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民歌時期標誌性人物李建復

2021-02-08 星文化

李建復,臺灣民歌時期標誌性人物之一。1978年大學時期的他參加了第二屆金韻獎,獲得「優勝歌手」進入歌壇;1980年首唱《龍的傳人》,二十歲的他以雄渾高亢的歌聲唱出了濃烈的民族情懷,立刻紅遍華人世界。


《龍的傳人》專輯封面

三十多年來,《龍的傳人》成為了李建復身上的標籤,而李建復代表的不僅是民歌,更是那個時代的清流正氣。

2011年,滾石三十周年時再次邀請李建復於鳥巢演唱《龍的傳人》,李建復回憶說這次的經歷和以往完全不一樣。這次在鳥巢,他與九萬聽眾一起合唱這首歌,歌聲仿佛把兩岸的同胞連接在了一起,令他非常感動。


李建復與王力宏

然而很多年輕人並不熟悉李建復,甚至很多人認為《龍的傳人》的首唱是王力宏,對此李建復並不在意。他說,王力宏和他其實是表叔侄關係,他每次出了唱片都會寄給王力宏的父親。因此,在國外長大的王力宏早期接觸的華語唱片中就有《龍的傳人》。當王力宏成名後,跟李建復談起改編《龍的傳人》一事,李建復欣然應允,因為他覺得一首歌必須改編成順應時代的曲風,才能獲得年輕人的青睞,才能延續歌曲的生命。

「天水樂集」

就在李建復憑著《龍的傳人》大紅大紫之際,他卻率先體會到了民歌的瓶頸期。為了在音樂藝術上取得突破,同年,李建復與蔡琴、李壽全、蘇來、靳鐵章、許乃勝抱著改變樂壇生態的雄心壯志,創建了「天水樂集」,可謂開臺灣樂壇音樂工作室之先河。「天水樂集」僅推出了兩張專輯,《柴拉可汗》和《一千個春天》,但叫好不叫座,之後「天水樂集」也就解散,然而這兩張專輯堪稱民歌時代末期力挽狂瀾的經典,當年的破格前衛之作,如今看來依然不俗。


《一千個春天》專輯封面

談到「天水樂集」的作品,李建復表示他最喜歡的是《一千個春天》和《柴拉可汗》。《一千個春天》是他和蔡琴合作演唱的歌曲,歌唱的是兩個人一輩子同生共死,仿佛延續了一千個春天的意境,十分優美。而《柴拉可汗》懷念了蒙古時代的草原英雄,意境恢弘,如同史詩一般。

儘管「天水樂集」僅出了兩張專輯,但其對音樂圈的影響非常大。「天水樂集」沒有商業性的考量,追求的是聲音的美好和編曲的複雜龐大,製作出的作品也十分前衛。這對許多圈內的音樂製作人有很大的鼓舞作用,也給之後的音樂創作開創了更多的可能性。

「民歌四十」

「民歌四十」海報

李建復外表看似傳統文人,但骨子裡思維超前,冷靜又理性,就在他出了五張專輯後,因不滿演藝圈生態而淡出歌壇,從1996年起成為網際網路行業的先行者之一。其實李建復始終沒有離開音樂,他更利用自己在創意和科技領域的經驗,關注音樂事業,並策劃了「民歌四十」的活動,率領68組民歌手合力熱唱,引領歌迷穿越時空,重溫民歌時代的美好回憶。


「民歌四十」書作

「民歌四十」是臺灣民歌每隔十年舉行的演出活動,在2015年時正好是四十周年。這一年的活動特別盛大,除了演唱會,還拍攝了名為《四十年》的紀錄片,開辦了紀念展覽,出版了記錄舊時唱片的工具書《民歌四十》,以及一本指引唱片歷史地點的民歌地圖。李建復表示,他希望這些記錄可以將音樂唱片的歷史儘可能完整地保存下來,讓這些經典的音樂不但在聽眾中流傳,更要讓現代的創作者把這些歌曲的生命傳承下去。

