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天王毀掉的香港樂壇

2021-03-02 極簡史

前不久,劉德華因在演唱會上聲帶突發狀況,含淚向觀眾們致歉的事情一度引起輿論關注,網上詆毀與讚譽聲齊飛,年近花甲的華哥被推上了風口浪尖。

▲劉德華向觀眾致歉

作為曾經的四大天王之首,劉德華早已不復昔日輝煌,爛片逐漸被歸到華哥的業務範疇。

業務能力尚未被質疑的歌神張學友,演唱會成了中年人的懷舊陣地,被年輕人記住的方式除了「逃犯殺手」,還有那個鬼畜的表情包;舞王郭富城也走下神壇,迎娶十八線小網紅,活成了最接地氣的存在;而黎明的走音與發福,讓年輕人們開始質疑四大天王的含水量。

▲郭天王下凡

時光無情,體面難求,與香港四大天王一起墜落的除了一眾港星,還有香港的黃金時代,然而用歷史的眼光看待時代發展進程,我們會發現,正是天王「謀殺」了香港樂壇

70年代的香港,經濟發展進入加速階段,然而香港這塊土地花落誰家卻尚未明了,在這個充滿變動和未知的年代裡,文化歸屬感成了稀有品,香港被扣上了文化荒漠的帽子。

▲70年代香港

這時年輕一代人的本土意識不斷高漲,國語歌與英文歌不再能滿足他們的口味,粵語歌曲開始受到了人們的關注。

要知道,在此之前粵語歌始終被安排在鄙視鏈最底端,在高雅的粵劇與前衛的歐美搖滾樂的映襯下,用方言演唱的流行歌就好比東北二人轉,被打上了低俗不入流的標籤。

▲粵劇,廣東傳統戲曲之一,流行廣東、廣西兩省和港、澳地區

直到寶藏男孩許冠傑以大學生歌手的身份出現,粵語歌才看到了新希望。

作為香港第一代創作型歌手,1972年許冠傑以一首《鐵塔凌雲》把粵語歌的level提高了一個層次,開啟了香港樂壇的新時代,《鬼馬雙星》《半斤八兩》等專輯火遍香港並衝出國門,在東南亞獲得大批粉絲,據說當時他的歌詞版權每個字開價一千元。

許冠傑還是第一個舉行個人演唱會的歌手,在他的帶領下,香港樂壇逐漸形成了完善的商業模式,許冠傑因此被稱為「香港流行音樂祖師爺」。

▲上世紀70年代,許冠傑(左)與李小龍(中)之間的深厚友誼

開山之路一鋪好,後生紛紛湧來,1978年開啟的香港十大中文金曲頒獎典禮,開啟了香港樂壇的鼎盛時代,許多經典開始流傳下去經久不衰。

而80年代是眾星爭奇鬥豔的時代,這時出現了初代天王巨星,譚詠麟、張國榮與梅豔芳,而譚張兩大男神之爭成了80年代最熱鬧的八卦新聞。

自古腦殘粉害人不淺,在張國榮與譚詠麟兩兄弟私下裡關係甚好的情況下,散發著裹腳布氣味的港媒開始挑撥離間,唱片店借勢運營,戲精粉絲們也因此展開了一場巔峰對決。

1986年張國榮以一首《與誰共鳴》打破了被譚詠麟壟斷的金曲獎,頒獎典禮結束後,上千譚迷挑釁榮迷,兩方打得頭破血流,張國榮被困在停車場六小時。

處於巨大的壓力下的兩位主角心生退意,譚詠麟宣布不再參加任何音樂比賽,張國榮選擇永久封麥,一場被大眾炒出來的爭霸鬧劇在兩敗俱傷的結局中告一段落。

▲譚詠麟宣布退出比賽性質獎項

▲張國榮封麥

巨星的隱退讓樂壇群龍無首,粉絲們一時沒有了精神食量,於是唱片業巨頭瞅準時機,紛紛力捧自己的新人歌手,「四大天王」即將誕生。

1992年香港電臺第二臺臺長張文新向媒體透露,今年舉辦的太陽計劃演出中會有四位重量級嘉賓同臺合唱,搞事情的媒體為了製造噱頭,用佛教中的「四大天王」稱呼他們,這就是「四大天王」名稱的由來。

▲太陽計劃為香港電臺舉辦的活動,於每年夏季舉行

一時間樂迷們亢奮起來,從此光明頂不再空蕩蕩,東邪西毒南帝北丐齊聚,即將打造一場世紀對決,而這場演出中最大的懸念就是,誰是第四位天王?

