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歌40專題·叄】「民歌四十」特展背後的故事

2021-02-08 在別處文藝志

▲民歌的年代,深深與校園掛鈎。堆積的課桌,塗滿民歌主題的黑板報,投影下是不斷變幻的民歌時代的照片,像是過去與現在的擁抱。

▲曾經,臺語音樂被看成是很老舊的東西,小眾且不被重視。陳達的出 現則改 變了這種現狀,他推動了臺灣傳統歌謠的發展,也讓更多人接 觸到月琴這種 起源於漢代的樂器。

▲民歌時代的舊照片,年輕的李泰祥、吳楚楚、唐曉詩、李宗盛、吳楚楚、葉佳修……

▲那些民歌手們,如王夢麟等人用過的吉他。他們開始彈著吉他,不再受限於西洋音樂,開始唱自己的歌。

▲一次次民歌相關的活動海報,有些是為了心智障礙兒童的專場演出。其中左邊第二幅,便是大陸文藝青年們熟知的那場「民歌三十」的海報。

▲巨大的仿真收音機。民歌的推廣也少不了那些電臺的DJ們。其中,陶曉清被稱為「民歌之母」,在推動民歌時代有著重要的作用。而她的兒子馬世芳,也繼承母 業繼續成為了臺灣著名的音樂DJ。有一個著名的笑話就是,陶曉清是民歌之母, 那馬世芳豈不就是民歌本人?

▲「民歌四十」的最後一天,三場演出結束的民歌手們集體來觀展。然後,便踏上 了他們屏東到臺東的旅行。

從接手「民歌四十:再唱一段思想起」紀念活動的特別展覽之後,「野火樂集」的負責人熊儒賢及她的工作團隊就沒有停歇過。拿她的話講:「從黑膠,到卡帶,到節目錄音,到民歌四十的各種檔案,野火的所有人都要去整理,去編號,去標註提供者等各種信息。我們像是掉入了一個龐大的無底洞。」 6月8日,是「民歌四十」特展的最後一天。一如既往,陸續有來觀展的人們在那些布景前留影。剛剛結束前一晚演出的民歌手們也集體來觀展了,和所有人一樣在這裡那裡留著影。熊儒堅也在那臺仿真的巨型收音機前留了影,這是她忙了這麼久以來,在自己策展的展覽上唯一認真的獨照。她自稱:「我是民歌的女工,把那些過去一點點匯集起來。展覽前三天,我的文案才出來,不能深情,要簡約記錄。我是穿針引線的那個人。」

圖文:黃佳詩

在別處值班編輯:漁岸

是在去年春天的時候,熊儒賢接到了李建復的一個電話:「我要當中華音樂人交流協會理事長了,你願意來當理事嗎?」因為是李建復開口邀請,熊儒賢當然就答應了下來,雖然當理事是沒有薪水的。「以前覺得那個交流協會就是做一些慈善類的活動,也不時會一起吃吃喝喝。沒想到第一次開會就是討論民歌四十,那是2014年,我才驚覺,原來2015年民歌就要四十年了。」

熊儒賢自己就是聽民歌長大的。1975年,她還是12歲的小姑娘,收著男孩的情書,錄著陶曉清主持的《中西民歌》的電臺節目。後來,她慢慢變成一名音樂從業人員,也與那個時代,與那些收音機裡聽到的音樂有關。民歌三十年的時候,她負責帶胡德夫去參加演出。「民歌三十隻有演唱會。所以,我們民歌四十的時候會想要整理這四十年的東西,包括整理出黃韻玲、許景淳的報名單。看這些東西的過程很感動,因為你不是只看到了幾首歌,你是看到那樣一個時代,大家一起在幹活。」

