霓虹燈招牌:點亮昔日「夜香港」

2021-01-07 新華網客戶端

新華社香港3月31日電題:霓虹燈招牌:點亮昔日「夜香港」

新華社記者洪雪華 章穎

葵湧工業大廈裡,30餘平方米工作室內,微暗燈光下,53歲的胡智楷將霓虹燈一曲一扭,這是他這個月少數幾個訂單之一。兩三年前,彌敦道中華書局的招牌也被拆除了,招牌上是他精心製作的霓虹燈。

霓虹燈招牌曾是「夜香港」的靈魂。夜幕降臨時,成千上萬霓虹燈亮起,各色燈光勾勒出香港街道和社區的形狀,整個城市燈火輝煌。

最後的霓虹燈手藝人

工作室左側擺放著一個立體人臉霓虹燈,通電之後便散發紅白光芒,這是胡智楷20多年前的作品,那時候他已經是一名霓虹燈手藝人。

胡智楷17歲開始學習製作霓虹燈,接觸這個「朝陽行業」。20世紀七八十年代,香港經濟騰飛,霓虹燈行業迎來黃金髮展期。「當年公司霓虹燈訂單很多,師傅們忙著趕製訂單,我就在一旁看著,半年後就學會了。」

霓虹燈是一根普通的玻璃管,在1000攝氏度高溫的火上烤軟後,能彎曲成各種形狀。將玻璃管抽成真空後注入不同稀有氣體,通電之後,閃爍幾下,便能散發彩色光芒。

20世紀八九十年代,香港娛樂圈群星閃耀,霓虹燈常出現在演唱會等場合。「我偶然見過梅豔芳,當時我去演唱會送霓虹燈。」行業興旺期,胡智楷有時一天工作20多個小時,甚至連續好幾個星期不回家。

「訂單多,工作強度大,每月收入約有四五萬港幣。」他說,彼時香港約有100多名霓虹燈手藝人,超過300間霓虹燈招牌製作公司。

「我們用了約5000根霓虹燈玻璃管,花了兩三個月為香港中銀大廈外牆製作三角形霓虹燈。」胡智楷回憶起昔日作品,難掩自豪。

然而,隨著發光二極體(LED)技術於20世紀90年代出現,霓虹燈行業逐漸式微。「LED燈節能、省電、亮度好,很多商家轉而選擇LED燈。」入行30餘年,胡智楷看著手藝人紛紛轉行,如今僅剩約七八名,最年輕的也有40多歲。

在特區政府政策推動下,舊式霓虹燈招牌慢慢在街道上消失。至2014年,香港約有12萬個外牆招牌接受屋宇署「違例招牌檢核計劃」,不合規範的舊式霓虹燈招牌被清拆。

「事物不可能永遠不變,霓虹燈逐漸成為室內裝飾品,但只要還有人需要,我就會堅持下去。」胡智楷表示。

霓虹光影指引「行街」方向

20世紀30年代,霓虹燈招牌製造技術引入香港。到50年代,香港經濟和工業發展正值起步階段,商品推銷需求龐大,霓虹燈招牌逐漸成為一種新型廣告方式。

「為了吸引顧客,五金店、理髮店、手工鞋店、小吃店的老闆們費盡心思製作霓虹燈招牌,甚至請書法家來題字。」香港理工大學設計學院助理教授郭斯恆介紹,60年代百業興旺,霓虹燈招牌需求增加。

80年代,當胡智楷初入霓虹行業時,郭斯恆所生活的旺角花園街的一棟舊大廈裡,霓虹燈招牌指引著他回家的方向。

「兒時放學後需要自己回家,但我家大廈與附近舊樓外觀相似,我經常找不到回家的路。」郭斯恆說,後來,家人告訴他,回家的路上有霓虹燈招牌:先經過「明遠酒家」,接著看到「友聯粉麵廠」,家就在制麵廠樓上。

通過招牌尋找方向的「小技巧」,讓郭斯恆成為「行街高手」。「印象最深的是位於佐敦的『妙麗百貨』霓虹燈招牌,約有一至兩層樓高,外形猶如孔雀開屏,中間寫著「妙麗」二字,十分搶眼。」

