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釗維:四十年民歌路

2021-02-28 財新文化


臺灣民歌「三傑」之一 胡德夫

財新文化,獲得微信「雙認證」(媒體認證及原創認證)的公號。

四十年民歌路

文|張釗維

(CNEX紀錄片基金會製作總監)

初秋的臺北西門町,電影院一條街,侯季然導演以兩年時間錘鍊完成的紀錄片《四十》進行試映會。除導演團隊外,促使這部紀錄片得以誕生的中華音樂人交流協會的陶曉清與李建復也出席。

《四十》以臺灣民歌四十周年(1975-2015)的演唱會為依託骨架,結構出一部有血有肉的民歌運動簡史。陶曉清是當年的電臺音樂電臺主持人,催生了許多歌手、歌曲、專輯與演唱會的誕生,被譽為「民歌之母」;而以《龍的傳人》主唱身份紅遍華人社會的李建復,則正挑起中華音樂人協會的大梁,主導了民歌四十周年演唱會與相關活動的成形。


「民歌四十年」中的包美聖

這不是一部容易的紀錄片。民歌運動中誕生了無數的年輕歌手、創作者與歌曲,當中,已經傳誦海峽兩岸的,不計其數。茲信手拈來:歌手、創作者如齊豫、蔡琴、胡德夫、李建復、蘇來、侯德健、李宗盛、李泰祥……歌曲如《橄欖樹》《龍的傳人》《小茉莉》《蝸牛與黃鸝鳥》《抓泥鰍》《今山古道》《蘭花草》《再別康橋》……更別說還有許多大陸聽眾不一定熟悉、但在臺灣聽眾心中卻已是經典的人物與作品,比方說楊弦、李雙澤、楊祖珺、原野三重唱。如果全部收錄在影片中,估計三天三夜也講不完。那麼,該如何取捨呢?

導演從最早的「民歌三傑」切入,即楊弦、胡德夫、李雙澤。我們看到楊弦在久居的美國、胡德夫在家鄉臺東的生活樣貌,以及他們對早逝的李雙澤的懷想,繼而進入1970年代臺灣的社會時空當中。今年胡德夫剛剛在中國大陸出版了《我們都是趕路人》一書,也出席多場演唱會,而楊弦僅僅在2007年在北京Mao吧舉辦過一場演唱會,大陸聽眾對他不見得熟悉。至於李雙澤,早在1977年因為水中救人而過世,但是他的傳奇與影響力,卻在眾多歌手心中揮之不去。


楊弦

回到四十年前,楊弦還是個大學生,跟許多聽電臺西洋音樂、以楊光榮編寫的吉他教本來苦練吉他的年輕人一樣。如果只是為了撩妹,那麼唱唱當紅口水歌也就夠了,但楊弦志不在此,他想創作新曲。1975年,他發表了一系列以現代詩為詞的創作歌曲,並舉辦一場演唱會,就此正式拉開民歌運動序幕。這一年,被後人視為民歌元年。

當時,楊弦、李雙澤經常出入於臺北的哥倫比亞咖啡廳,為一眾文青聽眾演唱。被封為「臺版鮑勃·迪倫」的李雙澤,已經因為1968年臺灣民歌採集運動、以及1970年代鄉土文藝運動的影響,開始思索著回歸鄉土、創作新曲的問題。就在這時,他發現了正在開鐵板燒餐廳的胡德夫,就催促、鼓勵胡德夫唱自己家鄉的歌。胡德夫也教了楊弦幾首,包括卑南族耆老陸森寶創作的、寫給金門炮戰當中同族兄弟的《美麗的稻穗》。


李雙澤

這股「唱自己的歌」的風氣,正在醞釀、擴散。當時正在中廣擔任音樂節目DJ的陶曉清,不時會收到年輕人錄製的、粗礪的創作歌曲錄音帶。她試著在原本以西洋音樂為主的電臺節目中播出,想不到獲得廣大迴響,於是她繼續鼓勵年輕人創作歌曲後寄過來,由她播出。1977年的「中國現代民歌」演唱會即是這些新曲的集大成者,之後在洪建全基金會支持下結集出版唱片。此後,陶曉清繼續鼓勵年輕人創作,同時也組織、推動各種演唱會,至今未休。這是她被譽為「民歌之母」的原因。

