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為轉載知乎標題「臺灣民歌運動為什麼發展得那麼好?」下胡德夫回答的內容。
作為臺灣民歌運動的倡導者和親歷者之一,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經歷和感受。我跟兩位好友、同時也是臺灣民歌運動倡導者的李雙澤、楊弦所處的那個時代,剛好是臺灣經歷轉變的時代。
1970年代,臺灣的年輕一代仰望稀缺的舶來文化,在貧瘠的精神生活中苦苦掙扎。那時候電視每晚10點以後就停播了,而本土音樂的主題則多為燈紅酒綠、浪子心聲,幸運一點的年輕人可能讀到《文星》雜誌、鄉土文學、1930年代的影印小說,或者擁有駐臺美軍電臺拷貝出來的美國排行榜塑膠唱片。
在當時的大環境下,青年深受西洋音樂影響,開始大量地聽和演唱外國的歌曲,我一開始在哥倫比亞咖啡館駐唱的時候演唱的也是西洋歌曲。但我在那裡遇到了一群有激情有才華的青年,我們都深切感受到音樂的種子應該植根於我們腳下的土地。
還記得那是1976年的一天,在臺灣淡江大學的一次西洋歌曲演唱會上,剛剛從國外旅行歸來的李雙澤拿著一瓶可口可樂上臺問大家:無論歐洲、美國還是臺灣地區,喝的都是可口可樂,聽的都是洋文歌,請問我們自己的歌在哪裡?然後他在一片驚詫之中,拿起吉他唱起了《補破網》。這就是著名的「淡江事件」,此後,我們的以「唱自己的歌」為理念的民歌運動隨即廣泛展開。
過去四十多年,我覺得民歌運動起到了應起的作用。在那個荒蕪的年代我們更多是在唱西方傳過來的東西,而現在大家把自己要唱什麼歌的發言權握在自己手上,寫的歌曲也都是紮根在這片土地的,可以說遍地是歌,這就是我們當初的想法。
至於臺灣的民歌運動為什麼能夠取得一定的成績,我覺得首先是外部環境的影響,西洋音樂入侵,強烈的失落感促使我們在文化上努力創造一種屬於「自己的東西」;其次是整個文化領域的氛圍,當時文學方面發生了現代詩論戰與鄉土文學論戰,音樂方面則是這場「現代民歌運動」,文學藝術領域紛紛在進行革新,社會上湧動著進步的聲音和思想;並且,一批優秀的音樂人紛紛加入民歌運動,我們那段時間一起湊在一起寫歌、唱歌,是一段非常美好的時光。
在我心裏面,我一直相信歌曲本身是有力量的,這種力量推著我堅持下去。那是個有民謠精神作寄託的年代,到現在我還是覺得每個人都應該扮演像李雙澤的角色,做對民歌有擔當的人。應該繼續創造環境和舞臺,讓後來的人能繼續寫這樣的歌,能夠有所匯聚,把這樣的聲音持續傳達下去。
作者:胡德夫
(編輯發布於:2017-10-20 19:02)
原貼連結地址: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6848295
民歌運動的起始之日在各番討論與辨析中,確定了在1975年的6月6日這一天。應該也就是淡江事件之日。
民歌時代紀念活動的演唱會有幾個比較珍貴而隆重的,現在尚有資源可查:
【民歌二十】唱過一個世紀——民歌二十演唱會(1995)
《民歌嘉年華會:永遠的未央歌》民歌三十演唱會
【民歌四十·再唱一段思想起】演唱會
民歌45光陰的故事【唱自己的歌講唱會】