4年前,郭斯恆走遍大街小巷,記錄正在消逝的霓虹燈招牌,寫下《霓虹黯色》一書。書中提到,香港街道複雜,很多人通過招牌辨認方向。

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從港島西的上環到港島東的小西灣,十多公裡的海岸邊,光是幾百平方米麵積的巨型霓虹燈招牌就有40多塊,中小型的霓虹燈招牌更難以計數。各種招牌展示著萬商雲集的香港特色。

街道到展覽室的遷徙

80餘載春秋變換,霓虹燈行業經歷從鼎盛到式微。幸運的是,心思細膩的有心人開始收集被拆除的舊霓虹燈招牌,將它們從街道轉移到展覽室,賦予招牌二次生命。

香港建築師馮達煒、麥憬淮便是其中的有心人。今年3月,兩人共同設計「城街·招牌」展覽,展出歷時4年收集的6組舊招牌。近10平方米展覽室內,紅色燈光照射下,霓虹燈招牌散發著夢幻般的光芒。

麥憬淮的霓虹記憶來自祖母。「小時候祖母告訴我,她幼時沒有機會接受教育,通過霓虹燈招牌認字。等到我出生後,祖母已經能讀報紙了。」在很多人眼中,霓虹燈招牌不僅是商業宣傳,也是城市記憶的一種寄託。

2015年,馮達煒和麥憬淮將一塊被拆除的當鋪霓虹燈招牌搬回辦公室,開啟了收集舊招牌之旅。

「我們會建議商家用其他方式將招牌保留在街上,例如將舊招牌的字體放在新招牌上,或者將舊招牌放入店鋪櫥窗或室內。」2017年,馮達煒和麥憬淮開設「街招」臉譜帳號,通過社交媒體平臺宣傳招牌文化。

「特區政府在評估拆除招牌時,也要考慮招牌背後蘊含的歷史、文化及藝術價值。特區政府可以資助部分舊招牌翻新,讓舊招牌重新出現在街道上。」馮達煒和麥憬淮表示。

香港導演王家衛在電影《花樣年華》中不時將鏡頭定格在霓虹燈下,構造了一個幽深夢幻的霓虹世界,仿佛令人置身昔日的「夜香港」。「霓虹燈是香港的視覺文化符號。」郭斯恆說。

