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訪臺灣地區的陶藝:最好的藝術就是生活本身

2021-01-18 澎湃新聞
【編者按】

《陶藝美學錄》一書是《生活月刊》原創作團隊尋訪了十多位寶島臺灣的知名陶藝家和茶道家的紀實書寫。他們中有的力圖用自己的創作還原中國千年陶瓷發展整個脈絡,有的從農人到陶人,將自己的生命和整個時代風貌融入陶器,有的邊教學邊創作,將陶藝教學從學徒制的傳承轉入學院派,還有的則吸取日本和西方的陶藝美學理念,融入國際化的創作語境,從追索、復原失落的中國傳統,轉向新的創作。陶藝家重新思考陶的本質,調整做陶的觀念,通過反覆的實驗、探索,運用不同的材料、探索新的配方和燒造方式,形成了風格多元又獨立的陶藝新美學,為現代陶藝增添了新的色彩。本文為該書前言,由澎湃新聞經浦睿文化授權發布。

黃昏來臨之前,解致璋在茶席前點起燭火。我們端著茶,看天光一寸一寸西移,在她的山水茶席間浮動。夕陽排山倒海而來,有那麼一霎,光芒照亮四壁,旋即便徹底暗下去。

這是「清香齋」的尋常一日。解致璋首創「臺灣茶道」的理念,經過20多年身體力行,「清香齋」已成為世界各地茶人的朝聖之地。

解致璋並不是陶藝家,但她倡導的茶道精神,正是陶藝發展的推手之一。為了研發出適用的茶器,她曾與多位陶藝家合作,在藝術性與實用性之間尋求平衡。時至今日,茶道文化漸成風氣,人們品茶的同時也在品味茶器。陶藝與茶道合流,與生活接壤,彼此都迎來新的生機。

對於生活與藝術的關係,詩人王爾德和藝術家杜尚有過相似卻不盡相同的表述,王爾德說:「生活就是你的藝術。你把自己譜成樂曲。你的光陰就是十四行詩。」杜尚則更加斬釘截鐵:「最好的藝術就是生活本身。」

臺灣陶藝之所以能在中國乃至亞洲獨樹一幟,或許不僅因為它融入了國際化的創作語境,風格既多元又獨立,更因為陶瓷之美已經植根於生活之中,擁有了廣闊深厚的土壤,陶藝也便獲得了持久的生命力。

因此,我們決定從臺灣地區的陶藝出發,探討當代生活美學。

2013年冬,經過七年多對手工藝領域的個案尋訪,我和當時《生活》雜誌的同仁決定做一期專題別冊,聚焦景德鎮。那時,千年瓷都已進入歷史拐點,創作者們嘗試掙脫傳統的重負,發出屬於自己的聲音。從冬天到夏天,我們三次前往景德鎮,在總計一個多月的時間裡拜訪了從全國和世界各地雲集瓷都的幾十位陶藝家。他們的年齡跨度超過半個世紀,人生與創作風格則更加複雜。正是這些觀察與交流,激發了我們對臺灣地區陶藝發展的好奇心。景德鎮幾代陶藝家當時面對的誘惑與困惑,臺灣地區的陶藝家們大多也曾經歷過。既往如同一面鏡子,足以照見前路。

經過半年多的籌備,有幸得到廖寶秀、解致璋、何健、呂禮臻、遊瑞楠、江淑玲、莊靈等老師的指點、引薦與幫助,採訪名單幾經甄選。我們終於在2014年年末,踏上海峽彼岸的尋陶之旅。這些陶藝家的經歷不同,處境各異,工作室或考究或逼仄,或極簡或雜亂,但都將喧囂隔離在外。或許,什麼都比不了黃昏中的一杯茶。守在窯爐前觀望火焰的時光,更值得一個人期待一生。我們梳理臺灣地區陶藝美學的發展脈絡,亦希望透過物質,發現精神之美。

