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我們品畫 | 臺灣陶藝大師 何志隆

2021-02-14 星文化


今晚我們品畫

臺灣著名的陶藝大師何志隆先生將失傳了1500多年的灰釉青瓷重現人間,展現了他超凡的燒陶技藝。7月8日晚21:30藝術人文頻道《今晚我們品畫》 請到了何志隆先生以及他的太太方桂陳女士 ,與主持人張穎一起聊一聊陶瓷之美。

何志隆 「翡翠青瓷」

太太方桂陳與何志隆

青瓷是中華民族溯源流長的文化結晶。唐代之後,由於礦石釉的普及使用,不上釉的柴燒工法逐漸失傳。臺灣地區知名陶藝大師何志隆,多年來堅持漢唐之前的燒陶古法,採用素坯入窯,讓植物燒成的灰自然落在土坯上,經高溫熔融、瓷化、結晶,形成「灰釉青瓷」,滿釉出窯。因其顏色碧綠如玉,故名「翡翠青瓷」。何志隆獨創的 「自然落灰上釉法」讓消失了1500多年的柴燒技藝重現於世。「翡翠青瓷」是傳承中華文化的瑰寶,展示著陶瓷藝術的優雅非凡。


孔雀尊瓶

柴燒工藝與主流的礦石釉不同,這種土胚上自然孕育的色彩有一種簡單而質樸的美。何志隆認為這種美是可以感動人心的,由此篤定了在自己的作品中使用植物灰釉而不是傳統的礦石釉。

二十餘年的摸索之路

土胚入窯

為了成功孕育「翡翠青瓷」,何志隆摸索了二十餘年。起初他用別人的窯燒陶,燒制的作品只有迎火面有光澤,背火面則沒有釉色。他反覆思索,決定自己蓋窯,希望能燒出360度的滿釉青瓷。2009年,何志隆夫婦在距離臺東40公裡車程的「泰源幽谷」創建了「志窯」,立志要燒出最好的陶。早期的成功率還不及1%,但何志隆卻憑著一股子執著跟傻勁堅持了下來。短短兩年中,他們拆除和修改自己的窯共13次。就在何志隆囊磬告盡、無以為繼之時,妻子方桂陳瞞著丈夫回大陸賣掉家產,支持他拓建新窯、重起爐灶。


滿釉出窯

古話說「夫妻同心,其利斷金」;而何志隆卻始終堅信:夫妻同心,陶土也能變成翡翠。他說,沒有方桂陳翡翠青瓷就不會被燒制出來,即使燒制出來,也絕對沒有亮點。

直抵人心的顏色美學


15倍顯微鏡下畫面

自商代以來,青瓷一直以「青如天、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為最高境界。這些特點如今都在何志隆的作品中獲得展現。相較於中國三、四千年前用落灰燒出的「原始青瓷」,「翡翠青瓷」的純粹通透 更加青出於藍:形態沉穩簡樸,色澤單純亮透,肌理渾然天成。

何志隆說,翡翠青瓷最特別之處是它的顏色,由於翡翠青瓷採用了「自然落灰上釉法」,利用木頭燃燒所剝落的灰做釉料,在窯的結構、導流原理的影響下,釉層中形成了多層而細密開裂紋理,強光照射時會出現其他陶瓷作品中罕見的「鑽石光」。

古韻與禪意

小頸梅瓶

何志隆相信「萬物皆有情性」,他的陶瓷就是用心靈燒制而成的。觀賞他的翡翠青瓷,看到的不僅是雅致的外形,更能感知「天人合一」的藝術魅力。有些作品瓶腹外凸,象徵「有容乃大」的哲學思想;自然落灰的技法與圓潤流暢的線條,無不傳遞著萬物心性的「暢然美學」。翡翠青瓷是木、水、火、土的自然對話,是性靈交融的活生生的精神產物。何志隆的作品結合了古韻禪意,崇尚回歸自然、趨向簡樸,在浮華躁動的現代社會中追求雅致淡泊的審美情趣。

何志隆說,他最榮幸的是娶了太太方桂陳,自己用成功回報了她毫無保留的支持;最慶幸的是能重拾失傳的灰釉青瓷技藝,在全世界都在玩礦石釉的今天,讓世人見識到了古人天性自然而直抵人心的顏色美學。

(以上文字根據節目內容以及嘉賓談話整理)

