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已經不再浸沒在霓虹燈裡……

2021-02-19 LEDinside

香港電 - 差不多有四十年了,香港西區一家牛排餐廳門口懸掛的巨型霓虹奶牛招牌一直是當地社區的標誌。

它一度是街頭問路的指示牌,提醒路人從哪兒該下車,又在哪兒該左轉。這個近 10 英尺長、8 英尺高的牛形招牌在街道裡閃閃發光,你沒有理由看不見。

森美餐廳的經理葉鳳儀說,這頭牛估計是頭安格斯牛。這個招牌是她爸爸、餐廳的創始人葉聯在 1978 年設計的。儘管他現在已經 84 歲了,但仍然站在收銀臺後面工作。

但這個招牌的製作者覺得長腿牛會好看些,於是這個世界上唯一一頭長腿、藍白勾邊、肚子上寫著「森美餐廳有限公司(Sammy’s Kitchen Ltd.)」——英文用綠色,中文用紅色——的安格斯牛就這麼誕生了。

但在 2011 年,香港屋宇署認為這個招牌不安全,於是下令拆除。在一場無果的「保衛戰」後,這個招牌終於在今年八月被拆了下來。

「感覺好似少了什麼,」葉鳳儀說,「整條街空蕩蕩的。」

像上圖中那樣的香港傳統霓虹燈招牌,已經被 LED燈招牌給比下去了。圖片來源:Lam Yik Fei /《紐約時報》

從二十世紀中葉起,無數穿插著閃爍霓虹燈的大樓,與維多利亞港和那條由林立高樓組成的天際線一起,定義了香港的城市景觀。

M+博物館的設計與建築策展人陳伯康說:

「當你一想到香港和它的視覺文化時,首先想到的就是霓虹招牌。」這家博物館現在正在網上徵集香港霓虹招牌的照片,還收集了一些退了休的招牌,比如上面說到的這頭霓虹牛。

陳伯康說,在王家衛的電影(比如《花樣年華》和《重慶森林》)裡,浸沒在幢幢的霓虹燈下的香港得以永存。

「如果他所呈現的香港在公眾印象中有著強烈記憶——至少我這麼認為——那你就無法把香港從這團融融霓光中抽離。」

然而香港的霓虹街市卻在日漸黯淡。

在香港油麻地,傳統霓虹招牌和 LED招牌相錯混雜。圖片來源:Lam Yik Fei /《紐約時報》

招牌製作師傅和有關專家說,從 1990 年代起,隨著樓宇條例逐步收緊;更亮、保養費用更低廉的 LED 燈被廣泛採用——雖然霓虹燈給人感覺更溫暖,但它還是開始急速隕落。

香港屋宇署沒有登記如今城市裡還存有多少霓虹招牌,也沒有其在鼎盛時期的數字。但它承認它一年拆除了幾百個不合規定的招牌。之所以拆除,有的是出於安全或結構問題,有的則是已經被廢置,或者原本就是違法安裝的。

在一個牆體斑駁的車間裡,劉穩,香港最後一批霓虹招牌製作師傅之一,正在用明火給一根玻璃管加熱,然後熟練輕巧地把它彎成香港理工大學的中文字樣。

劉穩是從 1957 年入行的,他參與了香港不夜城的締造。他的作品曾是這座城市最大最有名的招牌之一——那幅在 1973 到 1995 年覆蓋了彌頓道一棟大廈整面牆的紅白雙色樂聲(松下「Panasonic」的香港譯名)廣告牌。

除此之外,吉尼斯女發言人蕾拉·王(Leila Wang)說,根據金氏世界紀錄,香港那塊 210 英尺 × 55 英尺的萬寶路香菸廣告牌,是 1980 年代世界上最大的廣告牌。這個紀錄直到 1999 年,才被 299 英尺 × 151 英尺的巨龍招牌給打敗。

現在,75 歲的劉穩擔心自己的手藝會失傳。

「我想將它保存下去,但我可能看不到這一天了。」他說。

他的同事、47 歲的胡智啟,是香港現存的大概 10 個招牌製作師傅裡第二年輕的了。現在大家都無徒可授。

「這個行業就跟其他行業一樣,生意好的時候,肯定有新鮮血液湧入。但如果沒有人入行,那就說明環境不景氣。」胡智啟說。

劉穩,1957 年入行,是香港的一個霓虹招牌製作師傅。他說他很擔心自己的手藝會失傳。圖片來源:Lam Yik Fei /《紐約時報》

先是在上海,然後在香港,霓虹燈是一件在中國迅速獲得中文名稱的西方舶來品。它結合了古代中國的書法藝術和現代廣告技術。

在香港西區,在今年八月前,一個牛排餐廳門口懸掛的牛形霓虹招牌一直是這個地方的地標。屋宇署認為它不安全,於是把它拆了。圖片來源:Herbert Buchsbaum/《紐約時報》