以上4個活動的全長現場,B站現在均有相應視頻。請喜歡的朋友迅速下載,保存到硬碟之中為好。
最為盛大的民歌紀念演唱會,民歌40:再唱一段思想起。也就在這一天2015年6月6日在臺北小巨蛋隆重舉行。演唱會聚集了50組從民歌時代走來的星光璀璨的豪華陣容。但很多著名的音樂人因種種原因已經永遠的離開了他們熱愛的音樂無法抵達(黃大城、馬兆駿、施碧梧、梁弘志、潘安邦、李泰祥)
關於民歌運動的一些資料匯集,在知乎胡德夫那個回答下的同一條目裡就在列。網上搜民歌時代,也能看到好多相關的連結與訪談的記錄。
對於這些比較遙遠的樂壇作品和相關人物,還有比較輕鬆的了解方式。下面推薦幾個臺灣曾經的音樂類綜藝節目。
《王牌大明星》
吳宗憲負責搞笑、侯佩岑負責可愛、紅十字負責伴奏。
吳宗憲和各路明星關係都不錯,調侃起來妙語多多,而且本身也是創作歌手,對音樂發展各個階段的作品也很熟悉,與嘉賓互動很歡樂。節目開心,歌曲經典。基本上除了羅大佑、李宗盛這種任何節目都沒出現過的人物。臺灣樂壇的歌者絕大部分都在節目中出現過。強烈推薦,如果給分,我給10.000分,如果打星,我打五顆鑽石星。
特別是和民歌時期有關的那幾期嘉賓的,非常棒。趙樹海、葉佳修、王夢麟、潘安邦.等等。
《豬哥會社》
這是閩南語主持天王豬哥亮在跑路重回臺灣後的一檔節目。是了解臺語樂壇最好的綜藝節目了。
豬哥亮前期的歌廳秀搞笑為主,基本全臺語,對閩南語熟悉的朋友倒是可以看一看,不過時代也比較久遠,和現在的娛樂方式上和內容上有比較大的差別了。建議從前幾期開始看。
還有一些其他的例如持續時間很長的張小燕主持的《小燕之夜》,張菲和費玉清兄弟兩個聯手主持的《龍兄虎弟》等等也可以做一了解。以上的節目B站都有,不過還能有多久,不知道。
1977年
風雲人物:鳳飛飛 高凌風
票房歌曲:奔向彩虹 我是一片雲 青色山脈 深秋 小雨打在我身上 大眼睛 姑娘的酒渦 如果
七O年代臺灣文藝電影的最佳推手,當屬瓊瑤女士,她的諸多愛情小說曾被白景瑞,李行,宋存壽..等大導演相繼改拍為電影上映,如「一簾幽夢「,「在水一方「,「浪花「,「碧雲天「....等,都非常地賣座。
熱愛電影的瓊瑤於是心有所動,編而優則制,在夫婿平鑫濤所屬皇冠雜誌的金援下,成立了自己的電影公司 ~ 巨星影業,專拍自己寫的中篇小說,同時她每年固定只拍兩部戲,檔期則是在農曆過年期間以及青年節。
電影歌曲則幾乎交由鳳飛飛包辦演唱,作曲者則是左宏元,他擅長以三拍子華爾滋的旋律,編織瓊瑤如夢如幻似的電影情節,這樣的鐵三角組合,相得益彰了好幾年,「我是一片雲「是最高峰,這張唱片賣座超過十萬張,在當時是刷新記錄的。
同年,劉文正再度與劉家昌合作, 演唱 「小雨打在我身上「, 那時他以法國影星阿蘭德龍的造型, 西裝,帽子,白色圍巾.., 開創個人歌唱生命中最具鮮明的形象。
而舞臺表演更為前衛大膽的歌星高凌風,也推出了他的怪歌系列~ 姑娘的酒渦 ( 笑笑! 笑笑! 姑娘的酒渦 ,笑笑!) 幾乎人人都會來上一段。
這位極富爭議的「青蛙王子「,國語並不標準,歌聲亦不好,鼻音很重,外型更是不及劉文正俊美,卻可躍昇為大牌之林。
憑藉的是領先潮流的舞臺設計, 記點強烈的歌曲,以及無可取代的個人風格。
他一連串的歌曲,如「泡菜「,「野菊花「,「忍耐「....似乎換了別人來唱,都唱不出他的味道!
