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DF-11在9月19日開幕,今年因為疫情,大會首次以「線上+線下」的方式進行,經歷兩日密集的大師講堂、「後疫情時代」的講座,以及18個入圍項目的提案大會的活動,9月21日迎來了本次活動當中的《本來面目》的特映,報名紀錄片學院的學員們打破地域的限制,與導演張釗維和監製楊蓓一同觀看了影片,映後兩位也在現場跟線上線下的觀眾們進行了一次走心的分享。
《本來面目》映後,由右至左:導演張釗維
監製楊蓓、主持人史祖德
放映當日正值中國臺灣發生「9.21大地震」的21周年,當年地震發生後聖嚴法師立馬前往災區,給人心帶來了極大的安慰。監製楊蓓用「百感交集」來表達影片完成的感受:」拍攝過程中間的故事我們都可以再拍一部了,這不是一個結束而是一個開始」。
因為疫情的原因,《本來面目》直到今年8月底才跟大家正式見面,目前已順利完成了74場公益放映,楊蓓也希望可以通過這部影片給觀眾一些力量,「疫情給大家帶來深思的機會,在疫情發生前大家的生活表面上看起來很華麗,但骨子裡可能有一些虛幻,經過疫情再看《本來面目》,給所有人開出更大的空間,跟這個影片有一個更好的對話,通過聖嚴法師的故事也跟自己的生活有一個參照,這個影片的功能也就更好了。」
映後剛開始,談起拍攝帶給自己的收穫,導演張釗維表示做《本來面目》的映後跟以往有很大的不同,以前談論的多數是討論創作和技術層面上的事,而這次總是會先從自己的歷程以及與法鼓山的因緣說起,而每一場的映後因為所處和所面對的觀眾,都會有不一樣的感受,交流的內容也因此有所差別。回憶起當初開始與法鼓山結緣,讓導演想起已逝母親生前曾經交代的安心之法,張釗維一度哽咽長達26秒。
導演也在現場回應了線上和線下觀眾們提出的問題,有問題問道「從籌備到拍攝完成,會不會擔心讓觀眾看了影片後產生特定的印象或錯覺,楊蓓坦言自己之前從來沒有考慮過這個問題,「有人說我膽大妄為,當影片要首映跟大家見面的時候,我才發現自己真的在做一件很冒險的事情,我們做的是一個可以影響人心的故事」。
導演則有不同的心路「我一開始就很戒慎恐懼,你要拍自己的皈依師父,就像一個兒子要拍爸爸。如果是家庭錄像當作傳家寶也就罷了,但是這是要面向大眾公開的。」,同時他強調「這不是一個宗教片,而是一個所有人都可以看的影片,因此必須考慮講故事的方法,讓一般人願意看進去。」,這就對導演講故事的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個是,每一個好看的故事,主角一定會有一個對手,但法師的對手是誰?另外一個,呈現一個人物,他身上一定有一個特質是能讓觀眾可以記住的,但師父可以「炫技」的地方在哪裡?最後就是,我的修為到哪裡?後面,我發現從這些問題都太難回答了,乾脆就老老實實的把法師生命故事講好就好了。」
在今年CCDF-11的開幕式上,導演張釗維曾對「到底為什麼拍紀錄片「這個幾乎困擾過每個紀錄片創作者的問題,提出過自己的思考:」拍攝一部紀錄片可能要花費你長時間的心力,在有限的人生裡,你要跟這個題材跟人物相處長達四五年以上,可能佔你工作人生的八分之一,人生有多少個八分之一?所以一定要去找出你為什麼為它付出如此長的時間的理由,屬於自己的理由。」
《本來面目》的製作歷時三年,也鋪開了張釗維自己探尋紀錄片工作「本來面目」的路:「拍完《沖天》以後,我跟Ben(CNEX聯合創始人暨董事長)討論過到底為什麼拍紀錄片,很幸運那個時候我接到了拍攝《本來面目》的機會,讓我有了追尋答案的切入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