推動原創

談到近些年所從事的工作,李建復說他建立了臺灣地區唯一一個有聲內容的平臺。這個平臺囊括了臺灣地區許多優秀的有聲內容,除了音樂以外,還有廣播、相聲、說唱、故事等。

此外,李建復每年還會舉辦一次創作比賽,以此鼓勵新生原創力量。他表示,現在可以關注的娛樂太多,很多人都沒法靜下心來從事創作工作,因此他非常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培養更多創作型人才。同時他也希望藉助網際網路科技,把這些原創作品傳播出去,並形成更大的影響力。

只有經典與新生並存才能使華語樂壇迸發無限的生命力,期待李建復能為聽眾帶來更多生命力十足的音樂作品。

長按二維碼關注星文化

WeChat ID: xingwenhuawx

(以上文字根據節目內容以及嘉賓談話整理)

 藝術人文頻道 每晚九點半《今晚》

 愛奇藝《今晚》

節目直播可登陸看看新聞網/看電視/藝術人文

相關焦點

  • 致親愛的李建復先生!
    明年的6月6日,臺北小巨蛋會有一場高規格的「民歌四十」匯演,四十組藝人輪番獻唱。《龍的傳人》的原唱李建復先生擔任策劃,演出會否學「滾石三十」在大陸巡迴目前未知,但是,包含演唱會、民歌遺蹟觀光、導遊書的一系列紀念項目已經敲定。數周前,臺灣資深廣播人、有「民歌之母」美譽的陶曉清與兒子,作家、廣播人馬世芳在金橋國際辦了一場講座。其間,「民歌四十」的企劃一經公布,詢問上海站的聲音起伏難抑。
  • 臺灣民歌四十年:潮起潮落 不忘初心
    臺灣民歌鼎盛時期的歌手們。全社會的大討論反而加速了民歌風潮走向大眾,一群彈著吉他自己寫歌自己唱的年輕人,改變了臺灣人對流行音樂的看法,留下了許多引起巨大迴響的音樂遺產。   「唱自己的歌」,是臺灣民歌運動另一代表人物李雙澤的吶喊。20世紀70年代是臺灣社會動蕩的年代,也是文藝思潮發展與反省的年代。當時,除了舶來的西洋音樂,臺灣本土創作的主題多為燈紅酒綠、浪子心聲、酒廊怨婦。
  • 今晚我們聽音樂 臺灣民歌時代(上)
    上世紀七十年代,臺灣民歌在陶曉清的空中電波裡,逐漸萌芽開花。她的兒子馬世芳先生,接過母親的旗幟,成為新一代跨音樂、廣播、文字創作等文化領域的重要代表人物。最近,他們在上海參加「40·20」民歌展,10月8日晚21:30藝術人文頻道《今晚我們聽音樂》就請到這對傳奇母子,主持人張穎將和他們一起來聊聊臺灣民歌時代代表人物和歷史時刻。
  • 「再唱一段思想起」——臺灣民歌 40 深圳站見面會
    今晚,臺灣民歌 40(深圳站)—— " 再唱一段思想起 " 見面會在中心書城,李建復、陶曉清、南方二重唱來到現場唱民歌,聊民歌。深圳 ZAKER 將全程直播這場情懷見面會,讓我們隨著小 Z 一起來走進現場吧~——現場直播——█ 19:00距離開場還有半個小時,現在就已經座無虛席了,大家都在期待今天出席見面會的嘉賓們。
  • 《民歌40》,臺灣民歌百科式珍藏檔案
    但這些耳熟能詳的金曲背後,都有同一個源流:臺灣民歌運動。短暫而輝煌的民歌時代,湧現了一批現代華語樂壇的重要人物,留下了無數廣為傳唱的經典歌曲,影響了臺灣、大陸校園民謠的發展歷程例如《民歌對華語流行音樂的影響》這一篇章,有著名樂評人馬世芳撰寫的《臺灣篇:從世代交替到產業升級》,也有民歌研究者公路撰寫的《大陸篇:他從臺北來,歌從臺北來》。
  • ❹.臺灣「民歌 40 」深圳演唱會 十年一次的民歌盛會