在電腦字體一統天下前,製作霓虹招牌都是先由大書法家把中文字樣寫下來,然後招牌製作師傅再照著做。

66 歲的馮兆華說,自己是字體勾邊冠軍。他的辦公室裡至今沒有電腦,最先進的設備是一臺電視機。

他身穿一件黑絲唐裝,啜了一口紅茶說,他的工作包括花時間學習字形、理解字的結構,並設法滿足具體行業的要求。他說:

「每個行業都有自己不同的字體喜好。

比如餐廳和酒店喜歡看起來敦實可信的字體,而像理髮店、夜店和卡拉 OK 這些比較藝術化的行業則青睞那些看起來飄逸,給人浪漫、放鬆之感的字體。」

霓虹招牌製作還發展出了具體的象徵樣式。比如每個香港人都知道的典當行標誌,上面有一個銜著一枚銅錢的蝙蝠。在中文裡「蝠」的發音和「福」相同,而銅錢代表著財富。

作為媒介,霓虹燈所代表的意義隨著時間一直在變。當 1920 年代霓虹燈最初風靡香港,它曾是城市文明和繁榮的象徵。

香港中心區的一塊霓虹招牌。圖片來源:Lam Yik Fei /《紐約時報》

然而到了 1960-1970 年代,當一些社區塞滿了像時代廣場那麼大的霓虹招牌時,就算不讓人頭疼,也顯得很俗豔。到了 1980 年代,人們則常把霓虹招牌與城市墮落和紅燈區聯繫起來。

今天,隨著這些招牌越來越少,它們又變成了復古別致的藝術品和藉以憑弔的舊物。收藏家和博物館把它們當作民間藝術來收藏,而一些當代藝術家則把霓虹運用到了創作中。

M+ 博物館的陳伯康說,這些招牌應該在原地保存,讓它們繼續懸掛在香港街頭上空。但他的博物館為了搶救幾塊原本要扔到垃圾堆裡的招牌,把它們收到了館裡。M+ 現在還沒有自己的場地,要到 2019 年館舍落成後才能公開展覽。

其實對於在乎的人來說,這個城市裡還是保存了很多手工製作的霓虹招牌,只不過本地居民沒有注意到罷了。他說:

然而這些招牌製作師傅對藝術「虛飾」一點兒也不在乎,當他們的作品遍布全城時,藝術根本就不是重點。

「當時對招牌製作的唯一要求,就是要能在滿街芸芸招牌中立馬抓住人的眼球,」胡智啟說。「那就是行業標準。」

而現在大多數的霓虹招牌都是些精品店、酒吧和餐廳的室內裝飾招牌。

這些作品也許很可愛,有的甚至可以成為藝術,但它們都太渺小,太微不足道了。而像胡智啟和劉穩做的霓虹招牌,曾經就在這座有七百萬人的城市裡出現過。

「當外國人來到香港,被狹窄街道裡密布的霓虹招牌景象震撼時,讓我們這些師傅十分自豪,」劉穩說。

「我們曾經如此賣力地為香港工作,(香港的繁榮)裡面有我們的一份功勞。」

(翻譯  is譯社 藍山)

