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樂壇發展史——天王盛行、教父輩出的華語樂章

2021-01-12 好歌獻給你

華語樂壇由臺灣、內地及香港歌壇三足鼎立形成掎角之勢,由外圍東南亞的華語圈作為補充,從早期的藩鎮割據,到中期的互通有無,再到當下的緊密聯繫,越來越趨於一個有機的整體形態。

但不可否認的是,臺灣樂壇在整個華語音樂流行體系中,始終處於執牛耳的領軍位置。從鄧麗君,到羅大佑,再到周杰倫,不論深度廣度、音樂屬性、兼且豐富程度,臺灣樂壇始終引領著華語音樂勢力的潮流與走向。

樂壇草創——大師筆下的浮雲遊子

60年代以降,臺灣流行樂壇從一片廢墟中建立起來。這有賴於創作四大家左宏元、劉家昌、駱明道和翁清溪,及詞壇宗匠莊奴等臺灣早期創作人的攜手努力,奠定臺灣樂壇的基石。

臺灣本土創作的起步,帶動一批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歌手登上舞臺,姚蘇蓉、鄧麗君、鳳飛飛、甄妮、尤雅,都是那個時代的佼佼者。瓊瑤阿姨筆下的風花雪月搬上銀幕,配唱歌曲的影響力也不可小覷。

六七十年代的臺灣樂壇,雖然有了自主創作的能力,但題材大多困囿於浮雲遊子、燈紅酒綠的風氣,再加上外來西洋歌曲的衝擊。風雲際會間,華語樂壇第一筆濃墨重彩的自我革新——民歌運動應運而生。

淡江事件——打響民歌運動的第一槍

1976年,在臺灣淡江大學舉辦的「西洋民謠演唱會」上,一位名叫李雙澤的青年在臺上摔掉手中的可樂瓶,大聲質問「我們到底有沒有自己的歌」,此舉引發臺灣青年的廣泛討論,並且帶動年輕人投入到創作中,開始寫自己的歌。

「淡江事件」拉開了民歌運動的帷幕,李雙澤與他的好友胡德夫、楊弦身為民歌先驅,起到垂範作用,被稱為「民歌之父」。

此後,三君子中的李雙澤身故,楊弦遠走美國,留下胡德夫奮戰至今,他們是為整個華語樂壇開荒拓土、奠定基石的精神導師。

新格與海山——民歌時代的兩大陣營

70年代末,在一片人文情懷的氛圍中,唱片公司嗅到民歌深受年輕群體青睞的商機,將其引入臺灣樂壇競爭機制和商業運作模式。

第一個吃螃蟹的是新格唱片和其舉辦的「金韻獎」,年輕的歌手和音樂人得以參與到流行音樂的改造中,海山唱片的「民謠風」緊隨其後,這是推動臺灣民歌走向樂壇商業舞臺的兩大旗艦唱片和賽事。

新格唱片羅致到李泰祥、李建復、侯德健等一班優秀的創作人,代表歌手有齊豫、鄭怡,推出了振聾發聵的《橄欖樹》和《龍的傳人》;海山唱片則祭出梁弘志、葉佳修等創作者,蔡琴和潘安邦演唱的《恰似你的溫柔》《外婆的澎湖灣》來抗衡新格。

天水樂集——音樂人的集體反抗

進入80年代,臺灣經濟騰飛的大環境下,民歌的商業發展逐漸與現實脫節。唱片公司的剝削,嚴重阻礙了音樂人的創作和生存空間。

在此背景下,音樂製作人李壽全召集海山和新格兩大唱片的民歌宿將靳鐵章、蘇來、許乃勝、蔡琴、以及李建復等人,成立了替音樂人爭取版稅權益,替創作爭取自由空間的「天水樂集」音樂工作室。

