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基督教的世俗化趨勢下警醒

2020-12-19 信仰的深情

01 中國教會的歷史進程

以為還年輕,其實已經長大了。但是掐指一算,中國基督教也已經有兩個世紀的歷史了。我們以為中國教會很年輕,但是其實已經有漫長的歷史了。那些初期的時候,就如以色列初期在曠野的時候一樣,雖然弱小,但是卻是聖經所說的幼年的恩愛時期。「【耶2:2】「『你幼年的恩愛,婚姻的愛情,你怎樣在曠野,在未曾耕種之地跟隨我,我都記得。」這個早期階段是算在中國教會的救贖進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以色列的救贖歷史是借著歷史的蔓延來進行的,中國教會的救贖進程也是借著歷史的蔓延而展開的。以色列的救贖歷史是一個整體的故事,中國教會的救贖進程也是一個整體的故事。

以為還年輕,其實已經長大了。在我們以為需要收割還有四個月的時候,已經是收割過太多了。我們沒有經歷衛斯理和愛德華茲的復興運動,這是我們嚮往的。但是我們經歷了宋尚節等人的在上個世紀三四十年代的復興。我們經歷了文革時候的悄然的復興。我們經歷了改革開放後幾個大團隊的復興。在我們以為我們距離衛斯理的復興遙遠的時候,復興已經距離我們遠去。還好,我們還活在復興的餘波中。在2010年前後的幾年的時間,我們經歷了中國大學生歸主運動。

雖然這個運動,大家未必知道,但是各地的人碰在一起,都是在那個時期信主的。而且出來上神學的是同一批人,上神學後服事的年輕人一部分也是那個時期的人。我們不只是定睛在愛德華茲的復興運動上,也要舉一反三到中國的復興運動也是同樣的收割運動。信心的眼睛能夠舉一反三,因為能夠看到本質。而眼見,則只看到一個點,卻不能看到一條線。信心具有歸納提取本質的作用,又能夠勇敢應用,而眼見則只是此時此地、此事此人。信心的範疇要深刻的多,應用範圍也廣泛的多。在信心的眼睛裡,我們看到愛德華茲復興運動與中國的宋尚節時候的復興運動以及改革開放後的復興運動的一脈相承。二者有同樣的本質:同一個聖靈的收割行動。二者都是救恩歷史脈絡中,比較清晰、可圈可點的部分。

在我們所不知道的地方,在我們所不知道的時候,神的工作悄無聲息,「他不喧嚷,不揚聲,街上也聽不見他的聲音」,他悄無聲息地把人收割,悄無聲息地把人留下。【太24:38】當洪水以前的日子,人照常吃喝嫁娶,直到挪亞進方舟的那日,不知不覺洪水來了,把他們全都衝去。人子降臨也要這樣。那時,兩個人在田裡,取去一個,撇下一個;所以,你們也要預備,因為你們想不到的時候,人子就來了。可見,真是是悄無聲息地收割,悄無聲息地撇下。日子平常過,日月繼續輪換,但是神悄無聲息地收割他的莊稼,以至於被撇下的人也覺察不到神的作為。面對此狀況,我們在等待神的大作為,但是神的作為一直在奇妙的方式進行。他在人的心靈深處行走,叫醒他所呼召的人,給他們悔改的心和每日禱告的口。對於神悄無聲息地施行救恩,對世人或者混跡教會圈的人來說,則是災難和審判。

02 中國教會的世俗化現狀——屬靈實用主義的興盛

歐洲的教堂被關閉,成為餐廳或者穆斯林的地方。一直以為中國教會沒有發生這樣的事情,為自己國家的教會慶幸。周圍還是有很多的基督徒,很多也是真心信主的人,一直認為歐美教會的世俗化距離我們很遙遠。昨天跟一個弟兄聊天,說到想當然和講道理。大概這麼得出是想當然。在上個世紀中新派神學那麼學術化的神學,都會被帶入到國內。而如今是更加的國際化地球村了。從一個人的角度來說,世俗化的火燒到我們的周圍也是必然的。只是沒有想到這麼快。

