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霓虹燈招牌被LED取代 美媒:標誌性風景消失

2021-01-07 參考消息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

香港油麻地地區的霓虹招牌。(美國《紐約時報》網站)

參考消息網10月15日報導 外媒稱,自20世紀中期以來,無窮無盡閃耀著霓虹燈的高樓就同維多利亞港和由密集的摩天大樓形成的天際線一樣成為香港的標誌性城市風景。

據美國《紐約時報》網站10月13日報導,一家博物館的負責人埃裡克·陳說:「當你想到香港和視覺文化,第一件東西就是霓虹燈牌。」

陳說,導演王家衛電影中的香港充斥著霓虹燈。

他說:「我認為,他對香港的再現具有重要影響力。你無法將他表現的香港同霓虹燈光分開來。」

但是香港的霓虹街道正在減少。

霓虹燈牌的製作師和一些專家說,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霓虹燈一直在迅速減少,因為香港對建築的管制已經收緊,並且很多新標牌已經使用發光二極體(LED)製作。LED缺乏霓虹燈的溫暖,但更加明亮,維護起來也較便宜。

現在香港還有多少霓虹燈牌或者在高峰時期香港有多少霓虹燈牌,香港屋宇署沒有記錄。但它承認,由於不符合規範,它每年要撤銷成百上千個燈牌。由於安全和結構方面的原因會撤銷燈牌。還有一些燈牌被撤銷是因為拋棄或它們的安裝未經許可。

劉萬(音)自1957年以來一直製作霓虹燈牌。他曾幫助把香港的夜晚變成閃耀的白晝。他製作過香港最大、最有名的霓虹燈廣告牌之一。那是一個紅白兩色的松下廣告牌,從1973到1995年,它整整覆蓋了彌敦道上的一幢大樓。

金氏世界紀錄顯示,另一個香港標牌——一個長210英尺,寬55英尺的萬寶路香菸廣告牌——是上世紀80年代世界上最大的廣告牌。金氏世界紀錄的一位女發言人說,1999年,一個巨龍標牌超過了它,這個巨龍標牌長299英尺,寬151英尺。

現在,75歲的劉萬說,他擔心,他的手藝會失傳。

他說:「我希望它能保留下來,但我可能看不到了。」

他的一名47歲的同事吳志凱(音)已經是香港僅剩的幾十名霓虹燈牌製作師中最年輕的製作師之一。

吳說:「像其他行業一樣,如果生意好,就一定會有新鮮血液。如果沒有人加入本行業,原因就是沒生意。」

報導稱,霓虹燈是西方舶來品,很快在中國——先是上海,然後是香港——繁榮起來。它將中國傳統的書法藝術同現代廣告相結合。

報導稱,今天,隨著霓虹燈牌逐漸減少,它們已經成為一種經典手工藝品和讓人懷舊的東西。收藏家和博物館購買舊的霓虹燈牌,將它們當做民間藝術品收藏,而現代藝術家則將霓虹燈融入他們的作品中。

劉萬說:「過去,外國人來到香港,看著狹窄的街道,為形形色色的霓虹燈牌而感到吃驚,這讓我們燈牌製作師覺得很自豪。我們曾為香港努力工作,為它作出了貢獻。」(編譯/朱捷)

