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前,歌者楊弦和胡德夫在臺北中山堂發起了「現代民歌之夜」演唱會,讓人們聽到了臺灣民謠。脫胎於此的李宗盛、羅大佑、齊豫、潘越雲等音樂人及其開創的臺灣新流行音樂日漸風靡華語樂壇。40年後,一臺名為「臺灣民歌40年」的演唱會在多城上演,勾起了一代又一代人的記憶。今年11月19日,這趟民謠列車將開進內地,首站停靠在深圳灣春繭體育館。
5月23日下午,「臺灣民歌40年——再唱一段思想起」演唱會深圳站新聞發布會在深圳音樂廳舉行。臺灣中華音樂人交流協會創會理事長陶曉清,中華音樂人交流協會現任理事長李建復,民謠組合南方二重唱現身發布會,南方二重唱現場演唱了《讓我們看雲去》《恰似你的溫柔》兩首經典歌曲。
「民歌客廳」孕育大批巨星
說起臺灣民謠,所有人都不陌生。《蘭花草》《外婆的澎湖灣》《橄欖樹》《龍的傳人》……至今每一首都朗朗上口。陶曉清在接受記者專訪時表示,其實在「民歌運動」之初,臺灣也有自己的流行音樂,但除了鄧麗君就是「老上海」,年輕人只能求諸英文流行搖滾音樂來尋找共鳴。直到1975年,民歌才從當時西洋音樂主導的氛圍中走出。
陶曉清當年在其主持的廣播節目《熱門音樂》中大膽開闢了「中西民歌」時段,介紹由臺灣青年學子創作的實驗性歌曲,獲得始料未及的熱烈反響。隨後她家的客廳也成為了名噪一時的「民歌客廳」,楊弦、彭國華、吳楚楚、胡德夫、韓正浩、蘇來和之後的李宗盛、羅大佑、蔡琴等一大批巨星,都在這裡聚首創作,也留下不少故事。
談起過往,陶曉清的眼睛笑成了一彎新月。她說,剛剛成名的羅大佑在公眾場合永遠是穿一身黑、戴黑色蛤蟆鏡,但每次到陶曉清家,都戴起普通的近視眼鏡。蔡琴在陶家總能顯示自己講笑話的本事,給大家帶來很多歡樂。
注重原創和歌詞文學性
臺灣現代民歌運動僅僅5年後便有了偃旗息鼓的勢頭。1981年,蔡琴、蘇來和李建復聯合推出《天水樂集》專輯,成為民歌時代的絕唱。此後,臺灣樂壇進入了現代流行音樂時代。
作為「民歌運動」曾經的一員,羅大佑的第一張專輯《之乎者也》似乎也不屬於民歌範疇。陶曉清表示,臺灣與內地對羅大佑的認知存在著差別。臺灣人認為羅大佑不屬於民歌手,不過他的音樂中仍然存留與民歌一脈相承的東西,比如他改編餘光中的《鄉愁四韻》,又比如他最著名的歌曲《鹿港小鎮》都是在訴說鄉愁。比羅大佑更接近民歌的是李宗盛,無論是早年的《愛的代價》還是後期《給自己的歌》《山丘》等,都完美融合了傳統民歌與現代流行音樂。
「民歌運動」雖是一段不可複製的歷史,但「民歌精神」強調的原創性以及對歌詞文學性的偏愛依舊影響了當今樂壇。陶曉清說,2008年羅大佑、胡德夫、林生祥、陳珊妮、張懸等共同以臺灣詩人吳晟的詩歌為藍本創作了專輯《甜蜜的負荷》,流行樂團蘇打綠曾改編臺灣女詩人夏宇的《背著你跳舞》和《Fusion Kitsch》,甚至是蛋堡等饒舌歌手的嘻哈音樂中也透露著原創音樂的獨特氣質。
齊豫陳綺貞加盟深圳站
「臺灣民歌40年」不僅是一場經典演唱會,還是一場觸動心靈的音樂往事,更是一場超過三個半小時的青春回憶。據悉,本場演出是深圳市演出公司2016中外藝術精品演出季的重頭戲。演唱會製作人張桂明介紹,深圳站將在陶曉清及其子馬世芳的主持下進行,李建復、胡德夫、葉佳修、趙樹海、南方二重唱、金智娟、萬方、齊豫、潘越雲、陳綺貞、韋禮安、小娟與山谷裡的居民等近30位歌手依次登臺,帶觀眾重溫臺灣民歌的美好時代。
在去年的臺北小巨蛋「民歌40年」演唱會上,主辦單位將整個四面舞臺設計為向四個角落延伸的吉他舞臺——四個吉他琴身組成超大舞臺,琴頭與琴頸則是民歌手們踏上舞臺的步道,讓全場視線無死角。四個大投影幕和歌詞滾動,讓觀眾可以毫無壓力地全場大合唱。張桂明告訴記者,深圳站將延續小巨蛋的舞美設計,向觀眾呈現小巨蛋90%以上的經典曲目。
李建復談到內地首站選擇深圳時感慨頗多。「去年在小巨蛋辦完之後,有北京、上海、南京、長沙等地的演出商來跟我們接觸,但這樣的陣容,一次調動30位資深歌手,時間上的安排、經費上的困難,最終都沒有做成。深圳演出公司跟我們一路走過來,特別用心,才最終讓這臺演唱會在內地唱響。」
(深圳商報記者 祁琦/文 韓墨/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