相關焦點

  • 港式霓虹燈招牌點亮世園會香港園 (7/11)
    港式霓虹燈招牌點亮世園會香港園 (7/11) "← →"翻頁
  • 在無數香港電影裡出現過的霓虹燈招牌就要消失了——記時代最後的霓虹燈匠人
    >個霓虹燈世界—個眼花繚亂、華麗光鮮的世界也是個稍有不慎就會迷失的亦幻亦真的世界霓虹燈曾是香港最具代表性的視覺符號談起珍貴的跨越不同年代的香港體驗就非少不了霓虹自此一生都投入在霓虹燈事業裡他最引以為傲的作品是位於中環港澳碼頭的招商局招牌這塊高二十尺、長一百多尺的招牌印證著這座百年機構和香港那段輝煌崢嶸的歲月
  • 歷經百年屹立不倒的霓虹燈招牌,給全國各地的統一招牌上一堂課
    不僅是在上海,在世界範圍內,從霓虹燈的誕生之日起,這種招牌就一直是繁華大都市的象徵,從拉斯維加斯到巴黎街頭、從東京的新宿到香港的旺角,霓虹燈招牌隨處可見,是暮色降臨后街邊店鋪最具個性的符號,也是摩登都市最迷人的夜景,歷經數次照明燈具的變革而屹立不倒。
  • 香港霓虹燈招牌被LED取代 美媒:標誌性風景消失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香港油麻地地區的霓虹招牌。(美國《紐約時報》網站)參考消息網10月15日報導 外媒稱,自20世紀中期以來,無窮無盡閃耀著霓虹燈的高樓就同維多利亞港和由密集的摩天大樓形成的天際線一樣成為香港的標誌性城市風景。據美國《紐約時報》網站10月13日報導,一家博物館的負責人埃裡克·陳說:「當你想到香港和視覺文化,第一件東西就是霓虹燈牌。」
  • 記憶香港:越來越少的霓虹燈
    霓虹招牌是一個城市的故事,也可以說是谷歌地圖的前身。「香港滿街都是色彩繽紛的霓虹招牌,這絕非其他城市可媲美的。」在美國出生和長大的陳伯康,第一次實地感受香港霓虹招牌,已是在1997年,香港回歸前幾個星期。「我住在尖沙咀一家酒店,從房間可俯瞰維港,那是一片美極的霓虹燈海。另一個關於香港霓虹招牌的記憶是中環的巨型翠華招牌,我相信所有的遊客都曾經到過那裡。」
  • 霓虹燈曾代表燈紅酒綠而沒落,重獲新生後給全國的統一招牌上課
    南京東路夜景不僅是在上海,在世界範圍內,從霓虹燈的誕生之日起,這種招牌就一直是繁華大都市的象徵,從拉斯維加斯到巴黎街頭、從東京的新宿到香港的旺角,霓虹燈招牌隨處可見,是暮色降臨后街邊店鋪最具個性的符號,也是摩登都市最迷人的夜景
  • 外媒:走過光輝歲月 香港霓虹燈閃爍不再
    中國網4月16日訊 據「德國之聲」網站報導,華燈初上,五光十色、縱橫交錯的霓虹燈招牌在各大街道上閃耀登場,如星羅棋布,映襯著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東方之珠」的繁華與昌盛,構成香港一道獨特的風景,也是不少電影裡的香港風貌及歷史印記。比如,導演王家衛《重慶森林》穿越霓虹燈海,展現出小城之驚豔與迷離;八十年代英雄及黑幫題材的電影,兩派人在追逐廝殺,水漥倒影,儘是一幅幅霓虹燈反照。
  • 香港,正在消失的霓虹燈
    從上世紀五十年代開始,經過幾十年的發展,霓虹燈在香港飛速傳播開來。每當夜幕降臨,成千上萬的霓虹燈管紛紛亮起,勾勒出香港夜晚的形狀。那時的許多香港電影,都將鏡頭定格在霓虹燈下,霓虹燈作為一個視覺符號,和香港的故事一起,被傳播到世界各地。它之於香港的意義,大概就和紅色電話亭之於倫敦一樣。
  • 香港最____的霓虹燈街景
    每當夜幕降臨的時候,霓虹燈牌便會紛紛亮起。它們,作為香港的視覺象徵,勾勒出這座不夜之城的形狀。七八十年代的香港,經濟和娛樂文化騰飛,盛極一時,霓虹燈亦迎來了它的黃金時代。如今,在社交媒體的普及下,霓虹燈迎來了它的第二波高潮,似乎成為通往港產電影那撲朔迷離世界的入口,而擁有眾多霓虹燈的油尖旺,近年成為香港不可錯過的打卡熱點。
  • 香港的招牌,與祖國文脈相連
    自從20世紀中期,無數跳躍閃爍的霓虹燈便裝點著香港的街景。在《花樣年華》與》《重慶森林》的導演王家衛的影片中,那個沐浴在霓虹燈中的香港得以永存。霓虹招牌像一個視覺符號紮根於香港這座城市,成為了香港的縮影。
