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淺析中國基督教改革開放後的公共化進程

2021-01-13 基督教資訊平臺

圖為北京最古老的教會之一缸瓦市堂。1980年7月13日,缸瓦市教堂恢復禮拜,成為文化大革命後第一間恢復禮拜的教堂。(圖:北京基督教兩會官網)

2013年,缸瓦市堂150周年慶祝時的場景。(圖:北京基督教兩會官網)

自1807年第一位新教傳教士馬禮遜入華,中國基督教(新教)誕生並發展至今已有200多年歷史。回首200多年曆程,「本土化」是中國基督教最主要的基調之一,同時在觀察中國基督教發展的過程中另外一個不可忽視的維度是「公共化」,因為基督教會在關注個人靈魂得救的同時亦非常關注「聖而公之」。

尤其是改革開放後,伴隨著本土基督教的蓬勃發展與中國社會環境的再度開放,在過去30多年裡中國基督教悄然在經歷著一個逐步「公共化」的進程。

1949年新中國建立時,中國本土基督徒的數字顯示只有70萬,在四億中國人口裡面不足千分之二,處於邊緣群體之一。隨後的近三十年裡,中國基本處於宗教環境緊縮與「以階級鬥爭為綱」的社會大環境之中,不用談宗教,社會許多方面的生存空間都十分有限,尤其是對宗教的片面認識帶來對宗教的全面打壓,甚至當時有地區還曾推行過「無宗教區、無宗教縣」的「消滅宗教」的試驗,其中基督教也遭遇艱和逼迫,教堂被燒、神職人員被下入監牢,信徒不敢公開信仰,這些都成為當年歷史的記錄。

本來人數就不多,再加上長期的大逼迫處境,這都使得本就處於邊緣地位的基督徒更加不得不轉到地下,信仰實踐最多也只能局限於私人化的環境,於是家庭聚會興起,一方面這讓基督教會在艱難環境下保留了本土信徒信仰的種子,一方面也說明了在當時環境下的沒有任何公共空間,中國基督教的「公開化」也更是無從談起。

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重新確立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在宗教問題上清除了「左」傾錯誤,宗教信仰自由政策重新落實,其中尤以1982年19號文件為標誌性事件。1982年3月31日中共中央印發《關於我國社會主義時期宗教問題的基本觀點和基本政策》,這是新中國成立後中央制定的第一個系統論述宗教問題的專門文件,它闡明了對宗教問題的基本觀點和基本政策。

從此之後,各地關閉數十年的教堂重新開放,中國基督教再次擁有了公開聚會的合法空間,信徒也可以公開宣稱自己的基督徒身份、個人性地分享信仰與彼此交流…中國基督教經歷了新一輪的發展復興。不僅基督教,伴隨著宗教信仰自由政策重新落實,各大宗教都迎來了蓬勃發展期,宗教場所、宗教信徒、神職人員的數字都顯著增加。

宗教的發展帶來宗教事務管理的進步。2004年7月7日,在廣泛調研和討論的基礎上,國務院通過了《宗教事務條例》並於2005年3月1日正式執行,這是宗教法制建設中的標誌性進展,它首次以具有法律文件性質的條例保障公民宗教信仰自由、維護宗教和睦與社會和諧,規範宗教事務管理,讓我國的宗教工作更加公開透明並開始納入法治化的軌道。

《條例》明確宗教團體可出版公開發行的宗教出版物、設立宗教院校等,這也帶來基督教在出版物上數量、種類與質量的提升從而豐富了信仰生活;宗教院校在各地興建起來,新一代神職人員得到了培養。同時,在保護個體公民宗教信仰自由的前提下,關於宗教活動場所《條例》規定說:「信教公民的集體宗教活動,一般應當在經登記的宗教活動場所(寺院、宮觀、清真寺、教堂以及其他固定宗教活動處所)內舉行,由宗教活動場所或者宗教團體組織,由宗教教職人員或者符合本宗教規定的其他人員主持,按照教義教規進行。」此規定的靈活性和對宗教教義教規的尊重也給予民間家庭聚會、非體制內教會在社會上現實生存一定的空間。

