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復,臺灣民歌時期標誌性人物之一。1978年大學時期的他參加了第二屆金韻獎,獲得「優勝歌手」進入歌壇;1980年首唱《龍的傳人》,二十歲的他以雄渾高亢的歌聲唱出了濃烈的民族情懷,立刻紅遍華人世界。
《龍的傳人》專輯封面
三十多年來,《龍的傳人》成為了李建復身上的標籤,而李建復代表的不僅是民歌,更是那個時代的清流正氣。
2011年,滾石三十周年時再次邀請李建復於鳥巢演唱《龍的傳人》,李建復回憶說這次的經歷和以往完全不一樣。這次在鳥巢,他與九萬聽眾一起合唱這首歌,歌聲仿佛把兩岸的同胞連接在了一起,令他非常感動。
李建復與王力宏
然而很多年輕人並不熟悉李建復,甚至很多人認為《龍的傳人》的首唱是王力宏,對此李建復並不在意。他說,王力宏和他其實是表叔侄關係,他每次出了唱片都會寄給王力宏的父親。因此,在國外長大的王力宏早期接觸的華語唱片中就有《龍的傳人》。當王力宏成名後,跟李建復談起改編《龍的傳人》一事,李建復欣然應允,因為他覺得一首歌必須改編成順應時代的曲風,才能獲得年輕人的青睞,才能延續歌曲的生命。
「天水樂集」
就在李建復憑著《龍的傳人》大紅大紫之際,他卻率先體會到了民歌的瓶頸期。為了在音樂藝術上取得突破,同年,李建復與蔡琴、李壽全、蘇來、靳鐵章、許乃勝抱著改變樂壇生態的雄心壯志,創建了「天水樂集」,可謂開臺灣樂壇音樂工作室之先河。「天水樂集」僅推出了兩張專輯,《柴拉可汗》和《一千個春天》,但叫好不叫座,之後「天水樂集」也就解散,然而這兩張專輯堪稱民歌時代末期力挽狂瀾的經典,當年的破格前衛之作,如今看來依然不俗。
《一千個春天》專輯封面
談到「天水樂集」的作品,李建復表示他最喜歡的是《一千個春天》和《柴拉可汗》。《一千個春天》是他和蔡琴合作演唱的歌曲,歌唱的是兩個人一輩子同生共死,仿佛延續了一千個春天的意境,十分優美。而《柴拉可汗》懷念了蒙古時代的草原英雄,意境恢弘,如同史詩一般。
儘管「天水樂集」僅出了兩張專輯,但其對音樂圈的影響非常大。「天水樂集」沒有商業性的考量,追求的是聲音的美好和編曲的複雜龐大,製作出的作品也十分前衛。這對許多圈內的音樂製作人有很大的鼓舞作用,也給之後的音樂創作開創了更多的可能性。
「民歌四十」
「民歌四十」海報
李建復外表看似傳統文人,但骨子裡思維超前,冷靜又理性,就在他出了五張專輯後,因不滿演藝圈生態而淡出歌壇,從1996年起成為網際網路行業的先行者之一。其實李建復始終沒有離開音樂,他更利用自己在創意和科技領域的經驗,關注音樂事業,並策劃了「民歌四十」的活動,率領68組民歌手合力熱唱,引領歌迷穿越時空,重溫民歌時代的美好回憶。
「民歌四十」書作
「民歌四十」是臺灣民歌每隔十年舉行的演出活動,在2015年時正好是四十周年。這一年的活動特別盛大,除了演唱會,還拍攝了名為《四十年》的紀錄片,開辦了紀念展覽,出版了記錄舊時唱片的工具書《民歌四十》,以及一本指引唱片歷史地點的民歌地圖。李建復表示,他希望這些記錄可以將音樂唱片的歷史儘可能完整地保存下來,讓這些經典的音樂不但在聽眾中流傳,更要讓現代的創作者把這些歌曲的生命傳承下去。
推動原創
談到近些年所從事的工作,李建復說他建立了臺灣地區唯一一個有聲內容的平臺。這個平臺囊括了臺灣地區許多優秀的有聲內容,除了音樂以外,還有廣播、相聲、說唱、故事等。
此外,李建復每年還會舉辦一次創作比賽,以此鼓勵新生原創力量。他表示,現在可以關注的娛樂太多,很多人都沒法靜下心來從事創作工作,因此他非常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培養更多創作型人才。同時他也希望藉助網際網路科技,把這些原創作品傳播出去,並形成更大的影響力。
只有經典與新生並存才能使華語樂壇迸發無限的生命力,期待李建復能為聽眾帶來更多生命力十足的音樂作品。
長按二維碼關注星文化
WeChat ID: xingwenhuawx
(以上文字根據節目內容以及嘉賓談話整理)
藝術人文頻道 每晚九點半《今晚》
愛奇藝《今晚》
節目直播可登陸看看新聞網/看電視/藝術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