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歌四十」:臺灣民歌運動的獨家記憶 | 青苑薦書

2022-01-04 南昌市青苑書店



當《橄欖樹》的前奏響起,不論何時何地聽到都讓人脊背戰慄,情不自禁沉浸在齊豫縹緲的歌聲中。《被遺忘的時光》《恰似你的溫柔》《蘭花草》《蝸牛與黃鸝鳥》《外婆的澎湖灣》《龍的傳人》……每個中國人一定都聽過這些歌,電視裡放到時我們的爸爸媽媽、爺爺奶奶會放下手中的事,跟著一起陶醉地唱。你也許知道他們都屬於七八十年代的金曲,也許還聽說過「校園民謠」這個詞。但這些耳熟能詳的金曲背後,都有同一個源流:民歌運動。



新世紀以原住民音樂受到年輕人追捧的胡德夫,70年代民歌運動發源之初,正是在西餐廳、酒廊裡駐唱的民歌手之一。那時的胡德夫演唱的大多是美國民謠,偶爾才能唱幾首中文歌。華語流行音樂教父李宗盛,是給民歌手寫歌、當製作人才入行,終成樂壇一代傳奇。羅大佑、方文山、阿信、陳綺貞、萬芳……此後的華語音樂人,多多少少都有受到民歌的影響。如同方文山所說:「我是聽著這些歌長大的一代人。它們是我們這一代人的共同記憶,是開啟過去的鑰匙。長大以後,我寫的那些所謂'中國風'的歌曲很多都是受這些民歌的影響。」陳綺貞的說法則更為文藝:「民歌是陪伴我成長的聲音,民歌是情書。當樂器比較少的時候,堆疊的情緒就多,就更能聽得出歌手在表達這首歌的時候每一個字,很細膩地在述說他心裏面的話。」


對於先接觸到歌曲,再觸摸到音樂史的我們來說,也許聽到「民歌」的第一反應,是青歌賽上的民族唱法,是陝北民歌或者雲南山歌。民歌運動的「民歌」提法,來源於當時「中國現代民歌」的主張。按照今天的觀念,可以直接理解為民謠。民歌與民謠都是翻譯自英文的folk,而當時民歌運動的興起也與美國的民謠復興(folk revival)有關。



60年代越戰以來,駐臺美軍人數驟增。配合當時經濟的發展,電臺、電視的西洋音樂節目,美軍俱樂部以及西餐廳裡的英文歌表演,帶動起了西洋音樂的風靡。當時也是美國民謠復興的盛期,鮑勃·迪倫等民謠巨星開始登上歷史舞臺。以胡德夫、楊弦為首的駐唱民歌手們,迫於時代風氣,大部分時候都在夜總會演出中翻唱這些美國民謠,偶爾才能唱一些中文歌曲。七十年代臺灣社會低迷動蕩,1971年臺灣當局退出聯合國,1978年與美國斷交後又陸續與三十多個國家斷交。青年人在自我認同的危機中,走上了自發喚醒民族意識的道路。



1975年6月6日,一個雨夜,年輕的學生兼民歌手楊弦在「現代民謠創作演唱會」上,以詩人余光中的八首詩作入歌。在西洋音樂為主流的環境中,青年們彈著吉他用中文唱出自己的歌聲,向時代大聲宣言:我們不要夜總會裡的西洋歌,不要歌廳式的「靡靡之音」,我們要用自己的語言、創作自己的歌曲、寫作自己的生活——唱自己的歌!猶如辛亥革命的第一槍打響,它帶動了隨後一連串的行動:洪建全基金會支持唱片楊弦的專輯《中國現代民歌集》製作發行、其他民歌手和作品的浮現傳播……而1975,也就成了「民歌元年」



