制服都是20世紀的,包括1918年推出的標準制服。海員的制服除了有助於區分海員的職位外,其更是海員責任的象徵,穿上帶有肩章的海員制服往往意味著更多的責任和更為嚴格的紀律。因為肩上閃閃發光的肩章直觀的反映了海員所取得的成就的同時也反映了其所承擔的責任和義務。
  • 「塑志·心傳」——黃志偉師徒石灣陶藝作品聯展在東莞石龍博物館...
    年獲評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開創的陶塑新法「線塑」,為石灣陶塑帶來了創新的藝術表達方式。 黃志偉在父親黃松堅的引導下,自幼酷愛陶藝,且展露出驚人的天賦。1983年起,黃志偉於佛山石灣從事陶藝和研究工作。1989年,他考入廣州美院雕塑專業。大學期間,黃志偉受中國畫傳統線條啟發,開始對「線塑」進行鑽研和探索。1991年,從廣州美術學院雕塑系雕塑專業畢業後,黃志偉繼續回到陶藝大師雲集的著名企業——石灣美術陶瓷廠創作室工作,隨後擔任創作室副主任。
  • 2018年中國國際海員論壇
    中國海員建設工會巡視員張景義做了《代言維權謀發展,爭做海員娘家人》的演講。張景義認為:當前海運隊伍發展所面臨的主要問題是維護海員權益的法治基礎還不牢固、工作機制有待健全,海員的職業優越性和工作獲得感有待提高。
  • 陶藝工作室
    今天小編為大家介紹一些陶藝的流程,以及一些陶藝家工作室
  • 船員必看丨新版海員證12月20日正式啟用!海員證你了解多少?
    2019年12月20日前籤發的舊版海員證在有效期內仍然有效。海員證是中國公民以海員身份出境入境和在國外船舶上從事工作的有效身份證件。我國現行海員證是2008年的版本,已不能適應目前的新技術標準和國際發展趨勢,不能充分滿足船員通關便利化的需求,需要進行改版。
  • 善其事必先利器,你的陶藝工具都齊了嗎?
    對於陶藝愛好者、陶吧經營者、各大、中、小學的陶藝老師及陶藝大師,在陶藝製作過程中,必定需要陶藝工具的輔助,陶藝工具小到一根割泥線,大到一臺窯爐,伴於整個陶藝製作始終,正在從事陶藝或將要從事陶藝的你們,趕緊收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