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曉清總結臺灣民歌時代 「高潮時道術兼有」

2021-01-07 搜狐網

  1975年,楊弦和胡德夫在臺北中山堂演唱余光中作詞的歌曲,是為臺灣民歌運動的開始。在這之後,民歌手和創作人大量湧現,臺灣民歌進入黃金時期。

  這是一段不可複製的時期。在大歷史背景下看,民歌運動源於1972年尼克森訪華給臺灣青年帶來的強烈失落感,從而刺激這群聽美國歌長大的年輕人生出唱自己歌的想法。然而在「臺灣民歌之母」陶曉清眼中,「民歌運動只是一群大孩子的無心插柳,不是運動。運動要有目標組織綱領,他們沒有,只是有共同氣質,在一起做有意思的事,卻不知不覺地改變了歷史。」

  9月12日,陶曉清和其子,作家、廣播人馬世芳,以及本土樂評人孫孟晉在金橋國際商業廣場做了一次關於民歌時代的談話,拉開了金橋9月12日至10月12日期間「40·20音樂主題活動」的序幕。當晚,潘越雲、沈慶開唱。在這一個月中,還將有李建復的分享會,以及南方二重唱及Vox玩聲樂團的演出。

  陶曉清:他們留了好多東西在我家,包括李宗盛的成績單

  陶曉清被譽為「臺灣民歌之母」,乃是因為身為電臺主持人的她從1975年開始就陸續在自己的節目裡播放年輕人的原創歌曲。第一次放的時候,她原以為熱愛西洋歌曲的聽眾們會寫信來罵她,孰料收穫一堆表揚的信,還有毛遂自薦自己作品的年輕人,讓她從此走上推廣本土民歌之路。

  臺上的陶曉清一頭白髮,卻越老越好看。她說自己小時候玩樂隊,什麼樂器都不會,只能唱唱聲部。後來暑期去電臺實習,因為對西洋歌曲的了解,以及「老天爺賞飯吃的聲音條件」而得以留在電臺,成為中國廣播公司最年輕的主持人。當年的陶曉清只有19歲。

  最初,陶曉清主持的是西洋音樂節目。「公司幫我訂了好多美國原版唱片和雜誌。在那十年裡,我很努力地吸收知識,但是這並不是我最有成就感的時候。」

  在上世紀60年代陶曉清經歷的唱歌比賽中,幾乎每支樂隊都會唱《我們是一支美國樂隊》,甚至改編都很少。

  1975年,由臺大研究所剛畢業的創作者兼歌手楊弦發起的「現代民謠創作演唱會」在臺北中山堂舉行,被視為現代民歌運動的緣起。

  1976年,陶曉清在淡水文理學院組織了「民謠演唱會」。頂替胡德夫上場的是李雙澤。據說那個不修邊幅的胖子扛著吉他,拎著可樂瓶,上臺便說:「從國外回到自己的土地上真令人高興,但我現在喝的還是可口 可樂。」他轉向舞臺上剛剛唱完英文歌的同學,不客氣地問道:「你一個中國人,唱洋歌,什麼滋味?」

  怒砸可樂瓶之後,李雙澤唱起了1948年李臨秋作詞的《補破網》。這首歌因為「傳播灰色消極思想」早已被當局禁唱。當晚過後,臺灣大學校園內旋即開始了大規模的關於「唱自己的歌」的討論,民歌時代開始。

  民歌時代,無論是最初的自發行為,還是後期有商業介入的金韻獎,都有一個背後的核心——陶曉清家的客廳。

  在她家的客廳,蘇來遇見席慕容。後者答應可以讓他唱自己所有的詩,於是蘇來就有了一張全是席慕容詩的專輯。

  打掃的時候,陶曉清和馬世芳還發現過一張李宗盛中專時候的成績單。「那個時候李宗盛一直講笑話,現在想想他大概是在掩飾自卑,因為其他人都是臺大的。」馬世芳也記得那張成績單,因為「那天他跟我娘講了很久,留下成績單後再走的,裡面全是紅字」。

  對於這群有才華的大孩子來說,陶曉清亦師亦姐。留在他們家的,遠不止李宗盛的成績單。

  馬世芳:「民歌本人」4歲時就覺得《鄉愁》好悲傷

  1975年楊弦的第一張專輯《中國現代民歌集》發布的時候,馬世芳只有4歲。作為陶曉清的兒子,有人開玩笑地叫他「民歌本人」。

  4歲的馬世芳竟然還記得楊弦的那張專輯。「我記得有首歌叫《鄉愁》,鋼琴前奏非常長。然後有個女聲,唱得好慘。我就跟娘說,這歌好悲傷。娘就覺得這個4歲的孩子怎麼那麼老氣橫秋。」