伴隨著宗教工作更為公開透明及時代轉型的大環境,中國近幾十年來也出現「宗教熱」現象。其中有人因為對信仰虔誠追求而成為宗教信徒,也有因為回歸傳統文化而帶來的民間宗教熱祭祖追宗熱等;與此同時,也有一些地方為推動旅遊與經濟的發展而帶來興建寺廟道觀佛像、或因為物質利益催生的各種宗教亂象引來社會各界的關注。這些不同的現象都顯示出,宗教成為中國當下多元文化背景下公共空間中重要的組成部分。

與此同時,社會對於宗教文化也給予了更大的空間,比如社會媒體上不乏對各種宗教文化的介紹;國家官員與宗教學者在公開場合多次呼籲「對宗教脫敏」;不同宗教研究機構發表各類研究,拓寬社會獲取正確宗教知識的渠道…這些都使得包括基督教在內的宗教更多走入公眾視線。

其中,基督教也不例外。

一方面,各種形式與風格的教會在各地出現,特別是近10多年來伴隨著城市化進程城市教會興起,給中國教會注入新的時代活力;中國基督徒的信徒結構由以前的「老人多,婦女多,文盲多」轉變為各行各業之中都有加入,信徒構成更為多元化;基督徒在展開探訪、牧養等教會內部事工的同時投身各類慈善公益事業祝福社會;2006年的「中國教會聖經事工展」等活動也顯示出基督教在公共外交上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總結而言,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基督教進入到前所未有的良好發展時期,在其人數、事工、影響力增長的同時伴隨著社會環境的開放與發展,亦自然而然開始了「公共化」的趨勢與進程。

但與此同時,中國基督教自身還未清晰意識到此點。

如何面對自身從一個邊緣性存在、民間宗教存在轉變成為一個公共存在,並如何在中國現代化進程中及當下多元文化語境下承擔公共角色、踐行「光和鹽」的使命,是當下中國教會亟需思考與探討的重要課題。

(本文為基督時報獨家稿件,歡迎個人分享並註明來源與連結,其他媒體與平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相關焦點

