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竹英
看了《知否》原著後,我發現盛長柏是整本書中最有老婆命的人,他這一生能夠娶到海氏真是賺大了。
海氏是盛長柏的妻子,還是盛家老太太當初為盛長柏選的,當初王氏原本想把自己娘家姐姐康姨媽的女兒嫁給自己的兒子盛長柏,這樣親上加親,幸好老太太早先了一步,不然盛長柏後來的前途真的被這個糊塗的媽給毀了。
海氏是江寧海家嫡出二小姐,書香世家,滿門清貴,父兄皆在朝為官。她嫁給盛長柏是真真切切大大的低嫁了,就連王若弗當初聽說海氏要嫁給自己兒子做媳婦,跑到盛家老太太那裡去哭訴,其實老太太知道她是怕海家勢大,怕自己將來壓制不了這個兒媳。
但是老太太說明了這樁婚姻的好處,海家書香世家,滿門清貴,以後對長柏的仕途是少不了幫助,雖然自己的兒子中了功名,但是也是需要一個得力的嶽家才能前程似錦。
王若弗雖然有一點小心思,但是她終究是位慈母,了解到這門婚事對自己兒子有很多的好處,也就想通了。
王若弗尚且是帝師嫡女,她卻對海氏這樣的兒媳都有點擔心自己壓抑不知,可見海家的勢力之大,可見盛長柏娶了海氏是有多高攀了。
當初盛紘也說:「我這輩子是入閣進中樞無望了,了不起將來混個三品堂官榮休便足了,柏兒將來有恩師同年提攜,也不如找個厚實的嶽家才好。」
後來盛長柏的結局是入封名臣閣,四次入閣,三度拜相,履及六部十三省,門生故吏遍布天下。他死之後,皇帝命令兩位皇子為他抬棺,可謂榮寵一時,這裡面真是少不了海家的助力。
但是海家有一個家規:子孫四十方可納妾。
這也可以理解,想海家的門風嚴謹的人家,自然是要斷絕那種寵妾滅妻的風氣,所以海家的男人是不能納妾的,同樣海家的女兒也是容不下妾氏的。如果說是做海家的媳婦那想嫁的人多的去了,但是海家的女兒因為這一點有一點點難嫁,但是難嫁不代表嫁不出去。因為人家是真的有的是底氣。
當時盛長柏的是身有功名,中了二甲第五名的進士,後來又進了翰林院,是官家親點庶吉士,有個剛升了五品的爹,有個忠勤伯爵府的姐夫,還有個體面的舅家,可是即便如此,海家最開始還是不看好盛長柏。
海家嫌棄盛家到底家世單薄了些,但是好在盛家有一個有勇有謀的厲害的盛家老太太,當初盛長柏老爹盛紘娶帝師嫡女王若弗也是高攀,但是老太太還是為他結上了王家這門親事,有了前面盛紘的經歷,盛家老太太這次對長柏的婚事也是十分有信心。
後來盛家老太太託耿家主母帶著盛長柏去海家拜帖,海家太太一看見氣質磊落、身姿挺拔的長柏,心裡就同意了一半。
不得不說,王氏給盛家帶來了良好的基因,酷似他的外祖父,一身正氣,這樣的模樣深得中老年婦女的青睞,加上長柏本人才華出眾,小小年紀中了進士,未來前途是很光明的,只有稍微有貴人提拔下就前途無量了,而海家就有這個能力。
後來盛長柏在翰林院為官,上頭好幾個上司都是海家的門生,可見海家的實力有多大。而且後來小秦氏的女兒嫁給了公主的兒子,公主的兒子那是什麼身份,何等的尊貴,可是就這樣的尊貴,他要讀書,想要接受更高級的教育,還要通過明蘭這樣的姻親關係,搭上海家這樣的書香世家。可見這是什麼樣的書香世家,盛長柏真是賺了。
同時海家的女兒容不下妾氏,而盛長柏是個潔身自好的人,小時候因為林噙霜的影響,盛長柏對妾氏有厭惡,房裡的丫環都是些老實本分的,連最漂亮的那個也取名叫鼠須。
後來海家夫人的來信一封比一封熱情,剛開始信裡還有些居高臨下的味道,後來便一口一個「親家公、親家母」了。甚至見長柏一人住在京城盛宅,恨不得讓長柏住到自己家中去。就這樣兩家的親事很快就定下了。
同時海家的女兒海氏的德容言功是極其好的,連宮中的孔嬤嬤都免不了誇幾句。
後來海家將女兒嫁給盛長柏的時候,那十裡紅妝,那場面,讓盛明蘭都感慨:「清貴的清,和清貧的清,真不是一個清。」
海家有錢有權有勢,海氏有容有才有德,盛長柏能夠娶到她真是賺大了。
而且盛長柏和海氏不比盛紘和王氏,盛紘和王氏因為文化水平差距比較大,很多時候說不到一起去,有時候盛紘感慨一句:「月有陰晴圓缺。」王氏只會說說一句:「今天又不是十五,月亮當然不圓了。」
但是盛長柏和海氏就不一樣了,海氏是書香世家,當然這學識的,兩人剛結婚的時候盛長柏還給海氏出主意如何擺定王氏這位婆婆,兩人後來結婚多年,盛長柏在外面看到顧廷燁和盛明蘭在外面看月亮,讓自己的小廝把海氏也叫出來一起看月亮,還叮囑讓海氏多加點衣服,晚上外面有風。
後來海氏和盛長柏也是恩恩愛愛的過了這一生,雖然盛長柏沒有納妾,但最後也是兒孫滿堂的大圓滿。
今日討論:大家覺得盛長柏是不是賺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