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世俗化?

2020-12-22 武哥聊情感

什麼是世俗化?——宗教對社會的影響正在減弱。

去年,一項新調查來自英國的消息顯示,在過去十年中,沒有宗教信仰的英國成年人比例從43%上升至52%;此外,雖然25%的英國成年人說25年前他們不信上帝,但今天這一比例高達25%。

看看西班牙的婚禮:早在1990年代初期,大約80%的婚姻是作為宗教儀式舉行的,由教堂奉獻。但是今天,在西班牙,只有20%的婚姻是宗教性的,目前,西班牙所有婚禮中有80%是在宗教主持之外舉行的民間儀式。

在韓國,說自己沒有宗教信仰的人比例從2005年的47%上升到今天的近60%。

在突尼西亞:2013年,非宗教人口佔總人口的16%,但如今已高達31%,其中突尼西亞人在18-29歲之間的非宗教信仰中佔驚人的46%。

在美國:自2007年以來,被認定為基督徒的美國人比例從78%下降至65%,而對任何宗教都不認同的美國人比例從16%上升至26%。

這是怎麼回事?

簡單:世俗化。

世俗化是宗教削弱,減少,或衰落的歷史過程,世俗化需要一個社會過程,其中隨著時間的流逝,越來越少的人相信超自然的主張,從事宗教行為的人越來越少,屬於或認同宗教的人也越來越少。

多年來,社會學家提出的世俗化的其他定義包括:

「傳統宗教符號和形式失去了力量和吸引力」的過程(米爾頓·英格)「宗教思想,實踐和制度失去社會意義的過程」(布萊恩·威爾遜)「社會和文化領域從宗教機構和符號的統治中脫穎而出的過程」,以及「越來越多的人在不藉助宗教解釋的情況下審視世界和自己的生活的情況」(Peter Berger)「宗教權威的範圍正在縮小」(馬克·查維茲)「宗教機構的衰落……從宗教控制轉向對各種社會活動的世俗控制……人們投入超自然關注的時間,精力和資源所佔比例的下降」(史蒂夫·布魯斯)

已經開發了更多的定義,但是,世俗化的大多數定義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它們試圖描述宗教在社會中的存在方式隨時間的某種轉變,這種轉變需要某種形式的削弱,減少,衰落或喪失。無論我們是在談論宗教與政府或教育等社會部門或社會機構之間越來越有區別或分離,還是我們將宗教描述在特定文化中的象徵性較少,或者我們是否觀察到的人越來越少從宗教角度或從事宗教活動來看,底線是不斷減少的宗教信仰之一。

今天,世俗化似乎很流行,這也許是地球正在變為地球村的原因,相互影響力加大,與記錄下來的人類歷史相比,世界上擁有的宗教人士更少,世俗人士更多。

什麼導致世俗化?

嗯,就像任何試圖解釋社會隨時間變化的理論一樣,這值得大討論。但是,一些最有力的競爭者包括生存安全(當人們的生活安全有保障,當人們能夠獲得食物,住房,藥品,工作等,而社會以和平與繁榮為特徵時,對宗教的需求就會下降) ;

增加教育(識字和了解歷史,文化和科學的人越多,他們相信宗教教條的可能性就越小)增加對網際網路的訪問(通過拓寬人們的視野,使他們暴露於對其信仰的批評,通過娛樂,消費主義和色情來分散他們的注意力),然後允許與其他世俗人士進行社交聯繫,網際網路會腐蝕宗教信仰);

在有償勞動力中工作的婦女(由於婦女通過有償工作獲得了代理權和獨立性,她們對宗教支持的需求減弱了);對宗教不法行為的反應(當宗教機構與壓迫性政權或惡性政黨保持一致時,或者當他們從事諸如系統性戀童癖之類的犯罪行為時,人們可能會通過拒絕宗教作出反應);

世俗主義者的行動主義(當世俗主義者通過公開辯論,脫口秀喜劇,書籍,廣告牌,博客等發表想法時,有些人會留意);宗教多樣性和多元化的增加(當同一社會中多種多樣的宗教都增加時,所有的宗教都聲稱擁有唯一和最終的真理,這會造成信譽危機)。