  • 四川省基督教兩會舉行基督教中國化宣講團培訓班
    四川省基督教協會會長張賢升牧師出席開班儀式,並代表省基督教兩會領導班子講話。張賢升牧師指出本次培訓班是中國基督教兩會倡議踐行「助力新時代·共築中國夢」主題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認真學習領會落實《推進我國基督教中國化五年工作規劃綱要(2018-2022)》和《四川基督教中國化實施綱要》而舉辦的專題培訓。
  • 武漢市「基督教中國化課題研究組」成員訪問金陵協和神學院
    合影 8月20日湖北省武漢民宗委胡中秋處長和袁丹調研員、中南民族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彭慶軍副院長、武漢市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副主席胡凱明牧師等一行15人組成的「基督教中國化課題研究」成員參觀訪問了金陵協和神學院,南京市宗教局饒書華處長
  • 「紀念丁光訓主教誕辰100周年暨基督教中國化研討會」在京開幕
    100周年暨基督教中國化研討會」開幕式。  開幕式由中國基督教協會會長高峰牧師主持。他指出,丁主教作為中國基督教傑出的教會領袖,積極參與和支持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提出從「三自」到「三好」,倡導加強中國基督教神學思想建設,並始終主張神學思考要處境化,在中國基督教要中國化。今天,我們紀念丁主教誕辰100周年,是為了進一步思考在新的形勢下,如何繼續堅持三自原則,不斷加強神學思想建設,推進基督教中國化。
  • 雲南推進「基督教中國化」研討班舉辦
    本報訊(邵立良 何彬彬) 為積極探索具有雲南特點的基督教中國化道路,11月26日,雲南推進「基督教中國化」研討班在昆明市盤龍區北辰基督教堂舉辦。雲南省民族宗教委黨組副書記、副主任盤豔陽,省民宗委黨組成員、副主任陸永耀等出席並講話。
  • 在基督教的世俗化趨勢下警醒
    01 中國教會的歷史進程以為還年輕,其實已經長大了。但是掐指一算,中國基督教也已經有兩個世紀的歷史了。我們以為中國教會很年輕,但是其實已經有漫長的歷史了。那些初期的時候,就如以色列初期在曠野的時候一樣,雖然弱小,但是卻是聖經所說的幼年的恩愛時期。「【耶2:2】「『你幼年的恩愛,婚姻的愛情,你怎樣在曠野,在未曾耕種之地跟隨我,我都記得。」這個早期階段是算在中國教會的救贖進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以色列的救贖歷史是借著歷史的蔓延來進行的,中國教會的救贖進程也是借著歷史的蔓延而展開的。
  • 沒有中國改革開放,日本的平成時代更加暗淡!
    「平成最後的日本第一可愛女中學生」富本愛琉當日本人懷著複雜心情告別平成30年的時候,中國人則迎來改革開放40年。如果將中國和日本在過去三四十年的發展情況進行對比的話,那麼能夠發現日本在走下坡路,而中國經歷了40年的改革開放蒸蒸日上。
  • 經濟特區:中國改革開放的偉大創舉
    新中國成立後,逐步建立起完整的國民經濟體系,為當代中國經濟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文化大革命」結束之後,廣大幹部群眾迫切要求扭轉十年內亂造成的混亂局面,使社會主義建設事業重新走上正軌。在這個重要歷史關頭,黨中央積極順應時代潮流和人民願望,召開了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將黨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
  • 青年會、女青年會代表參加堅持我國基督教中國化方向專題培訓班
    歷史上,中國Y的先賢們一直與黨和國家同心、同向,與時代同行。在抗戰時期,劉良模先生發起成立第一個民眾歌詠會,教唱抗日救亡歌曲。新中國成立後,吳耀宗先生等發起的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積極倡導和推動基督教的「自治、自養、自傳」,上世紀80年代初期,十個陸續恢復青年會、女青年會的城市,隨著時代的變化也發生了轉變。
  • 示範、融合、合力——改革開放進程中的香港與內地電影發展之路
    新華社香港11月28日電 題:示範、融合、合力——改革開放進程中的香港與內地電影發展之路  新華社記者丁梓懿 洪雪華  「改革開放以來,香港電影與內地文化的關係發生了很大變化。  在改革開放的大背景下,從《少林寺》到《火燒圓明園》,從《木棉袈裟》《海市蜃樓》再到香港電視劇《上海灘》《霍元甲》等在內地熱播,江湖、功夫等題材受到人們喜愛,而功夫片和武俠片至今仍是中國商業電影文化的重要類型。
  • 上海市基督教兩會紀念中國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發起70周年
    新民晚報訊(記者 孫雲)昨天,上海市基督教兩會舉行中國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發起70周年紀念會,會上,大家回望上海基督教70年走過的歷史足跡,展望上海基督教的未來發展。上海市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總結了上海基督教界自「三自宣言」發表70年以來的成果,強調未來將繼續高舉三自愛國旗幟,堅持基督教中國化方向,為建立一個與黨和政府同向同行、和諧進步、愛心服務、圓融創新、自信自覺與新時代國際化大都市形象相匹配的基督教會而努力。圖說:紀念中國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發起70周年研討會。
  • 愛國愛教七十載,固本強身建教會——市基督教兩會紀念中國基督教三...
