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我們聽音樂 臺灣民歌時代(上)

2021-02-14 星文化

(陶曉清女士和她的兒子馬世芳先生)

臺灣民歌時代是整個臺灣(地區)流行音樂史上一個非常重要的時期。上世紀七十年代,臺灣民歌在陶曉清的空中電波裡,逐漸萌芽開花。她的兒子馬世芳先生,接過母親的旗幟,成為新一代跨音樂、廣播、文字創作等文化領域的重要代表人物。最近,他們在上海參加「40·20」民歌展,10月8日晚21:30藝術人文頻道《今晚我們聽音樂》就請到這對傳奇母子,主持人張穎將和他們一起來聊聊臺灣民歌時代代表人物和歷史時刻。

民歌之母陶曉清

她引領和見證了臺灣的民歌運動甚至臺灣流行音樂的整個歷史,被著名詩人余光中先生稱為「民歌之母」。無論從哪個角度回溯華語歌壇的歷史,陶曉清都站在歌聲的源頭。時任臺灣《中廣熱門音樂》廣播主持人的她,推出了楊弦、李雙澤、胡德夫、吳楚楚、葉佳修等民歌運動領袖,並成為李宗盛、羅大佑、蔡琴等歌手進入樂壇的「介紹人」。

楊弦 & 《鄉愁四韻》

大家所熟知的羅大佑版本的《鄉愁四韻》其實是由民謠歌手楊弦創作,他在1975年將余光中先生的詩歌作譜成曲,從此拉開了現代民歌運動的序幕。在西洋歌曲盛行的背景下,這種自己作詞作曲、並用木吉他自彈自唱的音樂形式,帶給臺灣年輕人希望和可能。

楊弦本名叫楊國祥,1975年臺灣現代民謠的創作演唱會上,還是臺大讀書的他邀請餘老師上臺朗誦,接著自己唱了這首歌。在現場的陶曉清聽完感動萬分,破例在她的西洋歌曲節目裡,放了3首實況。本以為這一膽大的舉動會遭到罵聲一片,沒想到聽眾和她一樣感動,並有許多人毛遂自薦自己的作品。逐漸地陶曉清將她的節目變成了民歌創作的橋梁,從此和現代民歌結緣。

李雙澤 &「可口可樂」事件

有些觀點認為,當年李雙澤在淡江民謠演唱會上摔了一個可口可樂瓶是導致臺灣現代民歌運動開始的標誌性事件。陶曉清是當天的主持人,她說其實當天李雙澤並沒有摔可樂瓶,但摔沒摔不是重點,重要的是李雙澤刺激了年輕人開始去唱自己的歌。

這位現代臺灣文化界傳奇人物之一的李雙澤,父親是菲律賓華僑,從小聽鮑勃·迪倫長大,但是他慢慢覺得老是唱洋人的歌不像話,於是就上演了1976年的那場「可口可樂」事件。在那場人人都唱英文歌曲的校園演唱會上,李雙澤像扛著扁擔一樣扛著吉他,拎著瓶可口可樂亮相了,熱血澎湃地呼籲「要唱自己的歌」。雖然當天不少人覺得他是來搗蛋,但是很多年輕人受到刺激,在校園刊物上開始了非常激烈的討論。李雙澤也以身作則,開始寫歌。令人扼腕的是英年早逝的他沒能夠留下更多作品,他的《少年中國》,《美麗島》被傳承下來。

陶曉清家的客廳

民國時有個太太家的客廳,陶曉清家的客廳絲毫不輸風流。日後的眾多民歌歌手、創作人,大咖當時在她家客廳熙來攘往。名單列出來有一大串,可是說是所有來參加演唱會的歌手的基地,來的最多的有吳楚楚,蘇來、李宗盛、趙書海、王夢麟、鄭怡、李建復、蔡琴等。那時他們都很年輕,在這裡討論夢想,人生、創作、八卦,樂不思蜀。不時有經典歌曲從這裡誕生,如:潘越雲的《天天天藍》。

新格唱片 & 金韻獎

從陶曉清的客廳延伸出去的臺灣民歌風潮愈加盛行。1977年,臺灣新格唱片公司開始舉辦「金韻獎」系列活動,以標榜「由這一代年輕人的心聲所譜成的」推出唱片及校園巡迴演唱會。可以說金韻獎真正地使臺灣民歌運動蔚然成風,「校園民謠」的概念於是建立起來,一批至今影響著華語樂壇的歌手開始從中嶄露頭角。「新格唱片」負責人是姚厚笙先生,曾教過鄧麗君唱歌。