「天水樂集」被稱為民歌末期最輝煌的一次壯舉,這是臺灣真正意義上的第一個製作公司,也是完全沒有資本的製作公司,全憑一腔熱血和理想,以及一顆對音樂的赤誠之心。

「天水樂集」出過兩張唱片,其一是李建復的《柴拉可汗》,其二是李建復與蔡琴的《一千個春天》,這兩張唱片雖然稱不上暢銷,但卻同時躋身臺灣百佳唱片榜,並被稱作是民歌末期力挽狂瀾的經典之作。

黑色狂潮——羅大佑和蘇芮掀起的樂壇風暴

羅大佑是深受民歌運動影響的創作人,蘇芮是翻唱西洋音樂起家的歌手。80年代初期,這對狂飆突進的鏗鏘二人組,在臺灣樂壇上掀起了一場影響深遠的黑色風暴。

向來以墨鏡示人的羅大佑,在醫學院畢業之後,走了一條與魯迅相仿的路,魯迅先生棄醫從文以筆為刀,羅大佑則是用音樂武裝自己的「鬥士」。《之乎者也》《未來的主人翁》兩張唱片的橫空出世,在當年有如投向樂壇的核彈,天翻地覆。

他以現代文明對傳統文化的衝擊為題材,大膽開創批判寫實作品之先河,字裡行間流露出對社會的責任感、深刻的洞察力和終極的人文關懷,迄今無人能出其右。

臺灣百佳專輯排行榜上,羅大佑的《之乎者也》位列第一,蘇芮的《搭錯車電影原聲大碟》緊隨其後排名第二。不僅開創了華語電影原聲專輯的先河,更讓蘇芮成為華語流行音樂史上的一面時代旗幟。

這張融合了李壽全、候德健、羅大佑、梁弘志等創作巨匠心血的專輯,把蘇芮推向人文女唱將的位置,成為臺灣樂壇青春校園的民歌時代與都市男女抒情時期的分水嶺。

滾石與飛碟——推動歌壇邁向巔峰的本土旗艦

羅大佑和蘇芮在歌壇捲起的黑色風暴,使之成為人文鬥士的同時,還帶動了滾石與飛碟兩家本土唱片公司的崛起。

1980年,段氏兄弟創立滾石唱片,吳楚楚從滾石跳槽之後,自立門戶創立飛碟唱片。兩家新崛起的本土唱片公司:滾石和飛碟,分別通過發行羅大佑和蘇芮的唱片,攫取到各自的第一桶金。

滾石和飛碟作為八九十年代華語世界最具標誌性的兩大本土音樂廠牌,這對歡喜冤家相愛相殺,攜手並進良性發展,逐步邁向巔峰的同時,也促成了臺灣歌壇絢爛發展的新篇章。

簡單羅列兩大陣營的代表歌手

滾石群星

齊豫、張艾嘉、羅大佑、李宗盛、黃乙玲、娃娃、李麗芬、潘越雲、張震嶽、任賢齊、無印良品、梁靜茹、劉若英、陳昇、金城武、成龍、蘇慧倫、周華健、趙傳、杜德偉、黃品源、莫文蔚、張洪量、五月天。。。

飛碟群星

王傑、小虎隊、蔡琴、費玉清、鍾鎮濤、方維珍、林志穎、郭富城、劉德華、張雨生、蘇芮、黃鶯鶯、葉歡、蔡幸娟、姜育恆、伊能靜、鄭智化、葉倩文、林子祥、呂方、溫兆倫、張衛健、東方快車。。。

滾石以人文風著稱,飛碟擅長炮製偶像。除了這兩大山頭之外,其他有影響力唱片品牌還包括:上華、福茂、點將、可登、藍白等等,不再贅述。

明天會更好——群星公益的嘗試與無奈

1985年,為了「呼應世界和平,紀念臺灣光復」,臺灣樂壇模仿麥可傑克遜創作的群星聯唱義演歌曲《We Are The World》,推出華語樂壇最著名的世紀大合唱《明天會更好》。

這首歌由張艾嘉作為聯絡人,邀請羅大佑創作詞曲,陳志遠編曲、李壽全擔任製作人。羅大佑創作完成之後,團隊一致認為批判風的基調太過灰暗,於是一群人把它改成了我們現在聽到的版本。