器物之中,自有天地。

首字母大寫的China(中國)和小寫的china(瓷器),同樣地神秘。中國陶瓷在西方風靡幾個世紀,制瓷技術一度是不解之謎。美國歷史學家羅伯特·芬雷甚至發現,來自中國的制瓷技術擁有過一種徵服世界、改變時代的魔力。「一千多年之間,瓷器是全世界最受人們喜愛、歆羨,也是最被廣泛模仿的產品。從公元7世紀瓷器發明問世以來,它始終是文化交流的核心。在歐亞大陸,瓷器是一大物質介質,跨越遙遠的距離,促成藝術象徵、主題、圖案的同化與傳布。瓷器所到之處,便影響當地所有的陶瓷傳統,造成重大衝擊,佔有發號施令的高度。從日本、印度尼西亞爪哇到埃及、英格蘭,無一例外。有時甚至取而代之,完全改換當地原有的制瓷傳統,更因此深入當地原有的文化生活。」

十幾個世紀過去了,隨著世界秩序的重塑,陶瓷的命運也發生了顛覆性的變化。西方世界重新定義的陶藝美學規則,反過來深深地影響著中國的陶藝家們。臺灣地區陶藝的嬗變,正是這股全球化浪潮的縮影——它身處東西方文化交匯的要衝,來自中國大陸、日本、歐美世界的陶藝美學,都在這裡相遇、更生。

我們拜訪的十幾位重要的陶藝家和茶道家,大都經歷過這場時代的劇變。他們接受的教育,從學徒制的傳承,轉入學院派的系統;通過反覆的實驗、探索,他們將陶藝推進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並從追索、復原失落的中國傳統,轉向新的創作,運用不同的材料,探索新的配方和燒造方式,最終確立了獨具特色的陶藝風格——它源自漫長曲折的中國傳統,卻並不囿於傳統,它深受多元文化影響,卻更能融會貫通。生活的藝術,最終發展成一種現代美學。

以陶瓷為媒介,藝術家還可以做什麼?這是我們試圖探尋的另一個問題。

德國漢學家雷德侯在他的名作《萬物:中國藝術中的模件化和規模化生產》(

Ten Thousand Things: Module and Mass Production in Chinese Art

)中這樣寫道:「西方人非常讚賞中國出產的釉瓷,有時甚至認為它們具有非同尋常的魔力。雖然他們知道系用泥土製造,但他們不知道用的是什麼土,也不知道怎樣製作而成。16世紀,各大洲之間的貿易方興未艾,瓷器已成為遍銷全球的商品……憑藉其生產方法,中國人已經做好準備要讓瓷器充斥整個世界。他們有能力提供近乎無限量的這種奇妙商品。」如今,時代早已翻過一頁,陶瓷的諸多技藝已不是隱秘,中國不再是唯一的陶藝中心,美學趨向在全球化的語境中有了更多元乃至更完整的表達。不過,那種「非同尋常的魔力」依然熠熠生輝,一代代人被它驅使與激勵,前赴後繼。他們賦予陶土以新的生命,而那些其貌不揚的陶土與釉土,也讓他們找到自己一生的方向。人與陶土,彼此發現,更相互塑造。

臺灣地區的陶藝界也曾經歷迷惘。1981年,日本策展人吉田耕三發起一場聯合陶藝展,邀請多位日本名家參展,不料,對方只是倉促應對。日本陶藝家到現場後拂袖而去,認為受到莫大的侮辱,雙方水平實在懸殊。

直到30多年後的今天,這一幕依然讓許多陶藝家們記憶猶新。所幸,它也成為一場新生的契機,一代人知恥後勇,試圖開拓新的格局。那次失敗的展覽,推動著臺灣地區陶藝界自我意識的形成,也促成了一代人的集體崛起,他們通過各自的努力尋找出路,或徜徉於臺北故宮博物院,致力於對傳統的研究與再造;或前往日本,領會東方美學的另一面;或遊學於大洋彼岸的美國,追問現代陶藝的理念與精神。通過汲取不同陶藝體系中的養分,融入國際化的語境,他們找到了各自創作的衝動與靈感之源,形成獨特的風格。他們不惜成本地反覆實驗,不斷尋找新的方法,嘗試自我突破,並非無謂地炫技,而是更加隨性與平和,這是經歷歲月磨礪得來的從容。人生的經驗、思索與困惑,都可以在陶瓷作品中發現端倪。幾十年過去,所有的探尋與創造,如同一道道光源,交織匯聚,成就了今日的風貌。