該年新格唱片舉辦《金韻獎》系列活動 ,由1977年—1980年所舉辦的四屆民歌大賽 ,是真正使得民歌在社會大眾中蔚然成風的關鍵。
1977年第一屆金韻獎青年歌謠大賽最大程度上豐富了民歌的表現形式,並使得更多的年輕人得以參與到流行樂的改造,加之唱片公司推出了一系列民謠合輯,迅速擴大了民歌對社會大眾的影響。
愈演愈烈的民歌創作風,在當時的校園中尤為突出:「草地上三三兩兩的年輕人抱著吉他輕聲彈唱」成為七十年代末臺灣校園中的一個縮影。
<新格唱片>,<海山唱片>, 是促進民歌流行的兩大唱片公司, 金韻獎, 民謠風...等民歌創作比賽。造就許多知名的民歌手 --- 如
包美聖<<看我聽我>>
李建復<<龍的傳人>>
施孝榮<<歸人沙城>>
齊豫<<橄欖樹>>
王海玲<< 忘了我是誰>>
邰肇玫.施碧悟<<如果>>
.
.
.
1978年
風雲人物:池秋美 鄒娟娟
票房歌曲:月朦朧鳥朦朧 處處聞啼鳥 踩在夕陽裡 閃亮的日子 兒女情長 泡菜 池塘邊 風告訴我 捉泥鰍
唱怪歌的男歌手有高凌風,女歌手呢? 當時也有幾個動感歌手 如少數走性感路線的楊美蓮, 月亮歌后李佩菁,還有就是鄒娟娟。
鄒娟娟初出道時是走如江蕾一般的抒情路線, 後來才改走怪歌路線,唱起了如「池塘邊「,「漁村風光「,「萬能的手「,「小小禮物「...等這一類的歌,這也才樹立起個人的style, 她唱的這些歌,乍聽之下與高凌風的怪歌是否很像,原來都是同出一人之手, 是嶽勳,周燕蘭二人搭檔的作品,難怪氣味如此相同,
雖然這些歌是「不太正常「, 然而今日再聽,似乎也不會顯得太落伍,是否還蠻有時代感的呢?
當時有一部八點檔的連續劇「烽火兒女情「上檔, 為宣傳新劇及主題曲, 便舉辦了一項「猜猜誰是主題曲演唱人「的活動。
那時有三位演唱者同時演唱該曲讓觀眾投票猜謎,當她們唱出第一句「送你一朵鮮花...「時,其實答案當然是立見分曉,無需思考,然這活動不失為一種造勢宣傳的手法,主唱人池秋美也因此打響了知名度..
致力於民謠的許常惠組織「臺灣全省民眾音樂調查隊「,環島採集民謠。
楊祖珺於榮星花園舉行「青草地演唱會「,為廣慈博愛院發起雛妓募款,此為臺灣首度大型露天演唱會 。
雲門舞集嘉義首演,民謠歌手陳達並為其錄製<思想起>顯示當時鄉土意識對文化藝術界的影響甚鉅。
中廣陶曉清主持的<熱門音樂>節目,開始有專屬國語歌曲的月排行榜及年終排行榜,聽眾票選活動,第一年的冠軍為<好了歌>數位錄音唱片問世金鼎獎頒發唱片類獎項。(民歌45的講唱會,陶女士是主要的講述者)
1979年
風雲人物: 江玲 沈雁 禹黎朔 包美盛 李建復 王夢麟 黃大城 邰肇玫 銀霞
票房歌曲: 小城故事 一顆紅豆 雁兒在林梢 踏浪 我心屬於你 人在黃昏裡 蘭花草 雨中即景 阿美阿美 榕樹下
當一般唱片業者並未意識到民歌已日漸成為一種音樂發展方向時,新格可說是首家通過商業方式包裝、發行、宣傳民歌的唱片公司。
對於每一屆金韻獎大賽湧現出的新人新作,新格在製作人姚厚笙、黃克隆的極力倡導下,均以《金韻獎紀念專輯》的名義推出合輯,為民歌運動起到了無可替代的推動作用。
在新格的陣營中,齊豫與李健復的名字也許是最令人回味的。齊豫78年自金韻獎大賽湧現後,立即被新格招至旗下。1979年,她推出了個人的首張專輯《橄欖樹》。與當時的民歌作品相比,齊豫得天獨厚的嗓音,以及她獨特的詮釋 方式,均表現出與市場流行截然不同的藝術氣息。
