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世俗化?——宗教對社會的影響正在減弱。
去年,一項新調查來自英國的消息顯示,在過去十年中,沒有宗教信仰的英國成年人比例從43%上升至52%;此外,雖然25%的英國成年人說25年前他們不信上帝,但今天這一比例高達25%。
看看西班牙的婚禮:早在1990年代初期,大約80%的婚姻是作為宗教儀式舉行的,由教堂奉獻。但是今天,在西班牙,只有20%的婚姻是宗教性的,目前,西班牙所有婚禮中有80%是在宗教主持之外舉行的民間儀式。
在韓國,說自己沒有宗教信仰的人比例從2005年的47%上升到今天的近60%。
在突尼西亞:2013年,非宗教人口佔總人口的16%,但如今已高達31%,其中突尼西亞人在18-29歲之間的非宗教信仰中佔驚人的46%。
在美國:自2007年以來,被認定為基督徒的美國人比例從78%下降至65%,而對任何宗教都不認同的美國人比例從16%上升至26%。
這是怎麼回事?
簡單:世俗化。
世俗化是宗教削弱,減少,或衰落的歷史過程,世俗化需要一個社會過程,其中隨著時間的流逝,越來越少的人相信超自然的主張,從事宗教行為的人越來越少,屬於或認同宗教的人也越來越少。
多年來,社會學家提出的世俗化的其他定義包括:
「傳統宗教符號和形式失去了力量和吸引力」的過程(米爾頓·英格)「宗教思想,實踐和制度失去社會意義的過程」(布萊恩·威爾遜)「社會和文化領域從宗教機構和符號的統治中脫穎而出的過程」,以及「越來越多的人在不藉助宗教解釋的情況下審視世界和自己的生活的情況」(Peter Berger)「宗教權威的範圍正在縮小」(馬克·查維茲)「宗教機構的衰落……從宗教控制轉向對各種社會活動的世俗控制……人們投入超自然關注的時間,精力和資源所佔比例的下降」(史蒂夫·布魯斯)
已經開發了更多的定義,但是,世俗化的大多數定義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它們試圖描述宗教在社會中的存在方式隨時間的某種轉變,這種轉變需要某種形式的削弱,減少,衰落或喪失。無論我們是在談論宗教與政府或教育等社會部門或社會機構之間越來越有區別或分離,還是我們將宗教描述在特定文化中的象徵性較少,或者我們是否觀察到的人越來越少從宗教角度或從事宗教活動來看,底線是不斷減少的宗教信仰之一。
今天,世俗化似乎很流行,這也許是地球正在變為地球村的原因,相互影響力加大,與記錄下來的人類歷史相比,世界上擁有的宗教人士更少,世俗人士更多。
什麼導致世俗化?
嗯,就像任何試圖解釋社會隨時間變化的理論一樣,這值得大討論。但是,一些最有力的競爭者包括生存安全(當人們的生活安全有保障,當人們能夠獲得食物,住房,藥品,工作等,而社會以和平與繁榮為特徵時,對宗教的需求就會下降) ;
增加教育(識字和了解歷史,文化和科學的人越多,他們相信宗教教條的可能性就越小);增加對網際網路的訪問(通過拓寬人們的視野,使他們暴露於對其信仰的批評,通過娛樂,消費主義和色情來分散他們的注意力),然後允許與其他世俗人士進行社交聯繫,網際網路會腐蝕宗教信仰);
在有償勞動力中工作的婦女(由於婦女通過有償工作獲得了代理權和獨立性,她們對宗教支持的需求減弱了);對宗教不法行為的反應(當宗教機構與壓迫性政權或惡性政黨保持一致時,或者當他們從事諸如系統性戀童癖之類的犯罪行為時,人們可能會通過拒絕宗教作出反應);
世俗主義者的行動主義(當世俗主義者通過公開辯論,脫口秀喜劇,書籍,廣告牌,博客等發表想法時,有些人會留意);宗教多樣性和多元化的增加(當同一社會中多種多樣的宗教都增加時,所有的宗教都聲稱擁有唯一和最終的真理,這會造成信譽危機)。
但是,無論原因如何,無論結果如何,世俗化都是全球現實,只有少數例外,宗教的現代衰落不僅會在整個政治和文化環境中產生影響,還會在心理和人身方面產生影響。
—The End—
作者:Hugh
原創不易 抄襲必究