    「不同於大陸的民歌,臺灣民歌更像民謠,卻比民謠有著更多的傳奇。」40 年前,在淡江大學舉行的西洋民歌演唱會上,歸臺的青年學生歌手李雙澤,向觀眾席上投擲可口可樂,並喊出 " 唱自己的歌 "," 民歌運動 " 的大幕正式拉開。臺灣的 " 民歌運動 ",開啟了本土原創流行音樂文化的興起。
  • 臺灣30多組民歌歌手響應「相知相守 民歌45演唱會」
    華夏經緯網7月15日訊: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報導,由中華音樂人交流協會理事長李建復領軍,超過30多組民歌手響應參與將於今年9月舉辦的「相知相守民歌45演唱會」。李建復(開麗娛樂提供)據悉,包含丁曉雯、木吉他合唱團、王海玲、王新蓮、王瑞瑜、王夢麟、吳楚楚、李明德、李建復、林子軒、林佳蓉、林亭翰、林隆璇、邰肇玫、金智娟、南方二重唱、洪小喬、範怡文、殷正洋、馬永蒂、馬永霖、馬毓芬、徐曉菁、許淑絹、許景淳、黃仲昆、黃韻玲、葉佳修、趙詠華、趙樹海、潘越雲、鄭怡等民歌手齊聚,將於今年9月26
  • 11月16日:飛揚971「臺灣民歌40」主題音樂日
    ◆1976年12月3日,在淡江大學舉行的西洋民歌演唱會上,青年學生歌手李雙澤在演唱會上喊出了「唱自己的歌」,真正開始了「民歌運動」。臺灣的「民歌運動」開啟了本土原創流行音樂文化的興起,齊豫的《橄欖樹》、李建復的《龍的傳人》掀起了整個華人世界的文化浪潮。李建復談李雙澤:「他是我們是同一所大學的學長,是臺灣民歌的先驅之一。
  • 2016臺灣「民歌40年」 深圳站演唱會
    臺灣重量級音樂人傾巢而出,兩岸樂迷奔走相告,無數大陸民歌和流行音樂愛好者也專程漂洋過海,去看望四十不惑的臺灣校園民歌。時隔一年,臺灣「民歌40-再唱一段思想起」演唱會在深圳開唱。這也是「民歌40」第一次大規模登陸內地,有近30組歌手參與演出。除齊豫、潘越雲、胡德夫、李建復、萬芳等資深民歌手外,還有陳綺貞、韋禮安兩位年輕創作歌手獻唱。
  • 臺灣民歌40年 在懷舊中傳承
    」,以此拉開中國臺灣地區現代民歌運動的序幕,脫胎於此的李宗盛、羅大佑、齊豫、潘越雲等音樂人及其開創的臺灣新流行音樂日漸風靡華語樂壇。40年後,一場名為「民歌40年——再唱一段思想起」的演唱會在臺灣多城上演,勾起了幾代人的鄉愁。終於在今年11月19日,「臺灣民歌40周年」演唱會將作為「2016第14屆中外藝術精品演出季」的主推項目,在深圳灣體育館「春繭」開唱。記者從昨天的新聞發布會獲悉,老一輩如齊豫、潘越雲、李建復、胡德夫、萬芳,新生代如陳綺貞、韋禮安等近30位臺灣民歌音樂人將共同登臺。
  • 【轉】2016臺灣「民歌40年」 深圳站演唱會 開票了!
    臺灣重量級音樂人傾巢而出,兩岸樂迷奔走相告,無數大陸民歌和流行音樂愛好者也專程漂洋過海,去看望四十不惑的臺灣校園民歌。時隔一年,臺灣「民歌40-再唱一段思想起」演唱會在深圳開唱。這也是「民歌40」第一次大規模登陸內地,有近30組歌手參與演出。除齊豫、潘越雲、胡德夫、李建復、萬芳等資深民歌手外,還有陳綺貞、韋禮安兩位年輕創作歌手獻唱。
  • 「民歌四十」:臺灣民歌運動的獨家記憶 | 青苑薦書
    七十年代臺灣社會低迷動蕩,1971年臺灣當局退出聯合國,1978年與美國斷交後又陸續與三十多個國家斷交。青年人在自我認同的危機中,走上了自發喚醒民族意識的道路。,湧現了一批現代華語樂壇的重要人物,留下了無數廣為傳唱的經典歌曲,影響了臺灣、大陸校園民謠的發展歷程,推動之後的華語流行音樂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峰。