而專輯的製作人李泰祥亦是流行樂壇上的「獨樹異幟」,由他所創作的作品既屬古典亦屬流行,力求做到二者之間的和諧。
他與齊豫的合作,在民歌時代創造出一種截然不同的曲風。專輯中的「歡顏」 「橄欖樹」被選定為電影《歡顏》的主題曲,專輯隨著電影《歡顏》 的上映而成為當時樂壇關注的焦點,被譽為民歌時代的無以論比的經典代表作品。
1979年底,由於中美建交,加之中國恢復了聯合國的合法席位,使得臺灣「政府」急切地尋找一種方式來安撫社會上一片緊張的氣氛。
79年底,當時著名的詞曲作者候德健伏案急書創作出了「龍的傳人」這首歌曲,當他在演唱會上首次發表這首作品時就受到了樂迷和官方極大的重視。所以,這張專輯自「降生」那一刻起就被鍍造了一個政治的光環,從而形成了由官方一手操辦的流行風潮。
一時,各大傳媒爭相播放,甚至 「中影」都拿它做電影主題曲,可謂紅得一塌糊塗。但不久後,隨著歌曲作者侯德健的「叛逃」,作品旋即被通牒為禁歌。夕日縈繞在人們耳際的旋律嘎然而止,著實有些尷尬。
除了新格外,歌林公司也集合了旗下的眾多大牌歌星,推出淨化的愛國歌曲合集,以鼓舞士氣,如「桃花舞春風「,「四海都有中國人「,「誰都不能欺侮他「, 「巨航「...知名好歌,都是出自該合集中,當時外在的變局似乎反而促成國人的空前團結, 民心激昂達到最高點。
海山唱片在民歌運動中的作用雖然遠不如新格強大,但它在那個時代中也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海山派最為重要的人物就是由他們一手捧紅的女歌手蔡琴。
早在專輯《出塞曲》推出前,她的作品 「恰似你的溫柔」就早已在樂壇上深植人心。《出塞曲》中,一曲由劉家昌創作的「庭院深深,更是給人們留下了極深的印象,在音樂上廣受好評,充分確立了她在流行樂壇上的重要地位。
海山派的另一位重要人物是在民歌時代極為著名的創作型歌手葉佳修,由他詞、曲、主唱的首張專輯《葉佳修》,在民歌時代首開了流行樂壇全能派歌手的先河。
作品中,他以往所標榜的「鄉村風格」得到了淋漓盡致的發揮。「赤足走在田埂上」、「思念總在分手後」、 「鄉間的小路」等作品均在歌迷中廣為傳唱。
此外,海山所推出的合輯《民謠風》也在當時具有著強烈的影響力。
在民歌運動搞得如火如荼之時,一些老歌手也紛紛推出了各自的作品。這其中最為走紅的要算是鳳飛飛的一曲「雁兒在林梢」,「沒有泥土那有花」,以及鄧麗君推出的「小城故事』。
該年的年中與年底,歌林唱片分別推出了唱片界的新人,正是「第一代「走偶像路線的玉女歌手 ~ 江玲與沈雁,她們的脫穎而出同樣都是由於加入華視歌唱訓練班及拍攝廣告而被唱片公司發掘,兩人同樣具有清麗亮眼的外型,歌聲乾淨甜美,於是分別以「我心屬於你「,「踏浪「打開知名度
同為影歌雙棲的二人也拍攝了許多文藝電影,在當時所唱的歌曲,配合年輕學生的氣質與正熱門的民歌風,他們的歌曲也被視同民歌一般被傳頌! 受歡迎程度也不亞於鳳飛飛,鄧麗君。
十二月份高雄爆發美麗島事件
1980年
風雲人物:鮑正芳 銀霞 江玲 黃仲崑 民歌手(蔡琴 王夢麟 鄭怡 王新蓮 楊耀東..)