《明天會更好》集結眾多臺灣巨星成為空前創舉,再加上特殊的公益性和其朗朗上口的旋律,旋即傳遍整個華人世界。並且引發香港和內地群星公益合唱的跟風之作《地球大合唱》《讓世界充滿愛》。

但是這首歌卻讓羅大佑很受傷,他認為定版後的歌詞背離了他的創作初衷。更讓他無法接受的是,這首歌被國民黨用作大選口號和主題曲,「遭到政治利用」,傷心之下的羅大佑告別臺灣歌壇,孤身遠遁美國,直到兩年後臺灣解禁才回歸歌壇。

臺版天皇巨星到四大天王的過渡

說起「天皇巨星」和「四大天王」,很容易讓人聯想到香港歌壇的產物,80年代香港「三王一後」的譚張梅陳,時人冠以四大天皇的名號,90年代推出的劉張黎郭四大天王叱吒華語世界,殊不知,「天皇」和「天王」並非香港歌壇獨有。

流行歌壇上「男學劉文正,女唱鄧麗君」,肇始於兩人。在整個80年代成為樂壇公認的天皇巨星,較之香港的四大天皇,劉文正和鄧麗君的影響力不僅覆蓋整個大中華區,並且席捲東南亞及世界各地的華人角落。

有華人的地方就有鄧麗君的歌聲,劉文正則是校園歌曲的代言人,他們是大陸第一代歌手紛紛效仿的對象,是當之無愧的時代「弄潮兒」。

80年代後期,鄧麗君和劉文正都不同程度的退出演藝事業,臺灣歌壇迎來一段齊秦與王傑雙雄並峙的局面。

齊秦原本是唱民歌出身的歌手,憑藉《狼》《大約在冬季》《外面的世界》奠定樂壇一哥地位,龍虎武師出身的王傑,通過《一場遊戲一場夢》《忘了你忘了我》《是否我真的一無所有》迅速上位。

「狼」齊秦和「浪子」王傑,成為八九十年代交替之際,臺灣流行樂壇的兩面鮮明旗幟。再加上大器晚成的童安格,以及「廣告天王」出身的周華健,組成臺版「四大天王」,對抗香港歌壇的「入侵」。

唱片工業化——繁榮與落寞的複雜交織

民歌時代出道的李宗盛,八十年代末成為掌舵滾石的金牌製作人。1989年,李宗盛為陳淑樺推出《跟你說聽你說》,通過傾吐都市女性心路歷程的《夢醒時分》等作品,陳淑樺樹立了女性代言人的形象,李宗盛也晉升為百萬製作人。

《跟你說聽你說》臺灣唱片史上首張銷量破百萬的專輯,如今早已不是唱片時代,我們也很難體會這個百萬的數字,究竟代表著什麼樣的輝煌成績,但就是這張專輯,把臺灣唱片業推進到工業時代。

「百萬製作人」李宗盛之於臺灣歌壇的推動作用不言而喻,他對歌手和專輯的製作理念與包裝手法,時至今日仍然影響著整個華語歌壇。

唱片工業化對於90年代臺灣歌壇進入空前的繁盛期,無疑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但在利益為導向的潮流衝擊下,藝術流行曲讓位給熱門金曲,追逐藝術的精英越來越難浮出水面。

這也造成了整個90年代的臺灣樂壇,在流行和商業的道路上越走越遠,但實驗性和藝術性卻遠不及過去的80年代豐富。高度繁榮的商業化和極度貧乏的藝術性中,臺灣歌壇走到了千禧年。