麗風錄音室

麗風錄音室是臺灣流行音樂史上最重要的錄音室之一。楊弦的第一張唱片即在這裡錄製。當時楊弦在錄音,姚厚笙聽到了這個年輕人的歌曲,他覺得很有風格,年輕人可以自己寫歌,自己唱,於是他就興起了辦比賽的想法。金韻獎一共辦了五屆,每一屆都會出兩張唱片,總共出了10張,張張精彩。

齊豫 &《橄欖樹》

齊豫是第二屆金韻獎的冠軍,她同期還參加了由另一家唱片公司舉辦的比賽第一屆「民謠風」,同樣摘下桂冠。她其實是在「海山」先出了《鄉間的小路》,後追尋作曲人李泰祥到了新格唱片,出版《橄欖樹》專輯。《橄欖樹》是三毛玩票寫的詞,作曲的李泰祥本來是做古典音樂的,誰也沒想到三人的合作創造了一個傳奇,齊豫也因此成為李泰祥的入門弟子。

提起《橄欖樹》,三毛其實當初寫的是西班牙姑娘的大眼睛,還有小毛驢。但李泰祥和那時的民歌手楊祖珺都覺得這與當時生活經驗相離太遠,就私自改寫了中間的一段:為了山間清流的小溪,為了天空飛翔的小鳥,為了寬闊的草原,流浪遠方。三毛聽到唱片才發現不一樣,有點兒不高興。她說只是為了小鳥跟大草原跟小溪幹嘛去遠方流浪啊,當然這首歌實在太美,大家也就不計較了。

海山派蔡琴

蔡琴走上民歌手的路,其實是受楊弦影響。她還特意向吳楚楚拜師學藝。蔡琴年輕時,很淳樸,戴一副大眼鏡,有著一把特別的嗓子。但也因為過於特別,所以她很懊惱自己永遠都不能被合唱團錄取。梁弘志那時寫《恰似你的溫柔》,遍尋試唱都不滿意,直到蔡琴開口,梁弘志就認定了這個特別的聲音。他們的組合也由此改變了兩人的一生。陶曉清一路見證蔡琴的努力,提起蔡琴是由衷的佩服。

葉佳修

海山派除了蔡琴,不得不提的人物當數葉佳修。他在臺灣被稱為「鄉村田園歌謠始祖」,是許多被翻唱的經典歌曲的創作人,在內地最為大家熟知的是他的《外婆的澎湖灣》和《鄉間的小路》。葉佳修當年的個人專輯,算是臺灣第一張由男性創作歌手,全部自己作詞作曲演唱的創作專輯,十分全能。

(以上文字根據節目內容以及嘉賓談話整理)

點擊閱讀原文,欣賞臺灣民歌歌單

------------------

周間:觀劇丨賞舞丨聽音樂

聊建築讀書

周末:看電影品畫

投稿郵箱:jinwan75@163.com

「文藝」進行到底!