接下民歌四十特覽的時候,熊儒賢才發現事情龐大瑣碎到無法用電腦記錄,像是跌入了一個無底洞。「我們用了大半年的時間來做資料的數位化記錄。陶姐(陶曉清)發了一道召集令,讓大家提供手上的各種文史資料,書信文檔、樂器等,然後提供人籤名存檔。那些書信,都要用專業掃描器掃描,我們找了五個品牌的掃描器,比較效果。像陶姐當年的錄音,有的還是磁帶,也要轉錄成數位化。結果轉錄的朋友告訴我,他轉錄的卡帶機壞了,去找離他最近的陳小霞,她的放著放著也壞了,只有我家的還能放,現在基本沒人用卡帶機了。就是要這樣,從一盤卡帶、一封信、一個文檔、一張黑膠……慢慢展開無底洞般的工作。」

「我希望做的是年輕人也能看得懂的展覽,並不止是四十年的記憶。」於是,在那些文檔資料之外,熊儒賢又著手準備了很多與那些記憶相關的物件。「像李泰祥的鋼琴,黃大成的吉他,梁弘志的吉他,六七十年代廣播公司用過的麥克鋒。還有各種錄音設備。沒有這些載體,那些聲音都沒法傳播出去。幾乎每一樣物品都要自己去拿,因為很多都是私人的收藏。而等這些文件、物件都有了,我又希望能夠有說故事的人。」

於是,這次「民歌四十」的展覽單元,又加入了一場場重磅的講座:請來了楊弦、陶曉清、李宗盛、李建復、蔡琴、李壽全、李子恆、馬世芳……一位位與民歌時代有關的大咖們。「其實當時壓力很大,因為大家都會買演唱會的門票,但不一定會知道有展覽。有一次我體力精力快崩潰了,差點請辭,但後來還好有野火的同事們,行銷團隊把火力也集中在了展覽上。那時心裡還是沒有底,不知道會不會有人來看。那段時間是臺灣的梅雨季,我很擔心人潮受影響,可事實上,有些人來了不止一次。像高雄駁二那一場,第一天就來了5000人以上,這樣的暴衝人潮,讓我驚喜驚訝。還有大陸的歌迷專程飛來,為了聽某場講座。」

在熊儒賢的手機裡留著一條很長的簡訊,是一位素昧平生的朋友,在看過「民歌四十」的特展之後發給她的,裡面是她看後的感觸與感激。「最終看到的不止是文字、圖片,就像我覺得你看到一張黃韻玲的報名表,比看到我的文案更重要。這裡面有布展者和觀展者彼此的激蕩。你把故事留給了他們,原來是我說故事,現在換成來看展的你們。」

