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代中期,一群文藝青年憑著一腔熱血寫起、唱起「自己的歌」,誰也沒有想到那群「青年素人歌手」,竟然永遠改變了臺灣唱片工業、流行文化的樣貌,並且間接讓臺灣流行音樂在8、90年代,成為這塊小島有史以來最最成功的文化輸出,累計改變了數以10億計聽眾的生命。
一切故事的引爆點,是民國七五年6月6日──「民歌四十」從這天算起:青年歌手楊弦在臺北中山堂舉辦「現代民謠創作演唱會」,唱了幾首為余光中詩作譜曲的實驗之作,極獲好評。不久,楊弦出版唱片《中國現代民歌集》,鹹認為是「民歌運動」的「革命第一槍」。
77年新格唱片創辦「金韻獎」、以商業勢力大舉介入青年創作歌謠風潮之前,「民歌運動」最重要的專輯大多由「洪建全文教基金會」出版。這個來自「國際牌」集團的基金會,不但是早期「民歌」的贊助者,也曾發行陳達的專輯,讓那位恆春老歌手得以成為一代文青的啟蒙恩師。除了楊弦的兩張個人專輯,還有77年起陸續發行的3張《我們的歌》合輯,吳楚楚、胡德夫最早的作品,都收錄其中。
假如你記得的「民歌」多半出自「金韻獎」和「民謠風」,聽聽這幾首「洪荒時代」的民歌,肯定會有驚喜,也不免有喟嘆──那樣直面本色、在一無所有之中,栽出幾株危顫顫的小花小草的素樸氣質,真的距離這個時代非常非常遙遠了。
翻出《我們的歌:中國創作民歌系列》第一集,當年傳唱最廣的歌,首推吳楚楚取材自《紅樓夢》第1回的《好了歌》,這首歌雖曾因「傳遞灰色消極思想」慘遭禁播,卻沒能阻止它成為青年苦學吉他的示範級教材。
不過,我更想推薦吳楚楚收在B面的另一首作品《你的歌》:「也許你願意唱一首歌,輕輕柔柔的一首歌。一點點歡欣、一點點希望,就是這樣的一首歌。你為什麼不愛歌唱?唱錯了又何妨?讓我們一齊來把歌兒唱,慢慢地唱不要慌.。」
剛滿30歲,在民歌手之中已經算是大哥哥的吳楚楚,寫出這樣一首從容、單純、溫暖的好歌,不知不覺也應和那個年代喊得最響的那句標語:「唱自己的歌」。唱錯了不要緊,唱得不專業也別臉紅,只要有誠意,只要自己喜歡,就唱吧!來,唱了再說.。
和《好了歌》一把吉他幹到底的編曲不同,《你的歌》用了輕搖滾的編制,吳楚楚自己彈吉他(指法漂亮極了),找來同在艾迪亞西餐廳駐唱的林明敏彈貝斯,鼓手則是一位21歲的小夥子、名喚薛嶽──他7年後才會以唱片歌手身分出道,成為臺灣搖滾先驅。冥冥中,這首歌也牽起了臺灣近代原創音樂的另一條線索。
接下來,我想請你聽聽楊弦演唱的《美麗的稻穗》,收錄在77年楊弦第2張專輯《西出陽關》。除了延續「以詩入歌」的實驗(楊牧、張曉風、羅青、洛夫)和楊弦自創的詞曲,最特別的要數這首卑南語歌謠:一把尼龍弦吉他清清淺淺地撥彈,楊弦誠誠懇懇唱著同一塊土地上另一個族裔的母語,那吉他,那歌聲,在在無一絲一毫江湖世故,卻又悠遠從容,靜水深流。
當年,楊弦聽胡德夫唱了這首卑南族父親曾經唱過的歌,便要胡德夫教他唱。那時兩人都以為這是卑南族的古謠,胡德夫自己歌詞記得不全,楊弦遂也跟著唱錯了若干。後來胡德夫回到東岸老家,才弄清楚這首歌原來才發表10幾年:58年,823炮戰開打,部落男丁被徵兵去金門作戰。卑南創作前輩陸森寶看到故鄉成熟的水稻沒人收割,感慨之餘寫下這首歌,獻給遠方前線的族人。多年後,鬚髮已白的胡德夫仍在彈唱這首歌,歷盡風霜的他,唱出的又是另一番風景了。
聽完吳楚楚、楊弦帶著文藝氣質的吟唱,再聽李雙澤留下的原始錄音,立刻就知道這傢伙想的是截然不同的另一條路。我要請你聽聽他77年錄的《老鼓手》,這首歌和後來傳唱極廣的《美麗島》一樣,是年輕的淡江德文系老師梁景峰寫詞、李雙澤譜曲:
「老鼓手呀,老鼓手呀/我們問你自由是什麼?你就敲打冬冬冬冬/我們問你民主是什麼?你也敲打冬冬冬冬.我們用得著你的破鼓,但不唱你的歌/我們不唱孤兒之歌,也不唱可憐鳥/我們的歌是青春的火焰,是豐收的大合唱/我們的歌是洶湧的海洋,是豐收的大合唱.。」
這首歌,音質粗陋不說,李雙澤的歌喉和彈吉他的功夫都稱不上高明,伴奏的小提琴似乎也沒調準;然而,這裡自有一股「粗服亂頭」的生命力,一種「寧拙勿巧」的美感,以及你在楊弦、吳楚楚等同代歌手身上找不到的帶刺的「反骨」。李雙澤一生不曾進錄音室留下正式作品,存世的錄音都是用手提錄音機在淡水那個暱稱「動物園」的住處克難錄製的,我們倒該反過來感謝他當年畢竟留下了這些演唱紀錄,讓我們據以想像那個熱血胖子大聲歌唱的模樣。
錄下這首歌沒幾個月,素來善泳的李雙澤在海邊為救人而溺死,時年28歲。他譜曲的《美麗島》,後來變成一本黨外雜誌的刊名、成為一場驚天動地政治事件的標題。李雙澤演唱《老鼓手》的錄音,多年來在一小撮人之間流傳,直到08年才正式收錄在《敬!李雙澤/唱自己的歌》專輯,在他辭世31年後,拿下了金曲獎評審團大獎。
我曾聽中國盲歌手周雲蓬演唱《老鼓手》,那一聲聲「冬冬冬冬」,敲打在對岸新生代的耳裡,依舊有振聾發聵的力量。
世界有多大,音樂就有多美
媒體合作 stallion_era@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