相關焦點

  • 香港,已經不再浸沒在霓虹燈裡
    像上圖中那樣的香港傳統霓虹燈招牌,已經被 LED燈招牌給比下去了。圖片來源:Lam Yik Fei /《紐約時報》  從二十世紀中葉起,無數穿插著閃爍霓虹燈的大樓,與維多利亞港和那條由林立高樓組成的天際線一起,定義了香港的城市景觀。
  • 外媒:走過光輝歲月 香港霓虹燈閃爍不再
    中國網4月16日訊 據「德國之聲」網站報導,華燈初上,五光十色、縱橫交錯的霓虹燈招牌在各大街道上閃耀登場,如星羅棋布,映襯著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東方之珠」的繁華與昌盛,構成香港一道獨特的風景,也是不少電影裡的香港風貌及歷史印記。比如,導演王家衛《重慶森林》穿越霓虹燈海,展現出小城之驚豔與迷離;八十年代英雄及黑幫題材的電影,兩派人在追逐廝殺,水漥倒影,儘是一幅幅霓虹燈反照。
  • 在無數香港電影裡出現過的霓虹燈招牌就要消失了——記時代最後的霓虹燈匠人
    以物動人· 以手言心說到霓虹燈相信不少人也和我一樣會第一個想到的是香港電影裡的炫彩斑斕的霓虹街景>個霓虹燈世界—個眼花繚亂、華麗光鮮的世界也是個稍有不慎就會迷失的亦幻亦真的世界霓虹燈曾是香港最具代表性的視覺符號談起珍貴的跨越不同年代的香港體驗就非少不了霓虹
  • 正在消失的香港霓虹燈
    香港——四十年來,香港西區一家牛排餐廳上掛著的巨型霓虹燈奶牛已經成了地標。如果你給人指路,告訴別人在哪兒下車,在哪兒左拐,都會提到它。這頭閃閃發光的牛將近10英尺長,8英尺高,懸掛在街頭,肯定不會錯過。森美餐廳的經理葉鳳儀(Iry Yip)說,它是一頭安格斯牛(Angus),是她的父親、餐廳創始人葉聯(Sammy Yip)在1978年設計的。
  • 香港,正在消失的霓虹燈
    霓虹燈之於香港的意義,和紅色電話亭之於倫敦一樣,已經成為了這座城市的視覺符號。香港九龍地區街道上的霓虹燈和LED燈牌。從上世紀五十年代開始,經過幾十年的發展,霓虹燈在香港飛速傳播開來。每當夜幕降臨,成千上萬的霓虹燈管紛紛亮起,勾勒出香港夜晚的形狀。那時的許多香港電影,都將鏡頭定格在霓虹燈下,霓虹燈作為一個視覺符號,和香港的故事一起,被傳播到世界各地。它之於香港的意義,大概就和紅色電話亭之於倫敦一樣。
  • 香港最____的霓虹燈街景
    每當夜幕降臨的時候,霓虹燈牌便會紛紛亮起。它們,作為香港的視覺象徵,勾勒出這座不夜之城的形狀。七八十年代的香港,經濟和娛樂文化騰飛,盛極一時,霓虹燈亦迎來了它的黃金時代。如今,在社交媒體的普及下,霓虹燈迎來了它的第二波高潮,似乎成為通往港產電影那撲朔迷離世界的入口,而擁有眾多霓虹燈的油尖旺,近年成為香港不可錯過的打卡熱點。
  • 在霓虹燈消失之前,請再去一次香港
    霓虹燈曾是香港電影裡的一個經典元素,很多人對五顏六色的香港街道充滿了嚮往。 但是,現在差不多都沒有了,都拆完了,國祥表示自己一年都做不到十個小的,卻拆了十幾個霓虹燈。 招商局的修理已經是唐師父最大的單,商局大概高度有二十尺乘以一百多尺一個,總共有四個招牌。
  • 香港故事|霓虹燈招牌:點亮昔日「夜香港」
    葵湧工業大廈裡,30餘平方米工作室內,微暗燈光下,53歲的胡智楷將霓虹燈一曲一扭,這是他這個月少數幾個訂單之一。兩三年前,彌敦道中華書局的招牌也被拆除了,招牌上是他精心製作的霓虹燈。霓虹燈招牌曾是「夜香港」的靈魂。
  • 霓虹燈招牌:點亮昔日「夜香港」
    新華社香港3月31日電題:霓虹燈招牌:點亮昔日「夜香港」新華社記者洪雪華 章穎葵湧工業大廈裡,30餘平方米工作室內,微暗燈光下,53歲的胡智楷將霓虹燈一曲一扭,這是他這個月少數幾個訂單之一。兩三年前,彌敦道中華書局的招牌也被拆除了,招牌上是他精心製作的霓虹燈。霓虹燈招牌曾是「夜香港」的靈魂。
  • 了不起的匠人唐國祥:隨心傳承,香港霓虹燈最後的守夜人
    而今天要介紹的這種工藝,並沒有幾百年的歷史,在20世紀才出現在香港,現在也要沒落了,它就是——霓虹燈。雖然它只輝煌了一段時間,但卻為香港這個城市印上了獨一無二的時代風格。如今,對於這項技術,也只剩為數不多的技藝人,其中就有唐國祥。