▲ 在別處(in-elsewhere)文藝生活志

▲ 分享文藝心頭好,交流日常生活事

▲ 如果喜歡,敬請轉發,謝絕轉載

▲ 合作電話:王小姐,13645165669

相關焦點

  • 四十年,民歌40
    前幾天,終於收到了民歌紀錄片《四十年》的DVD,我的民歌40系列的收集也告一段落。DVD的封套上:藍天白雲下,拿著吉他往前走的民歌手,好像要引領著你重回那個美好的時代。從購買民歌40的專書,到去臺北看民歌40演唱會,再買民歌40演唱會的DVD,時間也從2015年到了2018年。
  • 【民歌40專題·壹】「民歌40」:再笑一笑,一笑就老了
    2015年6月6日,《民歌40:再唱一段思想起》演唱會在臺北小巨蛋開演,有68位藝人參予演出,時長5個小時,一次次的大合唱。他們都來了:楊弦、胡德夫、吳楚楚、楊祖珺、李建復、蘇來……那些屬於民歌時代的重量級的名字。他們也都來了:萬芳、徐佳瑩、韋禮安、陳永龍……那些晚於民歌時代,卻又繼續在傳唱著那些歌的名字。
  • 民歌四十,三個多小時不僅僅是民歌,更是屬於幾代人的情懷
    10年,民歌20年,民歌30年,終於來到第40年」「如果錯過了,將要等到下一個10年」2015年6月5日到7日,華人音樂界的一場盛事在臺灣舉行,臺灣「民歌40——再唱一段思想起「」演唱會接連三個晚上在臺北小巨蛋和高雄舉行。
  • ❹.臺灣「民歌 40 」深圳演唱會 十年一次的民歌盛會
    臺灣民歌走過了 40 個年頭。每 10 年一次的相聚,像是老友會,又像在宣告著他們的 " 青春不老 "。不過,在這次演唱會裡,還有很多民謠大咖,或許你不知道他們是誰,但是你一定聽過、唱過他們的歌,被他們的故事感動過。
  • 2016臺灣「民歌40年」 深圳站演唱會
    臺灣重量級音樂人傾巢而出,兩岸樂迷奔走相告,無數大陸民歌和流行音樂愛好者也專程漂洋過海,去看望四十不惑的臺灣校園民歌。時隔一年,臺灣「民歌40-再唱一段思想起」演唱會在深圳開唱。這也是「民歌40」第一次大規模登陸內地,有近30組歌手參與演出。除齊豫、潘越雲、胡德夫、李建復、萬芳等資深民歌手外,還有陳綺貞、韋禮安兩位年輕創作歌手獻唱。
  • 《民歌40》,臺灣民歌百科式珍藏檔案
    但這些耳熟能詳的金曲背後,都有同一個源流:臺灣民歌運動。2015年,在民歌運動40周年之際,「民歌之母」陶曉清領銜策劃,耗時一年搜集整理,最終成就了這本《民歌40:再唱一段思想起1975-2015》,堪稱一部臺灣民謠百科全書式珍藏檔案。
  • 【轉】2016臺灣「民歌40年」 深圳站演唱會 開票了!
    臺灣重量級音樂人傾巢而出,兩岸樂迷奔走相告,無數大陸民歌和流行音樂愛好者也專程漂洋過海,去看望四十不惑的臺灣校園民歌。時隔一年,臺灣「民歌40-再唱一段思想起」演唱會在深圳開唱。這也是「民歌40」第一次大規模登陸內地,有近30組歌手參與演出。除齊豫、潘越雲、胡德夫、李建復、萬芳等資深民歌手外,還有陳綺貞、韋禮安兩位年輕創作歌手獻唱。
  • 張釗維:四十年民歌路
    四十年民歌路文|張釗維(CNEX紀錄片基金會製作總監)初秋的臺北西門町,電影院一條街,侯季然導演以兩年時間錘鍊完成的紀錄片《四十》進行試映會。除導演團隊外,促使這部紀錄片得以誕生的中華音樂人交流協會的陶曉清與李建復也出席。
  • 民謠演唱會細說「臺灣民歌四十年」
    在臺灣民歌40年之際, 一臺民謠盛宴「走江湖音樂節
  • 2016臺灣「民歌40年」深圳站演唱會今日開票!
    臺灣重量級音樂人傾巢而出,兩岸樂迷奔走相告,無數大陸民歌和流行音樂愛好者也專程漂洋過海,去看望四十不惑的臺灣校園民歌。時隔一年,臺灣「民歌40-再唱一段思想起」演唱會在深圳開唱。這也是「民歌40」第一次大規模登陸內地,有近30組歌手參與演出。除齊豫、潘越雲、胡德夫、李建復、萬芳等資深民歌手外,還有陳綺貞、韋禮安兩位年輕創作歌手獻唱。