自此之後,在時任「中國廣播公司」的《熱門音樂》節目主持人陶曉清的帶領下,一大批優秀的民歌創作者和民歌手,走上了時代的先列:洪小喬、李雙澤、李泰祥、齊豫、小蟲、李建復、楊祖珺、黃大城、王夢麟、王海玲、施孝榮、楊芳儀、李宗盛、潘安邦、蔡琴、旅行者三重唱、羅吉鎮、蘇來、侯德健、吳楚楚、潘越雲、李麗芬、邰肇玫、施碧梧……那是一個眾星熠熠的時代,這些名字也許你有的聽說過,有的沒有。但那個時代留下來的歌聲,那些清新、朝氣又雋永的民歌,在歷史的長河中一直閃耀著,歲月洗禮後成為更迷人的經典。直到你有一天叩響它,「是誰在撩動琴弦,那一段被遺忘的時光,慢慢地浮現在我腦海……」






短暫而輝煌的民歌時代,湧現了一批現代華語樂壇的重要人物,留下了無數廣為傳唱的經典歌曲,影響了臺灣、大陸校園民謠的發展歷程,推動之後的華語流行音樂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峰。2015年,在民歌運動40周年之際,「民歌之母」陶曉清領銜策劃,耗時一年搜集整理,最終成就了這本《民歌40:再唱一段思想起1975-2015》,堪稱一部民謠百科全書式珍藏檔案。2020年,民歌運動來到第45年紀念。《民歌40》由後浪首次引進大陸,重磅推出!







《民歌40》收錄了百餘張經典民歌唱片詳盡記錄,按照時間順序排列。每一頁左邊是專輯封面和歌曲資料,右邊是所屬歌手和創作者感言與幕後故事全記錄。翻開本書,就像翻開一本時光紀念冊,撲面而來的都是滿滿的回憶。



500餘份珍貴歷史資料,老照片、演唱會海報、專輯封面、報導文件、書信手稿全收錄。


幾乎都是其他地方不可能看到的舊物收藏,如同走進一個民歌博物館一般,全方位還原民歌時代的情況。



例如《民歌對華語流行音樂的影響》這一篇章,有著名樂評人馬世芳撰寫的《臺灣篇:從世代交替到產業升級》,也有民歌研究者公路撰寫的《大陸篇:他從臺北來,歌從臺北來》。




時代親歷者現身講述

深度揭秘經典老歌、傳奇音樂人背後秘辛


本書作者陣容十分強大,除了領銜坐鎮的陶曉清外,你在作者頁面還能看到以下名字:


布舒、蔡琴、陳宏銘、杜文靖、方麗莎、公路、靳鐵章、李蝶菲、李建復、李小敏、廖慧娟、林怡君、馬世芳、邱晨、蘇來、施碧梧、邰肇玫、陶曉清、王竹君、王承偉、吳清聖、吳統雄、小野、徐崇憲、楊弦、楊嘉、葉佳修、余光中、張光鬥、趙樹海、鄭鏗彰( 按拼音首字母順序) 。


提起民歌運動那段歷史,後人記敘的書也有不少,但由當事人親自講述,匯集如此多的時代見證者記錄,史上絕無僅有


民歌運動除了那些我們耳熟能詳的名字,更多的是今天的我們也不太熟悉的幕後主導者們。主創們細心搜集尋訪,讓幕後人的故事也得以重現,呈現民歌時代的輝煌樣貌,揭秘連圈內人也不一定知曉的秘辛,例如:《橄欖樹》的來龍去脈,《龍的傳人》的改詞始末,藏在《阿里山的姑娘》裡的感人愛情,《美麗的稻穗》創作者的辛酸往事。李宗盛生平創作的第一首歌,齊豫天籟之音的培養過程,蔡琴校園歌手時期的青蔥往事,陳小霞音樂創作的起點。《音樂的雕塑家》一節中,記錄了民歌時代的編曲和樂手,以及著名的麗風錄音室、洪建全文教基金會、民風樂府、《滾石雜誌》等等。