  • 沒了霓虹燈,香港還是香港嗎?
    BOYD[5] Hong Kong's fight to save its neon shimmer,the Guardian,Eduard Fernández[6] 《BATHED IN NEON: GREG GIRARD』S NOCTURNAL 1970S HONG KONG》,CHRISTOPHER DEWOLF,2017[7] 不會熄滅的城市霓虹燈:
  • 記憶香港:越來越少的霓虹燈
    最近一個名為《霓虹光影》的短片裡,澳大利亞人杜可風回憶起自己初到香港時受到的視覺衝擊。後來他和王家衛合作的那些電影裡,香港的天空從來不是漆黑的,而是始終搖曳在一片絢爛光影中。這是一個外來者根植於一座城市的霓虹情結,「是一個眼花繚亂、華麗鮮豔的世界。是一個稍有不慎就會跌足的、亦幻亦真的世界。」
  • 香港街頭逐漸消失的霓虹燈,仿似一抹將褪不褪顏色
    在霓虹燈鼎盛的黃金時期,這個行業收入頗高,工資往往比其他工種多一到兩倍,工廠裡永遠有做不完的訂單,工人們永遠不用擔心失業,師傅帶著學徒們加班趕工,每天都要忙到十一二點。到了炎熱夏季,師傅們不願在酷暑中進行高溫工作,商戶們往往需要乞求師傅們開工。對於香港人來說,霓虹燈招牌不僅僅是一種商業廣告,也是用以指引方向提供安全感的地標,更是這座城市繁榮靡麗的象徵,代表了一段光輝璀璨的歲月。
  • 香港霓虹燈招牌被LED取代 美媒:標誌性風景消失
    (美國《紐約時報》網站)參考消息網10月15日報導 外媒稱,自20世紀中期以來,無窮無盡閃耀著霓虹燈的高樓就同維多利亞港和由密集的摩天大樓形成的天際線一樣成為香港的標誌性城市風景。據美國《紐約時報》網站10月13日報導,一家博物館的負責人埃裡克·陳說:「當你想到香港和視覺文化,第一件東西就是霓虹燈牌。」
  • 將漸漸消失的香港霓虹燈帶回家
    香港的霓虹燈廣告牌曾是《銀翼殺手》、《攻殼機動隊》和《重慶快車》等電影的靈感來源,以未來派的賽博朋克展示了明亮的視覺效果。但由於政府的新法規,大量霓虹燈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相對來說更加環保的 LED 燈,但也讓這些廣告牌失去了某種令人迷醉的力量。
  • 港式霓虹燈招牌點亮世園會香港園 (7/11)
    港式霓虹燈招牌點亮世園會香港園 (7/11) "← →"翻頁
  • 投射燈具設計,展示了香港霓虹燈的獨特之美!
    香港的霓虹燈曾經一度主導著香港的天際線它們是《銀翼殺手》,《攻殼機動隊》和《重慶快車》等電影的靈感來源以未來派的賽博朋克展示了明亮的視覺效果
  • 沙漠裡的霓虹燈
    如今,這些字母被安置在霓虹燈博物館(Neon Museum),鄰居是曾標誌著裡伯侖博物館(Liberace Museum)的幾根玻璃管,和一盞被時間擦拭過的阿拉丁神燈。這個「墳場」中擺滿了屬於這座小城的霓虹時代的各種遺物,一些招牌被修復——分別安裝在市中心和拉斯維加斯大道,一些則被保存在失修狀態下。
  • 霓虹燈與髒亂的暴力美學恰天生一對
    也奇了怪了,霓虹燈閃爍在「髒亂差」的空間裡,成為衰敗空間最標誌性的符號,也不過這幾十年的事。要說霓虹燈這種照明方式,早在19世紀末,就已經被化學家們偶然發現了。據說,是一個名叫拉姆塞的英國化學家,在一次實驗中,將稀有氣體注入到了真空玻璃管裡,結果,通電後,它意外發出了美麗的紅光。
  • 浸沒式戲劇 Then She Fell | 從精神病院走廊跌落的愛麗絲
    在 了解 Then She Fell 之前,我們經常會聽到一個詞語:「浸沒式戲劇(Immersive Theatre)。那麼什麼是浸沒式戲劇呢?!關於浸沒式戲劇的前世今生,在這裡也順便了解一下吧!  浸沒式戲劇的前世今生  浸沒戲劇打破傳統的觀影模式,觀眾可以從各個角度 ,完全融入戲劇環境,全方位體驗藝術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