票房歌曲: 原鄉人 金盞花 天涼好個秋 你那好冷的小手 我的小妹 在這裡 你說過 美麗與哀愁 歸人沙城 秋蟬 恰似你的溫柔 中華民國頌 出塞曲
1980年,李健復在新格旗下所推出的首張專輯《龍的傳人》,把新格的發展推向了一個頂峰。
包美聖《包美聖之歌》、《樵歌》,楊耀東《季節雨》,王海玲《偈》,王夢麟《獻給父親》等作品,均是民歌運動中極為重要的專輯作品。
除此以外,施孝榮、鄭怡、馬宜中、王新蓮、木吉它合唱團等地均出現在新格的合輯中,新格也當之無愧地在當時領導著民歌前行的方向。
然金韻獎由於終究是唱片的工業,商業是必要且必須走進的無底洞,為了唱片業能有生存的空間,後期的創作失去當初提倡的民歌精神,變得不自然. 彷佛為了創作而創作,有強說愁的感覺,失去原味,因而民歌開始走下坡.直至被時間的洪流所淹沒。
1981年
風雲人物:沈雁 揚帆 曹西平 包偉銘 費翔 黃鶯鶯 鄧妙華
票房歌曲: 一串心 不一樣 假如我是真的 牽引 呢喃 好好愛我 朋友歌
1981年,倫敦《歐洲金融雜誌》報導:八年來,臺灣在全世界八十五個國家和地區中,經濟成就名列第一。經濟的騰飛,加之樂壇在短短數年間極度地膨脹,加大了臺灣國語樂壇競爭機制和商業運作的發展。
現代民歌自1974年由楊弦等人提出,在經歷了七年的發展後,日趨成熟的同時,也不難發覺它所面臨的困境。單一的音樂路線,無疑在此時為民歌敲響了警鐘。對於新一代的民歌繼承者而言,他們更希望通過自身的嘗試來扭轉這一現狀。
在這一行列中最為令人 難忘的就是由李壽全、蘇來、靳鐵章、許乃勝、蔡琴、李健復所組建的「天水樂集」工作室
「天水樂集」在臺灣樂壇上首開了音樂工作室的先河。
六位民歌風潮中的佼佼者,均在工作室中扮演了極為重要的角色:李壽全擔任工作室作品的企劃及執行製作人,蘇來、許乃勝、靳鐵章則負責詞曲的創作;而蔡琴、李健復則用各自的聲音來充分表現工作室集體創作的作品。
此外,陳揚、陳志遠兩位編 曲家也應邀為「天水樂集」的作品編曲,更使得世人對於工作室的作品另眼看待。
儘管事實上「天水樂集」僅推出了兩張作品(李健復《柴拉可汗》;李健復、蔡琴《一千個春天》)即宣布解散,但這兩張作品卻可堪稱是民歌時代末期力挽狂瀾的經典之作。
其中以李健復的《柴拉可汗》最為突出。該作品統一的音樂風格已充分具備了「概念性專輯」的雛形。作品的音樂在民歌的基礎上,融入了強烈的中國曲風。
「武松打虎」、「柴拉可汗組曲」等作品,在電子合成器尚未普及之時,以中國的傳統樂器為聽者提供了廣大的想像空間。但在當時,整個樂壇的氣候並不適宜這樣的組合生存。
1982年,「天水樂集」宣布解散,此舉令當年的許多樂迷感到十分惋惜。但以現在的眼光來看,即使當年他們繼續維持下去,也終究無法改變整個國語流行音樂前進的方向。
民歌唱到1981年,其前進的執著已遠沒有前幾年來得迅猛了,但卻依舊有很多民歌的新人新作在樂壇走紅。
金韻獎合輯中以一曲「歸人沙城」而走紅的施孝榮,81年推出了首張專輯《施孝榮》(收錄俠客..等歌)。在臺灣土生土長的他,在「拜訪春天」等作品中進行了山地音樂節奏的嘗試,顯現出作品獨特的風格。
專輯中另一首由許乃勝作詞,蘇來譜曲的作品「中華之愛」在當年可謂好評如潮,年底一舉奪得了金鼎獎最佳作詞、作曲及演唱三項大獎。
81年,楊芳儀、許曉菁共同推出的 《聽泉》專輯,則在民歌的後期首開了女聲二重唱的先河。
這種二重唱的表現形式在當時的樂壇相對少見,因而格外引人注目,並直接影響著八十年代的「百合二重唱」、「南方二重唱」等女聲重唱組合的發展。
