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語樂壇由臺灣、內地及香港歌壇三足鼎立形成掎角之勢,由外圍東南亞的華語圈作為補充,從早期的藩鎮割據,到中期的互通有無,再到當下的緊密聯繫,越來越趨於一個有機的整體形態。
香港歌壇在整個華語流行音樂體系中,作為僅次於臺灣樂壇的重要一脈,曾經的輝煌、今昔的落寞,同樣值得我們記取。
上個世紀50年代起,各個行業的大批落難人才聚攏到香港,這個彈丸之地倚靠便捷的地緣優勢和兼容並蓄的開放政策,穩據天時地利人和的因素,憑藉碼頭經濟和金融支撐迅速崛起,位列「亞洲四小龍」。
傳承千年的中國文化,在這片曾被稱為「文化荒漠」的港島得以續命。粵語歌壇作為香港文化、娛樂產業中的一面旗幟,開始揚帆起航。
▼
黎明前的混沌
從60年代香港興起的第一次樂隊潮,到70年代中葉正式確立樂壇秩序,中間的這段時間,我們稱之為香港樂壇的蒙昧階段。
在此期間,香港翻唱西洋歌曲的樂隊盛行,同時還受到廣東粵曲和臺灣抒情小調的影響,幾股音樂勢力的交匯下,構成了香港樂壇黎明前夜的畫面。
1.樂隊潮
60年代香港發生「五月風暴」,社會到處瀰漫著不安定情緒。1964年,風靡全球的甲殼蟲樂隊訪港後,躁動不安的年輕人紛紛抱起吉他,借用歌曲表達情緒抒發情感,這就是香港的第一次樂隊潮。
樂隊潮中的佼佼者:泰迪羅賓和他的花花公子、許冠傑和他的蓮花樂隊、譚詠麟和他的失敗者樂隊。
2.粵曲風
粵曲作為粵語方言演唱的曲藝品種,屬於粵劇分支,極具嶺南特色,在香港地區影響甚殊。甚至早年的香港電影,都是以粵曲為藍本出現。
3.臺灣流行曲
臺灣以抒情小調為主打的流行曲,成熟期早於香港,所以臺灣流行曲在早期的香港也特別有市場。
▼
締造港樂的兩尊神
70年代中葉,香港建立起粵語歌壇秩序。許冠傑和顧嘉輝則是締造香港歌壇的「絕代雙驕」,世人皆尊許冠傑為「香港歌神」,其實顧嘉輝的貢獻毫不遜色。
許冠傑用香港口語入歌,亦俚亦雅的創作風格嫁接古典與流行,是第一代香港歌神。顧嘉輝則深受廣東粵曲影響,融匯傳統音樂風格,韻味獨到,被譽為香港樂壇的「音樂聖人」。
許冠傑沿襲西洋曲風,顧嘉輝則是粵曲傳承人,兩人分別創作的《鬼馬雙星》和《啼笑因緣》,被並舉為香港粵語流行曲的肇始開端。
許冠傑以唱出小市民的心聲見稱,顧嘉輝則是香港影視音樂的奠基人,在他的影響下,電影和電視劇歌曲在香港樂壇牢牢佔據著一席之地。
▼
香港歌壇的第一次大繁榮
許冠傑和顧嘉輝聯手建立起歌壇秩序後,粵語流行曲逐步走向正軌,七八十年代交替間,粵語歌壇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大繁榮局面。
1979年,以十大中文金曲頒獎禮的舉辦為節點,香港歌壇迎來第一次盛世,不論是舞臺上的歌手還是幕後音樂人,都人才濟濟,港樂就此邁入黃金年代。
▼
殿堂歌手
羅文:樂壇「歌聖」,首開藝人舉辦個人演唱會的先河,舞臺上大膽出位的表演風格比黃耀明、張國榮早出一個代際。並且是第一個將流行曲高度專業化的歌手。
林子祥:樂壇「歌隱」,銅喉鐵肺的創作型歌者,兼具最男人的唱腔,放眼整個華語樂壇,估計沒有一位歌手願意與之飆高音,正宗版《男兒當自強》能把人唱得眼冒金星,粵語快歌能把人唱到斷氣!