相關焦點

  • 在無數香港電影裡出現過的霓虹燈招牌就要消失了——記時代最後的霓虹燈匠人
    >個霓虹燈世界—個眼花繚亂、華麗光鮮的世界也是個稍有不慎就會迷失的亦幻亦真的世界霓虹燈曾是香港最具代表性的視覺符號談起珍貴的跨越不同年代的香港體驗就非少不了霓虹自此一生都投入在霓虹燈事業裡他最引以為傲的作品是位於中環港澳碼頭的招商局招牌這塊高二十尺、長一百多尺的招牌印證著這座百年機構和香港那段輝煌崢嶸的歲月
  • 霓虹燈招牌:點亮昔日「夜香港」
    新華社香港3月31日電題:霓虹燈招牌:點亮昔日「夜香港」新華社記者洪雪華 章穎葵湧工業大廈裡,30餘平方米工作室內,微暗燈光下,53歲的胡智楷將霓虹燈一曲一扭,這是他這個月少數幾個訂單之一。兩三年前,彌敦道中華書局的招牌也被拆除了,招牌上是他精心製作的霓虹燈。霓虹燈招牌曾是「夜香港」的靈魂。
  • 香港,正在消失的霓虹燈
    但如今,當年各種顏色的霓虹燈已經紛紛暗淡下去,被更便宜,更容易安裝的LED燈取代。文明和繁榮的象徵霓虹燈最早起源於19世紀的美國,二戰之後,在香港煥發生機。20世紀50年代,隨著香港經濟的增長,霓虹燈開始成為一種新型的廣告方式。
  • 記憶香港:越來越少的霓虹燈
    杜可風的短片是今年夏天香港西九文化區推出的「NEONSIGNS.HK 探索霓虹」展覽的一個環節。「霓虹招牌代表著一個城市變遷,一個霓虹招牌越來越過時以及漸漸消失的城市。」在策展人陳伯康心中,香港的霓虹文化比西方更深厚,在於它們已成市井生活的一部分, 「不單夜總會及餐廳,還被藥房、裁縫店,甚至眼鏡店和五金店採用,霓虹招牌已成為城市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 香港手作|霓虹招牌
    霓虹招牌的象徵、符號和文字成為了現代都市一個生動的縮影。    香港——四十年來,香港西區一家牛排餐廳上掛著的巨型霓虹燈奶牛已經成為了西營盤的地標。如果你給人指路,告訴別人在哪兒下車,在哪兒左拐,都會提到它。 這頭閃閃發光的牛將近10英尺長,8英尺高,懸掛在街頭,肯定不會錯過。
  • 投射燈具設計,展示了香港霓虹燈的獨特之美!
    香港的霓虹燈曾經一度主導著香港的天際線它們是《銀翼殺手》,《攻殼機動隊》和《重慶快車》等電影的靈感來源以未來派的賽博朋克展示了明亮的視覺效果
  • 港式霓虹燈招牌點亮世園會香港園 (7/11)
    港式霓虹燈招牌點亮世園會香港園 (7/11) "← →"翻頁
  • 香港招牌有文化
    可惜的是,現在走在香港街頭,只能看見稀稀疏疏的手寫和霓虹燈招牌了。招牌文化是如何消失的?或者,它真的消失了嗎?文字:陳彥棋 圖片:隋彪、陳彥棋、陳錦等香港招牌最繁盛和誇張的時代,一定是上世紀80年代。那時各式各樣的招牌搶走了維多利亞港的風頭,手寫的招牌在各家門前百花齊放。當中最華麗及搶眼的,當然是霓虹燈招牌。
  • 臨河區多處霓虹燈招牌「破相」大煞風景,城管督促「整容」!
    每當夜幕降臨,五顏六色的霓虹燈將臨河夜景裝扮得流光溢彩,成為臨河街頭一道靚麗的風景線。然而美中不足的是,個別商家的霓虹燈存在缺字少亮、燈光顯示不全等「缺胳膊少腿」現象,十分有損城市形象。五一街文博大酒店西側霓虹燈招牌中,「廣」字隱去,變成了「文博大酒佔」;光明街國泰時尚廣場北側霓虹燈招牌中,尚字「罷工」,變成了「國泰時廣場」;解放街博愛醫院霓虹燈招牌中,蒙文與博字均湮沒在夜色中,只剩下「愛醫院」在閃爍;新華街悅嘉酒店霓虹燈招牌中
  • 外媒:走過光輝歲月 香港霓虹燈閃爍不再
    中國網4月16日訊 據「德國之聲」網站報導,華燈初上,五光十色、縱橫交錯的霓虹燈招牌在各大街道上閃耀登場,如星羅棋布,映襯著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東方之珠」的繁華與昌盛,構成香港一道獨特的風景,也是不少電影裡的香港風貌及歷史印記。比如,導演王家衛《重慶森林》穿越霓虹燈海,展現出小城之驚豔與迷離;八十年代英雄及黑幫題材的電影,兩派人在追逐廝殺,水漥倒影,儘是一幅幅霓虹燈反照。