彼時,出道近十年的劉德華已憑藉《旺角卡門》提名金像獎,而上一年最火的電影當屬劉德華與吳倩蓮主要的《天若有情》,廣大影迷心中劉德華的白馬王子形象不可動搖。

▲《天若有情》使機車成為香港青年們的潮流單品

除了影視,劉德華還憑藉1990年的《可不可以》斬獲十大金曲獎,可謂是四大天王的頭號人選,這也是人們習慣把劉德華列為天王之首的原因。

在樂迷們心中,劉德華有一位勁敵,那就是張學友,憑藉優質的聲線與過硬的唱功,以1991年的一首《一顆不變的心》拿獎拿到手軟。

影壇也有張學友的一席之地,《旺角卡門》不僅成就了劉德華,也讓張學友獲得金像獎最佳男配角。這一年張學友能位居天王榜單在人們的意料之中。

▲《旺角卡門》張學友飾演蒼蠅

黎明作為新生代師奶偶像以儒雅的氣質取勝,成為萬千少女心尖的頭號夢中情人,此時正是他如日中天的時候。

在TVB從龍套混到主演,憑的不光是一張臉,歌唱事業的漸入佳境給黎明增添了不少形象分,1991年的《是愛是緣》大碟也是橫掃了各大榜單。

▲電視劇《今生無悔》讓黎明一夜爆紅

那麼第四位天王到底是誰?這個問題引燃了所有粉絲的好奇心,人們紛紛化身福爾摩斯展開推理。

有人放出消息,第四位天王也許是李克勤。唱功出色的李克勤被視為譚詠麟的接班人,然而由於出道後太順,李克勤開始飄了,鬧出了飆車肇事等負面新聞,所以李克勤的可能性好像也不大。

▲非偶像路線的李克勤

還有人說,也許是梅豔芳的大弟子許志安,但問題就在許志安的顏值不太能打。

到了登臺那天,來的卻是郭富城,樂迷們一臉蒙逼,紛紛表示不服,這誰啊?

▲1992年太陽計劃演出現場四大天王第一次同臺

要說郭富城的走紅,跟香港什麼關係,因此認識他的人也不多,雖然早年在TVB演過一些配角,但是真正讓他走紅的卻是一個臺灣的機車廣告。

而年輕時的郭富城,顏值超能打,而且擅長跳舞,活力野性,屬於香港樂壇不可多得的一股清流,很快被人們所接受,《對你愛不完》更是一唱就唱了幾十年。

在選擇天王這波操作上,唱片公司十分明智,最具代表性的四種類型被推上王位,影帝劉德華,歌神張學友,氣質小奶狗黎明,霸氣小狼狗郭富城,擺在大眾眼前的是可甜可鹹的選擇,總有一款是你的菜。

這場蓄謀已久的炒作,迅速戳中了吃瓜群眾的G點,大街小巷颳起了一股天王熱,沒為劉德華罵過張學友,沒替黎明黑過郭富城的,說出來都不好意思稱自己是香港人。

一塊石頭可能激不起多大水波,但相互成就的四塊石頭就會引起一場波濤,天王熱潮很快就衝出香港,吹向中國大陸,作為90年代香港樂壇的金字招牌,四大天王創造了粵語歌曲的巔峰時代。

全中國的城市與鄉鎮裡,到處都是四大天王的海報,《吻別》磁帶被年輕人搶購一空,四個人誰最帥成了所有女生課後最熱愛的話題,郭富城髮型被潮男們追捧,滿屋子的海報成了90年代的一道標誌性風景線……