就在各種新曲誕生的時刻,發生了所謂的「淡江可口可樂事件」。這事件最被津津樂道的,就是李雙澤在淡江大學的一次西洋歌曲演唱會中,摔破一隻象徵美帝的可口可樂瓶,並挑釁地要大家不要再唱洋歌,要唱自己的歌。這其實是以訛傳訛,李雙澤並未摔破可口可樂瓶。他只是拎了一瓶可口可樂上臺,主張不再唱洋歌。他唱起國父紀念歌以及臺灣民謠,臺下聽眾有鼓掌叫好的,也有大開汽水瓶的。


「民歌三十年」中的陶曉清

這其中,最尷尬的就是當天演唱會主持人陶曉清。雖然她已在鼓勵年輕人創作新曲,但西洋音樂依然是年輕人的主流喜好,而作為電臺主持人,她的態度是不管東方西方,只要是好歌都值得欣賞。

而李雙澤,當時正跟「保釣運動」後從西方回到臺灣的反帝與左翼文藝圈有密切交流,故而選擇看似激越的手段,來喚醒深受美國主流文化影響的同代年輕人,希望能夠建立自己的文化主體性。在這股潛伏的潮流中,作為主持人的陶曉清,就成了箭靶。


「民歌四十年」中的陶曉清

這個尷尬甚至是陰影,多年來在陶曉清心中始終揮之不去。《四十》真切地傳達了這種心情。影片最後,她選擇以寫信給已逝的李雙澤的形式,作為對他的理解及和解。

這一份理解與和解,跨越四十年,得之不易,更令人珍惜。在今天各種矛盾衝突交雜、自媒體泛濫成災的時代裡,又有多少發自內心的理解與和解能夠被看到、被傳達、被接收?臺灣民歌運動的風雲波濤與多元包容,要在這些嬰兒潮世代終生不悔的各自努力中去認識、去感受,為此,我們當要再創新歌。

刊於《財新周刊》2016年第40期。

特別聲明 財新文化由財新傳媒出品。財新文化所刊載內容之智慧財產權為財新傳媒及/或相關權利人專屬所有或持有。歡迎在朋友圈分享,未經許可,禁止進行轉載、摘編、複製及建立鏡像等任何使用。

◇ 分享 點擊右上角按鈕,選擇 發送給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 訂閱點擊右上角按鈕,長按下方二維碼識別添加或查看公眾帳號 或搜索 財新文化。