任賢齊《心太軟》爆售2600萬張,他幸運的成為千禧年之前臺灣最後一位天王級巨星,他也是臺灣實體唱片最後一張破百萬的歌手,此後,唱片產業陷入前所未有的大蕭條時期。

周杰倫和他領銜的「後四大天王」時代

千禧年之後,樂壇形勢哀鴻遍野,華語唱片工業步入寒冬舉步維艱。不過,相對於內地和香港而言,臺灣歌壇的日子還要寬裕一些,畢竟瘦死的駱駝比馬大。

「男有周杰倫,女有孫燕姿」,被媒體稱為「周杰倫現象」、「孫燕姿現象」,僅在2002年,他們兩人的專輯銷量,就佔了臺灣整個業界40%的市場份額。

民歌運動以來,臺灣歌壇大致以10年一茬的速度更新迭代。千禧年迄今,臺灣歌壇的話語權仍然掌握在周杰倫與他領銜的「新四大天王」手中。

「R&B」與「中國風」並非周杰倫的獨創,但周杰倫把R&B提升到主流高度,並且讓中國風遍地開花。周杰倫開創了屬於他自己的時代。

陶喆和王力宏算是周杰倫的前輩,一個是「R&B教父」,一個是優質創作偶像,再加上後來崛起的全方位創作型男林俊傑,搭建起臺灣中生代「四大天王」的陣營,他們仍是當下華語歌壇的最中堅力量。