從某種程度上說,陶藝的水準也是社會文化與審美水平的晴雨表。無論是日常器皿,還是典藏之物,都體現著一個時代的風貌。陶藝的發展需要知識的積累、文化的滋養,以及足夠自由開放的創作風氣。在強大的傳統或外來文化面前堅持獨立的判斷,在商業浪潮中保持清醒與冷靜,有所為有所不為,其實不僅陶藝如此,所有的藝術與文化也都需要面對。

這次尋訪之旅的初衷即在於此。

《陶藝美學錄:尋訪當代陶藝名家》,張泉主編,馬嶺攝影,浦睿文化/民主與建設出版社2020年10月。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陶•分享】聽美女陶藝師講臺灣陶藝的故事
    功夫小瓷品牌2009年創立以來,一直保持著與臺灣地區民間美術界之間的文化交流,並助力搭建兩岸陶藝溝通橋梁。趙夢琳老師表示,通過此行了解到了臺灣藝術教育現狀、發展歷程以及未來趨勢,這對內地的陶藝教育有著很好的借鑑作用。
  • 今晚我們品畫 | 臺灣陶藝大師 何志隆
    今晚我們品畫臺灣著名的陶藝大師何志隆先生將失傳了1500多年的灰釉青瓷重現人間,展現了他超凡的燒陶技藝。
  • 對話 中國著名茶人李曙韻x日本著名陶藝家安藤雅信:生活不器
    安藤雅信:我畢業於日本武藏野美術大學雕刻系,當年的日本,在藝術方面深受西方美學價值觀的影響,大家認為繪畫、雕塑等專業是純藝術,相比陶藝設計與其他工匠的社會地位更高,受此影響,上世紀八十年代,我前往紐約學習與尋找市場。但是,等我到紐約後,我依然沒有找到對現代美術創作的興趣與自我價值所在。當時的我,很困惑。
  • 【自在而立 • 匠心獨具】- 臺灣著名陶藝家張自立先生將於11.18親臨濟南
    自幼跟隨父親三樂大師學習陶藝,自1991從事陶藝創作與陶土的研究,融合藝術與科學的態度,結合傳統與現代的概念,由選土、拉坯、乾燥、素燒、修邊、和燒窯之繁複過程,表面稍有瑕疵即被淘汰,製作完全以手工拉坯方式成形,造型線條簡樸為主,技術水平要求極高,無論從色彩、溫度、燒窯爐內擺放之位置與外界氣候及陶土配方等等,都按方位、角度講求合理設計之觀念。
  • 臺灣大甲裕展林瑞華1563℃柴燒陶藝之美
    華夏經緯網10月8日訊: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報導,臺灣金氏世界紀錄柴燒窯1563℃最高溫保持者-陶藝大師林瑞華,以柴燒探討不上釉的自然奧妙,在臺中大甲裕珍馨三寶文化館展出
  • 讓陶藝更簡單︱陶藝的終極美學:綜合材料.
    這是今年最後一期『讓陶藝更簡單』了,小編還是想分享與陶瓷有關的素材:綜合材料裡的陶藝美學(ps:最好的禮物是讓你們有所收穫)。New Year's Day 第69課  元旦特輯所有的藝術門類走到極致,都是綜合材料的運用。綜合媒材和其它語言形式一樣,是作者認知世界和表達情感的一種創作方式。
  • 爭鳴丨國內與臺日韓陶藝發展差距在哪裡
    從陶瓷文化的發展史來看,這些國家和地區充其量都只不過是中國的學生。為什麼到了當代,他們卻能夠後來居上,全面搶佔了國內的高端市場。而在藝術陶瓷方面,我們的影響力似乎越來越被邊緣化,下面來聽聽藝術家、收藏家和文化學者的討論。