小夥伴們趕緊轉發朋友圈分享哦O(∩_∩)O


相關焦點

  • 【純粹聽音樂】奇樂的私房歌單(臺灣校園民歌)
    本周「奇樂的私房歌」會跟大家分享一張我珍藏的CD專輯——《校園民歌1》,當時大陸引進版名稱是《臺灣校園民謠》。裡面收錄了蔡琴、葉佳修、羅吉鎮、李碧華、陳淑華等當時一批知名校園民歌手一共14首歌曲。希望這些老歌能將大家回到45年前那個轟轟烈烈的民歌時代,感受那些最純真的記憶。
  • 音樂故事|臺灣校園民歌時代
    直到1975年6月6日那一天,歌手楊弦和他的朋友胡德夫,在臺北中山堂舉辦了第一場」中國現代民歌之夜」,用民歌敲開了臺灣民眾的視聽之門,之後他發行的專輯《現代中國民謠集》,更是掀起了一場臺灣音樂的革命浪潮,帶動一群戰後第一批出生於臺灣的年輕人,喊出「唱自己的歌」的口號,要自己寫歌自己唱,這一波洶湧澎湃的青春熱情,臺灣人叫作「民歌」熱潮。
  • 臺灣民歌時期標誌性人物李建復
    李建復,臺灣民歌時期標誌性人物之一。1978年大學時期的他參加了第二屆金韻獎,獲得「優勝歌手」進入歌壇;1980年首唱《龍的傳人》,二十歲的他以雄渾高亢的歌聲唱出了濃烈的民族情懷,立刻紅遍華人世界。《龍的傳人》專輯封面三十多年來,《龍的傳人》成為了李建復身上的標籤,而李建復代表的不僅是民歌,更是那個時代的清流正氣。
  • 【微信搶票】音樂大講堂:馬世芳——重訪臺灣「民歌時代」
    3、中票名單請在【周四】下午五點查看我們的微信。查看方式:點擊菜單「公益演出」--「微信抽獎」。♪ 音樂大講堂:馬世芳——重訪臺灣「民歌時代」  時 間:11月6日(周日) 15:00地 點:深圳音樂廳二樓演奏大廳說 明:2周歲以上兒童(身高未滿0.9米的兒童需出示身份證)憑票入場,其餘兒童謝絕入場。
  • 陶曉清總結臺灣民歌時代 「高潮時道術兼有」
    在大歷史背景下看,民歌運動源於1972年尼克森訪華給臺灣青年帶來的強烈失落感,從而刺激這群聽美國歌長大的年輕人生出唱自己歌的想法。然而在「臺灣民歌之母」陶曉清眼中,「民歌運動只是一群大孩子的無心插柳,不是運動。運動要有目標組織綱領,他們沒有,只是有共同氣質,在一起做有意思的事,卻不知不覺地改變了歷史。」
  • 《民歌40》,臺灣民歌百科式珍藏檔案
    但這些耳熟能詳的金曲背後,都有同一個源流:臺灣民歌運動。對於先接觸到歌曲,再觸摸到音樂史的我們來說,也許聽到「民歌」的第一反應,是青歌賽上的民族唱法,是陝北民歌或者雲南山歌。以胡德夫、楊弦為首的駐唱民歌手們,迫於時代風氣,大部分時候都在夜總會演出中翻唱這些美國民謠,偶爾才能唱一些中文歌曲。七十年代臺灣社會低迷動蕩,1971年臺灣當局退出聯合國,1978年與美國斷交後又陸續與三十多個國家斷交。
  • 華語流行樂史:臺灣樂壇之②民歌時代(1977-1982)
    這些開創時代的先賢們,率先走在了這條通向美妙未來的道路之上。  對於民歌時代的描述有很多優秀而紮實的記載和各路好手們的精彩評說。更有許多親歷者講述過往的故事,自己的經歷。我們可以從中一探那幾十年前的往事,了解一下今日的繁盛多樣的音樂形式如何一步一步從他們的開創中紮根散葉,開花結果。並聆聽歷經多年依然聽來優美的質樸音樂。
  • 今晚我們聽音樂 「水果姐」Katy Perry的魅力
    今晚我們聽音樂美國超級偶像Katy Perry的「稜鏡」世界巡演即將登陸上海,4月17日晚21:30藝術人文頻道《今晚我們聽音樂
  • 「再唱一段思想起」——臺灣民歌 40 深圳站見面會
    《橄欖樹》《龍的傳人》《踏著夕陽歸去》《捉泥鰍》《雨中即景》《散場電影》……40 年後,我們依舊唱著這些熟悉的旋律。今晚,臺灣民歌 40(深圳站)—— " 再唱一段思想起 " 見面會在中心書城,李建復、陶曉清、南方二重唱來到現場唱民歌,聊民歌。
  • 一起聽音樂第一輯 | 文明6阿拉伯(上)
    只需要搜索《一起聽音樂》就可以找到。如果有任何想法或者意見,歡迎朋友們在這裡或者喜馬拉雅平臺為我留言。公眾號裡會將每期節目的文本都放上來。這裡是第六期,《文明6阿拉伯(上)》。語音文本:大家好,歡迎繼續收聽一起聽音樂。我是方宇佳。今天要一起欣賞的樂曲,來自於《文明6》遊戲中,阿拉伯文明的主題音樂。
  • 《小茉莉》與臺灣的民歌年代