  這是馬世芳對陶曉清和他們那一代人的最初記憶。他記得當時客廳很大,鋪的是榻榻米。吳楚楚、蘇來、彭國華、李宗盛都是客廳的常客。「當時娘辦了很多串燒形式的演唱會。他們都是大學生,都到我家開會商量,誰有新作就來唱。當時的民歌手都覺得自己有社會責任,所以專場一場一場辦。他們很認真,每次演出結束都會檢討哪裡不好,然後分清楚這是自己的原因還是環境的原因。」

  在小朋友馬世芳眼中,這群哥哥姐姐會談戀愛,會劈腿,也會分手。而他只管纏著他們給他講漫畫,或者變魔術給他們看。「當時我覺得媽媽主持節目有什麼了不起,不就是報下一個節目是什麼嗎。」

  轉眼馬世芳進了中學,一頭鑽進老搖滾的世界,對臺灣的音樂沒什麼興趣。直到高中,他想聽聽小時候聽過的東西,才發現楊弦的了不起。「他就像臺灣的鮑勃·迪倫,既有西方的自由和詩意,也有臺灣自己的氣息。更重要的是,楊弦他們這些人全是素人,是聽閩南語歌和布袋戲、歌仔戲長大的一批人。」

  之後,馬世芳18歲高中畢業的暑假便到中廣實習,自此開始廣播人生涯,「第一次連續講了12分鐘,導播都插不進話,太緊張。」如今的他在周末時段依然有自己的節目。不靠廣播謀生,因為「在臺灣廣播處在弱勢的位置。在這個安靜角落,周末時間甚至不賣廣告。在這個分眾媒體,適合深耕一點東西」。

  在馬世芳看來,民歌運動最珍貴的地方在於提供了一塊土壤。「流行歌曲變成平臺,讓所有人有了交集。張艾嘉和李宗盛,張大春和李壽全,若非民歌運動,他們的名字絕不會出現在一張唱片上。」很多人都以為臺灣的民歌運動是一個革命,馬世芳卻認為並不是。他說:「其實這些歌曲的製作班底都和當年鄧麗君、劉文正的是一樣的班底,只不過原創為音樂帶來了新的可能性,讓產業升級。上世紀70年代後期,高凌風曾出過非常厲害的國語專輯,但是沒人會為他賦予文化含義。」

  陶曉清對民歌時代的總結只是一句話:「高潮的時候道和術兼具。」來源:東方早報

http://yule.sohu.com/20140916/n404366286.shtml yule.sohu.com true 搜狐娛樂 錢戀水 http://yule.sohu.com/20140916/n404366286.shtml report 2611 1975年,楊弦和胡德夫在臺北中山堂演唱余光中作詞的歌曲,是為臺灣民歌運動的開始。在這之後,民歌手和創作人大量湧現,臺灣民歌進入黃金時期。這是一段不可複製的時期