  • 題外話 |「所謂民歌者」羅大佑出道作《之乎者也》狂懟臺灣民歌運動往事
    (李建復,李宗盛與陶曉清)1977年,臺灣舉辦了第一屆金韻獎,唱自己的歌成為臺灣社會的潮流,也由於從學生端發出,所以民粹主義泛濫,也成為後來臺獨的發端,儘管這不是學生運動最初的初衷。金韻獎舉行之後,臺灣本土就出現了與傳統派對抗的民歌派,這裡面很多人後面都是鼎鼎大名的,比如第二屆的冠軍齊豫,這屆裡有個組合叫木吉他,裡面有個人叫李宗盛,還有李建復,蔡琴那個時候還小,但是也參加其中。
  • 2016臺灣「民歌40年」深圳站演唱會今日開票!
    臺灣重量級音樂人傾巢而出,兩岸樂迷奔走相告,無數大陸民歌和流行音樂愛好者也專程漂洋過海,去看望四十不惑的臺灣校園民歌。時隔一年,臺灣「民歌40-再唱一段思想起」演唱會在深圳開唱。這也是「民歌40」第一次大規模登陸內地,有近30組歌手參與演出。除齊豫、潘越雲、胡德夫、李建復、萬芳等資深民歌手外,還有陳綺貞、韋禮安兩位年輕創作歌手獻唱。
  • 100首經典臺灣民歌,值得一聽
    臺灣的音樂文化,除山地音樂本具有原住土著音樂特色之外,漢族的音樂則移植自大陸,但由於三百餘年來受本地語言、風俗民情、地理環境、社會背景
  • 臺灣民歌四十年:夢中橄欖樹溫柔四十年
    燈暗,螢光棒亮起,「民歌之母」陶曉清上臺,宣布演唱會開始。她的聲音很悅耳,清亮有力,我聽著也就是位二三十歲的女生。演出並不是平鋪直敘型的一個歌手上一個歌手下,如果是那樣,六十多組歌手得演到第二天早上。演出結構為板塊遞進式,一組歌手上臺、演唱、合作、穿針引線引出下一組歌手。民歌時代的女文青楊祖珺上場了,她唱《美麗島》是正義凜然的、字正腔圓的,李建復跟進為她和聲。
  • 〖活動資訊〗臺灣民歌40《再唱一段思想起》深圳演唱會
    臺灣「民歌40」的列車  從臺北小巨蛋出發  這一站,來到深圳灣「春繭」體育館  用三個多小時回味自己的青春歲月  2015年6月5日到7日,華人音樂界的一場盛事在臺灣舉行,臺灣「民歌40——再唱一段思想起「」演唱會接連三個晚上在臺北小巨蛋和高雄舉行。
  • 數萬人將合唱《橄欖樹》等臺灣民歌,現場一定會淚流成河……
    1978年美國與臺灣當局「斷交」,當時正在臺灣政治大學讀書的侯德健對周遭的「悲情」不以為然,在他看來,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中國人一直被悲情籠罩,受外國人牽制,他憤怒於這種懦弱的悲情,寫下了《龍的傳人》。
  • 齊豫潘越雲陳綺貞 領銜「臺灣民歌40」演唱會
    深圳特區報訊 (記者 孟迷)備受期待的「臺灣民歌40——再唱一段思想起」深圳演唱會將於11月19日晚登陸深圳灣體育館「春繭」。據悉,這是「臺灣民歌40」目前在大陸的唯一一場演出。 屆時,齊豫、潘越雲、陳綺貞、萬芳、胡德夫、吳楚楚、李建復、娃娃(金智娟)、陳明韶、王夢麟、趙樹海、南方二重唱、韋禮安等幾代臺灣民歌手將同臺唱響經典,「臺灣民歌之母」陶曉清和她的兒子馬世芳將擔任引言人。
  • 《小茉莉》與臺灣的民歌年代
    歌名、人名都是陌生到走入博物館的節奏,不過喜歡歸類的我,倒是感覺當時的流行風格很是清新,連徐志摩的詩歌都能成為成為傳唱的對象,頗像大陸現下的民謠熱潮,畢竟生活除了苟且,還有詩與遠方,而這在上世紀的臺灣,已經來了一回。然而這畢竟還是超前了。在那個年代,臺灣仍然處於兩蔣統治的威權時期,即便是藝術,也未能倖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