今天看一本書,書名是《沒有基督的基督教》。說到美國的基督教很多已經沒有基督,而是實用無神論的翻版。我們看周圍,也覺得吃餅得飽,求神跡醫治動機不對,也變為吃餅得飽的變種。人心比萬物都詭詐,人的沒有立場的自圓其說,只是為了維護自己的人本的立場。人的需要成為最終的。作為神,就應該滿足人的需要。可能你覺得這個說法,不是事實。但是反過來說,如果神不滿足你的需要,尤其是重大疾病的需要,或者大的災難中神的沒拯救,你為什麼生氣呢?一方面是基督教的跟隨者,為什麼自己家裡也災難迭起呢?面對如此難以調和的矛盾,迷茫、失望和抱怨油然而生。在人的心裡,總是有實用主義的因子。所以,耶穌被推舉做王,他們跟隨耶穌是為了吃餅得飽,他們都在想要利用耶穌的神跡為自己服務。耶穌成為他們隨叫隨到的阿拉丁神燈,才是合格的神。

基督教之神在人災難時候的沉默無作為,成為很多人不再堅持信仰的理由。當建立在沙土上的信仰,也就不難怪會崩塌了。這也是早晚的事兒,事情沒有不顯明出來的。不是信仰的不管用,而是信仰不是為了實用來服務的。耶穌雖然以自己的生命來服事信徒,但是他也呼召他們委身、舍己甚至捨命。基督以捨命來服事,我們基督徒也是以捨命來服事基督,來順服基督的命令。那些尋求實用主義的人,不會得著什麼,除了魔鬼的虛假的神跡。那些尋求天國而寧願舍己受苦的人(來11),最終會得到他們所渴慕的天國。他們的天國是以他們的忠心來匹配的,而他們的忠心就是他們在地上甘願為了天國信仰的緣故受今生的貧乏和痛苦。

那些建立在沙土上的為了自我滿足的信仰,只是自欺的,耶穌知道人心裡所存的。就算是屬靈的神跡,也會被拿來使用作為醫治的良藥,而不是顯明耶穌是誰的輔助工具。醫治大會對神跡的濫用,使創造主成為為人服務的醫生。他創造主的角色被忽略了,所要發出的對創造主的敬畏被淡化了。人本主義距離屬靈也可以這麼近,只是在本質裡和在動機裡,可以分得請誰是真跟隨耶穌的人。

03 你是屬世俗還是屬神?

中國教會覺得還很有生命力,卻已經世俗化了。沒有推舉成功神學,卻是以在工作上榮耀神的工作主義和精英主義,改頭換面地出現。當人心沒有更換為新的時候,工作的呼召和工作的意義,也會成為愛世界到努力奮鬥到底的見縫插針的理由。沒有基督的基督教,多少人是基督教人士,而不是基督人士。只是地上的教會圈裡人,卻不是天國俱樂部的人。在救恩論和教會論之間的張力在於,救恩是心靈的救恩,而教會則是呼召人得救恩的地方。只是召來的人多,選上的人少。

有些人只是湊地上教會的圈子的人數,但是卻可能影響到教會的整體屬靈氛圍。所以這部分人,也是真基督徒的考驗。真信徒會跟隨這些世俗者思考和行事,把他們當成「榜樣」,因為人想要推卸責任的時候,總是拿倒數第一名說事。(人總是拿自己跟倒數第一名來對比,可見人心真的不是那麼積極向善。)真信徒會把他們看作是基督徒,結果自己卻變成了不追求天國財寶的愚昧的天國之子。

「召來的人多,選上的人少」這個真理,因為不講,就會使真信徒對教會為什麼這麼不屬靈產生迷惑,對信徒為什麼信了又否認信仰迷惑,以至於對神的救恩體現上的信任和確據打折扣。教會除了服事那些信仰的邊緣人,盼望他們歸主以外,我們所服事的重點之一是對他們真信徒的服事,讓他們考察他們心裡的聖靈,在活著的時候對救恩不斷進行進深上的認識。以至於他們活著的時候,就能夠享受天國的喜樂和永恆的盼望。讓他們活著的時候,就熱愛救主、享受救主、讚嘆救主和感恩救主。挑戰真信徒,借著操練讓他顯明他的真信心和真生命的內在素質。