");}

相關焦點

  • 專訪臺灣「民歌之母」陶曉清:民歌運動讓創作者被看見
    2019年初,陶曉清在上海為新書《生命的河流》開講座,海報上寫著「主講人:臺灣『民歌之母』陶曉清」。好些粉絲遠道而來,手裡捧著「臺灣民歌四十年系列」唱片、書籍、紀念冊,場面溫馨感人。但也有熱心聽眾提了令人哭笑不得的「問題」:「陶老師,能聽您演唱一首《橄欖樹》嗎?我特別喜歡這首歌……」這不是陶曉清第一次遇到這種情況。
  • 聆聽陶曉清 聆聽民歌之母講述廣播與民歌的微風往事
    在當時流行風花雪月時代曲和日本及西洋翻唱歌曲的臺灣,是為文化潮流,節目被學生和知識分子群體青睞。1975年,陶曉清在中廣另闢《中西民歌》,推介由年輕人自行創作的歌謠。民歌運動,由陶曉清催生主導,成為1970年代中期後,臺灣社會一股由音樂帶動而起的現代文化風潮。 陶曉清與現代民歌崛起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 今晚我們聽音樂 臺灣民歌時代(上)
  • 【獨家視頻】陶曉清與她的民歌40年
    原來是「民歌之母」——陶曉清。與民歌結緣陶曉清最開始主持《熱門音樂》節目。節目中播放的也都是西洋歌曲。直到1975年6月6日,和唱民歌的楊弦偶遇。陶曉清感動於楊弦的歌聲,便向他要了幾盒卡帶。這個契機觸發了熱愛這些音樂的聽眾和其他民歌歌手。他們紛紛來信,向陶曉清推薦自己的作品。陶曉清也樂於在節目中向大家推薦這些好歌曲。一來二去,陶曉清便成了一條紐帶,兩頭是那些熱愛民歌的人。
  • 臺灣民歌40年 在懷舊中傳承
    其中,「民歌之母」陶曉清、《龍的傳人》原唱李建復以及「南方二重唱」現身發布會,以歌聲與故事帶人重溫臺灣民歌的美好時代。●陶曉清的「臺灣民歌客廳」說起臺灣民歌,深受港臺流行文化浸潤的全球華人,其實都不陌生。《蘭花草》、《外婆的澎湖灣》、《橄欖樹》、《龍的傳人》……至今每一首都朗朗上口。
  • 《民歌40》,臺灣民歌百科式珍藏檔案
    但這些耳熟能詳的金曲背後,都有同一個源流:臺灣民歌運動。以胡德夫、楊弦為首的駐唱民歌手們,迫於時代風氣,大部分時候都在夜總會演出中翻唱這些美國民謠,偶爾才能唱一些中文歌曲。七十年代臺灣社會低迷動蕩,1971年臺灣當局退出聯合國,1978年與美國斷交後又陸續與三十多個國家斷交。
  • 臺灣大愛電視臺《殷瑗小聚》專訪陶曉清和賴佩霞
    這期《殷瑗小聚》節目特別邀請了臺灣「民歌之母」陶曉清和臺灣藝術工作者賴佩霞一起談談在她們生命中的非常重要的老師黃煥祥和麥基卓及他們的著作《存乎一心》,還有分享她們各自的成長心路歷程。臺灣資深廣播人(曾擔任中國廣播公司、臺北之音節目主持人),因為對臺灣校園民歌的熱情投入而被稱為「民歌之母」,並在2000年得到金曲獎的特殊貢獻獎。陶老師關懷人的身心平衡與成長。
  • 電臺復活節|陶曉清:生命河流之歌
    今天貓臺新聞官給各位樂迷朋友們隆重推薦臺灣廣播界重量級人物,臺灣民歌運動的推動者陶曉清。來聽她自己說▼▼臺灣資深廣播人、音樂人,臺灣金曲獎「特別貢獻獎」及廣播金鐘獎「特殊貢獻獎」得主,二十世紀七十年代臺灣「民歌運動」的有力推手,著名詩人余光中盛讚其為「民歌之母」。
  • 萬方齊豫陳綺貞唱響民歌往事
    5月23日下午,「臺灣民歌40年——再唱一段思想起」演唱會深圳站新聞發布會在深圳音樂廳舉行。臺灣中華音樂人交流協會創會理事長陶曉清,中華音樂人交流協會現任理事長李建復,民謠組合南方二重唱現身發布會,南方二重唱現場演唱了《讓我們看雲去》《恰似你的溫柔》兩首經典歌曲。 「民歌客廳」孕育大批巨星 說起臺灣民謠,所有人都不陌生。
  • 「再唱一段思想起」——臺灣民歌 40 深圳站見面會
    今晚,臺灣民歌 40(深圳站)—— " 再唱一段思想起 " 見面會在中心書城,李建復、陶曉清、南方二重唱來到現場唱民歌,聊民歌。深圳 ZAKER 將全程直播這場情懷見面會,讓我們隨著小 Z 一起來走進現場吧~——現場直播——█ 19:00距離開場還有半個小時,現在就已經座無虛席了,大家都在期待今天出席見面會的嘉賓們。