  • 香港,已經不再浸沒在霓虹燈裡
    先是在上海,然後在香港,霓虹燈是一件在中國迅速獲得中文名稱的西方舶來品。它結合了古代中國的書法藝術和現代廣告技術──如今,它快要消失了。
  • 歷經百年屹立不倒的霓虹燈招牌,給全國各地的統一招牌上一堂課
    不僅是在上海,在世界範圍內,從霓虹燈的誕生之日起,這種招牌就一直是繁華大都市的象徵,從拉斯維加斯到巴黎街頭、從東京的新宿到香港的旺角,霓虹燈招牌隨處可見,是暮色降臨后街邊店鋪最具個性的符號,也是摩登都市最迷人的夜景,歷經數次照明燈具的變革而屹立不倒。
  • 了不起的匠人唐國祥:隨心傳承,香港霓虹燈最後的守夜人
    匠人唐國祥霓虹燈,香港最亮的城市名片提起舊時的香港,讓人印象深刻的事物有很多,像路邊攤小吃,香港早茶,除了這些還有不得不提的霓虹燈。那時香港有「東方明珠」的稱號,一到晚上,數不清的霓虹燈亮起,大大小小,密密麻麻,五顏六色。上世紀八十年代左右,正是霓虹燈最繁華的時代,在當時,還有人用一棟樓的價格買了一個「牛牌」霓虹燈,這個霓虹燈甚至被當成了辨別方向的路標。多少人把霓虹燈當做舊時香港的名片。
  • 香港最____的霓虹燈街景
    每當夜幕降臨的時候,霓虹燈牌便會紛紛亮起。它們,作為香港的視覺象徵,勾勒出這座不夜之城的形狀。七八十年代的香港,經濟和娛樂文化騰飛,盛極一時,霓虹燈亦迎來了它的黃金時代。如今,在社交媒體的普及下,霓虹燈迎來了它的第二波高潮,似乎成為通往港產電影那撲朔迷離世界的入口,而擁有眾多霓虹燈的油尖旺,近年成為香港不可錯過的打卡熱點。
  • 霓虹燈曾代表燈紅酒綠而沒落,重獲新生後給全國的統一招牌上課
    南京東路夜景不僅是在上海,在世界範圍內,從霓虹燈的誕生之日起,這種招牌就一直是繁華大都市的象徵,從拉斯維加斯到巴黎街頭、從東京的新宿到香港的旺角,霓虹燈招牌隨處可見,是暮色降臨后街邊店鋪最具個性的符號,也是摩登都市最迷人的夜景
  • 香港故事皇都戲院守望者:最後的香港招牌文字師歐陽昌
    (溫馨提示:請在WiFi下觀看視頻)香港故事皇都戲院守望者:最後的香港招牌文字師歐陽昌
  • 去了趟香港,發現一切都變了.
    這些問題太大了,或許是由最微小的一點開始,往往是食物,一串魚蛋、一杯鴛鴦、某某鋪的糕點、某某店的招牌菜,而內裡其實是一份感情……」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是香港的飛速發展期,商業異常繁榮,商家們也紛紛為自家的店面做廣告,霓虹燈招牌由此在香港快速傳播開來。
  • 【香港故事】皇都戲院守望者:最後的香港招牌文字師歐陽昌
    【解說】在香港的大街小巷,隨處可見各式各樣的文字招牌,其中多數的真體字招牌都出自一人之手,那就是香港真體字文字師歐陽昌。歐陽昌在北角皇都戲院商場有一個小檔口,幫客人製作招牌及燈箱,色彩繽紛的招牌裡,他身著一身白衣,夾一卷香菸,一做就做了三十年。
  • 想做網紅店要靠它 酷潮霓虹燈席捲店鋪招牌
    曾幾何時,霓虹燈是做招牌的主打材料,但因為性能和安全問題,地位逐步被 LED 所取代。
  • 去了趟香港,發現一切都變了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是香港的飛速發展期,商業異常繁榮,商家們也紛紛為自家的店面做廣告,霓虹燈招牌由此在香港快速傳播開來。 森美餐廳的霓虹招牌 ,Herbert Buchsbaum 攝 香港的霓虹燈,或明或暗,或深紅或淺綠,有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夢幻和迷離,甚至帶著紙醉金迷、曖昧文藝的頹廢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