真基督徒的責任則是在心裡拒絕受他們的影響,反而要靠近屬靈的核心地帶。「你要與清心禱告主的人」,追求屬靈的操練和屬靈性情的培養。和清心禱告主的人一同禱告,和清心禱告主的人一同追求公義、信心、仁愛和和平。如果和清心禱告主的人,沒有一起禱告,一定是一大損失。禱告會的人數稀少,是因為大家願意詢問屬靈的問題,但是卻不願意與清心禱告主的人一起禱告。禱告「技能」的習得,是從禱告會當中聽來的。清心禱告主的群體,才是真正你該心嚮往之的群體歸屬。與清心禱告主的人一同禱告,才是你心應該心嚮往之的最高活動。基督教除此以外沒有其他,就是禱告而已。路德如此說。撇除其他的,我們人生中留下來的就是在禱告中培養的與主的關係,在禱告中培養的對主的信任,在禱告中培養的對主的敬仰讚嘆感謝和降服委身。

從群體中獲益,也要警惕群體中的不良影響會不會蔓延滲透到自己的世界觀裡。我們容易拿群體的現狀為標準,但是我們的思考標準是聖經、禱告和良心。我們會從聖經中,在禱告中,在良心是非裡,來判斷我們的屬靈責任如何。

你是受誰的影響?是受真基督徒的影響,還是跟教會圈內的人跟著一起奔向心靈的世俗化?愛世界,愛世俗,不愛神,有敬虔的外貌,沒有敬虔的實際。在聖靈與情慾相爭中,真信徒會變得從世俗的嗜好中脫離出來,世俗的嗜好是魔鬼的權勢的產物。與世俗為友的,就是與神為敵了。可能不是明顯的犯罪,就像貪心看不見一樣,但是貪心卻被定罪。而與世俗為友也是如此,不一定是明顯的罪,卻是整個世界觀上的扭曲和對神世界觀的悖逆。與世俗為友的,就是與神為敵了。

羅得漸漸遷移帳篷,心裏面愛好今生的繁榮,而不是像亞伯拉罕尋求一座天上的城(來11),寧願在地上住帳篷而居無定所,在地上漂泊。與世俗為友,就是所說的基督教的世俗化。世俗化都是心裡的事,你的心在哪裡?你把你的心交給了誰?聖經箴言說「我兒,要將你的心歸我,你的眼目也要喜悅我的道路。【箴23:26】」愛世界的,愛父的心就不在他裡面了。在聖靈跟情慾的相爭中,在愛父的心與愛世界的心的相爭中,在愛神與愛瑪門的相爭中,你選擇站在哪邊?

「要愛惜光陰,因為現今的世代邪惡。不要做糊塗人,要明白主的旨意如何。」「你們存這樣的心,從今以後就可以不從人的情慾,只從 神的旨意,在世度餘下的光陰。……萬物的結局近了,所以你們要謹慎自守,警醒禱告。」【彼前4:2】【弗5:16】