  • 香港,已經不再浸沒在霓虹燈裡
    像上圖中那樣的香港傳統霓虹燈招牌,已經被 LED燈招牌給比下去了。圖片來源:Lam Yik Fei /《紐約時報》  從二十世紀中葉起,無數穿插著閃爍霓虹燈的大樓,與維多利亞港和那條由林立高樓組成的天際線一起,定義了香港的城市景觀。
  • 香港,已經不再浸沒在霓虹燈裡……
    像上圖中那樣的香港傳統霓虹燈招牌,已經被 LED燈招牌給比下去了。圖片來源:Lam Yik Fei /《紐約時報》從二十世紀中葉起,無數穿插著閃爍霓虹燈的大樓,與維多利亞港和那條由林立高樓組成的天際線一起,定義了香港的城市景觀。M+博物館的設計與建築策展人陳伯康說:「當你一想到香港和它的視覺文化時,首先想到的就是霓虹招牌。」
  • 香港手作|霓虹招牌
    在《花樣年華》與《重慶森林》的導演王家衛的影片中,那個沐浴在霓虹燈中的香港得以永遠留存,陳伯康說道。    「我認為他呈現的香港在大眾想像中具有深遠的影響,」他說,「那個香港的形象與霓虹燈的光輝密不可分。」    但是如今,香港街頭的霓虹燈光愈來愈黯淡。」
  • 了不起的匠人唐國祥:隨心傳承,香港霓虹燈最後的守夜人
    而今天要介紹的這種工藝,並沒有幾百年的歷史,在20世紀才出現在香港,現在也要沒落了,它就是——霓虹燈。雖然它只輝煌了一段時間,但卻為香港這個城市印上了獨一無二的時代風格。如今,對於這項技術,也只剩為數不多的技藝人,其中就有唐國祥。
  • 香港招牌有文化
    可惜的是,現在走在香港街頭,只能看見稀稀疏疏的手寫和霓虹燈招牌了。招牌文化是如何消失的?或者,它真的消失了嗎?文字:陳彥棋 圖片:隋彪、陳彥棋、陳錦等香港招牌最繁盛和誇張的時代,一定是上世紀80年代。那時各式各樣的招牌搶走了維多利亞港的風頭,手寫的招牌在各家門前百花齊放。當中最華麗及搶眼的,當然是霓虹燈招牌。
  • 投射燈具設計,展示了香港霓虹燈的獨特之美!
    香港的霓虹燈曾經一度主導著香港的天際線它們是《銀翼殺手》,《攻殼機動隊》和《重慶快車》等電影的靈感來源以未來派的賽博朋克展示了明亮的視覺效果
  • 探索香港街頭字型美學,重拾昔日文化根源
    通過攝影紀錄把街道上各種充滿視覺魅力的招牌,帶回家中讓太太協助翻譯,漸漸地,他學會解讀滿布大街小巷的文字密碼。並記錄下了大批這樣的有關香港街道文字的照片,他更運用這些文字照片拼砌成有「詩意」的句子,巧妙地集合「視覺」與「文字」於一身。Hong Kong Street Signs Type當我們穿梭於香港街道當中時,店鋪招牌及大廈名稱上獨創的繁體中文字體,它們都各自擁有其獨有的特質。
  • 城市的夜晚霓虹燈璀璨,不僅有孤寂的繁華,還有內心深處的風景線
    首爾是一個迷人的城市,霓虹燈招牌和小巷最吸引作者,也影響了他,開始將攝影作為一種愛好。在每個雨夜,他會帶著相機拍攝霓虹燈下的城市。小時候,靜寂無人的夜色中,只有淺淺的蟬鳴鳥叫以及漫天的星辰在這裡陪伴著我們,安靜又溫馨。現在的城市的夜晚會讓多少人沉醉?
  • 臨河區多處霓虹燈招牌「破相」大煞風景,城管督促「整容」!
    每當夜幕降臨,五顏六色的霓虹燈將臨河夜景裝扮得流光溢彩,成為臨河街頭一道靚麗的風景線。然而美中不足的是,個別商家的霓虹燈存在缺字少亮、燈光顯示不全等「缺胳膊少腿」現象,十分有損城市形象。五一街文博大酒店西側霓虹燈招牌中,「廣」字隱去,變成了「文博大酒佔」;光明街國泰時尚廣場北側霓虹燈招牌中,尚字「罷工」,變成了「國泰時廣場」;解放街博愛醫院霓虹燈招牌中,蒙文與博字均湮沒在夜色中,只剩下「愛醫院」在閃爍;新華街悅嘉酒店霓虹燈招牌中
  • 想做網紅店要靠它 酷潮霓虹燈席捲店鋪招牌
    曾幾何時,霓虹燈是做招牌的主打材料,但因為性能和安全問題,地位逐步被 LED 所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