關注星文化 請掃描二維碼

走近經典 藝術人文頻道



相關焦點

  • Steam暢銷的國產陶藝遊戲《陶藝大師》登陸移動版
    Steam暢銷的國產陶藝遊戲《陶藝大師》登陸移動版 新聞 178整編 ▪
  • 臺灣大甲裕展林瑞華1563℃柴燒陶藝之美
    華夏經緯網10月8日訊: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報導,臺灣金氏世界紀錄柴燒窯1563℃最高溫保持者-陶藝大師林瑞華,以柴燒探討不上釉的自然奧妙,在臺中大甲裕珍馨三寶文化館展出
  • 馬行雲:從航海員到陶藝大師
    本文《馬行云:從航海員到陶藝大師——從他的多彩陶藝,看到浪漫而張揚的內心》轉載於都市時報2015年6月8日A29版,並對名片部分的內容做了相應的糾正
  • 【自在而立 • 匠心獨具】- 臺灣著名陶藝家張自立先生將於11.18親臨濟南
    臺灣著名陶藝家張自立先生將於2016年11月18日,親臨濟南天福茗茶文化館舉辦籤售見面會!
  • 白磊與白明:兄弟陶藝家
    白磊對筆者透露,他在景德鎮的制瓷企業做過總工程師,而白明則對筆者提到,他曾經做過一個國家課題「景德鎮傳統制瓷工藝」為此花了7年時間遍訪景德鎮的名家大師,2004年出版了一本專著,還獲得第14屆中國圖書獎。  難得的是,兄弟倆在藝術創作上堪稱知音,他們擁有相同的藝術理念,都自認為是以陶瓷作為材料進行創作的藝術家,而不屑去做景德鎮人追慕的工藝美術大師。
  • 爭鳴丨國內與臺日韓陶藝發展差距在哪裡
    日本美濃國際陶藝大賽是全球公認的頂級國際陶藝大展。日本曾經被稱為彈丸小國,其陶瓷從業人口卻多達五六百萬,而中國窯系那麼多,全國卻只有兩三百萬人在做陶瓷。在上世紀90年代以前,臺灣茶人所使用的茶器,卻大多數來自江蘇宜興。每當慕名而來的國際友人,在各大茶區品飲著清香獨具的臺灣名茶,往往會為當地茶商和茶農引以為傲的宜興紫砂壺收藏感到錯愕。這一尷尬的現實在上世紀80年代開始發生了轉變。當時,臺北市立美術館、福華沙龍、春之藝廊等地陸續展出一些臺灣陶藝家創作的現代茶壺作品。
  • 【陶•分享】聽美女陶藝師講臺灣陶藝的故事
    此次臺灣陶藝文化遊學會得到了臺北、新北、基隆、新竹等地美術界同仁、陶藝名家的支持和接待,並參訪了當地美術館、博物館、陶藝文化街區以及小學手工勞技示範基地,與名家大咖進行了深入的交流。功夫小瓷品牌2009年創立以來,一直保持著與臺灣地區民間美術界之間的文化交流,並助力搭建兩岸陶藝溝通橋梁。趙夢琳老師表示,通過此行了解到了臺灣藝術教育現狀、發展歷程以及未來趨勢,這對內地的陶藝教育有著很好的借鑑作用。
  • 「塑志·心傳」——黃志偉師徒石灣陶藝作品聯展在東莞石龍博物館...
    市民在黃志偉作品《致敬英雄》前駐足欣賞 當天,石龍鎮委副書記張彤飈在聯展開幕式上致辭中表示,讓群眾能在家門口品讀陶塑文化,賞析「線塑」之美,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共享佛山石灣陶藝文化的傳承和發展莫先生說,他本是畫水墨畫的,但被德藝雙馨的黃志偉大師所折服,非拜他為師不可,從而也走向陶藝創作之路。「非常好的人,值得我們敬仰。」莫恩強說。 延伸——一家三代 薪火相傳 佛山石灣制陶工藝源遠流長,陶瓷名家輩出,黃志偉的父親黃松堅便是其中一位。
  • 尋訪臺灣地區的陶藝:最好的藝術就是生活本身