同年,《變色的長城》,使得費玉清的名字在樂壇上轟動一時,在那個兩岸尚未交流的年代,「變色的長城」代表了當時人們的一種心聲。正如「龍的傳人」一樣,作品有著一種帶有鮮明的「民意」。因而深受臺灣民眾的喜愛。
此外專輯中像「船歌」 這類小調式的作品,則更為貼切地表現出費玉清聲音的特質,同時這一宗旨也貫穿了他以後的作品。
自民謠進入校園那一刻起,就無形中附加了一種幻想與憧憬於其中。面對時代飛速前行的腳步,民歌的發展已遠離了與現實生活的距離。
歌迷更需要的是一種可以貼切反映當代人生活的音樂作品。
與此同時,段鍾潭與段鍾沂以原滾石雜誌為基礎,開辦了臺灣滾石唱片公司(1980年1月28日)代表新生代唱片業者的滾石以一系列極具現代流行意識的專輯作品,預示著一個即將來臨的新音樂時代。
民歌時代極具影響力的歌手張艾嘉在轉投滾石旗下後,由當時初出茅廬的羅大佑擔任製作人,推出了《童年》專輯。
雖然專輯中大部分作品依舊沿襲了民歌的曲式,但像「大家一起來」、「小天使」、「春望」等作品均以極富現代韻味的編曲、錄音手法,給人以完全耳目一新的感覺。
此外滾石推出的陶大偉、孫越《朋友歌》專輯,雖然從表現上看是一張「玩票」形式的作品,但在音樂中他們卻大膽地吸取了甲殼蟲的曲風,並唱出了「洋菸不比長壽,清茶勝過酒」(註:「長壽」 為臺灣生產的一種香菸)這一對現代社會生活的反思話題。
這些作品無疑與民歌憧憬式的表達有著明顯的區別。為國語音樂的發展拓寬了視野。
一九八一年,臺語音樂界經歷了有史以來最大的一次震動。
四月十一日,臺語樂壇極富傳奇色彩的歌手陳達因車禍不治身亡。一個拯救文化流失的「陳達時代」就此宣告結束。但陳達卻無可否認地影響到了八十年代以後臺語音樂在意識形態方面的發展。
「民風樂府「成立
PolyGram臺灣辦事處成立,是當時在臺灣唯一設辦事處的國際唱片公司
大陸掀起鄧麗君的風潮
譚健常,小軒這一對夫妻檔的創作人,由新加坡發跡,隨著臺灣東尼機構的成立,為該唱片公司歌手創作了一系列好歌。
如劉文正復出的「三月裡的小雨「, 黃鶯鶯的「呢喃「,新加坡歌手鄧妙華的「牽引「, 新人費翔的「流連「,老將費玉青的「變色的長城「 ....等。
他們西洋式的和弦曲風,在當時可謂無往不利,成為最Hit的新銳創作人,與民歌末期的馬兆駿,洪光達共執一片天!
瓊瑤電影在盛極的數年後,終因劇情的老套,走到了窮途末路,少了林青霞,秦漢的黃金組合,新人呂琇菱僅於「聚散兩依依「一片中有好的表現,可惜歌曲並不流行!
取代文藝電影的是社會寫實片的盛行,陸小芬,陸一蟬,陸儀鳳,甚或藍毓莉,楊惠姍等性感女星領銜的女王蜂復仇系列的電影,成為娛樂新歡,唯有新興的學生的電影或朱延平的許不了電影偶爾穿梭嚐鮮。
而當時歌壇上也新興了許多走動感路線的青春男星,陽帆,包偉銘,曹西平,楊耀東,費翔都是在這一年出版首張專輯!
推文中提及的部分歌曲收錄的歌單:
臺灣樂壇之②民歌運動 (1977-1981)
QQ音樂歌單:
民謠風
網易雲音樂歌單:
永遠的未央歌-金韻獎(一至十)
接下來臺灣樂壇進入更加現代化和精細化的流行歌曲時期,大量現在依然廣為傳唱的作品將依次產出,個個耳熟能詳的歌手陸續登場,一個擁有眾多經典的時代即將拉開帷幕。
文中資料來源網絡,非常感謝!向編撰相關文字的您致敬!如有使用不當之處,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