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漢章牧師是中國自立教會最早按立的兩位牧師之一(另一個是羅嘉魚),其一生的足跡遍及閩南、臺灣等地,為教會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正如曹聖潔牧師指出,中國教會的自立運動始於廈門「1862年,美、英長老會在該地區合成泉漳長老大會,稱為『中華自立長老會』廈門的新街、竹樹二教堂自聘牧師。」
葉漢章作為中國自立教會最早的牧師,葉漢章也投入到基督教中國化的事工,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
中國教會自立運動,是基督教中國化的第一步,在當時主要有兩種模式,一種是中國牧者、信徒主動發起,建立華人自立的教會。比如陳夢南、餘國禎就屬於這類。而另一種則是傳教士推動,廈門教就是這種模式。
當時在閩南的美國歸正會、英國長老會倡導中國教會自治,注重本土傳道人的培養。他們認為要使中華歸主就必須使福音適應中國特殊的環境,而這僅靠幾位西方傳教士難以做到,因此必須讓華人擔負起福傳使命。
儘管他們的倡議遭到國內差會的反對,打馬字等人還是頂住壓力,促進這項事工。
葉漢章因其深厚的神學根基以及生命品質,因此被按立為牧師。他在廈門竹樹堂侍奉18年,不僅講道深受信徒歡迎,還關心信徒生活,經常給予幫助,因而得到信徒的敬佩。
前往漳州的小溪教會侍奉。葉牧師到小溪後,雖然生活條件艱苦,但仍兢兢業業做主的工,小溪地區的福音興旺,信徒眾多,幾年時間相繼建立了板仔、南勝等四間教會。
由此可見,葉漢章擔負起教會重任後,真正實現了教會的自治與自傳,為福音在閩南傳播做出了貢獻。
葉漢章自傳的成功,離不了他熟悉閩南民情,採取了基督信仰與當地文化相結合的方式,從而受到民眾的歡迎。
比如1872年,葉漢章應臺灣教會邀請,他與英國傳教士甘為霖等人在臺灣巡迴宣教。先後訪問了埤頭(鳳山)、阿里港、木柵、柑仔林、拔馬、岡仔林等地。
在此過程中,葉漢章用閩南語講道,並結合當地人喜聞樂見的民間故事、諺語,大大消除了文化隔閡,使當地人更深入明白耶穌基督的福音。
事後,甘為霖感慨到「本地傳教確需要本地出身受過教育的人士來擔任,始能克服傳教的障礙。」
而敬拜禮儀也是基督教中國化的重要表現形式,葉漢章在此也做了不少有益的工作,最突出的莫過於參與《閩南聖詩》的創作。
比如讚美詩第293首《此時禮拜將要息》,就是葉漢章創作的歌曲,這首歌在閩南各地甚至臺灣、東南亞等地的教會廣為傳唱。
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的優美旋律得到了廣大基督徒的推崇。一百多年來,每到主日禮拜的時候,閩臺兩地的基督徒都用熟悉的鄉音向上帝發出由衷的讚美。
葉漢章作為中國自立教會最早按立的牧師,其一生的侍奉都充滿了基督教中國化的元素,正是堅守基本要道,適應環境的需求,從而使福音得以紮根鄉土。
從葉漢章的榮美見證看,說明了基督教中國化的必要性與實用性。
文章來源 福音時報 作者 鼓浪隱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