時代的浪潮中,有人站在風光頂端,也有人是默默無聞的奠基者。他們的故事,失落的好歌,都收錄在書裡,像一份時光的禮物。



復古封面致敬70年代

黑膠唱片般大開本,特製拉頁回溯時光長廊



《民歌40》採用高品質的硬精裝封面,12開大尺寸開本。
整本書拿在手裡如同一張黑膠唱片,呼應音樂秘藏記錄。內文全彩細膩印刷,展現歷史動人細節。大陸版全新設計了復古典藏封面,滿滿的70年代懷舊味道。別致的書名錯版效果,吉他弦和音孔構成隱秘的「40」圖樣,內封裡還有同款刻印,是在琴弦上奏響的動聽40年。



精心繪製的70年代臺北民歌西餐廳地圖,以及細心梳理40年來69場重要民歌音樂會全記錄,帶你重走民歌來時路。



回頭看民歌,我覺得民歌是一種信心的表現,年輕人藉由自己去寫歌,確定自己可以做這件事情,這是一種很重要的自我肯定。

書名副標題「再唱一段思想起」,《思想起》是流傳於臺灣最南端恆春半島的古老民歌,有陳達、鳳飛飛、鄧麗君、陳淑樺等等多個歌詞不同的版本,內容也從最初的思鄉演變為婚嫁、抒情等生活的方方面面。

2015年6月6日,楊弦發聲40年後,同名演唱會《民歌40:再唱一段思想起》在臺北小巨蛋舉行。當年的民歌手們與新時代的年輕歌手齊聚一堂,再次唱響時光中的經典歌謠。

時代會落幕,人會老去,還好歌會留下來,故事還要繼續講下去。



如果你是民歌時期的資深歌迷,這本書會是喚醒你青春記憶的鑰匙,帶你回到曾經的「詩和遠方」。

如果你錯過了那個民歌時代,這本書就是你發掘音樂寶藏的時光地圖,值得回味的好歌好聲音,在這裡等待與你相遇。 



在現代社會,只要你的歌能夠唱出屬於這個時代的精神,你就可以稱得上是民歌手。只要唱歌的人是發自真心地唱自己的歌,走下舞臺的歌者又能和臺下的人坐在一起享受音樂,他們唱的就是民歌。