但是,無論原因如何,無論結果如何,世俗化都是全球現實,只有少數例外,宗教的現代衰落不僅會在整個政治和文化環境中產生影響,還會在心理和人身方面產生影響。

—The End—

作者:Hugh

原創不易 抄襲必究

相關焦點

  • 在基督教的世俗化趨勢下警醒
    02 中國教會的世俗化現狀——屬靈實用主義的興盛歐洲的教堂被關閉,成為餐廳或者穆斯林的地方。那些尋求實用主義的人,不會得著什麼,除了魔鬼的虛假的神跡。那些尋求天國而寧願舍己受苦的人(來11),最終會得到他們所渴慕的天國。他們的天國是以他們的忠心來匹配的,而他們的忠心就是他們在地上甘願為了天國信仰的緣故受今生的貧乏和痛苦。那些建立在沙土上的為了自我滿足的信仰,只是自欺的,耶穌知道人心裡所存的。
  • 百年U型彎:曾經徹底世俗化的土耳其為何再次伊斯蘭化?
    自2002年起,這個中東世俗國家的「伊斯蘭特徵」日益凸顯,2011年以後,一場再伊斯蘭化的歷史進程似乎已經是土耳其社會生活的一部分,任何明眼人都能看出,土耳其已經偏離其偉大的國父——穆斯塔法·凱末爾·阿塔圖爾克當初為土耳其民族國家選定的徹底的世俗化之路。上個世紀,正是這位凱末爾主導的世俗化改革將索菲亞大教堂由清真寺改成了博物館。
  • 查科嘉:不能秀恩愛,土耳其開始去世俗化?
    土耳其要開始去世俗化了?
  • 國產電影需要尋醫問藥:快餐化、世俗化拉低審美品位
    快餐化、世俗化拉低審美品位   國產電影快餐化和世俗化表現在,一些嚴肅題材被急功近利的創作者打造成僅僅為吸引眼球的賺錢工具。比如由陳忠實同名小說改編的電影《白鹿原》,問題就比較明顯,也比較典型。小說《白鹿原》是一部思想追求厚重、藝術質量上乘的史詩性長篇巨著,其人物關係之複雜、故事情節之傳奇、人文風俗之濃厚為電影的改編創作提供了足夠的空間。
  • 世俗的竇唯與藝術的竇唯
    事實上,竇唯進入了另一個音樂世界,在這個世界裡,沒有喧囂,沒有噪音,沒有煽情,沒有任何特徵跟搖滾樂相似,他做了一系列即興的、融合的、包容更多音樂元素的音樂,它是什麼?即興爵士樂、即興電子樂、即興民樂、即興冥思音樂……這種開放式的音樂對竇唯來說是一種陶醉,對他的歌迷來說,不得不把自己改變成樂迷的角色,才能跟得上竇唯的步伐。
  • 思考丨廣場舞和基督教:被世俗化包圍的福音,該如何突破?
    後來聊起天來,她說老家農村也有廣場舞,但是她年紀大了,怕人家笑話,不好意思跳,現在在小區跳舞的什麼年齡的人都有,也就加入了。我們樓下還有一個阿姨,五十歲左右,從農村來為兒子帶孫女。阿姨比較年輕,接受新事物很快,沒幾個月,阿姨就熱愛上了抖音短視頻。帶孩子的空檔,也會跳幾下,唱一段發到抖音上。
  • 讀文|世俗時代中的保守主義
    唯有如此,保守主義才有望在現代世俗社會中獲得可接受性和影響力。我們接下來需要討論的是,在適應世俗社會的同時,保守主義還能留下什麼實質的理論判斷,或者它是不是註定會變得空洞化? 因此,如果世俗時代的保守主義只剩下一種態度,或者只是一套可疑的修辭,那它將無法立足於意識形態之林。我們需要思考的是,保守主義究竟有無實質性乃至普遍性的價值原則,從而使其構成一種在世俗時代可供選擇的獨特的意識形態主張?問題的答案或許可以通過柏克的兩個觀點而得以澄清。在談論人的權利時,柏克指出,「我考慮的是公民社會的人,而不是別的什麼」。
  • 「寂靜的喧鬧描繪著世俗的模樣,可這世俗未免太世俗。」
    「寂靜的喧鬧描繪著世俗的模樣,叫囂著、淡漠著、可這世俗未免太世俗。」《雨巷》裡有著那撐著油紙傘的丁香少女;《錯誤》裡徘徊的是達達的馬蹄聲;而我的記憶裡,揮之不去的是你那似水溫柔。我也不怪你,只怪這世俗,太世俗……
  • 世俗造句和解釋_世俗的例句有哪些 - 小孩子點讀
    世俗參考例句:1、謇吾法夫前修兮,非世俗之所服。2、崇高精神常會受到庸弱世俗的蹂躪。3、超越了生死,對世俗利益就能淡然處之了。4、故不終其天年而中道夭,自掊擊於世俗者也。5、世俗之人一味爭逐名利財色,到頭來畢竟是一場空。6、小小的我,用世俗的眼看穿一切。7、人間的面孔從未像在葬禮中看上去那麼世俗。
  • 談廟會:信仰與世俗的完美結合
    什麼是廟會廟會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沒有明確的記載。一般認為,廟會起源於遠古祭祀時期。在早期,祭祀的對象主要是祖先神或自然神。在祭祀過程中,人們集體開展了祭奠、演奏音樂、舉行儀式等活動,這種祭祀神的集會可以說是民間廟會的雛形。廟會的定義是什麼?
