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員請就位2》已經播完整整五期了。
比起上期只有《無極》、《回家的誘惑》和《誤殺》三個劇目,這期一共放出了五個劇目。
其中有《甄嬛傳》、《天才槍手》這樣的熱門影視,也有《昨天》、《門徒》這樣的經典之作;
更有榮獲金棕櫚和奧斯卡雙料大獎的《寄生蟲》,可謂好戲連臺。
再加上這檔綜藝自帶熱搜的體質,毒舌的爾冬陞、永遠的話題製造機郭敬明、李成儒陳凱歌互懟,微博話題閱讀量超150億,甚至李成儒還自爆退出節目。
此間種種,無疑都應該讓網友們吃瓜吃到飛起。
可結果卻事與願違,雖然在節目播出後相關話題一度登上熱搜榜,但卻並沒有堅持多久就被刷了下去,比起預期中屠版熱搜榜的盛況差遠了。
為何這期《演員請就位2》擁有這麼多流量,卻依然在熱搜榜上這麼「不經打」呢?
與湖南衛視「雙十一開幕晚會」的撞期自然是首要原因,畢竟與一個雲集各路巨星在一個舞臺上的大型晚會相比,區區一個綜藝節目豈是對手?
但是,雙十一晚會只舉行了一天,即使觀眾們周六晚都在圍觀晚會,那隔天也可以通過各種形式重新收看《演員請就位2》,並圍繞節目內容展開討論。
事實上,在隔天的熱搜榜裡,《演員請就位2》的相關內容也僅僅是漸露頭角,很快就被「趙露思被P圖點讚肖戰」等話題給刷了下去。看起來噱頭滿滿的五個劇目就這樣徹底「糊」了。
比不過滿臺的天王巨星可以理解,畢竟無論是平臺還是人氣都遜色不少。
但四位知名導演加上四十個小有名氣的藝人,無論數量還是流量上都明顯佔優的《演員請就位2》竟然還比不過一朵「小花」,這多少讓我有些詫異。
其實通過復盤自開播以來的各種相關熱搜你就會發現,雖然《演員請就位》的關鍵詞是「演員」,但節目組很清楚,臺下的熱鬧和八卦,這些才是真正刺激眼球的。
可作為一檔競技類綜藝,關注點不在技能(演技)而在八卦上,無疑會讓節目的核心內容大打折扣,《中國好聲音》就是前車之鑑。
還記得2012年的暑假嗎?明星導師、盲選、懷揣夢想的音樂人、戰隊,新穎的賽制和選手極強的表現力,《中國好聲音》一經開播便成爆款。
但隨著節目的發展,節目的重點逐漸從舞臺演唱變成了選手賣慘和導師扯皮,雖然在剛開始也成功吸引了不少眼球,但很快就讓觀眾感到味同嚼蠟,於是慢慢退出主流視野。
今年的《中國好聲音2020》算起來是這檔節目的第七季了,但熱度早已大不如前,儘管節目質量有所起色,卻只能落一個「熱搜小透明」的命。
現在我們來反觀《演員請就位2》。
在第一階段競演時,演員的表演可圈可點,導演和嘉賓的評價也算中肯,況且還有郭敬明給S卡、大鵬亂站隊這樣爭議高的話題,三者相輔相成,節目開播就引起了轟動。
可隨著節目的展開,第二階段的競演開始後,演員因各種原因沒能發揮出上佳水平,導演為捍衛自己滿嘴瞎話,抱團組起了誇誇群,這些無一不讓觀眾越看越沒勁。
就拿第五期的節目作為例子,《甄嬛傳》引得現場陣陣大笑,結果身為劇目導演的陳凱歌卻選擇維護陳宥維,不僅稱讚他進步很大,還讓他成功晉級。
之前擲地有聲地說要讓演技成為晉級的標準,現在翻臉不認帳,如此打臉屬實——
另外,導演們對《門徒》裡的婁藝瀟和《昨天》裡的賀開朗的判斷標準也存在明顯的雙標。
婁藝瀟被淘汰理由很簡單,就是個人痕跡太重,表演風格太具有個性,難以在短期內有明顯提升。
但賀開朗又何嘗不是這樣的演員?他之所以在《昨天》裡如魚得水,很大程度得益於原片角色與他自身的吻合。
實際你細看他的表演,他那眉頭緊鎖的厭世文青狀態,和他在第二期《金智英》裡面的演法並沒有什麼差別,純粹是因為找對了角色才顯得有進步而已。
所以,為什麼在同一節目裡,有同樣問題的兩個人一個被淘汰一個可以晉級呢?難道是因為賀開朗年輕帥氣,婁藝瀟人老珠黃了?
