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公子逸
原著裡的盛長柏,實實在在是個「奇葩」。
他惜字如金,不管是回盛家老太太的話,還是回齊國公的話,都是能少說一個字,絕不多說一個字,端的是一派虛懷若谷,寵辱不驚的氣派。若哪天,他多說了話,那以後的幾天內,他就會半個字都不說。
話少到極致就算了,性情還十分寡淡。
每年除夕,盛長柏作為長子嫡孫都會背一首蘇軾的《守歲》,一樣的內容,一樣的音調,一樣的起復,甚至連表情都一樣,就是沒表情,十幾年如一日。
再看看這位公子的日常。
挑衣服,眼皮子都不抬一下,只挑那些烏漆抹黑的。挑丫鬟,一不挑才,二不挑貌,只挑那些老實巴交的,他嫌才貌出眾的女孩子太鬧。她的母親王若弗很鬱悶,隱晦地跟他解釋了「通房」的涵義,大意就是漂亮的女孩子就是給你鬧的啊。
於是,盛長柏讓王若弗的陪房劉昆家的對著那些女孩子說了這樣的話:盛家家風,通房抬不抬姨娘,將來好壞全憑以後少奶奶做主。
一句話,徹底堵住了王若弗的嘴。因為盛家老太太和王若弗都是一進門就發落了男人全部的通房。既然盛家家風如此,那麼除非你想一輩子做通房,否則就別到我盛長柏這來,因為你們的命運,全憑未來的少奶奶做主。
讀原著,每次讀到此處,都禁不住要笑上幾聲。盛長柏這個人真的太妙了。後來因為反覆地讀,才發現盛長柏在這件事藏著的「精明」。
第一:男人立身要正。
顧廷燁的父親曾經這樣教過顧廷燁:「文有文道,武有武道,非心志堅毅,身正行直,不能拒天地間之鬼魅侵襲。」
盛長柏是個有大志向的。他的父親盛紘兢兢業業了幾十年,只為了廣大盛家的門楣。老父的宏願,他自己的志向,再加上父親因為立身不正,時常被自己的母親數落。林林總總加起來,讓盛長柏十幾歲的時候,就想清楚了這樣一件事:
男人立身要正,才能不受掣肘地行走在這天地間。
縱觀全書,盛長柏簡直是好男人的標杆。他是真正的君子,也是真正有本事的人。他信奉這樣的一個道理:是非要在情義的前面。
他要考功名,根本沒有時間和精力跟那些女孩子鬧,再加上父親寵妾滅妻鬧得整個盛家一塌糊塗。他明知這種事,不利人也不利己更不利盛家的門楣,乾脆就不給自己找這樣的是非。
他這樣的人,才是真的為別人負責,也為自己負責。比起盛長楓那種只知道胡鬧,卻護不住自己丫頭的男人,盛長柏簡直就是「聖人」。
盛長柏身邊的丫頭大多都是能善終的,而盛長楓身邊多少丫鬟都死於盛長楓的多情。
一個男人立身正,才能免於傷害別人,也免於給自己帶來災禍。
盛紘曾經對盛明蘭說過這樣的話:「因為旁人犯錯,自己也跟著犯錯,直如棄珠玉而就草籤,反而會叫自個兒也沒嘴說人家。」
顧廷燁因為這句話對於盛紘的評價是,嶽父頗有見地。
但是盛紘這個人明白道理,卻沒有做到。而盛長柏不僅明白這個道理,還嚴格地要求自己做到了。
盛家老太太被康姨母下毒後,盛明蘭雖然喊打喊殺,但是很難掌控全局,因為她要顧及她的長兄盛長柏,還有對她很好的長姐盛華蘭。
王家的老太太也就是抓住了這一點。可這時候盛長柏出來了。盛長柏決定辭官。康姨母犯了錯,但是他絕不能因為康姨母的錯,讓自己也犯錯。既然王家老太太要用他的前程去讓盛家屈服,那麼盛長柏就把自己的前程豁出去。在整個過程中,不管是王家老太太,還是王若弗和盛紘全部被盛長柏擺平了。
盛長楓的妻子柳氏這樣說:「這麼大的事,大哥何等能耐威勢,從王家老太太到咱們姥爺,還是長輩呢,都叫拿捏住了。瞧吧,以後祖母那些銀子古董,店鋪田莊,百年後都是大哥那房的。」
盛長柏為什麼有如此能耐?