▲《吻別》MV

然而俗話說,盛極則衰,香港樂壇的頂峰時代在逐漸僵化的模式裡開始走下坡路。朱耀偉在《詞中物——香港流行歌詞探賞》中說道:「我一直相信那是最好的年代,也是最壞的年代。」

整個90年代的金曲獎頒獎禮最受歡迎男歌手被四大天王壟斷11年,年度金曲也被張學友和黎明瓜分,四大天王收個了大半個娛樂圈的韭菜,其他歌手的發展空間被壓縮,新人很難成長,創作型歌手的不受重視,此時,內地與臺灣的新生代偶像歌手卻不斷湧現,這些都導致了香港樂壇後來的陽痿。

▲來自臺灣的捲毛歌手掀起了一股說唱風潮

連傳奇樂隊Beyond也曾表示,香港沒有樂壇,只有娛樂圈,流量早已被天王們瓜分殆盡,因此Beyond後期逐漸把演藝中心轉移到日本以及東南亞等地。

網際網路隨著21世紀的到來也一併湧入了人們的生活,加之盜版光碟的大肆橫行,唱片產業早已不復從前。

而另外一邊,活躍了十幾年的四大天王,也紛紛疲軟下來,當香港樂壇英雄老矣、大勢已去之時,發現最大的問題原來是後繼無人。

四大天王的盛極一時,仿佛一場世紀末狂歡,人們享受著喧鬧帶來的快樂,卻忽略了埋在背後的諸多隱患,當曲終人散之後,回過頭來才發現香港樂壇早就氣數已盡。

--THE END--

撰寫✎:史小姐7號

插畫及版式設計 🎨: 史小姐7號

轉載請完整複製並保留文末二維碼

合作請加微信號:efa2013

微博@極簡史

相關焦點

  • 香港樂壇天王消亡史:獅子山下再無爭霸,香港樂壇再無天王
    四大天王,一個影響了幾乎所有80後的文化現象,我們小時候身處其中,習以為常,沒有細琢磨背後的前因後果。香港歌壇天王是歷史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曾有家東南亞公司找上門,想買他幾句歌詞的版權做廣告,開價達到了每字一千元,比普通香港工人的一個月工資還高。在許冠傑的影響下,在地位與財富的召喚下,原本只唱國語歌、英文歌的大批年輕歌手唱起了粵語流行歌,香港流行樂壇一步步邁向繁榮。在香港樂壇的歷史進程中,許冠傑就像希臘神話裡開啟眾神時代的宙斯,是天王中的天王,牢牢佔據著「香港流行音樂祖師」地位,被後輩們膜拜。
  • 香港「四大天王」不老的樂壇奇蹟
    香港樂壇四大天王
  • 四大天王稱霸香港樂壇,為什麼謝霆鋒終結了四大天王的時代?
    我們也知道長江後浪推前浪,在加上娛樂圈本身就是更新換代的本質,既然是四大天王名氣在高,依然阻擋不了新鮮事物的到來,在加香港發展越來越好,許多公司也開始注重培養新人,剛好這時候謝霆鋒出道,作為重點培養的人因此快速發展起來。
  • 1990——2000四大天王統治香港樂壇的年代
    90年代,不管在歌壇還是影壇都湧現了大量的天王巨星,其中有四位可以說是代表了整個香港的記憶和80後的青春年華,他們就是—四大天王。
  • 在香港樂壇鼎盛時期,究竟是誰擠掉了李克勤的四大天王地位
    90年代香港樂壇百花齊放。92香港娛樂音樂圈將最受歡迎的四大歌手集結起來稱為『四大天王』分別為黎明,張學友,劉德華,郭富城,當年最讓人覺得不可思議的就是為何李克勤沒有選上?李克勤1985年,憑《霧之戀》奪得十九區業餘歌唱大賽冠軍晉身樂壇。
  • 四大天王之後,香港樂壇只剩下他在苦苦支撐!
    樂壇早期有譚張爭霸(譚詠麟、張國榮)、梅豔芳冠絕全場,後期有稱霸樂壇近10年的四大天王(張學友、劉德華、郭富城、黎明)。今天小編就跟大家討論一下香港樂壇。進入21世紀後,香港樂壇出現了青黃不接的斷層,雖然優秀的歌曲也有不少,但是少了一個可以扛起香港樂壇大旗的人物。