根據上述問題,我們可以看到《演員請就位2》的表演質量和評判公允性正在下降,與此同時,為了營銷而刻意製造或放大的話題卻層出不窮。
例如唐一菲退賽;陳宥維、何昶希這種演技明顯不合格的能順利殺入決賽;李誠儒明明說的大部分在理卻受到了主持人大鵬和四位導演的集體擠兌等等。
這些明顯有悖觀眾心理預期的節目效果,確實能在短時間內引起廣泛的熱議。但如果一直重複,觀眾的耐心很快會被耗盡,對節目的熱情也會隨之下滑。
如果你搜一下《演員請就位2》的風評,上述的情況似乎比想像中要來的更快。
更悲觀的是,演員行業的人才儲備,或許未必經得起多檔節目的快速消耗。
看看《歡樂喜劇人》,前兩季節目已把國內優秀的喜劇明星消耗殆盡,第三季雖然邀請了之前的嘉賓壓陣,依舊難擋節目品質的斷崖式下滑。
同樣,競演類綜藝也將面臨同樣的問題。
演員常有而好演員不常有,觀眾總喜歡在看到真正高水準的表演,能夠發自內心地為他們精彩的表演所吸引。
雖說市面上的好演員有很多,但並不是你請他就會來,況且不少功成名就的演員根本不可能來參加這些綜藝,而這些選手質量的疲態在《演員請就位2》就開始漸露端倪了。
所以為了彌補,節目組選取了不少強情緒的劇目,混雜著各種淚點和爆點的劇本導向之下,難免呈現出一場場情緒激烈的技巧秀,觀眾看多了,自然也覺得套路化,再難提起興趣。
未來的第三季、第四季,要到哪裡找演技不錯又願意參加綜藝的演員,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萬物皆可綜藝」的時代,競演類綜藝的霸屏來得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從2017年開始,當時浙江衛視推出的《演員的誕生》(後改名《我就是演員》)絕對稱得上是頂流。
本著有熱點一起蹭的原則,在此後的幾年裡,《演員的品格》、《演技派》、《演員請就位》等等「演技類」綜藝應運而生。甚至連央視都加入了這股風潮。
這無疑給大家造成了一種「鏡像奇觀」,娛樂業的蓬勃發展貌似正帶動著文娛市場的理性回歸和大眾審美能力的逐漸提高。
但我認為這更像是一種「節目效果」。我們也許都不記得每檔節目的冠軍是誰,但肯定還記得章子怡衝劉燁發飆、黃聖依的「海娃」、歐陽娜娜的「螞蟻競走十年了」等名場面。
所謂的競演類綜藝,從模式上看的確有所創新,像《演員的誕生》這類的節目,國外都沒有成功的先例。
但表演不像唱歌,不能瞬間打動觀眾,這也是為什麼節目開播後,雖然請來國內一線演員,我們記住的卻更多是選手的醜態和各種互懟、撕逼的原因。
我認為競演類綜藝應該是行業生態一角的呈現,它引導觀眾去認知影視生產鏈,一部作品背後創作者的審美與偏好,演員與導演對話,導演如何掌控一部戲的製作等等。拋去流量,競演類綜藝的大眾化功能在於「揭秘」。
如果說《演員的誕生》是將鎂光燈投射到那些能力強沒流量的演員身上,那麼《演員請就位》則更為廣闊,不管形式賽制與嘉賓陣容如何變化,節目都旨在從業內的角度切入,展現「如何成戲」的過程。
然而,一邊是「演員就位」綜藝的火熱播出,一邊卻是影視演員的「星途坎坷」。
據統計,一年能有五部及以上作品播出、在觀眾面前露臉的演員在全行業中的佔比不過1%,65%的演員在一年中是沒有機會在能夠播出的影視劇裡露臉的。
而真正能夠通過競演類綜藝吃到資源紅利的演員也是極少數。
在《演員的誕生》裡有過精彩表現的藍盈瑩和凌瀟肅算是在節目播出後得到了相應的資源提升。
但像《演員請就位1》的冠軍牛駿峰,《我就是演員》第一季的冠軍韓雪,翻看他們參加節目後的作品表,牛駿峰依然在當配角,韓雪也只出演了幾部無人問津的電視劇。
不管演員如何,節目和平臺終究是最大獲利者。但在享受流量的同時,競演類綜藝也面臨「演技缺乏統一評價標準」的爭議:到底是話劇表演還是影視表演,這個問題一直探討到現在。
還有一點,演員競技與歌手競技相比,最大的不同就在於,演技的評判標準相對模糊。
唱歌比賽上,對於音準、節奏之類的評判標準,大家基本上是有共識的。而在表演比賽中,所謂的「信念感」、「共情」等專業詞彙,都有千差萬別的認知。
換句話說,某某某演技好不好,基本上全憑導演一張嘴。正是因為有了這樣的前提,才有人會去爭論,才貢獻了這麼多流量。
但就算有諸多漏洞,競演類綜藝一時半會絕對涼不了。
因為參加這種綜藝的人主要分為兩撥,一撥是已成名的演員,另一撥是所謂的網紅明星或偶像藝人。這兩類人的組合恰恰反映出當下文娛市場的現狀。
由於近些年愈演愈勝的頭部流量聚攏效應和稅務事件之後管控力度的加強,不管是剛畢業的新秀還是沉寂多年的戲骨,這幾年都感到越來越迫切地渴望曝光機會。
這幾年裡,幾乎每個月都有網紅被大家通過社交渠道熟知,他/她們為了維持曝光率,除了在眾多活動裡刷臉外,做演員就成了維持名氣成本最低的辦法。
在演員和網紅們如此強烈的曝光需求下,表演類綜藝這個新品類就具備極大的吸引力。不僅是演員新人、流量明星希望在節目中嶄露頭角,就連部分老演員們也希望在這裡找到更多機會。
畢竟相比於演一部劇電視劇或電影,綜藝在曝光效果上顯然更加省時省力,來錢也更快。
總之,競演類綜藝再火,也完全無法代表表演藝術的勃興。說白了,它們只是一類節目,不要附加太多的目標任務,因為它們根本達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