  • 遇·見| 黃玉英陶藝創作展
    海洋世界系列海洋世界系列則是陶藝視野的延展,以藝術還有原海洋瑰麗奇幻的色澤與自由不羈的形象,展現大地之母生生不息的活力。黃玉英 畢業於臺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研究所,師承吳讓農教授。創作陶藝以來,歷獲臺北市美展陶藝類特優、日本美濃國際陶藝競賽入選、金鶯獎銅獎、金陶獎佳作等數十項殊榮;個展、聯展計逾百場,倍受佳評。
  • 臺南市陶藝學會年度特展方圓美術館登場
    華夏經緯網8月4日訊: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報導,由陶藝家吳燧木號召同好成立的陶藝團隊「南陶會」,迄今已經有30多年歷史,是臺南地區第一個陶藝團隊,持續推廣陶藝並對外交流發展,目前已有140位成員,這次特別精選64位創作者作品在方圓美術館展出。
  • 「實驗場·新課堂——2019亞洲當代陶藝交流展」在中國美術學院民藝博物館舉辦開幕式
    、韓國淑明女子大學、日本衝繩縣立藝術大學、中國臺灣藝術大學共同協辦的「實驗場·新課堂——2019亞洲當代陶藝交流展」在中國美術學院民藝博物館舉辦開幕式。中國美術學院黨委副書記劉正,中國美術學院手工藝術學院院長周武,2019亞洲當代陶藝交流展韓國組委會會長、淑明女子大學崔智挽,韓國陶藝家禹寬豪,韓國Clayarch金海美術館館長崔禎恩,日本衝繩縣立藝術大學教授、附屬圖書館藝術資料館館長森達也,日本衝繩縣立藝術大學教授山田聰,中國臺灣藝術大學工藝設計學系副教授、陶藝工作室主持人梁家豪
  • 陶藝工作室駐場藝術家「楊宗嘉」
    上海工藝美院陶藝工作室,這周邀請了來自臺灣的藝術家「楊宗嘉」以雙生為作為創作主題的講座。闡述自己的生命經驗與弟弟之間的情感。
  • 陶藝家︱吳偉丞:小隱隱於壺,中隱隱於壺,大隱隱於壺...
    提到現今臺灣知名陶藝家,一定繞不開吳偉丞,作為臺灣目前優秀陶藝家代表,年紀雖輕便已斬獲大獎無數。1976年出生於臺中縣烏日鄉,自小喜歡畫畫,在明道高中美工科就讀時開始涉足繪畫、書法、篆刻、攝影、木工等各個藝術門類,而與陶藝的緣分卻是高三才正式建立。吳偉丞(右),司茶人Aya在陶藝家施繼堯(左)藝術空間接觸陶藝後,吳偉丞深深熱愛上了這門藝術。只要有時間,就留在教室練習拉坯。18歲時,他得到了人生第一臺拉坯機,還是學校陶藝教室的淘汰品,這成為了他打開陶藝之門的第一把鑰匙。
  • M50展覽 | 「形·色」 | 陶藝後援會
    【2021臺灣藝術家林振龍、詹金水陶藝、油畫聯展】即將開展,這將是2021年陶藝後援會第一場聯展,也將是一場陶瓷與油畫相結合的精彩絕倫的藝術盛宴
  • 藝術|黃金彩、鐵鏽花:你見過如此獨特的陶藝嗎?
    這位年過花甲的陶藝大師已經去過大陸幾十次,足跡遍布江西景德鎮、福建德化、廣東石灣、河南洛陽等著名陶瓷產區,有的地方還去了不止一次。「做陶瓷的必須到大陸去啊,臺灣陶瓷的源頭就在大陸。」這是許朝宗最樸素的認識。
  • 茶知識丨臺灣地區茶文化