縱使歲月蒙塵,《民歌40》在這裡,等你。


掃描二維碼即可購買


乘坐公交13路、231路、28路到江西廣播電視大學站下車即到。
或乘坐地鐵1號線自師大南路站2號口步行500米即到。

相關焦點

  • 張釗維:四十年民歌路
    《四十》以臺灣民歌四十周年(1975-2015)的演唱會為依託骨架,結構出一部有血有肉的民歌運動簡史。陶曉清是當年的電臺音樂電臺主持人,催生了許多歌手、歌曲、專輯與演唱會的誕生,被譽為「民歌之母」;而以《龍的傳人》主唱身份紅遍華人社會的李建復,則正挑起中華音樂人協會的大梁,主導了民歌四十周年演唱會與相關活動的成形。
  • 專訪臺灣「民歌之母」陶曉清:民歌運動讓創作者被看見
    聽眾反響異常熱烈,許多人給她寫信投稿,說自己也有原創歌曲,她的節目便一發不可收拾地成了民歌的「陣地」。此後,她以媒體人的身份策劃了一系列活動,成為這場「民歌運動」的有力推手。歌手楊弦。1975年6月6日,楊弦和胡德夫二人在臺北中山堂舉辦了新作發布會暨「中國現代民歌之夜」演唱會。會上所推出的幾首新作均被收錄於楊弦的首張專輯《中國現代民歌集》中。
  • 臺灣民歌四十年:潮起潮落 不忘初心
    臺灣民歌四十年演唱會宣傳活動歌手齊聚。   資料圖片   臺灣民歌四十年展覽現場。   資料圖片
  • 錯過了臺灣民歌四十演唱會?沒關係!用力戳我!超多巨星在等你!!
    這次的音樂之旅也受到了【臺灣民歌四十】的主辦單位「中華音樂人交流協會」的特別授權和合作,不僅保證了這次行程的完整性,更有特別的品質保證。 一杯咖啡的時間,我們就落地臺灣啦!【臺灣民歌四十】的指定旅行社「臺灣雄獅旅遊」就派來了寬敞乾淨的旅行車接我們去酒店。
  • 民歌四十,三個多小時不僅僅是民歌,更是屬於幾代人的情懷
    臺灣重量級音樂人傾巢而出,兩岸樂迷奔走相告,無數大陸民歌和流行音樂愛好者也專程漂洋過海,去看望四十不惑的臺灣校園民歌。20世紀70年代,胡德夫與楊弦、李雙澤推動了被稱為整個華語流行音樂啟蒙運動的「民歌運動」。 1973 年胡德夫舉辦了臺灣史上第一場個人演唱會。2005年4月,首次出版個人音樂專輯《匆匆》,獲得臺灣流行音樂百佳專輯(1993年至2005年)第2名。歌曲《太平洋的風》獲2006年金曲獎最佳作詞人獎、最佳年度歌曲。
  • 四十年,民歌40
    前幾天,終於收到了民歌紀錄片《四十年》的DVD,我的民歌40系列的收集也告一段落。DVD的封套上:藍天白雲下,拿著吉他往前走的民歌手,好像要引領著你重回那個美好的時代。從購買民歌40的專書,到去臺北看民歌40演唱會,再買民歌40演唱會的DVD,時間也從2015年到了2018年。
  • 【民歌40專題·叄】「民歌四十」特展背後的故事
    ▲一次次民歌相關的活動海報,有些是為了心智障礙兒童的專場演出。其中左邊第二幅,便是大陸文藝青年們熟知的那場「民歌三十」的海報。▲巨大的仿真收音機。民歌的推廣也少不了那些電臺的DJ們。其中,陶曉清被稱為「民歌之母」,在推動民歌時代有著重要的作用。而她的兒子馬世芳,也繼承母 業繼續成為了臺灣著名的音樂DJ。
  • 《民歌40》,臺灣民歌百科式珍藏檔案
    但這些耳熟能詳的金曲背後,都有同一個源流:臺灣民歌運動。它們是我們這一代人的共同記憶,是開啟過去的鑰匙。長大以後,我寫的那些所謂'中國風'的歌曲很多都是受這些民歌的影響。」陳綺貞的說法則更為文藝:「民歌是陪伴我成長的聲音,民歌是情書。
  • 2016臺灣「民歌40年」 深圳站演唱會
    臺灣重量級音樂人傾巢而出,兩岸樂迷奔走相告,無數大陸民歌和流行音樂愛好者也專程漂洋過海,去看望四十不惑的臺灣校園民歌。時隔一年,臺灣「民歌40-再唱一段思想起」演唱會在深圳開唱。這也是「民歌40」第一次大規模登陸內地,有近30組歌手參與演出。除齊豫、潘越雲、胡德夫、李建復、萬芳等資深民歌手外,還有陳綺貞、韋禮安兩位年輕創作歌手獻唱。
  • 臺灣民歌四十年:夢中橄欖樹溫柔四十年