    她充分肯定了上海基督教界在堅持三自原則下,愛國愛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不斷推進基督教中國化的各項工作。對上海基督教未來的發展,她說,一是始終堅持我國基督教中國化方向。引導信教群眾堅決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熱愛社會主義祖國,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在神學思想建設上,不斷開拓創新,對教義教規作出符合我國時代特徵的闡釋。二是始終堅持獨立自主自辦原則。
  • 新中國改革開放前後兩個歷史時期關係研究
    一、中共對改革開放前後兩個歷史時期關係解讀的演進   中共自身對於如何正確認識新中國改革開放前和改革開放後兩個歷史時期的關係這一問題,是伴隨著改革開放的進程而不斷演進的。十六大報告把改革開放前後兩個歷史時期統一於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之中;十七大報告提出了「三個永遠銘記」和「十個結合」;胡錦濤在建黨90周年講話中提出「三件大事」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三位一體」的論斷。四是「兩個不能否定」。十八大報告強調指出,改革開放前這一時期為當代中國一切發展進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就這兩個時期的關係提出了「兩個不能否定」的論斷。
  • 《中國改革開放的故事》
    每個人心中需要一段「改革開放」的歷程。 歷時3年拍攝的中國紀錄片《中華的故事》在BBC播出後大受好評,收視率是同時段其他片子的兩倍。該片從普通中國人的視角,以相當接地氣的方式講述了中國的歷史和傳承,在英美等地深受歡迎。
  • 改革不停頓開放不止步 在更高起點上推進改革開放
    長期以來,在黨中央堅強領導和全國大力支持下,各經濟特區解放思想、改革創新,勇擔使命、砥礪奮進,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進程中譜寫了勇立潮頭、開拓進取的壯麗篇章,為全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作出了重大貢獻    ● 深圳是改革開放後黨和人民一手締造的嶄新城市,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一張白紙上的精彩演繹。
  • 中國科技改革開放40年的回顧與展望
    【摘要】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科技事業不懈開拓、持續精進,取得了可喜成就,積累了堅持自主創新和創新驅動發展的寶貴經驗。依據中央對科技事業作出的全局性重大決定,把中國科技改革開放劃分為探索期、啟動期、深化期、系統推進器、躍升推進期,分別進行總結回顧。
  • 堅定改革開放續寫「春天的故事」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將在改革開放的進程中得以實現」。放眼未來徵程,培育新動能,提升新勢能,無限美好仍需跋山涉水來繪就,仍需永葆「闖」的精神、「創」的勁頭、「幹」的作風,永葆銳意進取的精氣神。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慶祝大會近日隆重舉行。
  • 中國自立教會首任牧師葉漢章,是如何實踐基督教中國化的
    葉漢章作為中國自立教會最早的牧師,葉漢章也投入到基督教中國化的事工,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中國教會自立運動,是基督教中國化的第一步,在當時主要有兩種模式,一種是中國牧者、信徒主動發起,建立華人自立的教會。比如陳夢南、餘國禎就屬於這類。而另一種則是傳教士推動,廈門教就是這種模式。
  • 只知道基督教?天主教可一點都不開放
    基督教的誕生公元1世紀,猶太人耶穌帶領一眾人,反抗羅馬的統治,進而創立了基督教。1517年,基督新教是在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運動中,從天主教獨立出來。在中國常常被提及的基督教指的是基督新教,也叫做「耶穌教」。天主教與東正教區別天主教與東正教,主要是因為羅馬帝國東西部分在各種事務,如社會風俗、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不同,而逐漸相互分離。二者也不盡相同。
  • 顏旭:回應四大質疑 凝聚改革開放社會共識
    原標題:凝聚起改革開放的社會共識 原題:凝聚起改革開放的社會共識 經過30多年的持續推進,我國改革開放已經逐步進入「深水區」,雖然水面開闊但也暗流湧動。如何進一步深化改革開放的偉大進程,不僅考驗著我們黨的決心和智慧,也在考驗著整個社會的共識度。只有凝聚起廣泛的社會改革開放共識,才能形成推進改革開放的合力。
  • 為什麼中國北方農村的基督教如此流行?基督教是如何滲透進的?
    很多人想到基督教,就會想到歐美發達國家,覺得中國西化的城市,比如北上廣才應該是基督徒多的地方,怎麼會是河南河北的農村呢?查閱了資料,震驚的是,基督教在中國北方農村,尤其是華北的農村十分興盛,尤其是河南和河北、陝西的山村,甚至有的村子裡面有5-10個基督教堂,每一個村都有基督徒上百人,這些人大多是農村的老人,甚至是文盲。這真是令人十分震驚但是疑惑的發現,為什麼中國北方農村的基督教如此流行?基督教是如何滲透進最保守的中國北方農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