  • 題外話 |「所謂民歌者」羅大佑出道作《之乎者也》狂懟臺灣民歌運動往事
    但是臺灣在1971年被從聯合國趕走之後,民粹泛濫,1972年尼克森訪華,臺灣人反美情緒高漲於是就出現了所謂「李雙澤摔可口可樂事件」,雖然後來民歌活動的主要組織者陶曉清回憶說這個是別人瞎說的,但是唱自己的歌一下子流行起來。
  • 臺灣民歌四十年:潮起潮落 不忘初心
    1977年,陶曉清邀集楊弦、吳楚楚、韓正皓、胡德夫等歌手陸續合錄了三張名為《我們的歌》的合輯,一年不到就賣了十幾版。「中國現代民歌」一時名聲大噪,陶曉清也被稱為民歌的「推手」。   陶曉清是馬世芳的母親,當年民歌運動的風雲人物都是他家的常客。
  • 臺灣民歌四十年:夢中橄欖樹溫柔四十年
    燈暗,螢光棒亮起,「民歌之母」陶曉清上臺,宣布演唱會開始。她的聲音很悅耳,清亮有力,我聽著也就是位二三十歲的女生。演出並不是平鋪直敘型的一個歌手上一個歌手下,如果是那樣,六十多組歌手得演到第二天早上。演出結構為板塊遞進式,一組歌手上臺、演唱、合作、穿針引線引出下一組歌手。民歌時代的女文青楊祖珺上場了,她唱《美麗島》是正義凜然的、字正腔圓的,李建復跟進為她和聲。
  • 〖活動資訊〗臺灣民歌40《再唱一段思想起》深圳演唱會
    目前,深圳站首批公布的名單有:李建復、吳楚楚、胡德夫、殷正洋、葉佳修、王海玲、陳明韶、王夢麟、趙樹海、齊豫、潘越雲、南方二重唱、萬芳、金智娟(娃娃)、陳綺貞、韋禮安….. 引言人:臺灣「民歌之母」陶曉清、著名樂評人馬世芳。這也是「文藝女神」陳綺貞首次加入「民歌40」演唱會。
  • 臺灣民歌嘉年華會:永遠的未央歌演唱會
    我聽民歌不是為了回憶,我聽民歌的時間不算太長,早年時只是偶爾在一些電臺節目零零星星的聽了一些,並不太成系統。到了四五年前,開始上音樂論壇,才真正開始了解到臺灣民歌的一些情況,開始收集金韻獎、金鐘獎的專輯,之後就喜歡上了民歌。
  • 張釗維:四十年民歌路
    《四十》以臺灣民歌四十周年(1975-2015)的演唱會為依託骨架,結構出一部有血有肉的民歌運動簡史。陶曉清是當年的電臺音樂電臺主持人,催生了許多歌手、歌曲、專輯與演唱會的誕生,被譽為「民歌之母」;而以《龍的傳人》主唱身份紅遍華人社會的李建復,則正挑起中華音樂人協會的大梁,主導了民歌四十周年演唱會與相關活動的成形。
  • 《小茉莉》與臺灣的民歌年代
    在當時以英美歌曲流行的臺灣樂界,他們率先喊出了「唱自己歌」的口號。1975年的6月6日,時為臺大生物學碩士的楊弦,在臺北中山堂發起了一場名為「現代民謠創作」的演唱會,在這場演唱會上,楊弦唱了幾首帶有濃鬱民族風味的歌曲,如《鄉愁四韻》、《江湖上》、《民歌手》等。這在樂界如同一聲驚雷,被視為戰後臺灣音樂史上的一次革命,拉開了現代民歌運動的序幕。
  • 四十年,民歌40
    前幾天,終於收到了民歌紀錄片《四十年》的DVD,我的民歌40系列的收集也告一段落。DVD的封套上:藍天白雲下,拿著吉他往前走的民歌手,好像要引領著你重回那個美好的時代。從購買民歌40的專書,到去臺北看民歌40演唱會,再買民歌40演唱會的DVD,時間也從2015年到了2018年。
  • 【民歌40專題·叄】「民歌四十」特展背後的故事
    陳達的出 現則改 變了這種現狀,他推動了臺灣傳統歌謠的發展,也讓更多人接 觸到月琴這種 起源於漢代的樂器。▲民歌時代的舊照片,年輕的李泰祥、吳楚楚、唐曉詩、李宗盛、吳楚楚、葉佳修……▲那些民歌手們,如王夢麟等人用過的吉他。他們開始彈著吉他,不再受限於西洋音樂,開始唱自己的歌。
  • 2016臺灣「民歌40年」 深圳站演唱會
    被譽為「臺灣民歌之母」陶曉清的「熱門音樂」節目每周四開闢「現代民歌」單元。介紹由臺灣青年學子自發創作的實驗性歌曲,獲得始料未及的熱烈反響。楊弦、彭國華、吳楚楚、胡德夫、韓正浩、蘇來和之後的李宗盛、羅大佑、蔡琴等一大批巨星,都在這裡聚首談理想,搞創作。1978 年,海山唱片創辦「民謠風」比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