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歌的年代,深深與校園掛鈎。堆積的課桌,塗滿民歌主題的黑板報,投影下是不斷變幻的民歌時代的照片,像是過去與現在的擁抱。
▲曾經,臺語音樂被看成是很老舊的東西,小眾且不被重視。陳達的出 現則改 變了這種現狀,他推動了臺灣傳統歌謠的發展,也讓更多人接 觸到月琴這種 起源於漢代的樂器。
▲民歌時代的舊照片,年輕的李泰祥、吳楚楚、唐曉詩、李宗盛、吳楚楚、葉佳修……
▲那些民歌手們,如王夢麟等人用過的吉他。他們開始彈著吉他,不再受限於西洋音樂,開始唱自己的歌。
▲一次次民歌相關的活動海報,有些是為了心智障礙兒童的專場演出。其中左邊第二幅,便是大陸文藝青年們熟知的那場「民歌三十」的海報。
▲巨大的仿真收音機。民歌的推廣也少不了那些電臺的DJ們。其中,陶曉清被稱為「民歌之母」,在推動民歌時代有著重要的作用。而她的兒子馬世芳,也繼承母 業繼續成為了臺灣著名的音樂DJ。有一個著名的笑話就是,陶曉清是民歌之母, 那馬世芳豈不就是民歌本人?
▲「民歌四十」的最後一天,三場演出結束的民歌手們集體來觀展。然後,便踏上 了他們屏東到臺東的旅行。
從接手「民歌四十:再唱一段思想起」紀念活動的特別展覽之後,「野火樂集」的負責人熊儒賢及她的工作團隊就沒有停歇過。拿她的話講:「從黑膠,到卡帶,到節目錄音,到民歌四十的各種檔案,野火的所有人都要去整理,去編號,去標註提供者等各種信息。我們像是掉入了一個龐大的無底洞。」 6月8日,是「民歌四十」特展的最後一天。一如既往,陸續有來觀展的人們在那些布景前留影。剛剛結束前一晚演出的民歌手們也集體來觀展了,和所有人一樣在這裡那裡留著影。熊儒堅也在那臺仿真的巨型收音機前留了影,這是她忙了這麼久以來,在自己策展的展覽上唯一認真的獨照。她自稱:「我是民歌的女工,把那些過去一點點匯集起來。展覽前三天,我的文案才出來,不能深情,要簡約記錄。我是穿針引線的那個人。」
圖文:黃佳詩
在別處值班編輯:漁岸
是在去年春天的時候,熊儒賢接到了李建復的一個電話:「我要當中華音樂人交流協會理事長了,你願意來當理事嗎?」因為是李建復開口邀請,熊儒賢當然就答應了下來,雖然當理事是沒有薪水的。「以前覺得那個交流協會就是做一些慈善類的活動,也不時會一起吃吃喝喝。沒想到第一次開會就是討論民歌四十,那是2014年,我才驚覺,原來2015年民歌就要四十年了。」
熊儒賢自己就是聽民歌長大的。1975年,她還是12歲的小姑娘,收著男孩的情書,錄著陶曉清主持的《中西民歌》的電臺節目。後來,她慢慢變成一名音樂從業人員,也與那個時代,與那些收音機裡聽到的音樂有關。民歌三十年的時候,她負責帶胡德夫去參加演出。「民歌三十隻有演唱會。所以,我們民歌四十的時候會想要整理這四十年的東西,包括整理出黃韻玲、許景淳的報名單。看這些東西的過程很感動,因為你不是只看到了幾首歌,你是看到那樣一個時代,大家一起在幹活。」
接下民歌四十特覽的時候,熊儒賢才發現事情龐大瑣碎到無法用電腦記錄,像是跌入了一個無底洞。「我們用了大半年的時間來做資料的數位化記錄。陶姐(陶曉清)發了一道召集令,讓大家提供手上的各種文史資料,書信文檔、樂器等,然後提供人籤名存檔。那些書信,都要用專業掃描器掃描,我們找了五個品牌的掃描器,比較效果。像陶姐當年的錄音,有的還是磁帶,也要轉錄成數位化。結果轉錄的朋友告訴我,他轉錄的卡帶機壞了,去找離他最近的陳小霞,她的放著放著也壞了,只有我家的還能放,現在基本沒人用卡帶機了。就是要這樣,從一盤卡帶、一封信、一個文檔、一張黑膠……慢慢展開無底洞般的工作。」
「我希望做的是年輕人也能看得懂的展覽,並不止是四十年的記憶。」於是,在那些文檔資料之外,熊儒賢又著手準備了很多與那些記憶相關的物件。「像李泰祥的鋼琴,黃大成的吉他,梁弘志的吉他,六七十年代廣播公司用過的麥克鋒。還有各種錄音設備。沒有這些載體,那些聲音都沒法傳播出去。幾乎每一樣物品都要自己去拿,因為很多都是私人的收藏。而等這些文件、物件都有了,我又希望能夠有說故事的人。」
於是,這次「民歌四十」的展覽單元,又加入了一場場重磅的講座:請來了楊弦、陶曉清、李宗盛、李建復、蔡琴、李壽全、李子恆、馬世芳……一位位與民歌時代有關的大咖們。「其實當時壓力很大,因為大家都會買演唱會的門票,但不一定會知道有展覽。有一次我體力精力快崩潰了,差點請辭,但後來還好有野火的同事們,行銷團隊把火力也集中在了展覽上。那時心裡還是沒有底,不知道會不會有人來看。那段時間是臺灣的梅雨季,我很擔心人潮受影響,可事實上,有些人來了不止一次。像高雄駁二那一場,第一天就來了5000人以上,這樣的暴衝人潮,讓我驚喜驚訝。還有大陸的歌迷專程飛來,為了聽某場講座。」
在熊儒賢的手機裡留著一條很長的簡訊,是一位素昧平生的朋友,在看過「民歌四十」的特展之後發給她的,裡面是她看後的感觸與感激。「最終看到的不止是文字、圖片,就像我覺得你看到一張黃韻玲的報名表,比看到我的文案更重要。這裡面有布展者和觀展者彼此的激蕩。你把故事留給了他們,原來是我說故事,現在換成來看展的你們。」
▲ 在別處(in-elsewhere)文藝生活志
▲ 分享文藝心頭好,交流日常生活事
▲ 如果喜歡,敬請轉發,謝絕轉載
▲ 合作電話:王小姐,13645165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