徐小鳳:小鳳姐是香港不世出的殿堂歌手,梅豔芳早年憑藉模仿她出位。小鳳姐92年紅館演唱會破天荒地開到43場,這項記錄至今無人打破,難怪發哥、華仔在她的演唱會上都要跪拜。
關正杰:早期粵語流行曲時代,演唱電影和電視劇主題曲的代表人物,80年代後期退出歌壇,90年代以「不想為領獎而減肥」為由,拒絕香港歌壇殿堂級榮譽金針獎。
甄妮:臺灣出道的甄妮,是早期港臺歌壇互通有無的代表人物,也是橫跨兩岸三地的第一位重量級歌手,她與羅文合作的83版《射鵰英雄傳》原聲帶,堪稱經典絕唱。
▼
創作天團
奧金寶:從十裡洋場的上海灘,再到香港樂壇的崛起,菲律賓籍樂師與華語樂壇有著極深的淵源,奧金寶則是其中翹楚。
黃霑:才華橫溢,冠絕詞曲的霑叔,一生創作了2000餘首作品,曲作浩浩湯湯意蘊悠長,詞作結合俠義精神與人生哲學,他是整個華語流行樂界的傑出代表。
盧國沾:凡有華人處,無不唱盧詞!盧大俠填詞的《萬裡長城永不倒》,被稱為「中國人的脊梁」,他還關注社會民生,作品極富哲思。
鄭國江:他與黃霑、盧國沾並稱詞壇三宗匠,作品雋永清新,詩情畫意,是自然派的詞人。
黎小田:亞視主題曲的領軍人物,搭檔盧國沾,比肩輝黃(顧嘉輝、黃霑)。
▼
四大天皇——樂壇的寡頭壟斷時期
80年代香港歌壇步入偶像時代,以許冠傑為首的第一批「功臣」唱將紛紛退居「二線」,把舞臺交給後輩施展。
譚詠麟、張國榮、梅豔芳和陳百強則是這個時期最為耀眼的巨星,譚張梅陳被時人稱為「三王一後」,後來也有人為了呼應90年代崛起的「四大天王」,把他們稱為「四大天皇」,成為整個八十年代最重要的樂壇偶像。
此四子實力與偶像兼具,推動了香港流行樂壇進入全盛的輝煌期,同時,他們在80年代基本上壟斷了香港樂壇大大小小的音樂獎項,香港樂壇開始進入寡頭壟斷期,新人想要冒頭變得愈加困難。
脫胎於溫拿樂隊的譚詠麟和後來居上的張國榮,在媒體與歌迷們喋喋不休的爭論中,被時代裹挾著推向風口浪尖,揭開了「譚張爭霸」的序幕。
樂壇大姐大梅豔芳,始終保持著她在女歌手中的霸主地位,無論是唱片銷量、演唱會場次還是拿獎數量,對同時代的女歌手都呈現高壓態勢。
譚張梅陳四人中,除了陳百強是創作型歌手外,其他三人發片時需要大量歌曲投入市場,原創不足的情況下,帶動起翻唱日本歌曲的風氣,甚至瀰漫八九十年代的港臺歌壇。
時常會有人言:一個中島美雪,養活半個港臺歌壇。這話並非空穴來風,而這股翻唱之風,大半都要算在譚張頭上,這也是兩位殿堂巨星帶來的壞影響。
▼
港樂清流——樂隊風潮的復闢
四大天皇壟斷樂壇的同時,再度颳起樂隊風潮,並且有意識地走原創風格。對此,黃家駒非常自豪地說:「這一次不是模仿,不是樂隊潮流復興,而是真正的革命!」
香港的權威音樂雜誌評點本土樂隊時,給他們排排坐:冠軍太極,亞軍達明一派,季軍Beyond。但是排在前兩位的太極和達明,風格太過於另類前衛、特立獨行,所以在內地的知名度較之Beyond懸殊甚巨。
達明一派開創了英倫電子+中國古典的「新浪漫」曲風,1987年發行的《石頭記》,黃耀明的唱腔堪比「行走的荷爾蒙」,歌詞牛到入選香港大學中文系課本。
太極樂隊更是在成軍30年之際,繼溫拿樂隊之後,第二個染指香港殿堂級音樂獎項——金針獎。估計達明距離這個獎項也不會太遠了。
組成這次「樂隊潮」盛況的隊伍還有Raidas、風之Group、浮世繪、Blue Jeans、City Beat等等,不再贅述。
▼
四大天王——香港樂壇的最後一次狂歡
八九十年代交替之際,譚詠麟、張國榮、梅豔芳先後不同程度退出歌壇,陳百強英年身故,四大天皇的時代崩塌。
香港歌壇的真空期,使得臺灣唱片界大舉入侵,以王傑、齊秦、周華健、童安格為代表的臺灣樂壇勢力在香港站穩腳跟。面對「來犯」的臺灣歌手,香港歌壇炮製出四大天王制衡之,並且開始拓展國語歌曲作為反擊。
早在80年代張學友與呂方就被稱為新人中的「雙子星」,呂方聲勢下滑之後,張學友搭檔偶像派的黎明和劉德華,組成三劍客。
三劍客再加上李克勤,四大天王的布局接近尾聲,奈何悲催的「CD勤」被從臺灣火回香港的郭富城踢到第五天王的位子上,由此四大天王正式成軍。
女歌手方面,梅豔芳這座大山退出之後,葉倩文、林憶蓮、王菲、關淑怡、彭羚等人紛紛冒頭,晉升歌壇天后。整個90年代的香港歌壇,差不多都是這群人在分果果。
遙望90年代四大天王統治香港樂壇的時期,既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他們締造樂壇傳奇的同時,也湮滅了太多的可能性。
▼
陳奕迅、容祖兒——港樂最後一塊遮羞布
90年代中期,整個樂壇迎來一次技術革新。隨著「卡拉OK」的興起,聽眾對音樂的品質追求和敏感度逐漸降低,電子器樂取代錄音室的真人團隊,掌握數碼電子合成器製作音樂成了音樂人的必修課,樂壇上早期的創作巨匠逐漸隱退。
90年代的四大天王時期,大家還在享受翻唱歌曲帶來的紅利,千禧年之後,香港歌壇創作不足的短板日益凸顯。
有人說謝霆鋒的橫空出世終結了四大天王對樂壇的統治,其實不然,終結四大天王遠非一個人的力量所能力及。應該說是一群人終結了四大天王,甚至包括臺灣樂壇的任賢齊、張惠妹、周杰倫、孫燕姿。
千禧年之後,香港樂壇由盛轉衰,成了大寫加粗的「尷尬」。如今把持歌壇「霸主」位置的陳奕迅和容祖兒,倆人走紅毯的年限都已經熬過了劉天王,但仍是香港樂壇頒獎禮上的獎項擔當。
他們成了香港樂壇的最後一塊遮羞布,揭開了,就真的顏面無存了。
文/董小姐
點擊閱讀原文
瀏覽發現·雜誌
點擊圖片立即支持吳亦凡個人先導EP《6》
音樂史上的今天
(詳情點擊下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