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北京最古老的教會之一缸瓦市堂。1980年7月13日,缸瓦市教堂恢復禮拜,成為文化大革命後第一間恢復禮拜的教堂。(圖:北京基督教兩會官網)
2013年,缸瓦市堂150周年慶祝時的場景。(圖:北京基督教兩會官網)
自1807年第一位新教傳教士馬禮遜入華,中國基督教(新教)誕生並發展至今已有200多年歷史。回首200多年曆程,「本土化」是中國基督教最主要的基調之一,同時在觀察中國基督教發展的過程中另外一個不可忽視的維度是「公共化」,因為基督教會在關注個人靈魂得救的同時亦非常關注「聖而公之」。
尤其是改革開放後,伴隨著本土基督教的蓬勃發展與中國社會環境的再度開放,在過去30多年裡中國基督教悄然在經歷著一個逐步「公共化」的進程。
1949年新中國建立時,中國本土基督徒的數字顯示只有70萬,在四億中國人口裡面不足千分之二,處於邊緣群體之一。隨後的近三十年裡,中國基本處於宗教環境緊縮與「以階級鬥爭為綱」的社會大環境之中,不用談宗教,社會許多方面的生存空間都十分有限,尤其是對宗教的片面認識帶來對宗教的全面打壓,甚至當時有地區還曾推行過「無宗教區、無宗教縣」的「消滅宗教」的試驗,其中基督教也遭遇艱和逼迫,教堂被燒、神職人員被下入監牢,信徒不敢公開信仰,這些都成為當年歷史的記錄。
本來人數就不多,再加上長期的大逼迫處境,這都使得本就處於邊緣地位的基督徒更加不得不轉到地下,信仰實踐最多也只能局限於私人化的環境,於是家庭聚會興起,一方面這讓基督教會在艱難環境下保留了本土信徒信仰的種子,一方面也說明了在當時環境下的沒有任何公共空間,中國基督教的「公開化」也更是無從談起。
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重新確立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在宗教問題上清除了「左」傾錯誤,宗教信仰自由政策重新落實,其中尤以1982年19號文件為標誌性事件。1982年3月31日中共中央印發《關於我國社會主義時期宗教問題的基本觀點和基本政策》,這是新中國成立後中央制定的第一個系統論述宗教問題的專門文件,它闡明了對宗教問題的基本觀點和基本政策。
從此之後,各地關閉數十年的教堂重新開放,中國基督教再次擁有了公開聚會的合法空間,信徒也可以公開宣稱自己的基督徒身份、個人性地分享信仰與彼此交流…中國基督教經歷了新一輪的發展復興。不僅基督教,伴隨著宗教信仰自由政策重新落實,各大宗教都迎來了蓬勃發展期,宗教場所、宗教信徒、神職人員的數字都顯著增加。
宗教的發展帶來宗教事務管理的進步。2004年7月7日,在廣泛調研和討論的基礎上,國務院通過了《宗教事務條例》並於2005年3月1日正式執行,這是宗教法制建設中的標誌性進展,它首次以具有法律文件性質的條例保障公民宗教信仰自由、維護宗教和睦與社會和諧,規範宗教事務管理,讓我國的宗教工作更加公開透明並開始納入法治化的軌道。
《條例》明確宗教團體可出版公開發行的宗教出版物、設立宗教院校等,這也帶來基督教在出版物上數量、種類與質量的提升從而豐富了信仰生活;宗教院校在各地興建起來,新一代神職人員得到了培養。同時,在保護個體公民宗教信仰自由的前提下,關於宗教活動場所《條例》規定說:「信教公民的集體宗教活動,一般應當在經登記的宗教活動場所(寺院、宮觀、清真寺、教堂以及其他固定宗教活動處所)內舉行,由宗教活動場所或者宗教團體組織,由宗教教職人員或者符合本宗教規定的其他人員主持,按照教義教規進行。」此規定的靈活性和對宗教教義教規的尊重也給予民間家庭聚會、非體制內教會在社會上現實生存一定的空間。
伴隨著宗教工作更為公開透明及時代轉型的大環境,中國近幾十年來也出現「宗教熱」現象。其中有人因為對信仰虔誠追求而成為宗教信徒,也有因為回歸傳統文化而帶來的民間宗教熱祭祖追宗熱等;與此同時,也有一些地方為推動旅遊與經濟的發展而帶來興建寺廟道觀佛像、或因為物質利益催生的各種宗教亂象引來社會各界的關注。這些不同的現象都顯示出,宗教成為中國當下多元文化背景下公共空間中重要的組成部分。
與此同時,社會對於宗教文化也給予了更大的空間,比如社會媒體上不乏對各種宗教文化的介紹;國家官員與宗教學者在公開場合多次呼籲「對宗教脫敏」;不同宗教研究機構發表各類研究,拓寬社會獲取正確宗教知識的渠道…這些都使得包括基督教在內的宗教更多走入公眾視線。
其中,基督教也不例外。
一方面,各種形式與風格的教會在各地出現,特別是近10多年來伴隨著城市化進程城市教會興起,給中國教會注入新的時代活力;中國基督徒的信徒結構由以前的「老人多,婦女多,文盲多」轉變為各行各業之中都有加入,信徒構成更為多元化;基督徒在展開探訪、牧養等教會內部事工的同時投身各類慈善公益事業祝福社會;2006年的「中國教會聖經事工展」等活動也顯示出基督教在公共外交上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總結而言,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基督教進入到前所未有的良好發展時期,在其人數、事工、影響力增長的同時伴隨著社會環境的開放與發展,亦自然而然開始了「公共化」的趨勢與進程。
但與此同時,中國基督教自身還未清晰意識到此點。
如何面對自身從一個邊緣性存在、民間宗教存在轉變成為一個公共存在,並如何在中國現代化進程中及當下多元文化語境下承擔公共角色、踐行「光和鹽」的使命,是當下中國教會亟需思考與探討的重要課題。
(本文為基督時報獨家稿件,歡迎個人分享並註明來源與連結,其他媒體與平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