    ∆臺灣最早的茶藝館茶館跟茶藝館是截然不同的兩件事。以前考試都會考每個地方的文化背景,早年有代表各地區文化特徵的茶館。總結茶文化的傳播對現代臺灣社會的影響,可歸納出下列幾點:一、培養人民正當的休閒生活,提高人民生活品質把茶文化帶進了家庭之後,品茗、飲茶成為親子之間、夫妻之間交流、溝通的良好機會,化解了代溝問題,享受溫馨的茶藝生活。「以茶會友」的簡樸方式,也是拉近人與人之間友好關係的最佳媒介。
  • 【臺灣最深度】散步大稻埕 與藝術文藝小鋪的相遇~
    近年來,文創小鋪相繼進駐大稻埕地區,一起來看看有什麼特色商品吧!(攝影/周惠儀) 在都市繁忙的生活中,是時候該讓自己喘口氣、放鬆一下了!一走進大稻埕,彷佛踏入回到過去的時空隧道中。閉上雙眼,享受瀰漫在空氣中的陣陣茶香,慢慢逛、轉個彎,你很快就會發現,在一幢幢不起眼的老房子中,已孕育出年輕新生命。
  • 陶藝工作室
    > 陶藝製作過程可以分為原料製作(釉料和泥料的製作)、成型、施釉和燒制四個個階段,所以陶藝工作室分為三大區域。這種方法在陶藝製作中運用廣泛,變化豐富。傳統的紫砂器就是用泥板成型來製作的。泥板成型的器物可隨陶土的溼度加以變化。比較溼軟泥板可以扭曲、卷和等方法自由變化,隨意造型;稍幹的泥板可以鎮粘製作成比較挺直的器物。泥板的厚度隨器物製作大小而定,但應注意泥板的厚度要均勻。泥板成型法需要使用泥板成型機。 3、泥條盤製法 陶藝成型技法中最為方便、造型表現力最強的技法之一。
  • 日本陶藝︱志野
    因為其工藝技術的限制,相當費時,不適合大件。「志野陶」的人間國寶,日本只評出過兩位,一位是荒川豐藏,而另一位就是鈴木藏,以下是他各階段的作品。第二個是沒有必要,一直持續到最近,志野燒除了茶碗還有各種器物,相對量不小,一定是就近取材。喜歡志野就從中被啟發,它告訴我的是原理,樸素單純的語言,就近取得的材料,我現在正在從各方面改良志野,這需要大量的實踐,堅持本身就困難,如果堅持把一種類型的陶瓷的來龍去脈都把握住,也不容易。
  • 蓮花山陶藝作品巡展——中國風,中國情
    第9屆中國長春國際陶藝作品邀請展暨蓮花山陶藝作品巡展第9屆中國長春國際陶藝作品邀請展組委會共收到來自47個國家和地區的280陶藝家提交的800餘件報名參展的陶藝作品樣稿。經評審委員會(由IAC會員和國內專家組成)對所有作品評審、篩選,最終確定來自25個國家和地區50位陶藝家的150件作品入圍參賽。此次活動由長春蓮花山生態旅遊度假區管委會、長春市人民政府外事辦公室、長春市貿促會、吉林藝術學院、東北師範大學美術學院、景德鎮陶瓷大學美術館承辦。
  • 陶藝知多少︱拉坯機進化史 ②
    如果沒有它,陶瓷製作依然會停留在手搖腳踢時代,陶藝大眾化更無從談起。上期我們講了拉坯機的前世——慢輪與快輪,在輪制工具時代,人類的祖先創造了無數璀璨的文明,讓陶瓷成為與生活最親近的物品,那麼在下一個時代裡,拉坯又發生了怎樣的變革?1930年代,英國陶瓷作坊已經用上了電動拉坯機陶瓷是與人類生活最親近的器物,也是最不可或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