相關焦點

  • 華語樂壇「第一教父」,扔一首不滿意的作品,都能成就過億天王
    華語樂壇「第一教父」,扔一首不滿意的作品,都能成就過億天王。如今的華語樂壇真是越來越衰落了,曾經能和演藝明星平起平坐的歌星,已經被前者給甩開了。原來,這些歌迷發現,當年經典的港臺歌曲,其實很多都翻唱日本樂壇的,為什麼小時候就沒有注意過這一點呢,看來華語樂壇曾經的輝煌,有一部分是日本歌壇的功勞。當然,雖然這一點讓人不免有些遺憾,但華語樂壇還有自己真正的實力派人物的,比如來自臺灣的兩大音樂教父李宗盛和羅大佑。
  • 華語樂壇R&B教父——陶喆
    周杰倫曾在上海開演唱會時對坐在臺下的R&B教父陶喆說:「在我剛出道的時候,其實受你的影響很深,因為我覺得R&B唱得最好的就是陶喆。」很多年輕人或許對這個名字已經全無印象,但在整個華語樂壇被R&B震蕩洗禮的二十多年裡,陶喆的名字應該在這場浪潮中佔據頭籌。如果有時光機倒回15年前的臺灣,有人問當時的樂壇教父羅大佑和超級新天王周杰倫最欣賞的音樂人是誰。
  • 羅大佑憑什麼是整個華語樂壇的「教父」
    在為數不多的幾個「教父」中,李宗盛常常被冠以情歌的前綴,崔健同樣在「教父」之前,離不開搖滾這個相伴始終的標籤,而陶喆則因為推廣R&B音樂有功,被稱為華語R&B「教父」。這其中,唯有羅大佑的「教父」稱謂是最純粹的,他就是華語樂壇「教父」,沒有任何的前綴和補充說明。
  • 5位華語樂壇「教父」,寶島臺灣就有三位
    在娛樂圈中,配得上」音樂教父「這個稱號的人並不多,因為需要能寫能唱,而且作品還得經久不衰,深深印入人的心裡。在華語樂壇中,能配得上這個稱謂的,大陸有一位,香港有一位,而在祖國寶島臺灣,卻足足有三位。崔健,1961年8月2日生於北京。
  • 劃時代的1979年:華語樂壇最大轉折,揭開黃金時代序幕
    分享經典音樂,筆耕原創評論喜歡音樂的你,加個關注吧縱觀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華語樂壇,真可謂百家爭鳴、百花齊放。兩岸三地的歌壇,都呈現出空前的繁榮盛世。曾經的華語歌壇香港前有四大天皇(譚張梅陳)稱霸歌壇,後有四大天王(張劉黎郭)風頭無倆。
  • 華語樂壇當之無愧的十大天王巨星
    華語樂壇上流行這一句話,叫做「杰倫之後再無天王」。意思是說,自周杰倫之後,華語樂壇再也沒有出現過能稱之為天王的歌手了。目前活躍在樂壇一線的林俊傑、張杰、薛之謙等雖然唱功好人氣旺,但稱他們為天王,他們似乎還沒有到達那個級別。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梳理一下,華語樂壇上毋庸置疑無可厚非的十大天王級歌手。他們的存在,曾讓華語樂壇的江山更加如此多嬌。
  • 華語樂壇4位創作型天才歌手,一位是音樂鬼才,一位是音樂教父!
    華語樂壇從來都不缺乏創作天才,早在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香港和臺灣樂壇就誕生了不少創作型歌手,也許是由於時代的局限和受市場的影響,那個年代的創作型歌手並不是都很吃香。到如今,詞曲的創作者越來越受到重視,創作型歌手開始大量湧現,形成一種百花爭鳴的景象。我們來看看華語樂壇4位創作天才歌手有哪些?
  • 華語樂壇
    龔秋霞、姚莉、白光、吳鶯音、張露等上海海派時代曲音樂人,因戰亂南遷至香港發展,香港開始成為時代曲的接續發展中心,後因邵氏、電懋影業競爭,歌舞片盛行,幕後代唱演歌雙棲成為常態,代表者為葛蘭、葉楓、凌波、潘秀瓊等人。1949年後,由於國民政府同帶不少社會精英遷往臺灣,臺北成為華語流行音樂的新中心。
  • 華語教父的座次之爭,李宗盛細微動作,暴露了他的大哥
    分享經典歌曲,追溯音樂往事歡迎關注『好歌獻給你』李宗盛和羅大佑,都是臺灣歌壇、乃至整個華語樂壇的豐碑級教父。八九十年代的黃金盛世中,兩人同為流行樂界的中流砥柱,還都是滾石唱片的肱骨之臣。即便是上了年紀,兩位音樂頑童也拿出不服老的狀態,拉著周華健和張震嶽,組成華語第一殿堂級天團——縱貫線。
  • 細說華語樂壇各時代的「四大天王」,大陸四大天王竟然是他們
    說到"四大天王",大家首先想到的是香港的"四大天王",他們的歌在當年風靡大街小巷。可以說四大天王的時代開啟了華語樂壇崛起的號角。從此華語歌曲開始風靡亞洲走向世界。不可否認的是,香港的"四大天王"他們是華語樂壇最火,最有名的四大天王。歌神張學友、不老劉德華、舞王郭富城、影帝黎明。
  • 這個華語殿堂級樂隊中有兩位教父和一位天王,組建一年就分道揚鑣