  • 暖心文案|少女的徵程應是星辰大海,而非迎合世俗
    少女的徵程應是星辰大海,而非迎合世俗Girls journey should be the stars and the sea, rather than cater to the secular,我知道你以前不是這樣,只不過被時間慢慢改變了
  • 在人潮裡擁抱管他世俗紛擾是什麼歌 《人潮裡擁抱》歌詞
    「在人潮裡擁抱,管他世俗紛擾,珍惜每一分一秒」這首歌在抖音火了,很多人一聽滿腦子都是那個紅衣服的小辮子哥哥,那麼這首歌歌名是什麼呢?下面小編帶來:《人潮裡擁抱》完整版歌詞。  在人潮裡擁抱管他世俗紛擾是什麼歌  人潮裡擁抱--DJ小魚兒  夢境有你圍繞  夢醒相思煎熬  多少寂寞時光  回憶你太多好  思念不曾減少
  • 巴赫的音樂到底是宗教的還是世俗的?
    我們可以從他的鍵盤作品中發現世俗的生活氣息與人情味,但我們不能因為這一研究發現而將之歸結為世俗,而應看到巴赫所處時代的宗教氣氛,看到這一世俗性不過是包容在宗教性整體之中的生活氣息的表現,不過是新教在天主教眼中的世俗性特徵,新教與天主教的不同之處,正是巴赫音樂的文化特色所在,也是我們闡釋出巴赫音樂的世俗性的原因之一。
  • 世俗人大張偉,才不是什麼人間真實
    但事實上,撕下綜藝咖這層身份,回望他少年往事就會發現,哪有什麼真實,他不過是個清醒的世俗人罷了。無論是清高還是世俗,每個人都有選擇生活方式的權利,並無高下之分。所以大老師的世俗,也沒什麼錯,、、作者:CHEN責編:zeria
  • 在《流言》的世俗生活體悟中,張愛玲消解了曾經的痛苦
    01 張愛玲的世俗情懷張愛玲筆下絕少有時代的重大政治主題,而是更注重普通人的尋常人生,並用審美眼光體驗市民階層的世俗化生存境遇。她的這種世俗情懷,在《流言》中有著相當濃厚的表現。如果張愛玲的「俗欲」還只是停留在物質層面品評的話,那她的「俗趣」則是對世俗生活精神層面的鑑賞。她的散文處處表現著對世俗生活有情有味,有質有感的把玩、鑑賞,滲透了瑣屑人生、庸常生活中細膩而豐富的情感體驗。
  • 六道輪迴的世俗境界版解釋
    下邊我就試著用世俗生活中的不同境界來跟佛教的六道來對應一下,看看你身邊的人有沒有處在這六種不同境界中的人,看看你自己有沒有深陷低級境界而出不來的時候。係榆的世俗境界解釋:地獄就是人間煉獄,是痛苦掙扎生不如死的生活狀態。這種生活狀態大部分都是人們作孽甚多自作自受造成的,但孤獨地獄是你被別人拋棄造成的。要想離開地獄狀態很難,你感覺經歷幾十萬億年也離不開。
  • 這些句子把世俗說得很透徹,讓人醍醐灌頂
    剛開始打拼,還沒看透世俗險惡,就把鋒芒暴露太多。三十歲的你要明白,沒有什麼捷徑能讓你一蹴而就,生活中無論順境還是坎坷,都會為你的成長添磚加瓦。做任何事踏踏實實,做一件是一件;你想要的一切,終將如期而至。人與人之間情斷義絕,並不需要什麼具體理由,就算表面上有,也很可能只是心已經離開後,編造出的藉口而已。
  • 《老炮兒》:氣氛美學下的四九城,平民世界裡的世俗化信仰
    什麼是氣氛美學夜裡飛馳的飆車黨、胡同大院裡的四角天空時代命題:江湖情懷與世俗化信仰,平民世界裡的痞子英雄他們從四面八方奔向他,也奔向自己曾經擁有、一去不復返的青春。他沒說什麼公民意識的話,只是說了平民意識的話,脫離了高大全,卻成就了真正像樣的、特別貼合中國現實的,亦正亦邪、半黑半白的痞子英雄式人物。
  • 《受戒》:看汪曾祺的「煙火之筆」,如何把人性美融入世俗煙
    更有趣的是,和尚在此文中也打破了世俗的眼光,成為了一種普通的卻又讓人新奇的謀生職業。這是汪曾祺的大功夫,他就是有這種能力,把人性美、人情美,融在那山水之間的世俗煙火中,極具畫面美。那他是如何做到的呢?我認為是作者之心的融入,筆的融入,人情世故的融入。也許,汪曾祺本身就極具煙火氣吧,以至於他的筆,也是具有煙火氣的。
  • 伊能靜兒子哈利再曬女裝妖嬈造型 懶理世俗眼光
    這次再次扮女裝,帳號也改成公開狀態了,絲毫不在乎外界和世俗的眼光,依舊毫無顧忌曬女裝。哈利在IG動態中分享他頭戴中分銀色丸子頭假髮,化著誇張的粉藍色彩色眼妝,脖子上還戴著—條配有鑽石的珍珠項鍊,一邊做出眨眼及咬舌等嫵媚動作,像是在放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