  • 九十年代內地樂壇能否組建類似香港樂壇的盛世時的四大天王組合?
    「四大天王」是一個特定年代、特定地區、特定思想文化、特定意識形態下發展的產物。1997年回歸前的香港是英國的殖民地,中西交融是香港特殊歷史條件下的產物,流行商業文化成為主流。在這1986到1996年這10年中,香港娛樂圈最大的成就是捧出了以張學友、劉德華、黎明、郭富城為首的「四大天王」,並由此進入了一個異常活躍的時期。而身處在那個黃金年代中的四位娛樂寵兒,更是通過各自的歌聲和銀幕形象,與無數觀眾一同走過並見證了香港電影的巔峰時代。大陸音樂發展的背景是這樣的,八十年代改革開放的窗口讓中國大陸無論是經濟領域或文化領域,都展現了無限的生命力和激情。
  • 張國榮和譚詠麟在香港樂壇的影響力與四大天王比較,誰更具代表性
    譚詠麟、張國榮、梅豔芳、陳百強、葉倩文、林憶蓮、陳慧嫻、beyond等不同類型的歌手一起活躍在香港樂壇。譚張精彩紛呈的逐鹿比賽使得香港流行樂壇進入全盛而輝煌的時期,並在華語流行音樂史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一筆。
  • 張國榮和譚詠麟在香港樂壇的影響力與四大天王比較,誰更具代表性
    霸貫穿了香港樂壇80年代中後期。譚張二人基本上壟斷了香港樂壇大大小小的音樂獎項,但凡兩人同時出現的場面,必定是掌聲與噓聲齊飛,口水與鼻涕一色。(三)1990年代,隨著譚詠麟和張國榮的先後的退出也造就了四大天王的誕生。
  • 「四大天王」領銜的香港樂壇輝煌時代,少不了「四大天后」的功勞
    眾所周知,上世紀九十年代整個香港樂壇都是被四大天王所「統治」的,若是他們願意,想必千禧之後的十餘歲月,也都還會是他們的天下!但你們可知,在四大天王時代中,其實在香港樂壇還有著眾多非常優秀的女歌手們,她們之於香港樂壇的貢獻與影響力,或許及不上四大天王,但她們每一位都是風靡一時不可或缺的存在!那麼如果要在眾多女歌手之中,挑選出四位來組成與四大天王相的「四大天后」,那麼都有誰會入選呢?
  • 華語樂壇當之無愧的十大天王巨星
    華語樂壇上流行這一句話,叫做「杰倫之後再無天王」。意思是說,自周杰倫之後,華語樂壇再也沒有出現過能稱之為天王的歌手了。目前活躍在樂壇一線的林俊傑、張杰、薛之謙等雖然唱功好人氣旺,但稱他們為天王,他們似乎還沒有到達那個級別。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梳理一下,華語樂壇上毋庸置疑無可厚非的十大天王級歌手。他們的存在,曾讓華語樂壇的江山更加如此多嬌。
  • 回顧香港樂壇的發展
    到了70年代,開始出現粵語歌曲,許冠傑推出專輯鬼馬雙星,揭開了香港當代流行樂壇的序幕,1976年的經典大碟《半斤八兩》則標誌香港粵語流行歌的市場正式形成。進入80年代,80年代的香港樂壇是香港音樂史上最輝煌和最繽紛多彩的時段。從許冠傑,羅文,林子祥,陳百強,譚詠麟、張國榮、梅豔芳、王傑領銜的樂壇潮流到beyond、張學友的興起 。
  • 這個「讓天王成為天王」的男人,曾「養活」半個香港樂壇