相關焦點

  • 四十年,民歌40
    前幾天,終於收到了民歌紀錄片《四十年》的DVD,我的民歌40系列的收集也告一段落。DVD的封套上:藍天白雲下,拿著吉他往前走的民歌手,好像要引領著你重回那個美好的時代。從購買民歌40的專書,到去臺北看民歌40演唱會,再買民歌40演唱會的DVD,時間也從2015年到了2018年。
  • 民謠演唱會細說「臺灣民歌四十年」
    在臺灣民歌40年之際, 一臺民謠盛宴「走江湖音樂節
  • 臺灣民歌四十年:潮起潮落 不忘初心
    臺灣民歌四十年演唱會宣傳活動歌手齊聚。   資料圖片   臺灣民歌四十年展覽現場。   資料圖片
  • 【民歌40專題·叄】「民歌四十」特展背後的故事
    民歌的推廣也少不了那些電臺的DJ們。其中,陶曉清被稱為「民歌之母」,在推動民歌時代有著重要的作用。而她的兒子馬世芳,也繼承母 業繼續成為了臺灣著名的音樂DJ。有一個著名的笑話就是,陶曉清是民歌之母, 那馬世芳豈不就是民歌本人?▲「民歌四十」的最後一天,三場演出結束的民歌手們集體來觀展。然後,便踏上 了他們屏東到臺東的旅行。
  • 臺灣民歌四十年:夢中橄欖樹溫柔四十年
    我更喜歡「民歌三十年」演出,那次很多人都還在。齊姐那次有事沒來,我替她唱了《走在雨中》,向李泰祥先生致敬。現在是民歌四十年,民歌五十年的時候不知道有多少人還能再相聚。我們在後臺也是圍著屏幕看前面的演出,大家一起跟著合唱。比方說齊姐上臺的時候,大家都紛紛拿出手機錄影、拍照。
  • 張釗維:紀錄片是好寂寞的工作
    張釗維導演來自臺灣,是CNEX基金會製作總監、陽光衛視紀錄片工作室製作總監,他是一個特別文藝的人,寫過研究臺灣現代民歌的專論;最近他拍攝了一部講述抗戰時期國軍空軍的紀錄片,明明是講戰爭,卻拍的風格清新動人。最神奇的是,他的大學本科學的不是影視製作,甚至不是任何人文學科,他是臺灣清華大學電機系畢業的。幾十年間,夢想把張釗維導演帶到了離起點如此遙遠的地方,他是如何來講述這個故事的?
  • 張釗維:我歌故我在︱紀念臺灣民歌運動旗手 李雙澤逝世四十周年
    這些人裡,李雙澤與楊弦、胡德夫被認為是為民歌運動披荊斬棘、開荒拓土、奠定基石的「民歌之父」。 1976年「西洋民謠演唱會」上,臨時頂替好友胡德夫出場的「救兵」李雙澤,拿著一支可樂瓶上臺,對臺下觀眾說:我們喝可口可樂,聽西洋音樂,我們有沒有自己的歌?!然後唱起《國父紀念歌》。這就是臺灣民歌歷史上著名的「淡江事件」,亦稱「可口可樂事件」,臺灣民歌運動藉此拉開序幕。
  • 民歌四十,再唱一段思想起
    5小時4分10秒的《民歌四十 再唱一段思想起》,比起2005年3小時55分17秒的《民歌三十 永遠的未央歌》,擴容不少,歌手30到了60位,曲目也由40首增加到95首。添了新面孔,也少了舊相識,其中有5位,再也不會見了。李泰祥、潘安邦、施碧梧、黃大誠和馬兆駿,在約定的(民歌)三十到四十的這10年間,離開了人世。
  • 民歌四十,三個多小時不僅僅是民歌,更是屬於幾代人的情懷
    第二屆金韻獎優勝歌手,在1979年參與灌錄『金韻獎3』合輯,並隨即發行個人專輯,其中收錄『龍的傳人』、『歸去來兮』等多首至今依然傳唱不歇的佳作,聲譽更上層樓,成為當時最具代表性的校園歌手之一。曾參與「民歌十周年」、「民歌二十」、「民歌三十」、「民歌四十」。
  • 錯過了臺灣民歌四十演唱會?沒關係!用力戳我!超多巨星在等你!!
    入住的酒店是【臺灣民歌四十】官方指定的五星酒店「臺灣王朝酒店」,馬路對面就是臺北小巨蛋。很多來參加「民歌四十」演出的歌手們也都入住在這間酒店,所以相信我們的團員在住宿的三天時間裡,已經遇見了不少參加演出的民歌手啦。
  • 「民歌四十:再唱一段思想起」 | 經典朗讀