    我們端著茶,看天光一寸一寸西移,在她的山水茶席間浮動。夕陽排山倒海而來,有那麼一霎,光芒照亮四壁,旋即便徹底暗下去。這是「清香齋」的尋常一日。解致璋首創「臺灣茶道」的理念,經過20多年身體力行,「清香齋」已成為世界各地茶人的朝聖之地。解致璋並不是陶藝家,但她倡導的茶道精神,正是陶藝發展的推手之一。
  • 當代藝術傳媒第四屆陶藝大師高級研修班花絮
    8天第五屆:2018年7月24日——7月31日  上課時間為期8天(開班前一天下午報到參加開班晚宴)授課地點:山東輕工職業學院內(山東省淄博市周村區米山路)曲冰大師工作室報名諮詢:1、報名加 微信號yhsc789  註明「陶藝高研班報名」蕭老師 電話:13864316976
  • 超60件臺灣頂級工藝大師作品將來廈門展出
    「海峽瑰寶——臺灣頂級工藝大師代表性作品特展」,將於9月12—16日,在廈門市博物館(思明區體育路95號)舉行。本次展覽邀請了20位臺灣頂級工藝大師,提供其代表性作品參展。屆時將有總數超過60件的臺灣頂級工藝精品,共同亮相廈門。
  • 藝術|黃金彩、鐵鏽花:你見過如此獨特的陶藝嗎?
    作者:許雪毅   王小鵬在位於新北市鶯歌區的工作坊「吉洲窯」裡,臺灣陶藝大師許朝宗告訴記者,11月他將去南京參加這位年過花甲的陶藝大師已經去過大陸幾十次,足跡遍布江西景德鎮、福建德化、廣東石灣、河南洛陽等著名陶瓷產區,有的地方還去了不止一次。「做陶瓷的必須到大陸去啊,臺灣陶瓷的源頭就在大陸。」這是許朝宗最樸素的認識。
  • 今晚我們聽音樂 臺灣民歌時代(上)
    她的兒子馬世芳先生,接過母親的旗幟,成為新一代跨音樂、廣播、文字創作等文化領域的重要代表人物。最近,他們在上海參加「40·20」民歌展,10月8日晚21:30藝術人文頻道《今晚我們聽音樂》就請到這對傳奇母子,主持人張穎將和他們一起來聊聊臺灣民歌時代代表人物和歷史時刻。
  • 雲集堂 放下布袋的「布袋和尚」~臺灣工筆大師陳士侯先生現場揮毫!
    眼前都是有緣人相見相親怎不滿腔歡喜~3月4日臺灣著名工筆大師陳士侯先生為龍壇書院即興揮毫《布袋和尚》。10分鐘不到,在眾人圍觀下,一位笑開了花的布袋和尚就已跳脫出來!著名書畫家、工筆大師任教於臺灣藝術大學書畫院他執臺灣工筆畫之牛耳,譽滿國際的重彩花鳥、人物工筆畫家,備受各界推崇,其著墨的景德鎮大師瓷器及宜興紫砂多次受國內外各大拍賣行追捧。
  • 別樣陶藝——柴燒
    工藝美術精品板塊以「弘揚工匠精神,傳承中華工藝」為主題,設置了書畫文房、陶藝文化、文化紀念品、玉石文化等4大主題展區。 其中陶藝文化展區除了常見景德鎮瓷器、宜興紫砂、河南鈞瓷、德化白瓷外,此次還有一些小眾陶藝作品亮相,如我們此次推薦的別具韻味和意境的柴燒陶藝。
  • 泥巴人打造柴燒陶藝的泥巴西施
    ——記瓷都德化高級工藝美術師李美周李美周,1983年生於福建省泉州市德化縣蓋德鎮,柴燒陶藝泥巴人品牌創始人,國家高級陶藝師、高級工藝美術師。目前,李美周在德化縣三班鎮中國茶具城A區A3-05號經營一家「書賢」泥巴人陶藝會所。
  • 陶藝工作室駐場藝術家「楊宗嘉」
    上海工藝美院陶藝工作室,這周邀請了來自臺灣的藝術家「楊宗嘉」以雙生為作為創作主題的講座。闡述自己的生命經驗與弟弟之間的情感。
  • 日本陶藝︱志野
    林正太郎 志野酒杯接著有熊將不定期和諸君分享日本的各種「燒」,今天先以有熊桌上經常用來喝水的志野酒杯來開頭,並邀請已燒了二十窯「志野燒」的「入鹿窯」窯主陳舒,一起來聊聊這朵開在鄰國的陶藝「奇葩」。今日陶藝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