    有不少樂迷曾開玩笑地說,「玉置浩二養活了八九十年代的半個香港樂壇」,這話其實也不為過。自此「安全地帶」成為了日本樂壇最受歡迎的樂隊,而擔任主唱的玉置浩二不但嗓音及唱腔帶著一種如絲般柔滑的特殊質感,最具標誌性的假音氣音轉換更如玉般溫潤,而且玉置浩二所創作的歌曲旋律優美且充滿了個性,非常符合亞洲人的聽覺審美,所以「安全地帶」的影響力早已不局限於日本本土,還影響了整個東亞以及東南亞。
  • 一代天王,在大陸被認為是演員,實則是香港樂壇巨星
    一代天王,在大陸被認為是演員,實則是香港樂壇巨星相信暑期大家託「馬桶」臺的暑期檔節目,都看了一個假期的「情深深雨濛濛」, 這是在十多年前火爆全中國的一部電視劇,它和「還珠格格」一樣成為了一段那個時候每個人都會看的一部電視劇。
  • 細說華語樂壇各時代的「四大天王」,大陸四大天王竟然是他們
    說到"四大天王",大家首先想到的是香港的"四大天王",他們的歌在當年風靡大街小巷。可以說四大天王的時代開啟了華語樂壇崛起的號角。從此華語歌曲開始風靡亞洲走向世界。不可否認的是,香港的"四大天王"他們是華語樂壇最火,最有名的四大天王。歌神張學友、不老劉德華、舞王郭富城、影帝黎明。
  • 90年代獲獎最多的男歌手,四大天王統治了香港樂壇
    香港樂壇巔峰的年代,誰拿的大獎最多誰就最紅!由香港TVB舉辦的《十大勁歌金曲頒獎典禮》每年都會頒發最受歡迎男女歌星獎。這個獎在八九十年代具有非常高的含金量,每一年得獎的歌手都會成為全城最矚目的焦點人物。
  • 香港樂壇5大生不逢時的歌手,李克勤王傑上榜,第1名最可惜!
    在香港樂壇近幾十年的發展歷程中,湧現出了許多著名歌星,比如:許冠傑、羅文、徐小鳳、譚詠麟、張國榮、梅豔芳、張學友、陳奕迅等等。一個歌手想要成名不僅需要硬實力,也需要一定的時運。有的歌手生不逢時,剛好生在了巨星扎堆的時代,或因為宣傳不利,或因為外貌不夠出眾,或因為音樂風格不符合當時的潮流,導致沒能大紅大紫;或因為被壓制,或因為不被香港樂壇認可,導致在香港沒有發展空間。
  • 1989年,香港樂壇幾大巨星相繼引退,「四大天王」的時代就此來臨
    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香港的流行文化在整個亞洲的範圍內廣為傳播,除了影視之外,當年的香港樂壇也處於發展的黃金時期,金曲與巨星可謂不斷湧現。可就在1989年,香港樂壇的幾大巨星相繼淡出,甚至是直接退出了樂壇,令人唏噓不已。
  • 1989年,香港樂壇幾大巨星相繼引退,「四大天王」的時代就此來臨
    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香港的流行文化在整個亞洲的範圍內廣為傳播,除了影視之外,當年的香港樂壇也處於發展的黃金時期,金曲與巨星可謂不斷湧現。可就在1989年,香港樂壇的幾大巨星相繼淡出,甚至是直接退出了樂壇,令人唏噓不已。這其中,最為人熟知的便是張國榮的退出歌壇。
  • 黑膠唱片節目《我們的年代》 | 容祖兒X林俊傑、香港樂壇「四大天王」特輯、經典對對碰
    主題三:華語樂壇最具影響力歌手·香港樂壇「四大天王」非常難得這四位歌手的黑膠合體,要湊齊他們的黑膠唱片還真不容易!這已是劉德華、張學友、黎明、郭富城的黑膠唱片連續第四周同時出現在《我們的年代》節目裡了。劉德華日前曾談及盼望香港樂壇上世紀九十年代「四大天王」合體做音樂綜藝節目的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