    一九九五年,「民歌二十年:唱過一個時代」演唱會在「臺北中山紀念館」連唱兩場,共三十幾位歌手參與。 二〇〇五年,「民歌嘉年華會:永遠的未央歌」民歌三十年演唱會於「臺北中山紀念館」連唱三場,五十餘位歌手登臺。 二〇一五年六月,「民歌四十:再唱一段思想起」演唱會於臺北小巨蛋、高雄巨蛋連唱三天,共六十餘組歌手參與。
  • 民歌四十 再唱一段思想起——臺北場
    年!唱自己的歌回望臺灣民歌四十年 1975年6月6日,楊弦和胡德夫二人在臺北中山堂舉辦了新作發布會暨「中國現代民歌之夜」演唱會,「現代民歌運動」正式拉開帷幕。 1976年12月3日,在淡江大學舉行的西洋民歌演唱會上,歸臺的青年學生歌手李雙澤在壹次演唱會上,向觀眾席上投擲可口可樂,並喊出「唱自己的歌」,這才真正開始了「民歌運動」。臺灣的「民歌運動」,開啟了本土原創流行音樂文化的興起,齊豫的《橄欖樹》、李建復的《龍的傳人》,掀起了整個華人世界的文化浪潮。1977年,「金韻獎」創辦,校園民歌進入商業市場。
  • 民歌四十『我真愛的洪荒年代』
    一切故事的引爆點,是民國七五年6月6日──「民歌四十」從這天算起:青年歌手楊弦在臺北中山堂舉辦「現代民謠創作演唱會」,唱了幾首為余光中詩作譜曲的實驗之作,極獲好評。不久,楊弦出版唱片《中國現代民歌集》,鹹認為是「民歌運動」的「革命第一槍」。
  • 2016臺灣「民歌40年」 深圳站演唱會
    這也是「文藝女神」陳綺貞首次加入「民歌40」演唱會。  ·  唱自己的歌回望臺灣民歌四十年1975年6月6日,楊弦和胡德夫二人在臺北中山堂舉辦了新作發布會暨「中國現代民歌之夜」演唱會,「現代民歌運動」正式拉開帷幕。
  • 臺灣民歌四十年 再唱一段思想起
    &nbsp&nbsp&nbsp&nbsp40年前,歌者楊弦在臺北中山堂發起了「中國現代民歌之夜」,以此拉開了臺灣現代民歌運動的序幕,至此湧現出了一大批對華語樂壇影響深遠的傳奇人物,比如李宗盛、羅大佑、齊豫、潘越雲等,他們也成為了臺灣流行音樂的開創者。
  • 《本來面目》921特別放映 導演張釗維現場哽咽26秒
    《本來面目》映後,由右至左:導演張釗維 監製楊蓓、主持人史祖德 放映當日正值中國臺灣發生「9.21大地震 映後剛開始,談起拍攝帶給自己的收穫,導演張釗維表示做《本來面目》的映後跟以往有很大的不同,以前談論的多數是討論創作和技術層面上的事,而這次總是會先從自己的歷程以及與法鼓山的因緣說起
  • 【轉】2016臺灣「民歌40年」 深圳站演唱會 開票了!
    這也是「文藝女神」陳綺貞首次加入「民歌40」演唱會。  ·  唱自己的歌回望臺灣民歌四十年1975年6月6日,楊弦和胡德夫二人在臺北中山堂舉辦了新作發布會暨「中國現代民歌之夜」演唱會,「現代民歌運動」正式拉開帷幕。
  • 2016臺灣「民歌40年」深圳站演唱會今日開票!
    這也是「文藝女神」陳綺貞首次加入「民歌40」演唱會。  ·  唱自己的歌回望臺灣民歌四十年1975年6月6日,楊弦和胡德夫二人在臺北中山堂舉辦了新作發布會暨「中國現代民歌之夜」演唱會,「現代民歌運動」正式拉開帷幕。
  • 【光影】巡展 | 張釗維導演映後Q&A回顧
    Q//俞潔老師:我想請張釗維導演先介紹一下這部片子是不是一個命題的作品,它的創作背景是怎麼樣的?A//張釗維導演:其實我拍片從97年一直到現在22年了,我大部分做的是命題作文,但是我在面對每一個命題的時候,我都是用創作的態度來面對它。
  • 看吶藝文 |臺灣校園民歌45年
    2015年6月6日,5年前的今天,我在臺北,為一場四十年的聚會。我們這一代,身在大陸,如果喜歡流行音樂,或多或少,受到其中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