相關焦點

  • 思考丨廣場舞和基督教:被世俗化包圍的福音,該如何突破?
    因為我們相距太近,常常下樓在電梯裡遇到,因此慢慢熟識起來。為了聯繫方便,兒子為她買了智慧型手機。有時在小區廣場樂園碰到,會聽到她的手機裡播著讚美詩或者聖經講道的音頻。這樣我才知道她也是個基督徒。在知道我也是基督徒之後,她向我打聽基督教聚會的地方,我熱心為她接受了一個小區附近的教會。在周日,兒子媳婦都休息的時候,她就會去教會聚會。
  • 四川省基督教兩會舉行基督教中國化宣講團培訓班
    四川省基督教協會會長張賢升牧師出席開班儀式,並代表省基督教兩會領導班子講話。張賢升牧師指出本次培訓班是中國基督教兩會倡議踐行「助力新時代·共築中國夢」主題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認真學習領會落實《推進我國基督教中國化五年工作規劃綱要(2018-2022)》和《四川基督教中國化實施綱要》而舉辦的專題培訓。
  • 雲南推進「基督教中國化」研討班舉辦
    本報訊(邵立良 何彬彬) 為積極探索具有雲南特點的基督教中國化道路,11月26日,雲南推進「基督教中國化」研討班在昆明市盤龍區北辰基督教堂舉辦。雲南省民族宗教委黨組副書記、副主任盤豔陽,省民宗委黨組成員、副主任陸永耀等出席並講話。
  • 【特稿】淺析中國基督教改革開放後的公共化進程
    (圖:北京基督教兩會官網) 自1807年第一位新教傳教士馬禮遜入華,中國基督教(新教)誕生並發展至今已有200多年歷史。回首200多年曆程,「本土化」是中國基督教最主要的基調之一,同時在觀察中國基督教發展的過程中另外一個不可忽視的維度是「公共化」,因為基督教會在關注個人靈魂得救的同時亦非常關注「聖而公之」。
  • 什麼是世俗化?
    世俗化是宗教削弱,減少,或衰落的歷史過程,世俗化需要一個社會過程,其中隨著時間的流逝,越來越少的人相信超自然的主張,從事宗教行為的人越來越少,屬於或認同宗教的人也越來越少。「社會和文化領域從宗教機構和符號的統治中脫穎而出的過程」,以及「越來越多的人在不藉助宗教解釋的情況下審視世界和自己的生活的情況」(Peter Berger)「宗教權威的範圍正在縮小」(馬克·查維茲)「宗教機構的衰落……從宗教控制轉向對各種社會活動的世俗控制
  • 「紀念丁光訓主教誕辰100周年暨基督教中國化研討會」在京開幕
    100周年暨基督教中國化研討會」開幕式。  開幕式由中國基督教協會會長高峰牧師主持。他指出,丁主教作為中國基督教傑出的教會領袖,積極參與和支持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提出從「三自」到「三好」,倡導加強中國基督教神學思想建設,並始終主張神學思考要處境化,在中國基督教要中國化。今天,我們紀念丁主教誕辰100周年,是為了進一步思考在新的形勢下,如何繼續堅持三自原則,不斷加強神學思想建設,推進基督教中國化。
  • 武漢市「基督教中國化課題研究組」成員訪問金陵協和神學院
    陳彬副院長首先對客人的到來表示歡迎,並詳細介紹了該院的建設與發展歷史以及在基督教中國化方面所做的努力。本次由湖北武漢的政界、學界、宗教界一起進行課題調研的小組成員,對該院如何具體的落實和推動基督教中國化等方面的工作饒有興趣地進行了提問,副院長陳彬牧師從學院的教學、研究、出版等方面詳細介紹了該院對基督教中國化研究及成果轉化的具體措施,客人們對神學院推動基督教中國化的研究和進程表示讚賞,並表示歡迎該院同工前往武漢教會授課。
  • 青年會、女青年會代表參加堅持我國基督教中國化方向專題培訓班
    ---全國協會張寧執行幹事 「通過學習,對基督教中國化有了更深層次的認識,『四個意識』得到進一步增強,『四個自信』更加堅定,基督教中國化是做到『兩個維護』,助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本要求,是中國教會健康發展的必然選擇。
  • 同城化趨勢下,城際軌交的智慧化進階之路
    同城化加速城際軌交建設 城市群的發展已漸成規模。據恆大研究院統計,在「十三五」規劃提出建設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山東半島等19個城市群後,近年人口、經濟已高度集中於19個城市群,近年愈發向核心城市群集聚。
  • 百年U型彎:曾經徹底世俗化的土耳其為何再次伊斯蘭化?
    自2002年起,這個中東世俗國家的「伊斯蘭特徵」日益凸顯,2011年以後,一場再伊斯蘭化的歷史進程似乎已經是土耳其社會生活的一部分,任何明眼人都能看出,土耳其已經偏離其偉大的國父——穆斯塔法·凱末爾·阿塔圖爾克當初為土耳其民族國家選定的徹底的世俗化之路。上個世紀,正是這位凱末爾主導的世俗化改革將索菲亞大教堂由清真寺改成了博物館。