    華語樂壇成立至今英才輩出,誕生過數不清的天王、天后,更是有著幾代歌神,但提到在華語流行樂壇當中取得過登峰造極的成就的教父卻鳳毛麟角,能堪當這個名號的人屈指可數。雖然現在的樂壇動不動就把某某某尊稱為教父,但被華語流行樂壇公認的教父目前只有羅大佑和李宗盛,這兩位先後共同締造了上個世紀華語流行樂壇的黃金時代。隨著2000年的到來,華語流行樂壇逐漸進入衰退期,羅大佑和李宗盛這兩位音樂教父也日漸淡出歌壇,不再活躍在公眾的視聽世界裡。
  • 90年代的華語樂壇,有多輝煌?1992年四大天王正式封王
    說到四大天王,說誰該是最受歡迎男歌手獎時的時候,結果大家都知道,反正都是四大天王中的一位。性子急的鄭裕玲就馬上說:不如這樣吧,我們現在先請四大天王上臺來再說。只見臺下的劉德華、張學友、黎明、郭富城四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大家都很禮貌地相讓。張學友第一個站起來,四人不約而同地背著手一起上臺接受大家的歡呼。
  • 華語樂壇流行音樂教父李宗盛大哥
    來源於網絡李宗盛,1958年7月19日出生於中國臺北北投,臺灣男歌手、詞曲作家、音樂製作人。畢業於明新科技大學。有「華語流行音樂教父」和「百萬製作人」之稱。被譽為「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東亞及東南亞最重要的音樂製作人」。與華語樂壇諸多的明星有合作,例如梁靜茹、張信哲、莫文蔚、劉若英等,為其填寫的歌詞也被稱之為經典之作。
  • 八九十年代華語樂壇真正的教父:臺灣的羅大佑,大陸的崔健!
    和鄧麗君一樣,臺灣還有一位重量級的創作型歌手也開始風靡內地,他就是羅大佑,尤其是一首《童年》,是代表所有70後、80後、90後童年的歌曲。1982年,羅大佑發行了第一張專輯《之乎者也》,打破當時流行的民歌曲風 ,帶領臺灣流行音樂走向毫無前例的批判與省思風潮不止民謠風格的音樂。
  • 滾石唱片:經歷輝煌,熬過創傷,仍是支撐華語樂壇的希望
    在華語流行樂壇傳承百年的歷史長河中,曾湧現出諸多的教父宗師、天王天后與實力唱將,共同締造出歌壇的輝煌盛世。但我們往往忽略了一支重要的力量,那就是歌手們背後的唱片廠牌。有識者會有「華語流行看臺灣的共識」,臺灣歌壇在整個華語音樂流行體系中,始終處於執牛耳的領軍位置,是行業標杆與旗艦的存在。臺灣歌壇的繁盛,本土唱片公司扮演的角色可謂居功至偉。
  • 周杰倫、林俊傑、王力宏、陳奕迅,誰才是華語樂壇的天王之首?
    新四大天王在那個天王輩出的年代,他們靠著驚人的創作才華和富有感染力的音樂作品紅遍大江南北。一直到今天,華語樂壇也很難有人能超越他們的成就。《不能說的秘密》 劇照周董作為影響華語樂壇很深的音樂人。他把中國文化和西洋音樂相結合,將R&B進行過了中國 化,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創作人在華語樂壇的地位。
  • 記憶香港:樂壇發展史——昔日萬丈光芒,僅剩一塊遮羞布
    華語樂壇由臺灣、內地及香港歌壇三足鼎立形成掎角之勢,由外圍東南亞的華語圈作為補充,從早期的藩鎮割據,到中期的互通有無,再到當下的緊密聯繫,越來越趨於一個有機的整體形態。香港歌壇在整個華語流行音樂體系中,作為僅次於臺灣樂壇的重要一脈,曾經的輝煌、今昔的落寞,同樣值得我們記取。
  • 發現·音樂 | 香港樂壇發展史——昔日萬丈光芒,僅剩一塊遮羞布
    華語樂壇由臺灣、內地及香港歌壇三足鼎立形成掎角之勢,由外圍東南亞的華語圈作為補充,從早期的藩鎮割據,到中期的互通有無,再到當下的緊密聯繫,越來越趨於一個有機的整體形態。香港歌壇在整個華語流行音樂體系中,作為僅次於臺灣樂壇的重要一脈,曾經的輝煌、今昔的落寞,同樣值得我們記取。上個世紀50年代起,各個行業的大批落難人才聚攏到香港,這個彈丸之地倚靠便捷的地緣優勢和兼容並蓄的開放政策,穩據天時地利人和的因素,憑藉碼頭經濟和金融支撐迅速崛起,位列「亞洲四小龍」。
  • 縱橫樂壇幾十年被稱為現場之王,但他卻是最被低估的搖滾教父
    在很多人心中,伍佰是一個德藝雙馨的華語頂級音樂人,不斷探索的浪漫叛逆藝術家。他在臺灣成立了一個著名的樂隊27年,成員都不曾更替,開闢了臺灣搖滾樂團的舞臺,更用作品和舞臺激勵了一代人。他的樂隊成立幾十年長久屹立不倒的,華語樂壇近年列也是為數不多。
  • 臺灣流行樂壇教父,羅大佑十大經典歌曲盤點
    舉報   昨天小編更新了《周董經典實在太多,繼續更新周杰倫十大經典歌曲(二)》,今天小編為大家更新《臺灣流行樂壇教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