  • 看吶藝文 |臺灣校園民歌45年
    2015年6月6日,5年前的今天,我在臺北,為一場四十年的聚會。我們這一代,身在大陸,如果喜歡流行音樂,或多或少,受到其中的影響。
  • 「再唱一段思想起」——臺灣民歌 40 深圳站見面會
    《橄欖樹》《龍的傳人》《踏著夕陽歸去》《捉泥鰍》《雨中即景》《散場電影》……40 年後,我們依舊唱著這些熟悉的旋律。今晚,臺灣民歌 40(深圳站)—— " 再唱一段思想起 " 見面會在中心書城,李建復、陶曉清、南方二重唱來到現場唱民歌,聊民歌。
  • 民歌四十 再唱一段思想起——臺北場
    唱自己的歌回望臺灣民歌四十年 1975年6月6日,楊弦和胡德夫二人在臺北中山堂舉辦了新作發布會暨「中國現代民歌之夜」演唱會,「現代民歌運動」正式拉開帷幕。 ——李宗盛我被人稱為民歌之母,但我壹直認為我是保姆……民歌40我還能參與,誰也無法預料10年後的民歌50還有誰在,因此這次有著極為重要的傳承任務,希望能從文化與歷史的角度,全方位記錄下當年陪著我們壹起走過的歲月。我是多麼幸運啊!可以見證這個時代!
  • 【民歌40專題·貳】這土地我一方來,將八方離去
    大衛仍在努力,「我之前第一個想法是在南京開設『民歌40』分場演唱會,讓內地的歌迷也能有機會親臨這難得的現場。數月前,我跟『中華音樂人交流協會』會長李建復多輪溝通。儘管雙方合作意見強烈,但基於成本的考慮,暫時擱淺。可我依然會努力促成,因為始終覺得,重溫這民歌40的篇章,南京應該有,南京最適合。」
  • 民歌四十,再唱一段思想起
    5小時4分10秒的《民歌四十 再唱一段思想起》,比起2005年3小時55分17秒的《民歌三十 永遠的未央歌》,擴容不少,歌手30到了60位,曲目也由40首增加到95首。添了新面孔,也少了舊相識,其中有5位,再也不會見了。李泰祥、潘安邦、施碧梧、黃大誠和馬兆駿,在約定的(民歌)三十到四十的這10年間,離開了人世。
  • 臺灣民歌四十年:潮起潮落 不忘初心
    臺灣民歌四十年演唱會宣傳活動歌手齊聚。   資料圖片   臺灣民歌四十年展覽現場。   資料圖片
  • 「民歌四十:再唱一段思想起」百科式珍藏檔案
    但這些耳熟能詳的金曲背後,都有同一個源流:民歌運動。新世紀以原住民音樂受到年輕人追捧的胡德夫,70年代民歌運動發源之初,正是在西餐廳、酒廊裡駐唱的民歌手之一。那時的胡德夫演唱的大多是美國民謠,偶爾才能唱幾首中文歌。
  • 臺灣民歌四十年:夢中橄欖樹溫柔四十年
    (圖:「民歌四十:再唱一段思想起」演唱會於臺北小巨蛋、高雄巨蛋連唱三天,共六十餘組歌手參與。)我從大理飛昆明飛北京飛香港飛臺北,一路輾轉,就是為了看臺灣「民歌四十」演唱會。好多人都不在了,李泰祥、梁弘志、馬兆俊、施碧梧、陳志遠、黃大城、潘安邦,潘莉莉,一回相見一回老,所以要趕快奔赴現場,趁大家都還在。臺北小巨蛋,一萬五千人的大場地座無虛席。
  • 伴隨著「民歌40」 萬芳來了
    深圳晚報記者 馬君桐 錄音整理 餘林釵 11月19日,臺灣「民歌40」演唱會將首度跨越海峽來到深圳。這一次的陣容格外強大,陶曉清和兒子馬世芳將擔任引言人,吳楚楚、李建復、殷正洋、包美聖、葉佳修、王海玲、王夢麟、趙樹海、南方二重唱、金智娟、萬芳、齊豫、潘越雲、陳明韶、陳綺貞、韋禮安等民歌手將齊齊登臺。
  • 《民歌40:再唱一段思想起1975-2015》
    但這些耳熟能詳的金曲背後,都有同一個源流:臺灣民歌運動。新世紀以原住民音樂受到年輕人追捧的胡德夫,70年代民歌運動發源之初,正是在西餐廳、酒廊裡駐唱的民歌手之一。那時的胡德夫演唱的大多是美國民謠,偶爾才能唱幾首中文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