    (圖:「民歌四十:再唱一段思想起」演唱會於臺北小巨蛋、高雄巨蛋連唱三天,共六十餘組歌手參與。)我從大理飛昆明飛北京飛香港飛臺北,一路輾轉,就是為了看臺灣「民歌四十」演唱會。好多人都不在了,李泰祥、梁弘志、馬兆俊、施碧梧、陳志遠、黃大城、潘安邦,潘莉莉,一回相見一回老,所以要趕快奔赴現場,趁大家都還在。臺北小巨蛋,一萬五千人的大場地座無虛席。
  • 民謠演唱會細說「臺灣民歌四十年」
    在臺灣民歌40年之際, 一臺民謠盛宴「走江湖音樂節
  • 《小茉莉》與臺灣的民歌年代
    在當時以英美歌曲流行的臺灣樂界,他們率先喊出了「唱自己歌」的口號。1975年的6月6日,時為臺大生物學碩士的楊弦,在臺北中山堂發起了一場名為「現代民謠創作」的演唱會,在這場演唱會上,楊弦唱了幾首帶有濃鬱民族風味的歌曲,如《鄉愁四韻》、《江湖上》、《民歌手》等。這在樂界如同一聲驚雷,被視為戰後臺灣音樂史上的一次革命,拉開了現代民歌運動的序幕。
  • 【轉】2016臺灣「民歌40年」 深圳站演唱會 開票了!
    臺灣重量級音樂人傾巢而出,兩岸樂迷奔走相告,無數大陸民歌和流行音樂愛好者也專程漂洋過海,去看望四十不惑的臺灣校園民歌。時隔一年,臺灣「民歌40-再唱一段思想起」演唱會在深圳開唱。這也是「民歌40」第一次大規模登陸內地,有近30組歌手參與演出。除齊豫、潘越雲、胡德夫、李建復、萬芳等資深民歌手外,還有陳綺貞、韋禮安兩位年輕創作歌手獻唱。
  • 民歌四十,再唱一段思想起
    5小時4分10秒的《民歌四十 再唱一段思想起》,比起2005年3小時55分17秒的《民歌三十 永遠的未央歌》,擴容不少,歌手30到了60位,曲目也由40首增加到95首。添了新面孔,也少了舊相識,其中有5位,再也不會見了。李泰祥、潘安邦、施碧梧、黃大誠和馬兆駿,在約定的(民歌)三十到四十的這10年間,離開了人世。
  • 2016臺灣「民歌40年」深圳站演唱會今日開票!
    臺灣重量級音樂人傾巢而出,兩岸樂迷奔走相告,無數大陸民歌和流行音樂愛好者也專程漂洋過海,去看望四十不惑的臺灣校園民歌。時隔一年,臺灣「民歌40-再唱一段思想起」演唱會在深圳開唱。這也是「民歌40」第一次大規模登陸內地,有近30組歌手參與演出。除齊豫、潘越雲、胡德夫、李建復、萬芳等資深民歌手外,還有陳綺貞、韋禮安兩位年輕創作歌手獻唱。
  • 臺灣民歌四十年 再唱一段思想起
    &nbsp&nbsp&nbsp&nbsp40年前,歌者楊弦在臺北中山堂發起了「中國現代民歌之夜」,以此拉開了臺灣現代民歌運動的序幕,至此湧現出了一大批對華語樂壇影響深遠的傳奇人物,比如李宗盛、羅大佑、齊豫、潘越雲等,他們也成為了臺灣流行音樂的開創者。
  • 題外話 |「所謂民歌者」羅大佑出道作《之乎者也》狂懟臺灣民歌運動往事
    如果說20年前羅大佑出道的時候用一首《之乎者也》撕爛了臺灣民歌的臉皮,那麼20年後他疑似又用這首《美麗島》對民歌派進行鞭屍,繼續狂懟1977年那首著名的臺獨歌曲《美麗島》。1980年民歌運動受到美麗島事件的牽連逐漸落幕,臺灣也出現了自己的唱片公司就是後來的滾石公司。羅大佑就是這個時間節點登場的。
  • 聆聽陶曉清 聆聽民歌之母講述廣播與民歌的微風往事
    她 是1970年代臺灣民歌運動重要推動者 被譽為「臺灣民歌之母」盛夏之初的天津
  • 「臺灣民歌運動推手」楊祖珺的快意人生
    對此,她卻笑答:「我很幸運,全臺灣只有我一個人的歌被禁得那麼徹底。」她自稱「統派」,支持兩岸統一,在臺灣被一些人罵作「臺奸」。她說自己是一個理想主義者,只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不去計較名利得失。上世紀70年代,她推動了臺灣的「民歌運動」,影響了羅大佑、李宗盛等一大批歌手。
  • 臺灣民歌時期標誌性人物李建復
    李建復,臺灣民歌時期標誌性人物之一。1978年大學時期的他參加了第二屆金韻獎,獲得「優勝歌手」進入歌壇;1980年首唱《龍的傳人》,二十歲的他以雄渾高亢的歌聲唱出了濃烈的民族情懷,立刻紅遍華人世界。《龍的傳人》專輯封面三十多年來,《龍的傳人》成為了李建復身上的標籤,而李建復代表的不僅是民歌,更是那個時代的清流正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