  • 中國自立教會首任牧師葉漢章,是如何實踐基督教中國化的
    葉漢章作為中國自立教會最早的牧師,葉漢章也投入到基督教中國化的事工,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中國教會自立運動,是基督教中國化的第一步,在當時主要有兩種模式,一種是中國牧者、信徒主動發起,建立華人自立的教會。比如陳夢南、餘國禎就屬於這類。而另一種則是傳教士推動,廈門教就是這種模式。
  • 歷史奴性:基督教到宋明理學,禁欲主義為何成為極端統治工具?
    基督教的禁欲主義思想形成於公元前六世紀,在當時還僅體現於基督教的基本教義中,他們認為神聖和世俗是兩個絕對分開的主體,就好比靈魂和肉體一樣。兩者是相互獨立的,只不過是在特定的情況才會交和統一,進而成為人與萬物。在另一方面,基督教的基本教義中,還突出了神聖與世俗之間的超自然性特徵。
  • 《2021年崇拜靈修記事手冊》——基督教中國化的新實踐
    3.豐富個人靈修的好寶器  基督教信仰不是一種宗教儀式,而是一種生活方式。因此,教會牧養不能僅依靠一周一兩次的教會崇拜,更需要引導信徒養成日常個人靈修的習慣。如何更好地幫助信徒建立個人靈修習慣就成為了教會牧養的重要課題。  建立良好的個人靈修習慣需要克服兩個難題,一是枯燥性問題,二是系統性問題。
  • 中國基督教兩會呼籲抵制異端、反對邪教
    (抗擊新冠肺炎)中國基督教兩會呼籲抵制異端、反對邪教中新社北京3月24日電 中國基督教兩會(中國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中國基督教協會)近日在中國基督教網刊發文章,呼籲抵制異端、反對邪教。文章指出,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一些打著基督教旗號的異端邪教乘機活動,或散布謠言蠱惑人心;或蒙蔽大眾借難撈人,發展組織;或違抗政府法令,破壞防控工作。特別是韓國邪教新天地教會,不但滲透到中國境內大肆活動,還一手導致疫情在韓國的大規模蔓延,引起社會公憤。這些異端邪教的邪惡本質和巨大危害在疫情中充分暴露,應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
  • 每日一書——《基督教思想史》
    作為教授基督教思想史的教科書或進行該學科研究的主要參考書,該書為我們提供了關於基督教思想歷史和入門的基礎知識與有關的歷史背景,它既適合一般讀者,作為了解基督教思想發展的普及讀物,也可以作為一些大學宗教系基督教專業的師生的擴展課外讀物。
  • 去中國化最徹底的發達國家,現在成了基督教國家,已全面西化
    在世界歷史上中國很長一段時間都牢牢佔據著世界霸主的位置,因此周邊國家都紛紛向中國學習,所以我們到鄰國會看到很多的中國文化,不過,隨著歷史的發展,在我們的鄰國中有很多開始去中國化,其中最徹底的非韓國莫屬,已經全面西化,我們一起來看看
  • 基督教新教各個宗派的和而不同
    基督教的各個正統教派雖然組織上不合一,但是卻是合一的。教會的組織合一,不是基督徒信仰的根基,同樣的信仰告白和信仰認信,才是基督徒信仰的根基。1.2 分別出來與合一對應的課題是分別。分別出來,分別為聖。在合一與分別的關係中,不是先不分窮紅皂白的合一,而是先分清楚青紅皂白,然後在內部和睦相處。
  • 蕭三匝對話王文鋒:基督教應當深刻反思十字軍東徵
    因為耶穌曾對門徒言明「凡動刀的必死在刀下」,教會要遵守「凱撒的物當歸凱撒,上帝的物當歸上帝」的教導。對東方基督教的拜佔庭帝國來說,隨著穆斯林的瘋狂擴張,其領地已縮小到只剩地中海盆地的東北角了。 鑑於此,西方羅馬教廷便在東方拜佔庭皇帝阿列克修斯的請求下發動了十字軍東徵。儘管當時剛經歷1054年東西教會的大分裂,但在面臨滅頂之災的趨勢下,分裂的東西基督教代表迅速化幹戈為玉帛。
  • 查科嘉:不能秀恩愛,土耳其開始去世俗化?
    土耳其要開始去世俗化了?
  • 中國基督教新教的婚姻觀初探
    因此,表面上看保羅提出的這些夫妻關係的基督教倫理,有很深的父權制的烙印。大多基督徒也認可對於傳統的反叛,保羅不如耶穌徹底,這是當然,沒有人可以和耶穌相提並論。但是關於妻子要順服丈夫,保羅的說的是很辯證的。首先,順服的教導,前提是夫妻彼此順服,且要夫妻雙方首先順服基督,在這個大框架下,妻子順服丈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