因為他立身很正。他立身正到,別人根本從他身上找不到任何突破點。
不管是盛紘還是王若弗都深知盛長柏立身是最正的。他說辭官就一定會去辭官,於是盛紘和王若弗都被拿住了。而王家老太太看到盛長柏鐵血無私地處置了王若弗這個親生母親,她就再也沒有任何東西可拼了。
很小的時候,我一直在想什麼樣的男人是有本事的男人,是最精明的那種男人。後來讀《知否》的原著讀了盛長柏,我發現盛長柏這種男人才是最精明的男人:想要讓自己立於不敗之地,那麼就要自己先嚴於律己。
盛長柏第二點精明的地方是:他對妻子的態度十分端正。
但凡大的家族,都是從裡面開始敗的。而但凡想要興盛起來的家族,也一定是從裡面開始興盛的。如果夫妻不和,婆媳不和,那麼這個家族想要興盛,簡直是天方夜譚。
盛家尤其特殊。
盛家的大老爺寵妾滅妻,把盛家的祖產都賣了。盛家的二老爺寵妾滅妻,跟妻子反目成仇,最後不幸早逝。到了盛紘這裡,他又寵愛了林姨娘,弄得整個盛府一片混亂。衛姨娘慘死,一屍兩命。盛紘和王若弗夫妻不和,整個盛府都處在一片明爭暗鬥中。
盛長柏從小就目睹了父母的不和,目睹了盛府太多的明爭暗鬥。他天資聰敏,不是看不懂,只是無可奈何。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他對於林姨娘在盛府的存在是有陰影的。
盛長楓生了兒子之後,曾經哭著求盛紘接回林姨娘。但是被盛長柏知道了。然後盛長柏語氣淡淡,話語卻如針扎一般,處處見血地教訓盛長楓:「領回來作甚,再來禍害人……咱們身為男兒的,成人前靠出身,成人後靠本事。你如今已經不是父母膝下的稚子了,有了妻子兒女,將來還要獨個兒撐起一個家,若沒個定算,只由著心中情義擺布行事,豈非與婦人無異。
你若記恨大哥,將來父親百年之後,咱們兄弟不往來便是了。我們雖非同母所生,可到底是骨肉血親,難道我不盼著你們兩個日後好?縱不指著你們光耀門庭,但至少要能立身立世。男子漢大丈夫,是非在前,情分在後,不是讓你無情無義,而得把情分籠在章程裡。」
最後的結果是盛家三兄弟抱頭痛哭,盛長楓再也沒有提過要把林姨娘接回盛家的事情。
盛長柏太清楚了夫妻不睦,對一個家族的影響。於是,他從一開始就打算好了,愛自己的妻子,護自己的妻子,讓自己的妻子在盛家有絕對的地位。
他不挑好看的丫頭,他想辦法為妻子擺平了親媽王若弗這個橫衝直撞的婆婆。他跟海氏夫妻和睦,生了很多嫡子嫡女,他完全沒有他爺爺和他父親的那些煩心事。
顧廷燁和盛明蘭很相愛,兩個人晚上散步去消食。盛長柏看見了,也讓自己的隨從叫了妻子海氏。他也要跟海氏一起散步看月亮。更讓人感動的是,他囑咐自己的隨從要給海氏多加件衣服。
盛明蘭和顧廷燁的婚姻是美好的,而海氏和盛長柏的婚姻何嘗不是更美好的。沒有任何糟心事,兩個人就「悶聲發大財」就可以了。
盛長柏最後入封名臣閣,四次入閣,三度拜相,履及六部十三省,門生故吏遍布天下。他死之後,皇帝命令兩位皇子為他抬棺,可謂榮寵一時。
我經常想,如果他對海氏沒有特別好,或者是他跟盛紘一樣有寵妾滅妻的痕跡,那麼他還能是如此榮耀的樣子嗎?
一個內帷不修,他的前程就斷送了。
更難能可貴的是,盛長柏雖大智若愚,惜字如金,卻有自己的意趣。
盛明蘭結婚的時候,所有的人都去攔了顧廷燁,只有盛長柏是袖手旁觀的。原著裡的盛長棟疑惑地問自己的長兄為什麼不去攔一攔。然後盛長柏說因為他收了顧廷燁的《烏江垂釣圖》。
他這樣教育自己的幼弟盛長棟:「我收了畫,所以不好再攔了。這和我說不說他們有什麼關係。棟哥兒,你要記住了,做人處事要分清是非對錯方可。」
說完他緩緩離去,衣袂飄飄,頗有當年魏晉烏衣子弟的風雅。
電視劇裡的盛長柏看到如蘭和文炎敬話別那一幕,一下子摔倒了。說實話,我覺得那處改編的極好。
雖然與原著不符,但完全符合盛長柏的性格。他雖然繼承了盛紘的精明,拐彎地繼承了王閣老的秉性,卻依舊有王若弗身上直白的「妙處」。
這就是一朵奇葩盛長柏,真正的君子,真正有本事的男人。他這一生霽月清風,真正的無愧於天地。
願女人都能嫁給盛長柏這樣的男人。若得償所願,這一生該多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