    歌名、人名都是陌生到走入博物館的節奏,不過喜歡歸類的我,倒是感覺當時的流行風格很是清新,連徐志摩的詩歌都能成為成為傳唱的對象,頗像大陸現下的民謠熱潮,畢竟生活除了苟且,還有詩與遠方,而這在上世紀的臺灣,已經來了一回。然而這畢竟還是超前了。在那個年代,臺灣仍然處於兩蔣統治的威權時期,即便是藝術,也未能倖免。
  • 臺灣民歌40年 在懷舊中傳承
    其中,「民歌之母」陶曉清、《龍的傳人》原唱李建復以及「南方二重唱」現身發布會,以歌聲與故事帶人重溫臺灣民歌的美好時代。●陶曉清的「臺灣民歌客廳」說起臺灣民歌,深受港臺流行文化浸潤的全球華人,其實都不陌生。《蘭花草》、《外婆的澎湖灣》、《橄欖樹》、《龍的傳人》……至今每一首都朗朗上口。
  • ❹.臺灣「民歌 40 」深圳演唱會 十年一次的民歌盛會
    「不同於大陸的民歌,臺灣民歌更像民謠,卻比民謠有著更多的傳奇。」40 年前,在淡江大學舉行的西洋民歌演唱會上,歸臺的青年學生歌手李雙澤,向觀眾席上投擲可口可樂,並喊出 " 唱自己的歌 "," 民歌運動 " 的大幕正式拉開。臺灣的 " 民歌運動 ",開啟了本土原創流行音樂文化的興起。
  • 2016臺灣「民歌40年」 深圳站演唱會
    》傳遍整個大陸;「木吉他合唱團」裡面的學弟李宗盛製作了第一張唱片,大獲成功——鄭怡的《小雨來得正是時候》;潘越雲《天天天藍》,那時臺灣民歌時代的天空也正如是,天天天藍。「民歌運動」大大推動了臺灣流行音樂的發展,以致到20世紀90年代初華語流行音樂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雖然「民歌運動」是一段不可複製的歷史,但「民歌精神」中強調的原創性以及對歌詞文學性的偏愛依舊作用於當今樂壇;當年民歌時代種下的種子開出的花,新一代創作人試圖用新的語言去延續這脈血液。如陳綺貞、徐佳瑩、韋禮安、張懸等在他們的作品中都透露著獨特的臺灣民歌氣質。
  • 今晚,草原音樂周末—— 「昭烏達民歌專場」上演
    今晚,草原音樂周末—— 「昭烏達民歌專場」上演 2020-12-25 22:4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專訪臺灣「民歌之母」陶曉清:民歌運動讓創作者被看見
    2019年初,陶曉清在上海為新書《生命的河流》開講座,海報上寫著「主講人:臺灣『民歌之母』陶曉清」。好些粉絲遠道而來,手裡捧著「臺灣民歌四十年系列」唱片、書籍、紀念冊,場面溫馨感人。但也有熱心聽眾提了令人哭笑不得的「問題」:「陶老師,能聽您演唱一首《橄欖樹》嗎?我特別喜歡這首歌……」這不是陶曉清第一次遇到這種情況。
  • 臺灣民歌四十年:潮起潮落 不忘初心
    1976年,在淡江大學的一次西洋歌曲演唱會上,菲律賓僑生李雙澤拿著一瓶可口可樂上臺發問:無論歐洲美國還是臺灣,喝的都是可口可樂、聽的都是洋文歌,請問我們自己的歌在哪裡?   其實,「自己的歌」的創作嘗試早在上個世紀70年代初就開始了,鄉愁尋根、校園情懷、童年追憶,都是主題,只是零零星星未成氣候。後來,廣播人陶曉清開始在電臺音樂節目中推介這些年輕人的作品。
  • 臺灣民歌嘉年華會:永遠的未央歌演唱會
    之所以謂之「民歌三十年」,始於1975年6月6日,楊弦在臺灣中山堂舉辦個人演唱會,發表8首譜自余光中詩詞的民歌作品,在歐美流行音樂充斥臺灣歌壇的背景下,第一次唱出了屬於自己生命體驗的歌,用中文中最突顯音韻之美的部分。於是影響了整個華語音樂的「民歌運動」由此開始。隨後,原創、校園、金韻獎、民謠風、滾石成為這場民歌運動歷程的關鍵詞,並伴有長長一串帶著時光刻度的曾風靡的歌曲和歌手。
  • 題外話 |「所謂民歌者」羅大佑出道作《之乎者也》狂懟臺灣民歌運動往事
    在這個周杰倫都不太被年輕人認識的時代裡,65歲的已經算是退休老年人的羅大佑似乎更沒什麼人關心了。但是羅大佑卻偏偏又是很有分量的人,因為他剛好碰到了80年代大陸高度開放的時代,所以他的歌也非常有名。前幾年他也上過一些電視節目,2012年他才有了自己的孩子,後來又發了一張新的專輯,我本來以為2004年的《美麗島》之後羅大佑不會再發歌了。
  • 聽音樂 沒落的貴族--臺灣滾石唱片
    隨著1976年在臺灣興起的民歌運動逐漸演化成風花雪月的校園歌曲,加之民歌運動中的一些重要旗手包括胡德夫、楊祖珺、侯德健、李建復等人紛紛走出不同的生活軌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